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兰亭奖的入展作品,到底应该怎么写?


  一、手摹心追碑与帖,而意守中


欧亮

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入展作品

规格 180cm×97cm


自幼见家中长辈挥毫,动静自若,气度不凡。自此起心动念,结缘书道。余不才,学唐楷十年有余,欧颜碑帖手摹心追,朝暮不舍,但不知意理,困于形不能脱也。学书恨不知入笔处,知帖以大王神理兼备为宗,于小王纵横洒脱亦神倾不已,出入数次,窥帖学用笔一斑,方知天地宽。遂转二王一脉,晋唐宋明,孜孜以求。


再者,纵观汉隶秀丽、厚重、朴拙、苍茫……变幻莫测,眼界为之一开。古人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愚以为,形质为书之基,如木之本水之源,不可不察!余天资平庸,但知勤能补拙,于线条形质,勤耕不辍,又涉猎金铭文和篆籀,以期提高线质表现力。


翰墨一道,唯择一深入,入得其“象”方能象外寻真。魏碑间架变化疏密开合,变化万千,触发对设计专业中“平面构成意识”的思考,魏碑恰好符合我潜意识中的审美。于是,数年浸淫魏碑,墓志、造像、摩崖……不漏一字,亦摹亦趋,虽得俯仰、向背之理,而刀锋笔锋却难相融,裹足不前。请教诸多师友,皆曰“不符合自然书写习惯,刀刻痕太重”等,百思不得其解。有幸拜访孙伯翔先生,受其点拨,启发我对风格取向和魏碑唐楷融合乃至碑帖融合的深度思考。《道德经》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低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是古典朴素辩证主义思维,从书法的角度看,在对比中体现矛盾,又能化解矛盾,方见深远。


在此之后,我仿佛在一个“问道”的十字路口,举步维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有的尝试都在构想、实践、推倒、重建的过程中不断往返,可谓屡败屡战。一层参悟,一层境地。刀锋处能见笔锋乎?余倾心二王、米芾、苏轼意态,试将笔趣墨韵流露笔端,唐楷之温润,庙堂之气力,融家乡何绍基对碑帖相融笔法的高意。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参加全国第四届青年书法篆刻展,以期检验近期学习状态和创作思路,未曾料想,竟然受到当代中青年魏碑代表人物洪厚甜先生的关注,先生耳提面命、循循善导,实在受益匪浅。这也坚定了我对碑帖结合探索的信心。我也清楚意识到碑帖结合并非康庄大道,而是寂寞之路。即便如此,我亦享受着自我对话以及意会古人的过程,也期待着有机会能进一步检验自己的书学浅见。


  二、幸甚至哉,幸“会”兰亭


欧亮

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入展作品

规格 180cm×48cm


兰亭奖是中国当代书法的高堂,兰亭奖之高既体现了继承传统的深度与厚度,又彰显了时代的气息,体现了时下的主流审美,对于众多书者来说是一次书法艺术的阅兵。


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公告一出,令许多人犯难甚至望而却步,因此届规格与难度甚高。当时我也举棋不定,心中实在没底,为此请教了许多师长、道友,一起探讨交流,收获了很多好的建议。宁将一思进,莫在一思停。终于,我还是硬着头皮、咬紧牙关,步履蹒跚地坚持过来。期间犹豫、取舍、酝酿到最终完成作品参赛是一个十分磨砺人的过程,既感动又感恩。感谢此次赛事组委会和评委老师们,有幸入展,感触良多。


此次应赛制要求作品三幅(如图),捉襟见肘:


其一,大字隶书。而今隶书多以《好大王》《张迁》《礼器》抑或《石门》为面貌,或参墨色以求变化,或构间架亦分黑白,多趋同之,未见远观。余于河北美院课徒示范,“读石门颂,写爨宝碑”一联,斗胆以爨宝为基,魏作形质,并寻《石门颂》笔意。信手之作,而后收置家中,不以为意。此次寻觅挂于书房数日,多有对比,每每观之,无意于佳,少合心意。


其二,小字楷书。正书莫过唐楷北魏,唐之庙堂气象、魏之纵横变化各有所依。或曰:楷受结构藩篱,魏少温润与笔意。时人或取法墓志,秀美、雄强、婉约、清丽,不一而同;或取法摩崖石刻,写意、厚重、险绝、开张,各有侧重。儒之道:不偏谓之中,不倚谓之庸,过犹不及,终不能高也。“兼容唐楷北魏,用笔精而意古雅,暗合何绍基中楷风神”,洪厚甜先生数语给我莫大鼓舞,亦余多年朝暮之所追兮。


其三,小字行书。吾之所爱,亦吾之所难也。难于碑帖结合,难于自然之理、平和之态。君子藏器容物,格方高远。尝试以碑之遒劲线质与帖书卷气息相融,在传统与时新中找一平衡点。用笔方圆自若,形态或颜或米,力追二王手札雅意。可惜积学尚浅,眼高手低,终为缺憾。又言道,若人生无憾,那该多无趣?聊以安慰。


  三、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欧亮

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入展作品(局部)

规格 180cm×97cm


我时刻自知,一如懵懂孩童,在书法艺术道路上蹒跚前行;然而,我知道,在路上每前进一步,就离书法艺术的梦想更近一点。曾读林散之先生遗作“师古人,师造化”一语,念记到今。师古人,是继承传统,汲取经典养分;师造化,技进乎道,道法自然,是对艺术最高的追求。名山大川,高崖石铭,在行走游览之中增灵秀之气,通融所学,才能外化为质,自得其神。希望有朝能突破技法层面,可以进一步提高学养,于阅读和游历下工夫,愿在“师造化”中参悟有得。学书问道,一言以蔽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更多内容

请订阅2018年下半年

《书法报

点这里,就这里




总监丨崔鑫

编辑丨欧阳媛 蒙言

见习丨杨卡

供稿丨2018《书法报》第30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样形成自己的楷书风格?这位两届兰亭奖得主告诉你解决方法
五届兰亭佳作奖得主:第十二届国展魏碑作品这样创作才吃香!
28岁获兰亭奖,入国展十余次,那时他学习书法才十年
时风影响,兰亭终身成就奖作品展中,孙伯翔书法有造作成分
他以魏碑为基,别出心裁,写出了一种清新面貌,入选第五届兰亭奖于铭
【兰亭辽宁·书坛盘点】谈刘晏君及其书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