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学连载 | 图说《画禅室随笔·论用笔》(一)

书学连载

图说《画禅室随笔·论用笔》(一)

作者:葛世权

米海岳书(云),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然须结字得势,海岳自谓集古字,盖于结字最留意。比其晚年,始自出新意耳。学米书者,惟吴琚绝肖,黄华、樗寮,一支半节,虽虎儿亦不似也。

意译:

米(芾)海岳的书法,用笔有起有收,回环往复,连绵不断。这是用笔的真谛,是用笔千古不变的法则。但结字还须有势,不要呆板,米海岳说他自己的字是集古人字而自成一家的,就是在字的取势上面最留意。等他到了晚年,才自出新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学米芾书法的,只有吴琚非常像,黄华(王庭筠)、樗寮(张即之)都学得一知半节,即使是虎儿(米友仁)也学得不像。

释说:

此中有两个重点,一是“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二是“结字得势”。所谓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就是“藏头护尾”的用笔方法,抑是赵孟頫说的“用笔千古不易”的笔法。一是每个笔画有起有收,笔不离纸,每个笔画的收笔都与下个笔画的起笔相接,笔笔相连,回环往复,勿使断绝。即使笔画没有牵丝和引带的明显连接,也要有笔断意连的意思。起收笔与连笔处都是藏锋。具体图示可见(图一)。二是指笔画要有去有回,也就是起笔的藏锋和收笔的回锋。从藏锋起笔开始就要力贯笔尖一注到笔画之中,直到笔画末端,都不可泄劲儿,笔尖和力度必送至笔画末端,然后“力收之”。只有笔尖和笔力都达到笔画的末端了,这个笔画才能有力,如果笔没有送到笔画的末端,或到末端没有回锋收笔,而是一去不回,这个笔画就飘浮不定了。所以必须做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乃所有笔画力量和字势气韵生动之源。

“结字得势”,就是结构的变化。古人说写字不能“状如算子”,是说写出的字不能像算盘一样方方正正毫无变化,字若无势便成算子。势,就是在字的结体中,笔画之间距离的远近(疏密)不能相等;笔画的走向不能太过于平直和平行(敧侧);笔画之间的相对与相背(阴阳);笔画、部首之间和字与字之间的长短、大小、揖让等变化。字的取势应不奇不怪,因字赋形,具匠心而不露痕迹。最忌不谙因字赋形之妙,故意将疏密关系夸张扩大,故作取势,如新妇子梳妆,扭捏作态,看似新鲜实则烂俗。见(图二)。

附录

悬针者,笔欲极正自上而下端若引绳。若垂而复缩谓之垂露。故翟伯寿问于老米曰:“书法当何如?”米老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必至精至熟然后能之。古人遗墨,得其一点一画,皆昭然绝异者,以其用笔精妙故也。

——姜夔《续书谱·真书》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 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蔡邕《笔论》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蔡邕《九势》

米海岳:(1051—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湖北襄阳人,有“米襄阳”之称,号襄阳漫仕、海岳外史、鹿门居士,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鉴定家、收藏家,善行书,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山西,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佚事见《宋人轶事汇编》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

吴  琚:(约公元1189年前后在世)南宋书法家,字居父,号云壑,汴京(今河南开封)人。宋高宗吴皇后之侄,母为秦桧长孙女,太宁郡王益之字,世称吴七郡王、汴王。卒謚忠惠,著有《雲壑集》。书法以米芾为宗,颇似。

黄  华:王庭筠(1151—1202)金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端,号黄华山主、黄华老人、黄华老子,别号雪溪。自幼聪颖,7岁学诗。金世宗大定十六年(1176)进士,官至翰林修撰。金章宗承安元年(1196)因赵秉文上书事被削职,降为郑州防御判官。乃卜居彰德,买田隆虑,读书黄华山寺,因以自号。

樗  寮:张即之(1186——1263年)南宋书法家,字温夫,号樗寮,历阳(今安徽和县)人。生于名门显宦家庭,为参知政事张孝伯之子,爱国词人张孝祥之侄,系中唐著名诗人张籍的八世孙。

虎  儿:米友仁((1074—1153)一名尹仁,字元晖,小名寅哥、鳌儿,黄庭坚戏称他为“虎儿”,并赠古印和诗:“我有元晖古印章,印刓不忍与诸郎,虎儿笔力能扛鼎,教字元晖继阿章。”,晚号懒拙老人,山西太原人,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南宋画家,米芾长子,世称“小米”。书法绘画皆承家学,故与父米芾并称“大小米”。

图解

“其”(米芾《彦和帖》)字,笔画连绵不断,见绿色线和红色箭头的指示方向。一笔写成,笔画的起笔收笔回环往复,起收相连,勿使断绝。

米芾《彦和帖》的“候”、 王羲之《兰亭序》的“畅”(不同颜色的线表示笔的走势),都是回环往复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仔细观察《彦和帖》中“明月”的飞白处,笔锋在笔画中的行笔路线清晰可见,笔画的连接转折处,极力中锋的笔迹历历在目。

米芾《彦和帖》,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吴琚《蔡襄七言绝句一首》绢本98.6x55.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庭筠《题幽竹枯槎图卷》,绢本行书,38.1×117.7cm(全幅),日本京都藤井齐成会藏。

张即之《致殿元学士尺牍》册 纸本(牙色印花粉笺)行书,30.7×53.6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友仁《动止持福帖》,纸本 ,33.1×59.6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吴琚、张即之、王庭筠、米友仁等与米芾相比,尤嫌逸气性情不足。吴琚势不足;张即之巧有余;王庭筠温而正;米友仁笨而呆。

米芾《褚临黄绢本兰亭序跋赞》阳

米芾《蜀素帖》阳

王羲之楷书《黄庭经》阳

米芾的两个行书“阳”与王羲之的楷书“阳”非常相似,取势几乎无不同,都是左小右大,左面的“阝”短,竖画略倾,右部“昜”上面的“日”中间的点不居中,下面的横倾斜角度很大,下部“勿”的三个撇画不平行而有远近变化,这就是取势,整体平正,但笔画和部首之间又相互变化制衡,这也就是古人说的“因字赋形”,取势如不能“因字赋形”,便流于怪。楷书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要平正的,看看王羲之楷书的“阳”,除了左部比右部短以外,右面“昜”的上下两部已经错位,上部向右取势,下部向左取势,但整体又不见倾斜,还是“平正”的楷书,这就是为什么魏晋人的楷书不做“正局”而又“平正”的原由,也是其难学之处,魏晋风韵于此可见一斑。此外,还须观察起、收笔及转折和笔画连接处的用笔,不可轻过。

钟繇《贺捷表》拜

米芾《衰老帖》拜

钟繇与米芾的“拜”字也是“因字赋形”的取势,尤其左右两部长短尤为明显,众多的横画无一雷同、平行。

葛世权 | 展览与人及诚信

书坛中坚●葛世权作品欣赏

葛世权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青少年书法报》副总编,九三中央书画院院务委员,黑龙江省书协理事,佳木斯市书协副主席,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转载请注明:

图文源自作者:葛世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寻丨当下投展难倒众多作者的用笔之法,看看他是怎样去解读的
王文婷|读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书法用笔写到什么程度才算到家?看看米芾如何说!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她讲清楚了……
书法教程:书法知识问题大汇总(9)
笔法理论的“八字真言”,古人都会曲解,我们该如何正确理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