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B0146 房山雲居寺石經──經文、題記、碑銘等拓片之選輯

圖版說明

一 唐刻 貞觀二年靜琬題刻

高四一寬三四公分

此題刻是研究房山石經歷史最早的一件實物資料碑石現在雷音洞外左壁四周殘缺僅存九行約六十字據元至正元年(西元一三四一年)賈志道為高麗國僧慧月修補石經事所撰之重修華嚴堂經本記碑記載此題刻可讀的文字如下:「□□□□□□□□□□□□□□釋迦如來正法像法凡千五百餘歲〕,至今貞觀二年□□□□已浸末法七十五載佛日既沒□□冥夜方深瞽目群生[A1]失導靜琬為護正□〕,率己門徒知識及好□□施檀就此山頂刊華嚴□□經等一十二部冀於曠□□□劫濟度蒼生一切道俗□□□□同登正覺〕。」

二 唐刻 靜琬涅槃經堂題刻

高三三寬七八公分

原石已殘作兩半刻造年月已缺損據唐元和四年(西元八〇九年)劉濟涿鹿山石經

本說明在引用石經文字時凡經石漫漶不可辨識的缺字表示其中據它處引文或據文義可以校讀出的字後加「〔〕」號注出不能確知缺漏字數「………」

堂記》:「貞觀五年涅槃經成記載似應為貞觀五年(西元六三一年)題刻

三 唐刻 貞觀八年靜琬題刻

高二七寬五七公分

唐貞觀八年(西元六三四年)刻造原石已殘作兩半前半部存九行丙申年拓印石經時發現後半部存七行現藏於旅順石尾尚有癸未三月紫霞君閱石小字一行可見

四 唐刻 總章二年玄導刻經題記

高二一.五寬六〇公分

唐總章二年(西元六九六年)刻造原石嵌於雷音洞門楣上為洞前屋檐所遮蓋長期以來未為人們所知丙申年修繕雷音洞時發現得以公諸於世題記下部和尾部略有缺損內容尚可辨明是研究唐初玄導刻造石經的重要史料

五 唐刻 大唐雲居寺石經堂碑

高二二〇.五寬一〇二公分

此碑在石經山歷代碑刻文獻中未見記載丁酉年九月拓印石經時在第一洞內發現惜已毀殘成二十餘塊塞於洞底作為墊撑經版之用經拓印工人細心拼合基本上恢復了原狀碑石形制鉅麗書法秀逸為盛唐時期傑作正面碑文共二十五行行四十二字正書兩側和碑陰都有經主題刻碑額隸書□□大唐雲□寺石□堂碑九個大左右雕飾蟠龍碑文前六行中部和第十一行至第十七行下部已經殘缺各個殘塊拼合接縫處也有一些字無法辨認尤其是碑文作者和書寫者姓名磨損書寫者只存惟良二字據末行記造碑年代處尚存開元□四年字樣及碑文內容推測此碑可能造於唐開元十四年(西元七二六年)由於此碑的發現對了解石經堂的歷史和第一二洞的開鑿者及其年代有重要幫助殘碑全文如下:「大唐幽州大都督府雲□□□□□□□□□□□□□□□□□□□□□□□鎮撰京兆□惟良書自大海沸騰群山振烈□□□□□□□□□□□□陵崔□□□□□□□□□□□道繫□輪已冥茫於金櫬言存鏤簡尚昭□□□□□□□□□□□□□寂正□□□□□□□□□無遠不屆赤鳥闞澤之說大矣哉□覺皇之聲□□□□□□□□□□□□□愔之□□□□□□□□□必因故示權以順物則魏燾之毒□萬法周邕□□□□□□□□□□□□人緣□□□□□□□□□炬力持七燈藏四偈於名山救三災於末□□□□□□□□□□□□□人心□□□□□□一切也前臨大澤鳴水伏流却倚崇棲霞俯瞰夏冰冬卉寒暑隔閡於幽深月牖風關晦明倚伏於開闔信□都之望也初此堂之經營也綿乎十紀作者三人刻貫花之言日不暇給保繫草之志歲而後凋可謂先覺□能盡善矣至於幽澗積阻懸磴穹崇步咫尺而三休歷嵌空而九折半由斯道以冒垂堂經營者久之顛沛必於是有上座暹公者道流□□梵域五□指禪樹之華爰求最樂棹法河之水更思兼濟以為生生之資期□汲引汲引之利□□律□□□足而不安□發心乎何□遂迺購倕石執堅鋼□峭巘填深陴□為佛經□西天乃□□□□□□□於舊堂之下更造新堂兩□其始皆削青壁不騫不崩卜其可□功以無競莫不□□□□□□□□□□且空硩剝伊賴始乎膚寸□乎□丈□鋼以擊於礪以磨歲聿云幕者五之然後滑易而□□□□□□□□月朱鬣鶱時燕趙佳人幽并俠客不遠千里動盈萬皆相與褫脩袖牽長緪揭石版躋□□□□□□□□下左右徒呼□作朋至夫薨薨增增言之不可得而勝也□乃香蓋三匝珠幡十里靈花□□□□□□□□□梵林中谷無風而自響者歲一□而至焉及既登□於新堂劼之以石扃錮之以金□□□□□力□□□□□□□慧日載陽識微言之尚在蓋暹公之志也□而□□□坤道□□□□□□增覩□緣□生氣猶□□□□□聞其名乎死而不朽爰有靜流玄法二上座者非暹公之徒歟能越眾流輕舟適運□超彼岸此□猶存克纂前脩咸熙至願夫人緣功著事以類□山之前遐窺策府碧海之下緬聞經藏道雖兼於隱見□不浹於生靈與□慮出混□制先繩木十烏并□□□金剛之堅三兔齊飛更得寶函之旨豈同年而語哉大苾芻玄釋門之清俊也垂髫甫歲勤逾刺股落䰂中年□□鍱腹痛二師之已喪將述斯文忝三人之并行見推不敏敢無愧色爰為銘云西方之聖兮彼皇者覺其道正兮道正兮在我性兮西方之仁兮彼堅者覺其道真兮其道真兮在我身兮山有木則考我有大車是馳覺道宛其滅矣暹公是保山有金工則鍛我有大筏是超彼岸宛其滅矣暹公是纘硺石丁丁妙音明明□春之日遷於石室克鞏克固是扃是窒百川沸騰山塚□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寂然兮不動法力兮所凭開元□四年二月八日建。」

六 唐刻 大方廣佛華嚴經世間淨眼品第一

高二三二寬五八.五公分

此經為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六十卷簡稱為六十華嚴》,靜琬最早所刻石經之一無年月題記貞觀八年靜琬題刻所記似應為貞觀八年(西元六三四年)以前所刻此經共六十卷三十四品全部刻成約刻經版一百六十條可惜每條經石上未刻條數且多數文字漫漶此經除第一條外其餘各條均未見經名

七 唐刻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

高八六寬六一公分

唐初靜琬所刻石經之一嵌於雷音洞壁間無年月題記此經拓片為清代以來通行的房山石經拓片中最常見的一種

八 唐刻大般泥洹經序品第一

高二四二寬五五公分

唐初靜琬所刻石經之一據唐元和四年(西元八〇九年)劉濟涿鹿山石經堂記所記此經刻成於唐貞觀五年(西元六三一年

九 唐刻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高八五寬五六公分

唐顯慶六年(西元六六一年)刻造經題經文共十二行題記四行經石下部數字殘缺此為石經山所刻心經中刻造年代最早的一部

一〇 唐刻 四分戒本心經觀世音經

高一五七寬六〇公分

此石所刻經律及題名共四段上段刻四分戒本(後一部分)一卷唐麟德二年(西元六六五年)二月八日石山貴施刻」。第二段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總章二年(西元六六九年)四月八日幽州錄事參軍部郎令敬造」。第三段刻佛說觀世音經》,經末稱佛說高王觀世音經》。經主前署幽州長史裴𡆾合家供養」,後署易州淶水縣令潘彥真合家供養」。第四段題名:「雲居寺沙彌僧玄敬供養以下列署無隱玄寂惠雲童子十六人同心供養」。「童子亦稱童行已取法名為候補沙彌之通稱

一一 唐刻 勝天王般若經卷第一

高一五五寬六一.五公分

一二 唐刻 勝天王般若經卷第七

高一七二寬六七公分

陳月婆首那譯共七卷此經刻造年月雖未見記載而經末經主題名甚詳題記云此經總七卷用石廿一條檢校人常樂寺僧惠慶雲居寺僧玄導尼正因尼法成尼智瓊尼如觀尼惠端尼普行范陽縣令梁玄祚夫人寢氏息國子明經承嗣息松齡侄男承先□□致仕田玄達夫人成息尚簡息尚謙尉魏貞涿城府司馬諸葛行楚。」據此推斷此經為唐高宗時期玄導主持雲居寺時所刻造經石書法端整秀麗具有初唐風卷一前部為經序》,計四百六十餘字這篇經序自宋磧砂藏》、乃至明南藏北藏、《嘉興藏》、以及頻伽藏等都未見著錄。《大正新修大藏經卷第八第七百五十二頁勝天王般若經依聖語藏本載入經序》。經序載於卷第七之末石經的則載於卷首用房山石經的經序校勘發現大正藏經序有二十六個誤字和脫字緊接經序之後為通達品第一》。卷第七係經中二行品的後半部及贊嘆第十五

一三 唐刻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序品第一

高一五一寬六〇.五公分 碑側題記高一五三寬七.五公分

唐玄奘譯十卷據神昉序記載譯成於唐永徽二年(西元六五一年)經序刻於第一石卷一之前全文約七百字。《大正藏第十三卷的同經經序載於卷第十之後據其經序脚注宋元明三本及宮內省圖書本(舊宋本)經序在卷第一前」,似與石經相同兩者的經序文字無多出入其中如大正藏序文:「(神)昉以薄業不偶真應幸達聖制亂於未肇後賢傳燈於既夕數句中達聖二字石經作前聖」;如與下句後賢為對應以前聖為是,「未肇二字石經作來兆」,并與大正藏同處小注所引各本:「未肇=米兆宋宮未兆元明均不同經文題記刻於第一卷第一石之側題記云雲居寺寺主僧玄導供養慎州刺史李懷仁夫人靖息文義府長上果毅師感妻郡君嚴息上柱國處泰刺史妹龍華寺尼善遇女尼善賢女淨光寺尼善信供養大經主瀛州常樂寺僧慧慶供養仁弟高陵府長上左果毅道海郡君劉息上柱國師秀妻孫海女龍華寺尼善成供養。」

一四 唐刻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知識品

高一五二寬六〇.五公分

此經略稱大品般若經》,二十七卷九十品姚秦鳩摩羅什譯這是本經卷第十五的知識品第五十二經文經石無條數背及年月題記唯經末有經主題名其文如下都檢校僧惠度僧惠茂僧玄導大經主徐君遐盧龍鎮副閻去愁供養。」從玄導的署名來看他還未稱雲居寺主但據總章二年玄導題記所記是屬於他主持時期所刻的石

一五 唐刻 思益梵天問經卷第一

高一五〇寬六二公分

此經共四卷具稱思益梵天所問經》,略稱思益經》,姚秦弘始四年(西元四〇二年)鳩摩羅什譯與西晉竺法護所譯的持心梵天所問經為同本的異譯此石兩面中部俱有漫漶之處無年月題記從其字體風格及總章二年玄導題記當為總章年間玄導刻經之一

一六 唐刻 佛地經

高一四〇寬六三公分

此經大正藏佛說佛地經》,唐貞觀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玄奘奉詔譯此經共刻二石第一石右角中部已磨滅不明第一行經文旁有沙門……」題記字樣惜其名已不明總章二年玄導題記》,當為玄導所刻石經之一

一七 唐刻 金剛經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高二一三寬五一公分

刻於唐武則天長安四年(西元七〇四年)有經主及題銘人題記經石正面刻金剛經後一部分背面刻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卷其下年月題記採用武周新字其文如下:「經主幽州薊縣朝請郎行曹州離狐縣尉上柱國湯懷玉守易州榆城戍主上護軍弟承嗣陪戎副尉弟懷敏今為亡考妣敬造此經姑清信女大娘并合家供養長安四年二𠥱
遂在此山乃為銘記。」中間一行書多心經主清信女𡘽女焦娘娘」,末行署燕州白鶴觀南岳子焦履虛」。焦履虛似為當時對佛教頗為友好的有名道士這個記載可供唐代佛道關係史研究者的參考

一八 唐刻 佛說阿彌陀經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卷中

高一五四寬六〇公分

這部石經未刻譯者鳩摩羅什之名全經分為十五段每段空一格未見年月記載經末題云:「經主瀛州任丘縣比丘尼員業同學等敬造彌陀經方廣二部普為法界師僧父母。」從字體當為盛唐時代石刻石經經文和現行本略有出入試依金陵刻經處重刊浙江天童寺禪門日誦本所載阿彌陀經校勘如下:「是故彼國名為極樂石經」。「雨天曼陀羅華石經雨天而雨」。「其土眾生常以清旦石經」。「鶴孔雀石經」。「彼佛國土無三惡道石經」。「尚無惡道之名石經尚無後多一。「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石經自然皆生皆自然生」。「諸菩薩眾亦復如是石經無。「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石經字前多一」。「不可思議功德之利石經無之利二字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石經無。「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石經聞諸佛名者聞是諸佛所說名及經名者」。「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石經」。「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石經」。最後作禮而去四字石經缺經文最後接佛說阿彌陀咒八十九字大正藏第十二卷第三百五十二頁所阿彌陀佛說咒文字相同

一九 唐刻 大方廣佛花嚴經卷第一

高一七一寬七二公分

據遼趙遵仁續鐫成四大部經記,「韓紹芳曾於太平七年(西元一〇二七年)從石室間取出經碑驗名對數大華嚴經一部八十卷計碑二百四十條」,應是唐譯十華嚴》。但現在僅發現經石一條為此經之卷第一其他七十餘卷經文全未發現。《四大部經記所記正法念經》、《大涅槃經》、《大般若經三經所刻條數和實物對勘雖略有出入但條數相差無多獨此唐譯華嚴八十卷迄今僅見一條這有兩種可能性是韓紹芳命人驗名對數時只見八十華嚴第一卷即照前例以每卷三條類推故得二百四十條結論一是其餘各卷石經至今仍藏於未知的石室尚未發現

華嚴前後凡三譯,《六十華嚴佛馱跋陀羅譯於東晉義熙四年(西元四〇八年)八十華嚴》,實叉難陀譯於唐武則天聖曆二年(西元六九九年);《四十華嚴》,般若譯於唐貞元十四年(西元七九八年)八十華嚴卷第一經石的第一行經題之下題記云銀青光祿大夫守左散騎常侍致仕楊公小娘子敬造。」未見年月記載但從書體風格判似近於晚唐

二〇 唐刻 佛說藥師經

高二二〇寬五六公分

唐開元十年(西元七二一年)造經題作佛說灌頂章句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經末佛說藥師經一卷藥師經自東晉至唐凡四譯或加劉宋大明元年(西元四五七年)秣陵鹿野寺慧簡抄撰未入藏的藥師琉璃光經稱為五譯初譯名佛說灌頂章句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佛說灌頂經第十二卷之經名。《開元釋教錄第三作東晉帛尸梨蜜多羅譯二譯隋大業十二年(西元六一六年)達摩笈多譯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三譯唐永徽元年(西元六五〇年)玄奘譯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四譯唐神龍三年(西元七〇七年)義淨譯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石經佛說藥師為初譯書法整秀為盛唐開元時期傑作其末行題記云:「開元十年四月八日幽州良鄉縣清信女仇二娘敬造藥師經一卷。……范陽縣進士陽子推書。」

二一 唐刻 佛說造立形像福報經

高一五〇寬六三公分

唐咸亨二年(西元六七一年)張願子造此經石碑首雕造蟠龍正面陽刻坐佛一尊面碑首中刻張願子□父母造像碑九字上部略呈漫漶經文字迹端好經石正面下部題詞云:「故於法華堂內樹碑經額上造彌勤佛一鋪。」這個法華堂也許是唐初雷音洞的名稱

二二 唐刻 佛說恒水流樹經摩達國王經

高一四四寬六六公分

唐開元十一年(西元七二三年)媯州長史梁踐悊造此經石合刻以上二經碑首正中綫刻佛坐像左右男女供養人像背刻梁踐悊造報願經頌并序》,經碑兩側有施資經主題名經銘題云:「弟子朝散大夫行媯州長史上柱國梁踐悊造報願經頌并序。」末行題云大唐開元拾壹年歲次。」《恒水流樹經各家經錄未見著錄但自清乾隆間查禮在游𢘿願上方二山日札中介紹石經洞時說:「自窗櫺闚之碑石或臥或立時見一二大洞之右第一洞(即今第四洞)刻佛說恒水流樹經》。」其後此經遂為金石學家所注意

二三二四二五 唐刻 梵網經盧舍那佛所說心地品第十

高二一〇寬五七公分

姚秦鳩摩羅什譯日本大正藏收於第二十四卷律部三名為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磧砂藏收於第二百五十冊剋號稱為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俱為上下二卷一般略稱為梵網經》。石經的梵網經一卷屬於卷下菩薩心地之下此經共刻三條六面除第一條面第一行開始刻梵網經盧舍那佛所說心地品第十(僧肇梵網經序:「《梵網經一百二十卷六十一品其中菩薩心地品第十專明菩薩行地)外其餘五面俱題作梵網經》,下記條第及面石經梵網經文字與磧砂藏經文偶有出入字石經俱作。《磧砂藏》「佛告佛子若自殺……乃至咒殺殺業殺法殺因殺緣」,石經作佛告佛子若自煞,……乃至咒煞煞因煞緣煞法煞業」,大正藏與石經同)文字順序亦略有不同又如說垢罪,《磧砂藏:「日食三兩金百味飲食床座供事法師一切所須盡給與之。」石經於床座醫藥二字大正藏與石經同)又於發十大願磧砂藏:「寧以鐵錘打碎此身從頭至足令如微塵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恭敬禮拜。」石經作:「……終不以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恭敬禮拜。」這部石刻網經》,書法端莊優美刻工技術精湛且無多漫漶極為可貴但經主題名及刻造年月未見記載從其書法風格看來與唐開元天寶間所刻大般若經等極為類似當為盛唐作品

二六 唐刻 正法念經卷第七十

高二〇八寬五五公分

此經具稱正法念處經》,七十卷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自遼清寧四年(西元一〇五八年)趙遵仁續鐫成四大部經記記韓紹芳於太平七年(西元一〇二七年)游山時命人取出經碑驗名對數曾說:「正法念經一部全七十卷計碑二百一十條。」以後經久為金石學者所知志書亦多著錄但其正確條數到現在才弄清楚計共一百八十一條此經每石首行先刻條數而後卷第這是它異於其他石經的特徵最後一條已大部份磨滅首行為「《正法念經條第一百□□八十」,末二行是題記可辨認者如下:「……元十七年歲次己[A2]四月日雲居□□□□及四輩施主敬造斯日畢功以此福祐惟願□□□□永固累聖承光佛日長懸法輪□□常轉〕,□□□□□□□□隨喜見聞同□登覺。」此經書體帶魏碑筆法在石經中獨具一格對研究我國唐代書法很有幫助從開元十七年(西元七二九年)完工時間判斷此經似刻於開元初年這時正是靜琬第四代惠暹主持石經的時期此經在第二十四條以前未見經主及年月題記第二十五條(卷第十一)有邑人靖守祥等造經一條開元十年二月八日建題記第三十六條(卷第十五)有開元十一年(西元七二三年)題記以是推之其刻經進度在開元十年(西元七二二年)前後每年約刻十條自開元十一年(西元七二三年)後進度加速到開元十七年(西元七二九年)刻成

二七 唐刻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三十

高二〇〇寬五一公分

此經通常略稱為大集經》,共六十卷分為前後兩部前部為北涼曇無讖譯後部為隋那連提耶舍等譯經中又分為許多品名和寶幢分》、《虛空目分》、《寶髻菩薩品》、日密分》、《日藏分》、《月藏分石經大集經三十卷其始為隋那連提耶舍譯日藏分經》、《月藏分經》,後為北涼曇無讖譯不瞬菩薩品》、《寶髻菩薩品密分》。最後卷三十日密分救龍品》,相當於大正藏第十三卷所載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三十三此經共刻石八十九條其中第十八條有經主固安縣檀子尚」,第五十八條清信士盧務[日*東]敬造石經一條合家供養」,第六十九條有開元廿七年三月廿七日弟子李景炎施書等隸書題記最後一條卷第三十經石大部份已漫漶不清但最後二行卷數及刻成年月題記尚存:「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三十右經三十卷合為一部總用石……。開元廿九年歲次……」。此經書法與天寶年間所刻大般若經極為類似都是盛唐時代的風格

二八二九 唐刻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卷第二

高二一五寬五七公分

三〇 唐刻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九

高一九九寬五五公分

此經略稱大般若經》,六百卷唐玄奘譯是佛經中卷數最多的一部經它大約從唐天寶元年(西元七四二年)至遼清寧十年(西元一〇四一年)前後三百年間始全部刻完刻五百二十卷遼刻八十卷經石上最初所見題記刻於卷第九第二十一條:「天寶元年二月八日范陽縣人李仙藥為亡過父母敬造石經一條合家供養。」此經書法優美繼承大集經的風格

三一 唐刻 妙法蓮華經序品方便品

高二一九寬六二.五公分

三二 唐刻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譬喻品

高二一九寬六一公分

三三 唐刻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五百弟子受記品

高二二〇寬六二公分

三四 唐刻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勸持品

高二一九寬六一.五公分

這是唐代繼靜琬以後所刻的第二部妙法蓮華經》,為唐幽州大都督府長史劉濟於貞元五年(西元七八九年)刻造譬喻品第三條第三的經石背面有劉濟的題記一行

三五三六 唐刻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五十九三百六十

高二〇一寬六〇公分

三七三八 唐刻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三十九四百四十二

高二〇一.五寬五八公分

此經卷第三百五十九第八百二十二條經石下部有橫刻題記云:「幽州石經社官盧庭暉錄事李閏合邑一百廿五人等造經一條貞元十年四月八日。」又卷第三百六十有橫刻題記云:「幽州油行石經社邑人李永福合邑廿七人等送經一條貞元十年四月八日上。」從這些題記可以看出唐代幽州地區的行業組織是研究唐代社會經濟史的材料卷第四百三十九四百四十二是劉濟於元和四年(西元八〇九年)所刻大般若經的一部分這兩卷有同樣的題記云:「唐元和四年四月八日幽州盧龍節度支度營田觀察處置押奚契丹經略盧龍軍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司徒兼侍中幽州大都督府長史上柱國彭城郡王劉濟奉願聖壽延長石經故事敬刻大般若經於石以今日運上山頂納於石室。」從這一行題記看劉濟是為奉承皇帝按照當時刻造石經的故事而刻造的

三九四〇 唐刻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高一七一寬六八公分

此經前後凡五譯以唐義淨所譯十卷本最為著名通常稱為金光明經》。在唐代經在民間頗為流行編造了許多因果報應的故事來宣傳此經經石作圭形碑首刻有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十字兩側有菩薩立像綫刻及幾何圖案造型優美正面右刻金光明經懺悔滅罪傳》,中刻唐中宗的大唐龍興三藏聖教敘》,左刻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序品及如來壽量品)經文字小行密未見年月及經主題記從經碑的造型看似為晚唐作品。《懺悔滅罪傳文長約一千七百字記述溫州州官張居道提倡書寫金光明經的故敍述甚為曲折頗與日本矢吹慶輝氏鳴沙餘韵一書所錄普賢菩薩說證明經大正藏第八十五卷古逸部)附載的黃仕強傳相類似。《大唐龍興三藏聖教敘》,研究唐代義淨游學印度和譯經事跡的重要史料

四一四二 唐刻 大佛灌頂經

高一六九寬六七分分

此經為東晉帛尸梨蜜多羅譯佛說灌頂經第十一品》,又名拔十八趣𥥆冥》。唐大和五年(西元八三一年)造碑首刻有大佛灌頂經奉為常侍敬造送往大石經山」,「大和五年四月八日建等字新唐書.百官志》:常侍是掌規諷過失侍從顧問的近臣這個常侍可能是李載寧李載寧於大和二年(西元八二八年)奉為司空慶壽日敬造」《般若經第四百六十四卷時署的官銜是涿州刺史使持節……檢校右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李載寧」。從這塊經碑上也可見當時為奉承官吏刻造石經的風氣

四三 唐刻 盧至長者因緣經一卷并贊

高一六一.五寬六三.五公分

唐開成元年(西元八三六年)幽州盧龍軍節度副大使史元忠所造石經之一有銘和序題云:「司徒四月八日於西山上佛經銘并序盧龍節度巡官宣德郎試太常寺協律郎周曈撰贊。」

四四四五 唐刻 善恭敬經勝光天子說王法經

高一七九.五寬六七.五公分

善恭敬經一卷隋闍那崛多譯唐開成三年(西元八三八年)經主幽州盧龍節度副大使史元忠施刻盧龍節度判官兼掌書記殿中侍御史寇公嗣為撰僕射四月八日於西山上佛經銘一首:「立教之本雖無始終護法之情貴其堅久今幽州盧龍兩節度右僕射杜陵史心與佛契化與道侔蓋修宿境之因遂獲今來之果故能勤奉於國榮養於親。……值上經之日常從降佛之時礱翠琰以勒真言鎔玄金以錮石室總十六部凡十一條……開成三年四月八日建。」《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唐義淨譯後附洗浴真言本無

四六四七 唐刻 瓶沙王五願經

高一五八寬六六公分

唐開成五年(西元八四〇年)幽州盧龍軍節度副大使史元忠造經碑下有題記云司徒四月八日於西山上佛經銘并序盧龍節度判官知書記大理司直兼殿中侍御史寇公嗣撰。」銘後題記如下:「起復守左金吾衛上將軍貢外置同正員幽州盧龍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觀察處置押奚契丹兩蕃經略盧龍軍等使檢校司徒兼幽州大都督府長史御史大夫史元忠成五年四月八日造。」

四八四九 唐刻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造塔功德經

高一五五寬六三公分

此二經皆為唐咸通三年(西元八六二年)張允伸施刻張允伸自大中至咸通間為幽州盧龍節度副大使在他任職期間自大中六年(西元八五二年)至咸通四年(西元八六三年)前後刻經有題記者五六十部比前任史元忠所刻者還多他除刻造小部頭石經外并參與刻大般若經》。大般若經卷第四百七十一有題記云:「幽州盧龍節度使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張允伸咸通二年四月八日建。」唐天寶間安史之亂房山刻經并未停止武宗會昌五年(西元八四五年)滅法刻經雖暫受挫折但到了大中年間相隔僅幾年時間幽州官民又繼續刻造這些事實有助於我們對唐代中國佛教史的全面認識

五〇 遼刻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五十三

高一五五寬六三公分

遼重熙九年(西元一〇四〇年)造此為遼代續刻的大般若經經碑之一經碑既小字又粗劣碑側經主題記云:「燕京北軍都坊住人故秦晉國王府前行攝涿州錄事參軍王壽等合家施財鐫此經字同施李甫妻賀氏為報三寶國恩及為亡過父母冤家債主法界有情同生兜率內院遠證無上菩提重熙九年四月十一日記。」經石邊沿還刻有面計七百一十九字背計七百三十五字各一行可以窺見當時刻經的情況

五一五二 遼刻 善思童子經卷下

高一五〇寬七〇公分

善思童子經二卷隋闍那崛多譯此碑為其卷下食號第二石之背經文書法和題記書體等都是遼刻石經的優秀作品經末題記中所列官名都是遼時的顯宦而校勘提點石經諸沙門也是遼代雲居寺的名僧此經刻於遼道宗大安元年(西元一〇八五年)卷上為張恭良書卷下為張龍圖書可聿刻石

題記如下:「朝散大夫尚書都官郎中通判涿州軍州事提點經碑飛騎尉借紫張閶大橫帳銀青崇祿大夫檢校司空使持節安州諸軍事安州刺史充本州團練使知涿州軍州事兼管內巡檢安撫屯田勸農等使兼侍御史輕車都尉漆水縣開國侯食邑一千戶食實封百戶耶律佶推忠同德功臣崇祿大夫行刑部尚書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知樞密院事上護軍安定郡開國侯食邑壹千戶食實封壹百戶梁穎軍事判官承務郎守太子洗馬雲騎尉賜緋銀魚袋齊轂奉宣校勘講百法論沙門法明見都和沙門可聿奉宣勘校講百法唯識論沙門法式見尚座講百法論沙門去息奉宣校勘講上生經沙門可壽寺主持念沙門可成當手分本司李邵迪奉宣校勘提點誦法華經沙門法選大安元年。」

題記下部奉宣校勘沙門署名已磨滅不明此處為參照大安二年(西元一〇八六年)所刻持世經題記補入張閶是當時涿州的通判負責提點經碑耶律佶是契丹貴族清寧四年(西元一〇五八年)隨其母,「漆水郡夫人耶律氏在趙遵仁續鐫成四大部經記共同署名時檢校國子祭酒兼監察御史雲騎尉男佶」。梁穎是當時的宰相曾同相國楊遵勗奏聞道宗皇帝賜錢造經四十七帙(見遼天慶八年(西元一一一八年)釋志才續秘藏石經塔記當時雲居寺義學沙門亦因奉宣校勘石經而列名經碑這些記載說明遼王朝對石經的重視和當時佛教風行的一些情況

五三 遼刻 持世經卷第一

高一五〇寬六六公分

持世經》,一名佛說法印經》,四卷姚秦鳩摩羅什譯遼大安二年(西元一〇八六年造)經石題記與善思童子經相同是遼刻石經的代表作品

五四五五 賢劫經卷第一

高一五五.五寬六八公分

西晉竺法護譯遼大安九年(西元一〇九三年)劉洙等施造經末的題記如下:「大遼燕京右北西羅內住文林郎試太子正字武騎尉劉洙奉為先祖並亡過父母及合家眷屬敬造經碑二條父秦晉國妃中門使準母趙氏出家妹戒師崇諦同成辦妻趙氏長女曹郎婦女廟哥弟濟悉婦趙氏長侄男銀哥次侄男金剛奴侄女小師姑次侄女端哥大安九年四月一日造邵師寧刻。」此經字體端整刻工精湛可以窺見遼代的書法風格題記中經主的子侄名字如曹郎婦」、「金剛奴」、「小師姑是研究遼代風俗史的資料

五六 遼刻 大方等陀羅尼一

高七八寬四五公分

北涼法眾譯共四卷遼乾統八年(西元一一〇八年)陳國別胥造共刻石三十二條此經石為卷第一的末後部份題記云:「乾統八年七月日造故守太保令公施主陳國別胥故通理大師門資勘造經主講律比丘善伏。」這個署名為陳國別胥的施主在乾統至天慶間刻造石經頗多從他的官職名稱(有時題作故守太保北宰相陳國別胥吾太師)看來是遼室的元老重臣

五七 遼刻 發菩提心戒一本

高三八寬七三公分

遼乾統八年(西元一一〇八年)石經寺志仙造發菩提心戒》,我國經錄未見著錄唯宋元祐間高麗沙門義天到我國搜訪經律章疏歸國後所編新編諸宗教藏總錄(略稱義天錄)三卷中載有發菩提心戒本三種一為唐澄觀述一卷二為遼道宗御制」,二卷(義天錄卷一)三為遼名僧思孝述三卷(義天錄卷二)房山石經發菩提心戒一本無撰述者姓名是否為唐澄觀所述的一卷本未能遽定其全文分為八第一奉請聖賢」、第二想陳妙供」、第三懺悔罪愆」、第四受三歸依戒」、翻邪歸正」、第六正受菩提心戒」、第七遣相」、第八普皆回向」。末題石經寺主講經律沙門志仙乾統八年十月十五日記」。這是參照律藏中授戒儀式因時制宜而撰述的一種方便戒本據日本野上俊靜博士遼金之佛教(第二十四頁)考證遼道宗耶律洪基有華嚴隨品贊十卷及發菩提心戒本二卷(義天錄卷一署名御制隨品贊載於義天圓宗文類卷二發菩提心戒本今已無傳志仙所刻的這部菩提心戒本》,或即係遼道宗耶律洪基所撰的佚本而略作一卷的

五八 遼刻 清淨觀世音菩薩普賢陀羅尼經

高八〇寬四四公分

遼保大元年(西元一一二一年)造這是遼代後期的石經共刻石三條此為最後一條經末題記如下:「施主安次縣耿村耿殿直為生身父母辦到經碑隗臺崇仁寺沙門惟和書寺沙門志學刻保大元年四月二十九日成造。」惟和也是著名的涿州涿鹿山雲居寺續秘藏石經塔記的書寫者

五九 金刻 底哩三昧耶不動使者念誦品

高七九寬四六公分

金天會十五年(西元一一三七年)沙門玄英和史君慶等合造此經是密宗念誦的經文和咒語介紹各種結印方法共刻石七條此為第七條其題記云:「施主山西奉聖州保寧寺沙門玄英俗弟子史君慶等奉為先亡生身父母法界眾生同成佛道續辦此經碑維天會十五年歲次丁巳九月庚申朔十四日癸酉申時成辦當寺沙門惟和書志桐刻。」

六〇六一六二 金刻 釋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羅尼集序卷第三十

高四一寬七五公分

金皇統七年(西元一一四七年)造。《陀羅尼集三十卷撰述者行琳為唐代最後一位密宗著名學者此經曾著錄於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十沙門行琳集》,編在岳宗三號但書已亡佚行琳的事跡亦不可考石經陀羅尼集編於俊刈密三帙首的行琳序文長凡一千五百餘字撰於大唐乾寧五年(西元八九八年)卷三十經末題記:「維皇統七年歲次丁卯六月癸[A3]朔二十三日酉時成造此陀羅尼集記當寺書經沙門惟和同藍鐫字比丘刻。」行琳住上都大安國寺為唐代長安名剎之一贊寧宋高僧傳十卷中即有唐上都安國寺僧子鄰良賁僧徹好直和和藏用等的傳記而柳公權秘塔銘所述大達法師端甫也是安國寺名僧之一但迄今未曾發現行琳的傳記故這一發現對研究行琳的思想和生平以及唐代密宗的歷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六三六四 金刻 大藏教諸佛菩薩名號集序

高四三.五寬七五公分

金皇統九年(西元一一四九年)造此集見於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十的恒岱略稱一切佛菩薩名號集》,接於行琳所集的陀羅尼集稱為沙門思孝集」。但房山石經編於勿多二帙據思孝所撰的序文說這部名號集是利州太子寺德雲法師所集非濁所增補序文長一千六百餘字署名是:「覺花島海雲寺崇祿大夫守司空輔國大師賜紫大師思孝奉詔撰」,時在遼重熙二十二年(西元一〇五三年)思孝是遼代有名的學僧少舉進士博學而多述作僅高麗義天錄所載即達二十餘種之多但都佚而不傳據民國二十六年日本神尾戈春氏契丹佛教文化史考.契丹學僧小傳與其孝學的傾向朝鮮金羅南道順天郡松廣寺保存高麗國所刻妙法蓮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三玄圓贊科一卷思孝科定其書銜題為覺花島海雲寺崇祿大夫守司空輔國大師賜紫沙門思孝科定壽昌五年己卯高麗國大興王寺奉宣雕造」。這個官銜與房山石經名號集序所署相同此序的發現足可解決名號集的作者問題并可窺見思孝的佛學和文學造詣

六五 明刻 法寶壇經贊

高三一寬九七.五分分

明萬曆四十八年(西元一六二〇年)趙琦美施造。《法寶壇經》,具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亦稱六祖壇經》、略稱壇經》,是唐代禪宗六祖慧能在韶州大梵寺說法時弟子法海的記錄此贊為宋明教大師契嵩所撰通行木刻本向與元德異的序同刻於壇經的卷而石刻本則以房山石經為嚆矢此贊二千五百餘字後附刻施造人趙琦美的題壇經短跋趙琦美說、「道本無言壇經非言耶言則道晦矣壇經毋乃蛇之足乎!………壇經雖言而鑒師無口矣此美向梓壇經跋語也今復鐫石藏白帶山不得更有言矣。……請宣原跋於後時萬曆四十八年歲在庚申六月吉旦海虞清常道人趙琦美閩中學人真靜書。」

六六 明刻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十六三十七

高三一寬九六.五公分

明天啟三年(西元一六二三年)黃朝文造此經是唐貞元十四年(西元七九八年)罽賓國般若三藏依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梵本所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共四十卷故亦稱為四十華嚴》。本圖係四十華嚴的卷三十六之三十七經石邊沿刻有天啟癸亥仲冬日弟子邵之亨施刻休寧黃朝文壹兩為母孫氏求長壽題記二行經文字體清秀是房山石經中最後刻造的石經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卷第十三
全唐文(第八十册)【清 · 董诰 等辑】
東坡後集  卷十九 ‧ 釋教五十首
第03部 卷二百六十三
古小說鉤沈
法喜志卷一卷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