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圆而无方,必滑;方而不方,难写!

荆溪招隐图 明 董其昌


帮主斯唔嗯·超:“林散之先生是线条大师,所以对用笔用墨很有见地,但对结字章法的论述却比较少。人各有所长而已。”




笔法

笔法是书法的核心内容,一般来说包括执笔和运笔。唐代基本建构起了中国书法技法理论体系的整体框架,以后不断增饰,出现了一些新的内涵。林老的技法论大体以继承为主。

写字,一定要研究笔法和墨法,要讲究执笔,讲究指功、腕功和肘功。写字时要做到指实掌虚,先悬腕后悬肘。(林散之笔谈书法)



写字需要指、腕、肘相互配合。“指实掌虚”在唐代后几成执笔共识。至于悬腕、悬肘,则是为了书写方便特别是适应大字书写的要求。

执笔要用力。不用力还行吗?要虚中有力,宽处亦见力。颜鲁公笔力雄厚,力透纸背,无力如何成字?王大令下笔千钧。力要活的,不要死的;要活力,不要死力。死力不能成字。(林散之笔谈书法

“力”是书法品评的核心范畴,什么是笔力,怎样写出笔力来,一直是书家的重要议题。南朝宋虞龢《论书表》载:“羲之为会稽,子敬七八岁,学书,羲之从后掣其笔不脱,叹曰:'此儿书后当有大名。’”


虞龢的这段记载发“执笔”议论之端绪。今之学者多以为此段非指执笔要愈紧愈好,而是说献之用心专一。值得注意的是,唐代以来,执笔成为首要问题,这段论述被不断附益,内涵不断异化,訾议颇多。林老以为执笔和运笔要用活力,什么是活力?“写字要用劲,但不是死劲,是活的。力量要用在笔尖上。

所谓“活力”,就是把力量集中到笔尖上,不是执笔越紧越能写出力量来,那是死劲。在运笔上,林老特别强调中锋的问题。功夫须在用笔。画之中间要下功夫,不看两头看中间。笔要能留。

运笔直来横下,看字要着重笔画当中,逐步养成中锋习惯,终生受惠。(林散之笔谈书法




笔之中段问题,是清人针对宋元明等书家怯弱的弊端而提出的问题。如包世臣在《艺舟双楫·历下笔谈》中云:“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中实之妙,武德之后,遂难言之。

林老所谓“能留”就是要中锋运笔,以写出中实、迟涩的效果,所谓“笔要能留”就是要看“笔画当中”。林老身处近代书法碑帖融合的大潮流中,其书学观自是时代使然。

另,林老还注意到用墨与中锋的关系。他说:

会用墨就圆,笔画很细也是圆的,是中锋。


“用笔方有墨。见墨方见笔。不善用笔而墨韵横流者,古无此例。”(林散之笔谈书法





墨的浓淡干湿等不仅与蘸墨的多少有关,还与运笔的快慢节奏有密切的关系。笔法带动墨法,反之,墨的浓淡等也影响到运笔的节奏和笔画的形态。故墨的圆润流畅也是中锋的重要体现。

当然,圆也不是唯一的标准,同时也要注意方的问题。书法的方圆在书法自觉伊始就被讨论,它是长期以来人们观天法地形成“天圆地方”认识的借鉴。好的书法要求尽量做到方圆完美结合。

可以内圆外方,不方不圆,亦方亦圆;过圆也不好,柔媚无棱角。正是: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觉更方。此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钟王。


又:“圆而无方,必滑。”“ 方笔方而不方,难写。”(林散之笔谈书法


此外,林老还注意到用笔与气格的问题:古人论笔,用笔要毛,毛则气古神清。

“毛”就是不浮滑,其义和“涩”相当。林老论书反对浮滑,要能留,唯有如此才能气质高古、精神清朗。




用墨

林老论书也特别重视用墨的问题。墨法与笔法对于书画同样重要。他说:
古人千言万语,不外“笔墨”二字,能从笔墨上有心得,则书画思过半矣。
写字要有墨法,浓墨、淡墨、枯墨都要有。字“枯”不是墨浓墨少的问题。

关于“枯”与“润”,  孙过庭《书谱》云:“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可见,“枯”不是“燥”,“润”也不同于“浓”。现在人们一般认为“枯笔”是指笔画由于墨少等情况而出现飞白的现象,这种认识与书学传统大异其趣。林老进一步说:


早年闻张栗庵师说:“字之黑大方圆者为枯,而干瘦遒挺者为润。”误以为是说反话,七十岁后,我才领悟看字着重精神,墨重笔圆而乏神气,得不谓之枯耶?墨淡而笔干,神旺气足,一片浑茫,能不谓之 润乎?

把墨放上去,极浓与极干的放在一起就好看,没得墨,里面起丝丝,枯笔感到润。墨深了,反而枯。枯不是墨浓墨淡。(林散之笔谈书法



“枯”是无精神、乏生气的意思,不是墨浓淡、多少的问题。墨浓重反而显得“枯”。何谓润?林散之先生引用笪重光的话说:

笪重光:“磨墨欲熟,破水写之则活。”熟,就得磨得很浓,然后蘸水写,就活了。光用浓墨,把笔裹住了,甩不开。论 用 墨 : 

磨 墨 欲 浓 , 破 水 写 之 则润。



“润”即是“活”,不但具有神气而且在运笔上有流畅的感觉,也就是孙过庭所谓“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意思。书法的筋、骨、肉等也一直是品评书法优劣的重要标准。苏轼云:“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神”“气”是格调问题,“骨”“肉”“血”是形质的反映。这些拟人式的比况给理解书法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也体现出书法具有人文精神。林老说:“笔是骨,墨是肉,水是血。

大体而言,用笔构成了书法的整体结构、骨架;是附在骨架外的肌肤,关系书法的肥瘦问题;水是书法的气血,它的多少关系到笔墨是否润畅,进而影响到气韵的表达。


结字与章法

要在有意无意之间接得起来,字要满,八面都满也就是紧。肥瘦大小配合才能有意思……字要布得紧,有奇形,收缩这一笔就是为了让那一笔。

不能不贯气,气不畅,太老实。要大小、疏密结合。(林散之笔谈书法

“紧”就是“八面都满”。“八面”即多面,如八面玲珑等,不一定是实指。如何“紧”,就要使笔画之间有避让,又要气势连贯,“紧”指笔画之间关系紧密。




林老论书也重视“松”的问题。他推崇邓石如“知白守黑”的观点,如:

邓 石 如 强 调 “ 知 白 守 黑 ” 。实 则紧处紧,空处空,在于得势。此理书画 通用。

大小一样,粗细一样,这样不行。要让得开,要松。(林散之笔谈书法

“松”不是简单的笔画距离大小问题,要讲究笔势的连贯,“松”不是垮。




本文节选自《书画世界》
原题为:《林散之书学观蠡测》
作者:温见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教程:书法知识问题大汇总(8)
国画的执笔法和用笔用墨
林散之:谈书法用墨
书法运笔常见的9个大忌
什么是中锋、侧锋用笔?
行草书法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