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绘画艺术的珍宝——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鉴赏

被称为新中国建国以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马王堆西汉墓发掘,也是二十世纪惊动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在这里,不仅出土了一具两千年前的女尸,更为重要的是3000多件珍贵文物的出土,生动具体地揭示了汉代“文景之治”时期政治、经济、科学、军事、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北有兵马俑,南有马王堆”,马王堆文化成为西汉文明的形象缩影。

 

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12万多字。另外还有几册图籍,大部分都是失传的佚书。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评价极高,誉为“惊人的发现”。


漆棺上的画局部。

 

据《长沙马王堆西汉墓》称,这位雍容华贵的丞相夫人出土时,其外形完整无缺,全身皮肤细腻,皮下脂肪丰满,软组织尚有弹性,在往其体内注射防腐剂时,其血管还能鼓起来,就是手指和足指上的纹路都非常清楚,令人不可思议。而她装殓的华美更让人称奇,出土时,她的前额及两髻有木花饰品29件,并涂彩贴金,而其头发则编有盘髻式假发,其脸上则盖一件酱色织锦和一块素绢,两手则握绣花绢面香囊,两足则着青丝履,贴身穿"信期绣"罗绮丝棉袍,外套细麻布单衣,然后包裹各式衣着、衿被及丝麻织物18层,从头到脚层层包裹,然后横扎丝带九道 (与古埃及木乃伊是不是很像?),再在上面覆盖印花敷彩黄丝棉袍和"长寿绣"绢棉袍各一件,一共20层包裹,真是华贵不凡。

 

1972年马王堆女尸出土时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肌肉有弹性。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古代湿尸。这是出土时的资料照片。



2002年4月19日,中国刑警学院教授赵成文在电脑上成功复原了西汉长沙国丞相夫人面相。复原的马王堆女尸系西汉时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夫人,距今已将近2200年。据史料记载,利苍夫人名叫辛追,死时约50岁。1972年,辛追的墓葬被发现。赵成文教授为马王堆女尸制作的4张标准图分别描绘了辛追50岁、30岁、18岁时的面相(从左至右)。


 

马王堆之所以被称为二十世纪震动世界的考古发现,不仅仅是出土了一具两千年前的女尸,更为重要的是在这里出土了3000多件珍贵文物,这也就是马王堆之所以成为一门专门学说的魅力所在。粗略算来,在马王堆发掘的珍稀文物中,有帛画帛图9幅,而那幅被称为"卦象图"的帛画,到目前为止还没人破译出它的真正内涵。而在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12万字帛书,是继汉代发现的孔府壁中书、晋代发现的汲冢竹书、清末发现的敦煌经卷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古文献发现,对中国文献学和中国学术史的研究具有极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内容涵括了中国古代传统图书分类中除诗赋类之外的所有门类,而且大部分是久佚的汉初乃至战国时期的珍贵历史文献,因而特别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另外还有近千支简牍。还有大量的封泥、印章以及各种服饰和纺织品。其中有世界上仅见的重仅49克的素纱衣,还有大量乐器、兵器、漆器、陶器、竹木器、金属品、食品、香料、中草药、泥质冥钱等,是汉初文明的形象缩影。

 

马王堆汉墓出土:素纱禅衣

 

马王堆汉墓出土:竽律

 

在马王堆帛书整理和研究上有所建树的陈长松称,马王堆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仅仅才开始其最基础的整理和研究,就是最基础的帛书整理和二、三号墓的发掘报告也还没有完成刊布,因此马王堆学的准确定义和学说内涵,还有待于有志者去努力探索和研讨。而这种学说的研究,亦如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所说,远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去反复钻研和探讨。


彩绘帛画:

 

号墓和3号墓内棺上的彩绘帛画,保存完整,色彩鲜艳,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两幅帛画的构图基本一致,全长2米许,均作“T”字形,下垂的四角有穗,顶端系带以供张举,应是当时葬仪中必备的旌幡。画面上段绘日、月、[2]升龙和蛇身神人等图形,象征着天上境界;下段绘交龙穿璧图案,以及墓主出行、宴飨等场面。整个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

 

分析:

 

整幅画大的结构与伏羲女娲交尾图构造类似。从下往上细节看:


(古埃及有地神托起大地, 旁边有两条蛇)






 

 

(右上月亮上有蟾蜍与玉兔,下有嫦娥)

(金乌和九日)

 

(左上角的金乌,即太阳神鸟)


太阳鸟的历史悠久,下图是湖北江陵出土的战国时代彩绘虎座凤鸟架悬鼓漆器,就是鸟背太阳变形。

 

太阳鸟的来源就是古埃及太阳神,玄鸟特指鹰。

 

也就是“夏”的形成来源:



走进湖南省博物馆,有一样东西是你必须要看的,那就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这幅帛画神秘恢弘,静静地躺在玻璃橱窗内供人观赏。透过那层薄薄的玻璃,人们似乎看到了帛画上那个美丽奢侈的贵妇正在一步步地从远古走来。

这幅帛画出土于1972年在这之前,它已经伴随墓主人在地底沉睡了近2200年。它创作时间是西汉初年文帝时期,墓主人是当时的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之妻——辛追。

帛是一种白色的丝织品,帛画顾名思义就是画在帛上的画,据说兴起于战国中期的楚国,至西汉发展到顶峰东汉随着纸张的发明而逐渐消失。我国迄今为止共出土24幅帛画这幅帛画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幅。此帛画全长2.05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四角还缀有飘带,依据其画面的内容可分为界、人世、地府三个部分。

天界部分位于帛画上端最宽阔的地方。它的正中是一个披发的人身蛇尾天神,一条长尾自环于周围对于这位天神,一说他为中国神话中补天造人的女娲娘娘一说他是《楚辞·天问》和《山海经·大荒北经提到的“视为昼,眠为夜”的大神烛龙。总之,他代表着绝对的神圣和威严。

他的左边有一轮弯弯的新月,月下奔月的嫦娥月上有一只体形硕大的蟾蜍和一只玉兔,蟾蜍口中含着一棵能治百病的仙草。古代传说月中有蟾蜍和玉兔。屈原写的《楚辞·天问》中有“顾菟在腹”句,顾是蟾蜍,菟是兔子。这里画的是新月,所以只能把蟾蜍和兔子画在月外,如果画的是圆月,则都画在月中。

在天神的右方,有一轮红日,日中有一只黑鸟,日下的扶桑树间,还有8个太阳。日中的黑鸟,即太阳神金乌,也叫做阳乌。传说中,太阳是由这只金乌驮着飞行运转的。有学者认为它是我们的祖先在观察太阳时所发现的日斑,即太阳黑子。其实我个人认为这个金乌和月中的蟾蜍一样都是先民的一种图腾崇拜。他们把图腾崇拜和对日月的崇拜结合在一起,所以出现了这种形象。至于扶桑树间的8个小太阳,是因为上古传说天上有九日(也有十日之说)。由此又演变出后羿射日的故事。传说扶桑树生长在东方的大海上,太阳女神羲和和帝俊的十个儿子每天早晨轮流从扶桑神树上由金乌载着升起,由东向西移动。也有传说扶桑树是神界、人间、冥界的连通大门,后来后羿站在上面射日,将其踩断,人神冥三界才难以联络的。有学者猜测,左图中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商代青铜树就是先民们心中的扶桑树的形象。

在日月的下方各有一条呈倒“S”型的卧龙。卧龙的龙头下方各有一只骑兽怪物,骑兽怪物的下方还有一道天门,两个守门人拱手对坐,天门抱框各一只虎豹攀援其上,这些事物是彰显了天界的威严和神圣。但从天神身边五只引颈齐鸣的仙鹤和天神正下方两只仙鹤欲衔的铃铎,又可看出天界的安乐祥和。

人间部分绘于帛画的正中,以一玉璧为界划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墓主人的升天,下层是对墓主人的祭祀。玉璧之中交缠着穿过金银两条巨龙,线条流畅,形态优美,似在寓意墓主人驾龙飞升。

墓主人的升天是整个画面的中心,华盖与翼鸟之下,墓主人辛追拄杖而立。她衣着华丽,体态丰满,头向前倾,背微驼曲,动作庄重缓慢,贵族妇女的形象深入人心。在她的前边有两位戴刘氏长冠的男子在跪献某物,后有三婢女躬身相送。墓主人面向西方,古人认为天上仙境是在西方,也就是西天,西天是永恒的极乐世界。墓主人朝西行走,就是踏上了通天之道。在这些人物的脚下,是一块白色的平台,平台的侧面饰以勾连雷纹。平台之下,斜置一个划分成十六个的方板,板的两侧各有一只赤色的斑豹立于龙身之上

穿壁蛟龙之下,彩帛帐幔被人首鸟身的神物拉起,分飘左右。彩帛下方悬垂一枚玉磬,磬下则是辛追老夫人的家人在设案祭祀。他们个个面色青蓝,神色悲哀,仿佛在哀悼老夫人的逝去,但是先人已去,只能听着头顶这个呈八字形的磬奏出的哀乐。 

帛画的最下方就是地府的部分,在这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赤身裸体的地神――鲧(gǔn)。鲧是大禹的父亲,因为治

水不利,死后被罚去做托举大地的劳役。画面中的他双手托举着大地,胯下骑蛇,脚下踩踏着两条巨大的鳌鱼,传说中只有鲧才能稳住兴风作浪的鳌鱼,制止地震山崩的发生。地府中更有面目狰狞的怪狗和驮着猫头鹰的水龟,它们虽不吉利,却能镇压地府中的妖魔不去侵扰老太太的亡灵。此处的龟、蛇、鳌鱼等水族动物,实际上是表示此为“水府”,即所谓“黄泉”、“九泉”的阴间。

    那么这样一幅恢弘浩大的帛画到底是什么,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这就要牵扯到我国汉代及汉代以前贵族的丧葬制度了,因为它出土时是覆盖在辛追老妇人的内棺之上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遣册(古人在丧葬活动中记录随葬物品的清单)中称它为“非衣”。“非”即“飞”,汉代人认为人死后,如果灵魂能飞上天去,就可以成仙。古人认为人死后,附在人身的魂魄要与尸体离散。离散以后,成了野鬼,便享受不到后人的祭祀,还会惊扰后人。因此,必须想方设法使离散的魂魄能够回来附于尸体,入葬墓内,葬制上叫做招魂复魄。史料载,周代时就有这种仪式,人去世后,其亲属要手拿死者的衣服从前方升屋去招魂,以期死者的魂魄返回于衣,然后从屋的后面下来,把衣服覆在死者的身上。大概在战国时期,这种招魂衣演变为帛缕制成的幡物。我们可称其为旌幡、铭旌。这些幡物上面画有墓主人的形象,以便游魂识别。当时使用非衣,可能有两种意思:一是“招魂安息”, 一是“引魂升天” 。停灵家中时,将其竖于柩前,用以招魂归来。出葬时,则由专人举着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用以引魂升天。

这幅帛画除了可供人研究当时的丧葬制度外,还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因为它代表了当时较高的绘画水平。帛画中数量可观的人物提供了早期绘画人物造型的特点,头部在人体比例中较大,对墓主全侧面的刻画有助于显现其形象特征,带有肖像画的性质。线条是全部画作的基本造型手段,粗细变化之中流畅致韵。着色方法主要是勾线后平涂部分使用了渲染少量形象直接用色彩画成。画面以朱红、土红、暖褐为基调,石青、藤黄、白粉等丰富色彩的运用服从于统一的色调,产生了诡异、华丽、热烈的效果。另外,观念和想像中的景物融入理性的构成在T字形帛画上尤其明显。复杂的个体形象经整体安排,既灵活舒散,又循序合理。画上段两条翼龙的向内动态,紧凑地牵领着这一华采部分;中段两条穿璧长龙呈H状龙首部分为墓主及其随从在这个画面中心间隔出疏朗的空间,使墓主形象在以密为主的画面上突出醒目,龙尾部分将下段众多形象合拢,并促成境界的自然过渡。以4条龙为构图取势,全画上下呈“开合”节奏,左右呈均衡变化,形象相互以动静对照,达到二维平面绘画风格的高度水平。

帛画上为我们展示了大量的中国古代神话和传说,我们可以通过这幅帛画来了解当时人们的宇宙观和生命观。日月同辉,天神居于正中,龙、虎、鸟、鱼等各种生物与人同在,体现了当时人们宏大的宇宙观。帛画通过天界、人间、地府三个空间的展示将墓主人“由生入死”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反映了当时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死后未知世界的想象,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命观。整幅帛画的寓意就是墓主人在各种神兽和祥瑞的保护下穿越死亡,进入永恒的不死之境。由此可见,帛画上的这些图像是把神话和巫术作为艺术内容和审美对象,突出地反映了古人祈求灵魂不死,肉体不灭,羽化升天的神仙信仰观念。这种观念和审美理想又通过天上与人间的统一,生命与死亡的统一来实现,使死亡这一恐怖的自然现实通过想象变成可近的社会理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初人们追求长生的思想,其实是对人间生活的留恋和对生命的热爱,可以说这是“重生”观念的体现之一。因此,从这幅帛画可以看出汉初贵族注重长生,渴求永生的观念。这种重死厚葬的死亡文化,恰恰正是汉初人们热爱生活、看重生命的生命美学理念的体现

总之,这幅帛画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是当之无愧的国宝。它身上的故事和意义值得我们不断地去研究探索。

马王堆汉墓帛画是中国西汉绘画作品,1972~1974年先后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3号汉墓。
 
    帛画共5幅,其中1号墓1幅,3号墓4幅,创作时间为汉文帝时期,是迄今发现的汉代最早的独幅绘画作品。

 
    1号墓帛画,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全长205厘米,为T字形,画面完整,形象清晰。
 
1号墓帛画


 
 
    自上而下分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和地下的景象。
 
    描绘出许多代表祥瑞的图案(有6条龙、3只虎、3只鹿、1只凤和1个仙人)。
 
    上段顶端正中有一人首蛇身像,鹤立其左右,可能是大神烛龙;
 
1号墓帛画上段

 
 
    画的左上部有内立金乌的太阳,它的下方是翼龙、扶桑和8个较小的红圆点,与古代十日神话接近; 
 
    相对的右上部描绘了一女子飞翔仰身擎托一弯新月,月牙拱围着蟾蜍与玉兔,
 
    其下有翼龙与云气,应是墓主人升天景象;
 
    人首蛇身像下方有骑兽怪物与悬铎,铎下并立对称的门状物,
 
    两豹攀腾其上,两人拱手对坐,描绘的天门之景。
 
1号墓帛画中段

 
 
    中段的华盖与翼鸟之下,是一位拄杖缓行的老妇人侧面像,其前有两人跪迎,后有3个侍女随从,
 
    根据服饰、发饰特点,并对照出土的女尸,可能是墓主人形象。
 
    下段有两条穿璧相环的长龙,玉璧上下有对称的豹与人首鸟身像,玉璧系着张扬的帷幔和大块玉璜;
 
    玉璜之下是摆着鼎、壶和成叠耳杯的场面,两侧共有7人伫立,是为祭祀墓主而设的供筵;
 
    这个场面由站在互绕的两条巨鲸上的裸身力士擎托着,长蛇、大龟、鸱、羊状怪兽分布周围。
 
1号墓帛画下段

 
 
    3号墓出土的一幅帛画与此幅尺寸、 形制、内容都相近。
 
    这两幅帛画以有序的层次展示了汉初人们观念中的宇宙图景,
 
    取自远古神话的大量形象和按照现实描绘的人与物构成天、地、人相沟通的境界。
 
3号墓帛画

 
 
    发现于3号墓棺室西壁的一幅帛画长212厘米,宽94厘米,描绘了盛大的车马仪仗场面。
 
    左上方有两行人物,文武属吏簇拥着戴冠、着袍、佩剑的墓主向前行进,队列前有5层高台;
 
    左下方有100多人组成的方阵,阵中是正在鸣金击鼓的乐队;右上方有4列驷马车骑;
 
    右下方有14纵列共100余个骑从,画中所有的人物、车马都面向墓主人方向。
 
3号墓《引导图》帛画

 
 
    3号墓出土的另一幅帛画长约100厘米,高约50厘米,描绘了4排共44人。
 
    人物有男女老幼之别,衣饰简朴,有的上身裸体,所有的人物动态均是当时称为“导引”的健身动作,
 
    屈体、伸肢、跳跃、回旋,姿态各异,十分生动。
 
    根据人物动作与旁边的题字,可知是一幅运动范围式的画作,定名为《导引图》。
 
《引导图》局部

 
 
    马王堆帛画的出土填补了汉代早期织物绘画实例的空白,
 
    也表明吸收先秦、主要是楚国的艺术内涵、风格和形象模式是此期绘画的特点。 
 
    T字形帛画中不少神话图像与《楚辞》的记述相符,与楚国美术的造型有源流关系。
 
    同时,一种新的注意观察现实的创作方法也在发展,3号墓西壁帛画对社会活动场面作了记实性描绘。
 
帛画《乘云绣》 

 
 
    帛画中数量可观的人物提供了早期绘画人物造型的特点,头部在人体比例中较大,
 
    对墓主全侧面的刻画有助于显现其形象特征,带有肖像画的性质。
 
    线条是全部画作的基本造型手段,粗细变化之中流畅致韵。
 
    着色方法主要是勾线后平涂,部分使用了渲染,少量形象直接用色彩画成。
 
马王堆汉墓帛画特种邮票

 
 
    画面以朱红、土红、暖褐为基调,石青、藤黄、白粉等丰富色彩的运用服从于统一的色调,
 
    产生了诡异、华丽、热烈的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湖南省博物馆 马王堆汉墓绢画 典籍
中国绘画邮票图录(3-2)秦汉绘画·汉代帛画
仔细观察长沙马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明旌帛画画的是什么内容包括哪些神话故事?
长沙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朵“奇葩”
秦汉绘画-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