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坛名家●王世国书法艺术欣赏

关注请点击左上角蓝色“深圳市书法院


书坛名家王世国书法艺术欣赏



人物简介


王世国,出生于安徽寿县,故自号“八公山人”,1986年研究生毕业于华南师大中文系文艺学美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广东省珠江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特聘软笔书法等级考试考官。



艺术历程

1986年起,王世国曾在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等多所院校教授书法及书法史、书学理论、书法美学等课程。

王世国著作有《中国历代书法家评述》,1994年荣获广东省第四次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与人合著《青年美学向导》;另在全国报刊发表文艺学美学和书法论文数十篇,近百万字。


王世国自幼习书,深得叔父安徽著名书法家王家琰先生的教诲,笔耕数十年,遍临百家,自成一家,尤擅行书、草书,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广东省书法大展并获奖。


作为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主席,多次组织策划并主持大型书法艺术活动,如: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提名书法家作品展、第二届全国新文人书法展、两岸四地高僧书画展、岭南书法教育论坛、"南粤杯"全省青少年书法大赛、深圳市中小学教师书法大赛等等,影响深广。


省港和全国多家新闻媒体和书法专业报刊,如《羊城晚报》、香港《成报》、《香港商报》、《新快报》、《信息时报》、广东电视台、珠江电视台、《文化月报》、《中国书法评鉴》《书镜》、《艺坛》、《书法导报》等等,都曾对王世国先生做过专门釆访报道或刊发其文章。

2014年7月起,王世国在《新快报》“收藏周刊”开设[书法辣评]专栏,已发表书法评论文章数十篇,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艺术评论

书道,自然之道

——专访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主席王世国先生

《羊城税萃》编辑部 郭凌德 特约记者 魏昌平

王世国,安徽寿县人,自号“八公山人”,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客座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986年毕业于华南师大中文系文艺学美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其书法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和省书法展并获奖,其著作《中国历代书法家评述》获广东省第四次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20147月起,他在《新快报》开设“书法辣评”专栏,经常发表书法评论文章,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因碑廊而爱上书法

“寿县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书协授予的‘中国书法之乡’。晚清时安徽就有一句俗话,叫作‘怀诗、寿字、桐文章。’”在王世国的办公室里,他饶有兴致地谈起他的故乡。他的书桌上堆满了书法专业书籍,如《历代书法咏论》、《中国历代名碑释要》等等,墙上挂着他的草书李白《早发白帝城》,笔法雄奇,酣畅淋漓,大有祝枝山和王铎之风。




王世国的书法缘,要从他的中学时代讲起。王世国就读的寿县三中,前身为明朝礼部司务黄奇创建的循理书院。“当时学校内有一条长廊,长廊的墙上糊上了黄泥巴,上面用红漆涂写着毛主席语录。”王世国动情地回忆道,“后来黄泥巴慢慢脱落,学生们发现里面还有碑刻。那些调皮的学生就稀里哗啦地把泥巴都拔扒掉,还原了碑廊的本来面目。”碑廊上的石碑,荟萃了苏轼、黄庭坚、米芾、董其昌等等名家墨迹碑刻,真、行、草、隶各体兼备,可谓奇葩焕采、绚烂多姿。“这里面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巘将他生平所收藏名迹刻成的碑刻,他还专门写了一篇《寿州循理书院碑记》记录此事。”这条星光闪耀的碑廊重见天日,让王世国大受震动。他觉得这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藏,便和小伙伴们想办法把碑刻拓下来。“拓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麦麸拓的传统方法,还有一种方法是用白纸盖在上面,再用复写纸去刮。”他说。在那个书法学习资料非常匮乏的时代,这些拓本便成了他学习书法的珍贵教材。他开始迷上了书法,每天临帖,不知疲倦。

王世国的叔叔王家琰是安徽著名书法家。王世国从小便受到叔叔书法艺术的陶冶。叔叔在王世国的书法学习道路上一直都加以指点教导,是王世国书法艺术启蒙的良师。


王世国另一位良师是寿县三中的哈余庆教师。哈余庆老师不仅教授他语文知识,还教会他做人的道理。哈余庆老师告诉他:只有耐得住寂寞,默默耕耘,最后才能有所收获。王世国一直记住哈余庆老师的教诲。2012年,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在佛山南海成立,王世国当选为协会主席。哈余庆闻讯后,作诗一首祝贺:“盛暑清风南海来,书坛佳讯动诗怀。研评八法新盟会,高执旌麾是楚才。”王世国亦步其韵,和诗一首,表达对老师感激之情:“寒士孑然自北来,卅年寂寞始成才。南粤书苑留名迹,大树参天是君栽。”



木椅上写成的著作

王世国的重要著作《中国历代书法家评述》,当年出版时便产生了很大影响,面世不久即脱销,后又多重印直至再版。然而,这本数十万字著作的有些部分,竟是他伏在一张椅子上写成的。“当时我们家就是华南师大内一个10平米的小屋。”回忆写作艰辛,王世国感慨良多,回忆说:“当时妻子怀孕,晚上为了不影响她休息,我就把椅子当成桌子,搬到外面的走廊上,借助走廊上微弱的灯光,坐在小板凳上伏椅写作。”为了尽快完成书稿,他常常写到凌晨后面农科所的鸡叫时方罢。历时两年多,此书终于成稿。得益于在学校时打下的古典文艺理论和西方美学理论的坚实基础,他在评论历代书法家作品时总能够言之有物,鞭辟入里,填补了当年我国系统评述历代书法家的空白。当时他想,“要以后写这类型书的人很难超越我。”



写草书的“提按”之妙

王世国擅长榜书、行书尤其是草书。他认为草书创作并非随手涂抹,追求狂怪。他十分推崇东汉张芝“作草如真”,提倡以楷入草。“要作草如真,而真书(楷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点画分明。如何才能做到点画分明?诀窍就在提按。”说到这里,他站起身来,对着墙上的那幅作品,一边用手划着撇捺,一边讲如何在笔画中用提按表达。众所周知,草书的每一个字几乎都是在瞬间完成,书写时要有一定的速度,孙过庭也曾说过“草贵流而畅”。“许多人草书不讲究提按,但要知道有了提按才有线条的风骨,有了提按才会有行笔快慢和轻重的变化,才会有墨色干湿浓淡的变化。”王世国说。瞬间的笔锋游走不难,而在其间还要完成提按并表达出节奏,实属不易。而草书的这一妙处,竟是王世国在观看空中飞人杂技时悟出的道理。“行笔每一次‘提’就好比是一次起跳,‘按’就好比是一个落点;在提按时,落点要精确,承接要稳当,彷如杂技中的空中飞人,这边飞跃而出,那边准确接应,方能成就艺术美感”。


书法教育应寓教于美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王世国曾在华南师大开设书法公共选修课,大受学生欢迎,报名人数太多,以致需要抓阄来决定入选名单。提及于此,王世国建议,书法最好从小学起,因为人的手部肌肉记忆要从小训练。在书法教学方面,他强调,少年书法教育应寓教于美,老师应为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培养他们的审美眼光。现今一些培训机构的书法教育,“看似教会了孩子如何执笔,如何写一点一画,但恰恰忽视了教会孩子如何欣赏书法的美,没有把书法的审美标准教给孩子。”他特别提到了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老师卫夫人的例子:“卫夫人教书法与众不同,她是从教认识书法的美开始的:‘点如高峰坠石’,点之美就像是从高峰上直坠下来的石头,掷地有声,铿锵有力;‘横如千里阵云’,横就像是广阔的地平线上,缓缓伸展排开的云层......我相信少年王羲之听了之后,一定对书法的点画之美有了深刻的认识,留下难忘的印象。”


临帖是与名师对话

谈到学习书法,王世国颇有自己的一套心得。“中国的艺术是很重视师承的,书法尤其如此。你是学哪一家的,那一派的,这就是师承。”王世国认为,中国传统学习书法无非有三条途径:一是长辈亲授,二是名师教导,三是在学校里学习。“如果没有老师,临习名碑法帖,也算是拜师学艺。向古代的名家学习,是最好的师承”。王世国认为,成功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当时循理书院的碑刻上的书迹都是出自苏轼、米芾、黄庭坚、董其昌、梁巘等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自己的成就正是源于一开始就选对了正确的道路,向大师们学习。


王世国把书法分为正书和草书两个系统。楷书、隶书、篆书等为正书,与正书相对应的是草书。介于正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他认为,学书法应先从正书入手,学好用笔、结字,打好基础,再转到行书、草书的学习。而对于书法学习者而言,最重要的学习就是临帖。“很多人学书法,学来学去学不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认真去临习古代名家名帖。想要学书法,首先要向经典学习,不然很难走得更远,也不会有太大的成就。”王世国多次强调经典的重要性,“对经典要怀有敬虔之心,我们说‘开卷怀敬虔’,打开字帖的时候,要有庄重尊敬的虔诚之心,就好像老师在身边教你书法一样。”他认为,每一次看帖、临帖,都是与古人进行的一次精神交流;观摩每个字的结构、笔法,都是与名师的对话。他用坚定的语气告诉我们:“用虚心求教、敬重虔诚的心情来对待经典,一定会有所成就。”


风格的形成是瓜熟蒂落的事

谈及书法风格的形成,王世国认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是可以创造的,它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就如蝴蝶破茧、瓜熟蒂落一样,时间到了自然会有。”他认为,有些人从开始学书法起,就刻意创造一种与前人不同的风格,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书法自我风格的形成,应该经过长期实践、遍临百家、最后才自成一家。“当然,这其中包括了书法家自己的喜好,你觉得哪一家的字看了舒服、喜欢,慢慢地就会作出取舍,选择适合自我情感抒发的风格式样。比如喜欢阴柔秀美的,可能会偏爱赵孟頫的那种味道,喜欢方刚雄强的,可能会选择颜真卿、米芾的格调。”王世国坦言并未觉得已自成一家。他认为,一个书法家不应过早地固化自己的风格特征,因为字体风格一旦固定下来,容易僵化,再难出新。“好的书法家一定是光景常新,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风格,不断发展变化。”这似乎也是王世国对自己的期许。


真正的书法家

王世国在《新快报·收藏周刊》开设“书法辣评”专栏,当中有不少文章针砭书法时弊,辣味十足。那么在他眼里,怎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书法家呢?

“我想,真正的书法家,应该具备功力、学识和才情三个条件。”他认为,一个书法家,首先要有书法的功力,也就是笔墨功夫够硬,对书法技巧熟练掌握,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书法家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著书立说,对书法史有深入的了解,对书法有深刻的认识和自己的见解。有功力而无学识的只可称为字匠。再次,书法家要有才情。何谓才情?王世国说:“那就是他的作品会让人眼前一亮,让你有震撼之感、共鸣之情、赞叹之意。”三者之中,王世国认为才情最重要,也最难得,“有功力又有学识,但没有才情的,那只能称为书生字。但功力和学识都可以通过长期的训练和学习来培养,唯独才情是天赋,无法强求得之。”


书法评论家的责任

王世国热心公益,牵头发起了许多书法义卖、书法资料捐赠等公益活动。在他看来,对公益事业的热爱源于一种作为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书品就是人品。书法作品一定是与人格魅力紧密相连的。一个书法家应该有博大的胸怀、慈爱的心灵、自强不息的精神和高洁傲岸的品格。”古语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认为,这种作为文人对万民百姓、对古圣先贤、对国家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应是艺术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他表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当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当尚未成功时,应该耐得住寂寞,虔敬地学习古圣先贤的艺术精华,这是“为往圣继绝学”;当成功以后,运用自己的艺术才能、知名度和影响力,投身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这就是“为万世开太平”。正是本着这样的情怀,王世国和朋友们一起发起成立了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书法评论家们应当在中国书法急待继往开来的时候,团结一心,为振兴和发展书法艺术尽自己的责任。”他认为,作为一个书法评论家,只有肩负起发扬中国文化、坚持实事求是的标准,方能改变当今书坛乱象丛生的现状,为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家们指明书法艺术的宏门正道。


书道,自然之道

我国早在唐代以前就曾称书法为“书道”。王世国认为,不理解书道就是不懂得书法。“道就是本源。凡事必须顺应自然,不能违反自然规律。”王世国认为,书道就是自然之道,即大自然丰富多变的生命感、万物相生相克的和谐感。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它一定融汇着阴阳对立而又统一的艺术元素:用笔的曲直、方圆、正侧、徐疾;用墨的黑白、浓淡、干湿;结字的开合、正斜、向背、揖让;章法的疏密、虚实等等。这些对立的艺术元素的变换和统一,构成和谐流美的点画线条的运动变化,从而呈现出生命感和节奏感。欣赏和评价一幅书法作品,绝不是看图识字,而是要能够看到它背后承载的道。“书法正是这种看似简单的写字,而实际上却有着深厚的道学承载,是自然规律和人的情感的真实表现。”

临别时,王世国忽然对我们谈起他看过的余秋雨的文章《东坡突围》,感慨万千。而他正是从苏东坡宦海沉浮、风云变幻的经历中,顿悟了一个人生道理:“一个人应当拥有属于他自己的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说到此,王世国的眼神变得深邃悠远。我想,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忱,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正是源于他耕耘书法数十年悟出的书道和人生之道。



《心经》行书九条屏

王世国[书法辣评]:

书法之美在于符合自然之道书法艺术欣赏


王世国/文(《新快报》2015年6月7日)

一眼瞥见微信上编辑的留言,说这期“收藏周刊”要作艺术审美的专题,要我谈谈书法领域的美丑现象或审美标准。我心里立马暗自叫苦,因为写这样的文章多半是出力不讨好的差事。因为,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就借苏格拉底之口,对什么是美进行了最后的概括,那就是:“美是难的”。可见,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知道美是一个难题!即使是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也感慨道:“乍看起来,美好像是一个简单的观念,但是不久我们就会发现:美可以有许多方面。”人们往往只抓住一点而??及其余。


许多人看来书法就是写字,欣赏书法也便像是看图识字。其实,不然。对书法艺术的审美欣赏,原本就是一种属于高层次的文化修养,因为它是一种对点画、线条、墨色、节奏、气韵等构成的抽象美的审美能力。所以,说美难,而说书法之美更难。正如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的:“人们谈论最多的事物,往往是人们最不熟悉的事物;许多事物如此,美的本质也是这样。”不过我想,反正只是一家之言,但说无妨。


我认为,书法之美就在于符合自然之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道”的本质和最高境界就是自然。那么,什么是自然之道呢?自然之道就是阴阳之道,老子说:“道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阴与阳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由此形成自然的四季变化和万物的生死荣枯,并且这些不同、变换、变化,又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规律,循环往复,是那么和谐。


书法艺术美的创造应当效法天地精神,体现自然之道,那就是要表现出万物相生相克的和谐感、大自然丰富多变的生命感。这是书法家的根本宿命。因此,如果说一幅书法作品是美的,那并不等于说字写得漂亮就是美,例如看起来工整秀丽的“馆阁体”、“台阁体”,因为千字一面、万人雷同,僵化单调,反而是丑的;而是说在这幅作品中融汇着许多类似阴阳对立的艺术元素:用笔方圆、正侧、徐疾,用墨的黑白、浓淡、干湿,结字的开合、正斜、向背、揖让,线条的曲直、粗细、轻重、长短,章法的疏密、虚实等等。这些相互对立的艺术元素不断变化、组合,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呈现出生命感和节奏感。


所以,用最简单的话来说,书法艺术的美,根源于对大自然的赞美、对于生命的赞美。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担夫与公主争道,怀素观夏云奇峰、惊蛇入草、飞鸟出林,黄庭坚在舟中观老船工荡桨、郡丁拨棹,颜真卿观屋漏痕、坼壁路,如此等等,这些书法大家“外师造化,内得心源”,都是从自然中领悟到书法笔法和创作灵感。可见,书法能通天地之道、得自然之理,才有生命的活力和灵动的神气,才有书法艺术的美。否则,那便是“死蛇烂蟮”。正是书法作品中的笔法、结字、墨法和章法中包含着那些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艺术元素,构成了和谐流美的点画运动,那种神采气韵,或雄健、或秀丽、或古拙、或淡雅,呈现出种种不同的生命状态。


的确,书法家运笔书写的每一个字都含阴阳:横为阴而竖为阳,笔画轻细为阴而粗重为阳,点画短促为阴而纵长为阳,墨色枯淡为阴而浓润为阳,按锋蓄势为阴而提笔跃出为阳……凡是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阴阳调和、对立统一、丰富多彩的,体现出了自然之道-----万物相生相克的道理。所以,书法即书道,书法之法的根本在于法道,天道通则大道通,书道乃通,作品生机和神气乃出,才能与天地精相往还,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这样书法艺术作品就是美的。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书法艺术审美鉴赏的“门道”,就是要看笔法、结字、墨法、章法中那些类似阴阳对立的艺术元素,在作品中是有是无?是否丰富多彩?无则劣、有则佳、多则优;就是要看书法家如何将那些相互对立的艺术元素,运用到书法创作之中的?生硬笨拙者劣,娴熟巧妙者佳,天衣无缝者优。这就是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历史中神韵的探求
“二王”体系--影响的焦虑
书坛才女│周慧珺的书法艺术。
豪纵奔放 流畅圆融 ——王世国先生草书艺术研读
理性的行草——魏哲书法初探
钱玉清书法作品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