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入门的四大表格
中医阴阳五行的人体类象表格
身体症状
阳的症状:热证、实证、表证。
阴的症状:寒证、虚证、里证。
1
面红、发热、热感、躁动不安。
面色淡白、精神萎靡、冷感、肢冷、倦怠无力。
2
口声鼻
呼吸气粗、
口干,咽燥为阴虚;
口渴喜冷饮
口鼻气热,胸腹灼热为真热证;
声细、声低懒言,胃口差、口淡、不口渴
口淡不渴、口渴喜热饮
虚证:口干却喝得不多;
声音
3
排泄方面
矢气恶臭、大便燥结;大汗是实热
小便短赤、大便秘结为真热证或实热证;
大便量少,小便黄、量少为虚热证;
小便清长为阳虚证;
大便稀溏为寒症;大便不成形
虚证:小便频数、失禁。
排泄方面
自汗:气虚或者阳虚证。
盗汗:血虚或者阴虚证。
实热证:咳吐黄稠痰、脓痰、或咳血。
虚热证:痰少,痰粘,或痰带血丝。
小便短赤:小便(每次)量少,颜色深黄(甚至带有红色)。常合并尿频、尿急、尿痛,尿血等症状。
4
身肢
发热,不恶寒,烦躁不安;四肢烦热;身疲乏力为气阳两虚证;
身热,躁扰不宁为真寒的表象证;
低热或潮热、两颧潮红为阴虚证;
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为阴虚证;
气虚:气短,乏力、动则气虚等症;
畏寒喜热,形寒肢冷,
喜热覆被,精神萎颓淡漠,蜷缩而卧为真寒证;
表情淡漠、困倦懒言、手足发凉为真热的表象证;
阳虚:畏寒,形寒肢冷;
手足麻木,口唇指甲淡白为血虚证;
身肢
实热证:神昏谵语,甚则发狂。
阴血皆虚:头晕目眩(肝病里证),失眠、消瘦。
气阳皆虚:面色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自汗,纳少,舌淡胖,脉无力。
阴血皆虚: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此心悸为心病、里证。
5
脉象
脉象有力:热证或者实证。 脉象无力:寒证或者虚证。
脉象
脉浮数为表热证;
脉洪数为实热证;
脉细数为虚热证;
脉细主血虚或阴虚之一;
洪大、滑实
脉沉迟为里寒证;
脉浮大无力为真寒证;
虚弱
6
舌质红绛苔干为真热证;
舌质红苔黄厚为实热证;
舌红苔少苔无为虚热证;
舌有裂纹为阴虚证;
舌质淡白胖嫩
舌淡胖为气阳虚证;
舌苔黑为真寒证;
里证
脏腑
气血津液
肝病的眩晕、胁痛,
心病的心悸、气短、
肺病的咳嗽、气喘,
脾病的腹胀、泄泻,
肾病的腰痛、尿闭等。
表证
表热证
主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浊涕,口渴。舌质稍红,苔薄白不润,脉浮数。
病机:邪正相争于表,故发热,恶寒。热邪犯卫,汗孔失司,则汗外泄。热伤津而口渴。热邪在表,故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
常用方剂:银翘散。
表寒证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明显,无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病机:寒邪束于肌表或腠理,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邪气侵犯体表经络,致卫气营血运行不畅,故头身肢体酸痛。正邪相争于表,故脉浮。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4.表实证
主证: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有力。
病机:邪盛正不衰、邪束肌表,正气抗邪,肌表汗孔固密,故发热恶寒而无汗,脉浮而有力。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3.表虚证
主证:表证而恶风,恶寒有汗。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而无力。
病机:体质素虚,卫阳不固,故恶风,汗出,脉浮而无力。
治则: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常用方剂:桂枝汤。
辨别表寒证与表热证,是以恶寒发热的轻重和舌象脉象为依据。表寒证是恶寒重(体寒怕寒——同性相斥)、发热轻,表热证是发热重(体热怕热——同性相斥)、恶寒轻,表寒证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表热证舌苔薄白而不润,脉浮数。此外,风寒之邪可以郁而化热,由表寒证变成表热证,外邪侵入肌表后容易入里化热,表寒证(或表热证)可以转化为里热证。
辨别表虚证与表实证,结合病人体质,以有汗无汗为依据。表实证为表证而无汗,年青体壮者多见;表虚证为表证而有汗,年老体弱或久病者多见。虚属阴,阴虚则阳盛,皮肤属阳,阳盛则皮肤发热——热极伤津液,所以,汗液外渗而流失,从而体现了伤津液的形式。
辨别表证与里证,多依据病史的询问,病证的寒热及舌苔、脉象的变化。一般地说,新病、病程短者,多见于表证;久病、病程长者,常见于里证。发热恶寒者,为表证(寒热同时出现);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者,均属里证(寒热仅出现其中一种)。表证舌苔常无变化,或仅见于舌边尖红;里证常有舌苔的异常表现,脉浮者,为表证;脉沉者,为里证。
十二经络之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本经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如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血丑,头痛,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证。
十二经络之手太阳小肠经
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经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目黄,颊肿,肩臂外侧后缘痛等。下颌肿、耳聋、中耳炎、眼痛、头痛、扁桃体、失眠、落枕、腰扭伤,目黄、上肢后边内侧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十二经络之手少阳三焦经
主治病侯
本经腧穴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目赤肿痛,汗出,颊肿(腮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无名指运动不灵等证。
十二经络之足少阳胆经
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锁骨上窝)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证。
十二经络之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穴位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虚症:腹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肤无光泽、肩酸、喉干、喘息、宿便等。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十二经络之足阳明胃经
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齿痛、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如肠鸣腹胀,水肿,胃肠病、目、神志病、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血丑,胸部及膝膑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病证。
十二经络之手太阴肺经
本经腑穴主治喉、胸、肺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呼吸短促,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手臂内侧前缘痛,缺盆(锁骨上窝)痛,肩背和上肢掌面桡侧痛冷,肩背寒冷、疼痛等证。手心热,烦心,小便频数,尿色亦有变化等。
十二经络之足太阴脾经
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下痢,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等。
十二经络之手少阴心经
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咽干,口渴,目黄,胁痛,手心发热等。渴而欲饮,手上臂内侧疼痛,掌中热痛,心痛,心悸,失眠,神志失常。
病机分析:手少阴心经支脉从心系上夹于咽部,心经有热则咽干;
阴液耗伤手少阴心经穴位则渴而欲饮;心之经脉出于腋下,故胁痛;
心经循臂臑内侧入掌内后廉,心经有邪,经气不利,故手臂内侧疼痛,掌中热痛。
心脉痹阻则心痛;
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则心悸,失眠;心主神明,心神被扰,则神志失常。
十二经络之足少阴肾经
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妇科,前阴病,肾、肺、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病证。如月经不调、阴挺、遗精、便秘、泄泻。
十二经络之手厥阴心包经
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等证。
十二经络之足厥阴肝经
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证。
中医诊断推测生理、病理之图表
自然界
五行
人体
五味
五时
五色
五化
五音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藏
五腑
五窍
五形
五荣
情志
五质
五液
五声
五嗅
平旦
臊(膻)
日中
小肠
日西
湿
长夏
日入
西
大肠
夜半
膀胱
齿
横向就是一个系统,比如,木系统就包括肝脏、胆腑、目窍、筋形、当肝胆二经络的气血充足的时候则双手的指甲皆荣华、光泽、润滑。
十二经脉名称
对应脏腑
旺时
衰时
右足少阳胆经
胆腑
子时23:00~1:00
午时11:00~13:00
右足厥阴肝经
肝脏
丑时1:00~3:00
未时13:00~15:00
右手太阴肺经
肺脏
寅时3:00~5:00
申时15:00~17:00
右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腑
卯时5:00~7:00
酉时17:00~19:00
右足阳明胃经
胃腑
辰时7:00~9:00
戍时19:00~21:00
左足太阴脾经
脾脏
巳时9:00~11:00
亥时21:00~23:00
左手少阴心经
心脏
午时11:00~13:00
子时23:00~1:00
右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腑
未时13:00~15:00
丑时1:00~3:00
左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腑
申时15:00~17:00
寅时3:00~5:00
右足少阴肾经
肾脏
酉时17:00~19:00
卯时5:00~7:00
左手厥阴心包经
心包
戍时19:00~21:00
辰时7:00~9:00
右手少阳三焦经
三焦腑
亥时21:00~23:00
巳时9:00~11:00
1,补则在此经的旺时辰内针灸此经的五腧穴。反之,泻则此经的衰时辰内针灸此经的五腧穴。
2,除了子午流注会应用此经络时间表之外,临床诊证的脏腑之间的五行相生相克的病邪传递方向也与此时间表格有启发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裘沛然 > 学术观点 二、关于经络针灸的研究
腧穴功效主治记忆法
病证通说307-317.
伤寒论 第234条诸家解说
中医诊断学题库
麻黄附子细心汤             灿伍/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