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选杰|回不去的“故乡” ——我读《故乡》

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我”的故乡,即《故乡》里的故乡;

二、我的故乡;

三、哲学意义上的“故乡”。

一、“我”的故乡,即《故乡》里的故乡

读书的时候,甚至后来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觉得《故乡》的好。我边上的人都是闰土,所以习以为常,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反倒觉得文中的“我”这个城市文青的感慨有些浮夸与矫情。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你觉得这是一幅“神异”的图画吗?是人“神异”,还是瓜、猹?网上有一个段子,说一群都市大妈,她们对着一堆东西在拍照,在尖叫,这堆东西呢,乡下人都知道是——牛屎。觉得文中的“我”与大妈的画风有些像——这东西值得你大惊小怪吗!

我与在座的同学一样,看这段文字至少有两次机会,一次是小学(小学的课文《少年闰土》,是《故乡》的节选),一次是中学。小学的时候,我就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老师说,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漂亮吗?我们说,见过。老师说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漂亮吗?我们说,没见过。(我们是山里人)老师说这个少年多么勇敢啊。我们说,好笨哦。那时,我们实在想不出作者为什么写这么一出普普通通——我们虽然没有捉过猹但是捉过山上的许多动物呦,而又没头没脑的故事。

中学的时候,知道了小学学过的原来是节选,知道了“深蓝的天空中……”前面还有一句“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才确切知道这是一段回忆性的文字,才知道这画是有现实的背景的。在“枯黄”、“萧索”、昏暗、紧张、逼仄的现实背景上,画是亮了许多,然而,还是把它仅理解成“我”对少年朋友的追忆与挽留。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离开故乡的时候,满脑子还是这幅画。这是一幅让“我”魂牵梦绕的画啊。但那个年纪要理解这画后的深层寄托还是很难的,因此“希望”啊、“路”啊这样的文字就很磕。

后来,当了老师,做了教研员。有听课的机会,有听许多课的机会。发现老师们能够讲好这幅画还是不多的,发现老师如果单从画面、文字本身渲染是不太起作用的。我那时的局限估计也是今天同学面对的。

《故乡》是写“毁灭”的,人的“毁灭”。两个人,一是闰土,一是杨二嫂。

闰土:

紫色的圆脸、小毡帽、红活圆实的手,明晃晃的银项圈……

----------------------------------------

灰黄、很深的皱纹的脸,红肿的眼睛,破毡帽,极薄的棉衣,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松树皮的手;浑身瑟索。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

这组文字中外貌的对比是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强调的。但同学们会依然觉得这没有什么可以震动的呀,人都是要老的呀,老农民还都不是这样的啊。是的,如果把重点放在人物前后变化的表面比较上,学生真的会落实到“老去”的角度的。

鲁迅写人是不写个性,写共性的。这一点要特别的注意。共性就是一类人的性格,而且在鲁迅的文章里,这类人的性格体现“民族性”,这是鲁迅专属的。读鲁迅的文章,关注、比对现象是没有用的,要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

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老爷”。也正是这个“老爷”像子弹一样把“我”“击倒”的。

  二十多年没有见面了,要说全忘记了友谊、童年那是假的,所以,“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但这种瞬间的情感冲动怎么与现实、理智(他接受的“教育”)相抗衡呢,所以,最后还是“恭敬起来,分明地叫道——‘老爷’”!

  国人喜欢叫“老爷”,“大大”,我们的命里天生是五行缺爹的。我们喜欢把人往高的职位叫,否则就感觉到不礼貌一样的,所以像我这样没有一官半职的人,吃饭的时候,就很让主人为难,他们往往会漏气似的介绍说,这位是“周——主任”,其实我就是个科员。我与几个“当官”的同学一起,饭桌上他们都称呼我“周局”“周局”的,是那种夸张的语调,彼时我想我这个人怎么就变成了镜子。

问题是,问题是闰土叫得很“恭敬”。

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让你一辈子歆羡上层;让你食不果腹,专注劳作;让你专注体力,无暇思考;让你不会思考,认同秩序,学会感恩。——这叫统治。所以当闰土“恭敬地”叫出“老爷”的时候,意味着他已经是一个被“教育”好了的人。他已经认可了这个等级。他虽然很苦,但他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苦了。这叫把你卖了你还要感激它。

这难道不是一个“人”的毁灭妈?!

再说杨二嫂。

杨二嫂这人同学们很是讨厌,尖利、刻薄、乖张、戾气,要说去抢个银行什么的我们到佩服,结果只是当着“我们”的面“顺了”母亲的一副手套。一点没有女性的的温柔与矜持。要说对杨二嫂这个人物没有产生更多的同情,甚至悲悯,我想这与“我”发育不够早,“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有关。是啊,作者写青春时候的杨二嫂文字真的太少啦,以至于我们都发现不了她的变化,她的毁灭。

鲁迅写青春的杨二嫂只用了一句话:

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而且终日坐着……

我有时会恨鲁迅,你为什么不让“我”早点发育呢——“年龄的关系,并未蒙着一毫感化”,为什么不安排“我”与别人一样以买豆腐的名义流着口水傻傻地看着呢?(但说没正眼看过我还是不信的,要不,为什么说她的脸上“擦着白粉”呢?)

如果发育了,这或许是另一个《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样,我们读者就会随着“我”的视觉看到肌肤水嫩,温婉、美丽如豆腐,恨不得咬上一口的杨二嫂。我们也会明白,美丽不是女人的错。女人就应该美丽些的。

我教书的时候曾经探究过这个问题。我的研究成果现在向各位汇报一下:这真的不能把杨二嫂写长的。闰土是主角,有了主,就得配个次,否则这种并列、臃肿的结构是很难看的。另外,鲁迅的现实主义在这里更彻底了,如果说闰土身上投上了“我”的主观色彩,那么,这里,杨二嫂就不带主观成分,她被客观、冷静的展示着。这样一详一略,一暖一冷的处理,使文章显得很曼妙。

然而,因为作者的冷静,节制,我们读者不“脑补”,也跟着“未蒙着一毫感化”,那真的是我们自己的错了。

杨二嫂,是杨家第二个小子的媳妇吧,可能还是比较新的,新媳妇。我就认为一个古镇,窗框里坐着一个新媳妇,安适、优雅的坐着是一幅最美的画儿。杨二嫂是做买卖的呀,但她“确乎是坐着”——“终日坐着”,是矜持、还是自带的自足与优雅?——我想说的是,杨二嫂年轻时候走路不两手叉腰的,走路、讲话不大麻风一样的。

一句话尽显人物风流,此乃大师笔法。

海子有一首诗,题目叫做《新娘》,可以表达我对杨二嫂们的情愫:

故乡的小木屋、筷子、一缸清水

和以后许许多多日子

许许多多告别

被你照耀

现在这个温婉、美丽的新娘子两手叉腰,絮絮叨叨,骂骂咧咧,公然“抢劫”,你不觉得是一种毁灭妈?

好好的人为什么越活越不像人?闰土,杨二嫂。当我们觉得不是都这样子的嚒,都麻木的时候,鲁迅说,不,这是不正常的,人应该有另外可能的活法!

现在我们再来看开头那幅画: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天地,无限辽阔,少年,活力,自由。这是对健康生命、对人的礼赞!

这是安迪(《肖申克救赎》里的主人公)的大海。

每当我看见围墙里埋头读书的孩子的时候,每当我觉得“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这个画面。

二、我的故乡

我记起《故乡》,不时想起《故乡》是在读大学的时候。我的故乡是一个叫做山舟的小山村,海拔500,那时车路都不通。我读初二的时候就离开它了,虽然假期里有回去的时候,但是,心理上总是“离开”的状态。

回来的时候,发现儿时的伙伴一次一次的变少——我们那里的人通常初中没有毕业就到外面打工的。能遇到人的是春节,春节人人回家,然而,人遇见了,话没有了。我与我的山里同学往往寒暄几句后就讲不了什么话。我对儿时伙伴的记忆、对故乡的美好记忆仿佛在我当初离开的那一刻就突然断裂,凹陷,不断的下沉、下沉,开始没有感觉,还是清晰的,后来逐渐模糊,直至现在若没有外部的刺激就很难想起来了。离开了,你想再续,发现就做不到了。也就是在大学的时候,我对这种状况有了自觉,那时我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故乡里的“我”。我对“我”的代入是非常自然的,自此,我开始以“我”的眼光凝视这个小山村。

鲁迅写《故乡》是1921年,书里闰土30几岁,杨二嫂50岁左右。按年龄,我的爷爷、外公这一辈是闰土,我父亲这一辈是水生。

我爷爷有七个子女,我外公有八个子女,我外婆坐月子的时候我妈也在坐月子——这符合“多子”的“条件”了。外公活着的时候与我讲过一个故事,说某公,上茅厕的时候发现缸沿有个粒饭,他捡起来吃了。我那时总琢磨这饭粒神仙啊,怎么刚巧在那里。我是后来知道外公在说“却总是吃不饱”。

我父亲今天80岁,我有三个叔叔。三个叔叔都是石匠——其实就是凿石头的,我们叫“打岩”。我的三个叔叔都死于肺癌(打岩时吸入了粉尘),这个秋天,我送走了最后一位叔叔,现在剩我爸一个人孤零零的了。

我没有丝毫怀疑,我的父辈还是闰土,他们辛苦麻木的生活、死去。

我有五个堂兄弟,五个堂兄弟全部在外打工或者顶多做看见城管就跑的小本买卖。在物质生活上,我们这一代比父辈富裕多了。我的五个堂兄弟中有三个在山下有自己的房子(小产权房),有一个还在临海城关买了小套房。

我的故乡也会冒出一两幢混泥土的房子。

村部这几年也竖起了“不忘初心”的大字。夜里,灯亮起,这几个红色大字矗立在空落的村庄里,霸占了整个视框。我的故乡虽然在上山旮旯里,但它始终无法逃脱时代洪流的裹卷,它始终是时代变化的一部分。

该怎么看待我堂兄弟这一代人的生活呢?此刻,他们不在故乡,他们算是摆脱了父辈的生活了吗?

诚然,他们不再为了肚子而拼命了,但他们依然在拼命,为了房子,为了子女的教育,他们依然不敢生病。依然从事着最底层、最辛苦的工作。我有两个堂兄弟(他们是亲兄弟)至今还在敲凿石头——陵园里的碑石,他们知道他们的父亲是怎么死的。

诚然,他们似乎表面上不麻木了,我的几个堂兄弟过年与我喝酒的时候喉咙炮天,他们会灌我酒,酒高的时候会吹嘘自己的生存智慧,如何搞定包工头啦,如何欺骗城里人啦。但即使如此,他们依然不会知道为什么就必须出去打工了,为什么田园荒芜了大米的价格却不见漲呢?为什么生活不如城里人呢?

酒喝高了,我的堂兄弟会说,有空来(某个城市)玩,找我,没问题,我与某某长(“老爷”)是哥们。

他们其实还是闰土!只是又多了杨二嫂的乖张戾气罢了!

是的,各位同学与家长,我真的认为我的堂兄弟他们还是闰土就是闰土。

鲁迅的《故乡》里说: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我的堂兄弟们赶上了“计划生育”没有多子,赶上了和平年代,没有匪乱,也没有饥荒。兵是人民子弟兵,是战狼虽远必诛,官是公仆,人民的公仆,乡绅还叫乡绅或乡贤,但他们早不是阶级敌人了,现在每个村都有乡贤会,乡贤会在我们这里特别支持教育。

我很困惑。

我发现我们还是活在小说里,鲁迅的现实主义像魔咒。

三、哲学意义上的“故乡”

鲁迅《故乡》的结构是:(离开故乡)——回到故乡——离开故乡……

离开,告别,在路上是人生的常态。

“故乡”题材的其他作品相比,鲁迅多出来了“回来”。但即使是“回来”,也是作一次彻底的告别,是更加决绝的离开——变卖祖居,带走母亲。鲁迅对眷恋是非常警觉的。这在他的其他作品中可以看见,比如《这样的战士》。

故乡本质上是回不去的。所有的故乡定格在当初离开的刹那。故乡永远在身后,故乡永远在回忆里。可以这么说,鲁迅为了他的现实主义的信条,他“回去”了一次。于是,故乡塌陷了。赤裸裸地呈现塌陷,正是他的选择。

鲁迅很残酷,他的《故乡》绝了许多人的念想。

《故乡》还隐藏着复线结构:“我”——闰土/宏儿——水生。一个故事落幕了,另一个故事开始了。这种开放式的结构关乎“希望”,是鲁迅为作品留下的“活路”,也为所有读者。

但即便是鲁迅,从本质上也是摧毁不了“故乡”的。当重新上路的时候,故乡就会再次倔强的闪现——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前面说过,这是关于希望的画面,但这种把希望投射到故乡的山水,真的很神奇。

故乡情结是非常复杂的一种情感。从哲学上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故乡,哪怕在一个地方老死的人。故乡是另一个母体。它给你温暖、安全、信任、动力,但也是负重与羁绊。它说我爱你,离开我吧。于是,你离开了,开始以为是嫌弃,后来发现也是爱。于是,生命便在前行与眷顾中撕裂——

天边夕阳再次映上我的脸庞

再次映着我那不安的心

这是什么地方依然是如此的荒凉

那无尽的旅程如此漫长

我是永远向着远方独行的浪子

你是茫茫人海之中我的女人

在异乡的路上

每一个寒冷的夜晚

这思念它如刀让我伤痛

总是在梦里

我看到你无助的双眼

我的心又一次被唤醒

我站在这里想起和你曾经离别情景

你站在人群中间那么孤单

那是你破碎的心

我的心却那么狂野

你在我的心里永远是故乡

你总为我独自守候沉默等待

在异乡的路上每一个寒冷的夜晚

这思念它如刀让我伤痛

总是在梦里

我看到你无助的双眼

我的心又一次被唤醒

我站在这里想起和你曾经离别情景

你站在人群中间那么孤单

那是你破碎的心

我的心却那么狂野

总是在梦里

我看到你无助的双眼

我的心又一次被唤醒

总是在梦里看到自己走在归乡路上

你站在夕阳下

面容颜娇艳

那是你衣裙漫飞

那是你温柔如水

                    ——许巍《故乡》

  

我的故乡在山舟,那是一个海拔500的小山村。村前有一条宽阔的小溪,我们挽着裤腿捉蟹、抓鱼。夏天的时候,我们还会与牛一起挤在一个水潭里。我的故乡像一只船,四周的山是舷,村庄是舱。每次炊烟晃动的时候,我都会感觉到船的行进。我的故乡与许多人的故乡一样,村口总有一个女人,她容颜娇艳、温柔如水、衣裙漫飞……她是穿着裙子、永远年轻的杨二嫂。

           2019年10月5日星期六为“在人间·教育直达”节目而写

——————————————

《中学生内驱型写作新教程》(周选杰著)是中学生写作教材,由王荣生教授作序推介。从动机驱动到文体规范,从内容获取到成文、修改、发布,为学生、教师提供写作全程知识。信息传递简捷、生动、有趣,融理论阐释与实证研究,游戏、实验、观影、听歌、阅读、写作于一体,可读性强。知识呈现与活动设计依循学习规律,操作性强。

                淘宝   有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时候读不懂鲁迅笔下的闰土,人到中年才知道,自己其实就是闰土
少年不懂鲁迅,读懂已是闰土
故乡的闰土
【微写作52】燕子|钓往昔
想哭的时候看《故乡》
(转)王君:学生读《故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