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程韬光:垂辉映千春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修订版)的感言

垂辉映千春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修订版)的感言

程韬光

一、缘起:我爱唐诗

由于家中兄弟太多,我儿时有一段时间在异乡的亲戚家渡过。有一天,忽然听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诗时,我在淡淡的忧伤中,又感到兴奋和惊奇:似乎李白知道我的心思,把我的心拉回了几十里外的家,使我想起家人还有门前的枣树、地里的庄稼、朦胧的月夜、暗香的桂花……从此,我爱上的唐诗。少时,我曾奔波数里,去镇上看一部电影《风尘三侠》,从此,我就经常为唐代传奇中的这则故事所感动:当虬髯客将资财赠与李靖和红拂女,请他们帮助真命天子李世民立下功勋后,没有任何人世间的依恋,“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任性而潇洒。成人后,我才渐渐体会到这种侠的精神和浪迹天涯的勇气,本身就具有诗学上美的意义。在唐代诗人的群谱中,初唐四杰的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以及陈子昂、李白、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翰等众多诗人身上都带有这样的精神。流浪精神和侠的生命慢慢地累积起来,形成大唐诗人们共同的宇宙意识。当一个人把自己放入宇宙中时,诗人的孤独感由此而生;一个人由此把自己从人群中剥离,成为独具一格的真正个人,从而去获得特殊的生命体验。我爱唐诗,我的生命体验就自然地寓于唐诗中。多年之后,我已经无法自拔。今天,我总被学生和媒体问道:你为什么如此热爱唐诗?是因为,唐诗和唐代的诗人精神涵养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筑起了中华文明的诗歌高峰。

我爱唐诗,源于唐诗精神。有关唐诗的一些关键词,譬如盛唐气象、兴寄风骨、诗史精神、歌诗合为事而作等,都指向刚健有为、向社会负责、以天下有道的关怀,做到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精神。这些关键词,正可以简明有力地代表唐诗的基本精神。“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代表着唐人的审美意识:天地之大美、自然之伟观———黎明、春天、新年,一齐来到人间,使人间成为美好的存在。“生”字、“入”字,热情奔放,是生命化的大自然。天行健,生命刚健、积极有为,迎向清新与博大。譬如盛唐诗人李华在《寄李白》中写到:“古来文章有能奔逸气、耸高格,清人心神、惊人魂魄。我闻当今有李白。”白居易的诗句“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也高度概括了这种时代精神。这是一整个要好诗的时代,大唐诗人要让天下都成为美好的诗!

我爱唐诗,更源于唐诗的人性精神。诗歌是关于心灵的事情,心灵世界更是唐诗幽深处的文化精神。具体而言,唐诗中所表现的中国文化的人性精神有两个:一是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的精神;二是以梦为马进取向上的精神。在唐诗的世界里,每一个生命都在最大的孤独中完成了自我实现,每一个生命都在坚守自己的初心。大唐诗人们真实做人、积极用世,不管他们有没有建立了什么功业,他们的生命是活得有声有色、有光有热。他们对于他们的时代、社会,是尽心、尽气、尽才的,他们并没有从他们的时代得到什么,但是他们的时代却因为他们的存在而伟大。

一个充满自信的时代,必然造就充满自信的人;一个以艺术为主流思想的时代,必然造就艺术的高峰,这也是唐诗成为后世中国诗歌无法超越的原因。大唐诗人用自己的诗歌书写着这个时代的精神,其实,也是用时代来书写自己的人生。

二、李白与杜甫

毫无疑问,在中国文学史上,唐诗自成一体,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歌高峰。在唐诗之巅,两位文学巨匠比肩而立——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两位诗人风格迥异,但他们的活动足迹与诗歌内容,都代表着盛世王朝背后隐匿的历史,抒发着正义与自由的理想,代表着唐诗精神,为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李白,字太白(公元701年——762年),生于唐代西域,长于蜀地青莲。历经大唐盛世,遭逢安史之乱,一生豪放不羁,传奇浪漫。他是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亦是世界诗坛璀璨巨星,享有“诗仙”盛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等,语言明畅,情感执著!奔腾不息的幻想,狂谵四溅的笔触,惊天破石的意象,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李白以超常的欲望、出众的精力、恒定的意志,以内心的孤独、彷徨和爱为内核,以“济沧生”、“安黎元”为理想,将自由精神和理想主义完美结合,打造出了阔大的精神和艺术境界:使高贵者平息,使贫贱者奋起;追求个性自由,张扬创新创造;倡导爱国恤民,实践奋斗不息……他以自己昂扬向上、傲岸不羁、独立自由、不懈求索的性格魅力,诠释了人性中最光辉、最珍贵的品质。李白及唐诗所代表的文化精神,为民族精神再造,提供了土壤。

杜甫,字子美(公元712——770年),生于河南巩义笔架山下,长于唐代东都。一生颠沛流离,悲情激烈。杜甫是中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亦是世界诗坛璀璨巨星,享有“诗圣”盛名。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等诗句,阴郁顿挫、铿锵凝重,铺陈终始,畅极淋漓,以震撼人心的壮丽史诗,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播撒世界!

杜甫以内心的孤独、澄明、悲悯和仁爱为内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理想,打造出了阔大的精神和艺术境界:勇于面对困难挫折、追求公平和正义;倡导民族和谐团结、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超越财富与权利,探索生命真谛;以诗歌来塑造民族精神,以诗歌来承载历史;由己推人、忧国忧民的巨人意识……杜甫博采众长、包略万象、沉郁顿挫、铿锵凝重的诗歌,以其坚实而强大的思想体系,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塑提供了土壤;杜甫真实朴素、表里如一、忧国忧民、大济苍生的人生经历,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树立了榜样。

李白和杜甫这样千年不遇的诗歌奇才,竟然是生活在同一个时空下的同龄人。而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们之间还有过交往,并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为后人称道的伟大友谊。李、杜都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其个性差异表现在各自选择的从政道路不同:杜甫是标准的正统派,立志作贤臣,采取的入仕方式亦与一般士子无异;李白则梦想当策士,献奇策立奇功,一举而致卿相。但他们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之均以悲剧告终。“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政治上的失意却成就了在中国诗歌史上的诗仙、诗圣。

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尽管李、杜的年龄只相差十一岁,他们也都经历过唐王朝的全盛时代和由盛入衰的安史之乱,但他们的创作,却存在某些根本的不同。

李白诗歌的主导风格形成于大唐帝国最为辉煌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的渴望与追求。而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却是在安史之乱的前夕开始形成,而滋长于其后数十年天下瓦解、哀鸿遍野的苦难之中。因此,流响于刚刚过去的年代中的充满自信、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到了杜甫这里便戛然而止。在飘零的旅途上,杜甫背负着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感,凝视着凄风苦雨的大地,忠实地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这种深入社会、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的创作倾向,和由此带来的语言表现形式方面的一系列变化,不仅标志了唐诗内容与风格的重大转折,也对中唐以后直至宋代诗歌的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李白、杜甫的诗篇自诞生之日起,便是文化复古与创新的对立统一的一体,李为豪放,杜为沉郁,“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无拘无束”,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悲愤不平,慷慨激昂。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节奏变换,追摹情绪冲动时情感喷发奔涌的起伏跌荡,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属浪漫主义诗歌;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叙事诗善于铺陈,高度概括;精心刻画细节,于细微处见真实;抒情色彩浓郁,曲折委婉,跌宕反复,情景交融,属现实主义诗歌。李、杜诗歌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主张吸收建安以前各家风雅骚赋之作,取精用宏,成就他们的伟大;不同处在于对声律的各行其是,成就各自的特色。李白所创造的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飞翔的大鹏,还有奔腾咆哮的黄河、长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飞泻直下的瀑布,“都具有超凡的气概,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可以见出他飘逸不群的风格”;而杜甫伤时忧国的情怀借着客观物象表现出来,形成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马、病桔等,“在这些被损害与被遗弃的生物身上,杜甫表现了多种深沉而忧郁的情思。”李、杜风格的不同还体现在意象的组合上。李白诗中意象的组合比较疏朗,好象疏体的写意画,三两传神之笔可能胜过满纸的勾画;杜甫诗中意象的组合比较紧密,往往把几个意象压缩在一句诗中,显得凝重、老成、深沉。李、杜意象疏密的不同还表现在诗的章法上:李白的诗歌章法疏宕,跳跃性强,诗的节律也比较急迫,有一股不断向前冲击的力量;杜诗意象之间的脉络相当分明,章法十分严密,节律回旋舒缓,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渗透力。总之,李白、杜甫对于他们的时代、社会,是尽心、尽气、尽才的,也许他们并没有从大唐得到什么,但是,大唐却因为他们的存在而伟大。

三、一生的书写

源远方能流长,精神亦然。为使中华儿女了解李白、杜甫和他们的诗章,弘扬民族文化精粹,打造民族世代精神,这两部书分别以已在热爱唐诗的读者中产生强烈反响的《太白醉剑》和《诗圣杜甫》(上下卷)为基础,结合时代背景,将李白、杜甫各自的生平事迹与诗歌创作相结合,进行严谨修订。

在修订的过程中,我以翔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源于史料又不拘泥史料,注重诗章而不沉湎于诗章。以“大文化、大思想、大传承”为要质,究其一生,将诗仙、诗圣回归人间。以恢弘浪漫的大唐盛世为时代背景,以新力量和旧结构间的冲突为文化背景,以他们的人生历程及诗歌故事为线索,全面揭示李白、杜甫孤独浪漫、彷徨流离、传奇悲烈、辉煌奋斗的一生。写法上追求情景交融、波澜跌宕,气韵上追求大气磅礡、荡气回肠,努力地让广大读者在享受小说阅读的愉悦中,轻松学习唐诗。最终目的在于推进新生活、促发新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构建大唐之音!

翻开两部书的封面,映入读者眼帘的是我国著名学者、诗人、翻译家、出版家屠岸先生(曾长期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的题词。先生去世前,以九十岁的高龄认真批阅原版的《太白醉剑》和《诗圣杜甫》,并与我数次恳谈,指出原著中一些需要斟酌的地方。他后来又将他的意见《真实,是传记文学的基石》寄给我,希望我能够在原著的基础上完成修订,进行勘误。我答应先生,准备用两年时间完成这项任务。加之,我又应邀在省外两所大学为学子们讲授《唐诗美学》的选修课,对李白、杜甫有新的认识,尤其是将文运放入大唐历史的长河里,从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诗人及诗风的变化中,真切地感受到文运既国运的深刻意义。

出乎我意料的是,修订作品竟比创作作品更让人感到艰苦。昔日创作的热情转化为沦入古书堆里的考证,一些自认为正确的写法总不时为历史所推翻。多少个辗转反侧的夜晚,我与梦中的李白、杜甫讨论诗歌,品味他们的人生。如果说,李白、杜甫在用自己的诗歌书写着那个时代的精神,用时代来书写自己的人生,那么,作为今人的我是在用生命来书写他们的人生。

怀揣着“使一个国家和民族骄傲的,决非是王侯将相、朝代更替,而是那些创造灿烂文化、推动民族发展的文化先驱”的巨人精神,我从白天繁忙工作后,于夜晚回到书斋,努力回到自己的心灵深处。开始查阅浩瀚史料,重读洋洋唐诗。将自己的人生际遇与古人对接,寻找精神的共鸣。相信读者在阅读我的文字中,会体会到其中的辛劳和孤寂;会体会到一个努力去捣毁时间隔膜欲与大唐精神同在的身影,亦必能体会到一颗不甘心于平庸的去度过这短暂一生的灵魂之呐喊!人生是艰苦的,对于一个不甘凡俗的人而言,那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旷日持久的战斗。三年来,我抛开俗务杂念,甚至中断了必要的社会交往,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业余时间,穿过时间的河流,一日复一日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一起,为他们提着酒壶,听他们感叹人生,寄情山水,或歌或哭;看他们俯仰天地,游历大千世界,舞剑吟诗,悲喜人生……心中咆哮的声音就像一团火焰,和他们一起燃烧,感受着我正与神圣的心灵相通,感受着我正与人类中最优秀的人同在!即使我不能够完全把握和理解李白、杜甫的神圣的心灵、博大的文化、深邃的思想,但通过一些故事的描述,努力地把他们的诗章介绍给读者,就算是对唐诗另外的一种解读方式,相信也是为我们人生提供一份健康的文化滋养。况且,也许有一种人,他们的一生注定怀着一颗不肯安歇的灵魂,身体里的血液沸腾不止,努力地将生命本质里最纯真的想法付诸实践,他所有的努力只为答谢人生这一段短暂的岁月。因为,万千的道路最终都将把我们送向生命的彼岸!

即使有如此的思想,而现实的创作依然是孤寂的。我穷尽一切美,一切智慧,一切坚定,一切眼泪,从狂傲中,从不羁中,从叛逆中,从唯美中,从激情中,化身为风,为水,为自然,为音籁,为无形……亦无法超越知识的贫乏和文彩的不足。在这个反复修改、枯燥无趣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都想放下手中的笔,就像释下怀中的一条忧伤的河流。而事实上,我的确中断了一段时间,去写记录郑州历史的一本大书《德化》。就在我考虑过几年再修订这两部书时,忽然在新闻里得知一直给予我诸多资料和许多帮助的屠岸先生以九十三岁高龄去世的消息。那天,我在泪目中,放下正在创作的《德化》,继续着李白、杜甫两部书的修订……

修订作品的过程依然是艰难的。知识的局限和对史料的把握、人物的刻画、故事情节的设定和推动等等问题,尤其是推翻自己过去的一些文字,更是如同割肉,使自己无数次陷入修订的困境。在李白、杜甫伟大人格的召唤下,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孙荪、周俊杰、二月河、葛景春、耿占春、高有鹏、李佩甫、郑彦英、何弘等老师在百忙之中,对拙作给予指导;更为感动的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文艺评论家孙荪老师不顾身体的不适,逐页逐句批阅此作,提出上百处修改意见。为了使修订后的作品引用的史料和诗文更准确,他亲自动员我国著名的李白、杜甫及唐诗的研究专家葛景春教授对拙作进行最后的修订。葛老师以大家的风范和学者的严谨治学精神,又提出百处修改意见供我参考。可以说,我是幸运的,在文学之路上得到了多位大家的鼎力支持。他们诲人不倦、提携新人的文人美德和对文化的执着、对文字的敬畏精神,使我铭心不忘并必将激励来者!原河南文艺出版社单占生总编、以多年对李白、杜甫诗歌及其精神的理解和思考,与我进行创作的激情碰撞;原书杨莉、张丽俠责编、再版赵春善、李东晓、景童新责编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著名设计师肖红教授、著名人物画家徐小龙老师配以插图,更使拙作增色。同时,郑州市委宣传部领导、省作协领导亲自过问和指导作品的创作和修订;还有郑州文联同仁、朋友们及家人的关心和爱亦是我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从中,我深深认识到,一部有价值的文化作品的诞生,决不是一个人的努力可以达到的。

又历时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当我终于对着东方的曙光暂时停笔时,不由潸然泪下:从出版、再版到修订版,我整整花去了二十年的时光!当两部书修订完结后,在书界具有高度美誉的游读会联手商务印书馆组织专家审读后,推出了精装典藏版。

专家们认为,深深阅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每个有灵魂的人或许都会发现:我们比任何时候更需要精神的支撑,更需要坚韧和奋斗,更需要以诗歌去滋养心灵。唐朝、唐诗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象征的李白、杜甫及其诗歌的光芒将照耀我们,唤醒我们对祖国、亲人、朋友,对自然山川的深情厚意,唤醒我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重新思考。专家们认为,我们正经历一个变革时代所带给大众心灵的骚乱不宁时期,充满着兼有毁灭和更新作用的雷雨。我们迫切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营养,为新时代的文化与道德体系建立和完善提供支撑。专家们认为,唐诗是早晨,是青年,是春天。情满于山,意溢于海,唐诗是清新拂面,是神采飞扬。沿着李白、杜甫的悠悠之道,作者怀着朦胧的巨人精神四处奔波,就是想让我们的民族在千年长途的风霜满面中,能有一些少年精神。

而对我个人而言,我是以生命在书写唐代诗人的人生!更是对初心的坚守!初心纯洁、热烈、美好,她是人生起点的希冀与梦想,事业开端的承诺与信念,迷途困挫中的责任与担当,铅华尽染时的恪守与坚持。她在向真向善向美的追寻中,在升迁进退的守候里。在修订过程中,我在李白、杜甫的诗中,在诗中的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的意境中,终于发现了囿于有限的可笑,更发现了自己的孤独。我知道这种孤独已经无法摆脱,更不能摆脱,如果我想更靠近天地,靠近这孤独的源头,靠近这最大的孤独,我就应该珍惜这最高远的境界。但是,我心中竟也有一丝激动,因为我终于发现,孤独的沉思是与天地交流的唯一的语言,也是安慰自己心灵的最好的良药。孤独不是一种感受,而是一种境界!当一个人把自己放入宇宙中时,孤独感由此而生,一个人由此把自己从人群中剥离,成为独具一格的真正个人,从而去获得特殊的生命体验。这些生命体验慢慢地累积起来,这正是大唐诗人们共同的宇宙意识。宇宙意识使我对一些浮名和荣誉能够保持着足够的警惕:因为与自己笔下的传主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永远隔着云霓!只有期冀未来,托体泰山!“高而可登,雄而可亲。 松石为骨,清泉为心。 呼吸宇宙,吐纳风云。 海天之怀,华夏之魂!”

百年歌自苦,唯愿几人赏!

感恩亲友们一直给予我的支持帮助和批评鼓励!祝愿祖国在千年沧桑中,再次焕发唐诗精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再现丰饶的唐诗世界,带我们走入“诗仙”“诗圣”的诗意人生
李白、杜甫在唐代的诗名和地位,根本不入流
《一生作诗一首 诗仙诗圣甘拜下风》
此人一生只作一首诗,孤篇压倒全唐,连诗仙诗圣都甘拜下风
为什么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这二者什么区别?
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你知道诗魔诗鬼诗奴诗囚是谁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