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汤液经法十二神方
(2013-10-14 13:41:06)
分类: 关于古中医
汤液经法
十二神方
四正方
北方壬癸水,“渗可祛湿”方玄武;
东方甲乙木,“轻可祛实”方青龙;
南方丙丁火,“滋可祛枯”方朱鸟;
西方庚辛金,“收可已耗”方白虎。
八维方
北东位丑,“滑可袪著”,方咸池;
东北位寅,“温可袪寒”,方阳旦;
东南位辰,“宣可袪郁”,方天阿;
南东位已,“泄可祛实”,方螣蛇;
南西位未,“涩可固脱”,方神后;
西南位申,“清可祛热”,方阴旦;
西北位戌,“重可祛怯”,方紫宫;
北西位亥,“补可扶弱”,方勾陈。
《汤液经法》此书始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类中。为已佚古医方类著作。
经方者,传统实效者也,万古不易之准则,医药学术之结晶也。其盛誉,其价值非世流时方可同日而语也。古方制度,有君、臣、佐、使之说,有一君、一臣、一佐、一使,有一君、二臣、二佐、二使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文,拟定,大、小、奇、偶、缓、急、复七方。《本草拾遗》云:“诸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昔黄帝与臣工、岐伯、雷公等,编难问证,详病变之情,脏腑经俞之景,以为《内经》。商·伊尹以元圣之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求诸物,近求诸身,撰用《神农本草》,准次阴阳之道,参伍之变,错综其事,引而伸之,触类以专之,化为《汤液经法》。今欲以模式,以阴阳为两综,剂分十二,以应十二地支,方分十种,以应十天干,据此为十二剂,每剂十方,共计百二十方也,以应《汤液经法》中“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之目。
讲解经方,宋时成无己首创之。论药之分剂,引唐·陈藏器《本草拾遗》云:“诸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寇宗奭《本草衍义》云:“此十种今详之,寒热两种何独见遗?如寒可去热,大黄、朴硝之属也。热可去寒,附子、桂是也。今特补此二种,以尽厥旨。”自尔以往,医家皆依此,谓之十剂或十二剂。其组织制度,以君臣佐使为准则。其引《神农本草经》云:“方宜一君一臣三使五佐,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然依此说核考经方,不能得其意旨。成氏又引王冰补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文,拟定大、小、奇、偶、缓、急、复七者,以为方之种类,历来医家亦颇见允纳。而据补经理论之谓:“远近汗下多少。”则又与经方凿纳不入。盖王冰补经每发挥敷演,论理不免夸空。识者不以微瑕弃玉可也。故今仍式其目而名义有所斧正。夫经方者,传统实效者也,万古不易之准则,医药学术之结晶也。其盛誉,其价值非世流之时方可同日而语也。今欲以模为式,引就正统。故但例方若干首,其他则不惶及焉,世间或于传缺佚者,盖师经义,拟比而补之。抑治庄之作,非敢僭妄尔。
十二神方
四神、八维方
北方壬癸水,其季冬,其位子,其神玄冥,其兽玄武,其宿斗、牛、女、虚、危、室、壁。其气凛,其剂渗。经云:“渗可祛湿”。其方玄武,白术、茯苓、生姜、甘草属。
东方甲乙木,其季春,其位卯,其神勾芒,其兽青龙,其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其气散,其剂轻。经云:“轻可祛实(一云闭,邪气闭实也)”。其方青龙,麻黄、甘草、杏仁、桂枝属。
南方丙丁火,其季夏,其位午,其神祝融,其兽朱鸟(雀),其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其气润,其剂滋(一云润)。经云:“滋可已枯”。其方朱鸟,阿胶、鸡子黄、黄连、黄芩属。
西方庚辛金,其季秋,其位酉,其神蓐收,其兽白虎,其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其气肃,其剂收。经云:“收可已耗”。其方白虎,石膏、粳米、知母、甘草属。
北东其位丑,阳气始生,地气始动。其宿咸池,其气滑。经云:“滑可祛著”。其方咸池,榆皮、葵子、黄芩、滑石属。
东北其位寅,日出之方,阳气初生,其宿阳旦,其气温。经云:“温可祛寒”。其方阳旦,桂枝、甘草、大枣、生姜属。
东南其位辰,阳气大振,万物思动。其宿天阿,其气宣。经云:“宣可祛郁”。其方天阿,生姜、半夏、橘皮、桂心属。
南东其位巳,阳气大张,大雨思降,其宿螣蛇,其气泄。经云:“泄可祛实”。其方螣蛇,厚朴、大黄、甘草、枳实属。
南西其位未,未者,味也,百味斯实。其宿神后,其气涩。经云:“涩可固脱”。其方神后,赤石脂、干姜、禹粮石、粳米属。
西南其位申,阴气初盛,月出之地。其宿阴旦,其气清。经云:“清可祛热”。其方阴旦,黄芩、大枣、甘草、芍药属。
西北其位戌,大地澄清,生机已减。其宿紫宫,其气重。经云:“重可祛怯”。其方紫宫,牡蛎、龙骨、滑石、赤石脂属。
北西其位亥,阴气思收,大地闭塞。其宿勾陈,其气补。经云:“补可扶弱”。其方勾陈,甘草、生姜、大枣、人参属。
方例
剂分十二,以阴阳为两综,以三阴三阳为目次,以目次中各分虚实而成为十二剂,以应十二地支,在天文学则为经度也。
方次是适应剂的使用条例,其中当分十种,仍以阴阳为综,其名义有格式方五个、义理方五个。此是以十方应十天干,在天文学则为纬度也。
据此为十二剂,每剂十方,共计一百二十方也。
十二剂为轻(散)剂、宣剂、清剂、滋剂、滑剂、泄剂、重剂、收剂、温剂、渗剂、涩剂、补剂。
十方为单方、小方、急方、正方、主方、复方、大方、缓方、变方、通方。
阳  综
病属表、热、实之类,治则轻、宣、清、滋、滑、泄六剂。
一、病在表者,轻宣两剂。
(一)轻剂:经云:“轻可祛实”(邪气闭实也),一云闭。青龙汤、麻黄主。
单方:麻黄
主解肺郁,发汗止喘。《本经》
麻黄四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小方:麻黄甘草汤《金匮要略》
治皮水无汗而喘,脉浮者。《金匮》云:“治卒上气喘息欲死者。”
麻黄四两  甘草炙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急方:还魂汤《千金翼方》
治客忤卒死者。
麻黄四两  甘草二两  桂心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复汗出;不汗再服。
按:《千金》有杏仁十枚。
正方:小青龙汤《伤寒论》
治伤寒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痛,恶风,无汗而喘,脉浮紧者。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杏仁六十枚  桂心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必令汗出彻身,不然恐邪不尽散也。
按:此方与《伤寒论》麻黄汤、《外台》麻黄解肌汤同。
主方:深师麻黄汤《外台秘要》
疗上气咳嗽,喉中有水鸡声,唾脓血腥臭味者。
麻黄六两  甘草炙二两  杏仁六十枚  桂心一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
复方:深师麻黄加枣汤
治外感不彻者。
麻黄六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枚  杏仁二两  桂心一两  干姜三两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方:大青龙汤《伤寒论》
治新旧兼病,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温,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麻黄三两  甘草炙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干姜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按:此方即《伤寒论》小青龙汤去细辛。
缓方:越肺汤补方
治太阳中风或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
麻黄六两  甘草炙二两  桂枝二两  杏仁四十枚  生姜三两  大枣十枚  细辛三两  石膏半斤
上八味,以水九升,先煎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按:此方即《伤寒论》大青龙汤方加细辛。师曰:“本方应厘正为大越肺汤,故补细辛。”
变方: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枚  石膏半斤  甘草炙,二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通方:越婢汤《金匮要略》
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二)宣剂:经云:“宣可祛郁”。以通气也。天阿汤,姜主。
单方:生姜
久服去臭气,通神明(《本经》),止呕祛痰下气(《别录》)。
生姜半斤,切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小方: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治呕吐口不渴,谷不得下者。
生姜半斤,切  半夏一升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急方:半夏汤《千金要方》
治胸满有气,心腹中冷者。
生姜八两,切  半夏一升  桂心四两
上三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服七合,日三服。
正方:小天阿汤《外台秘要》
治干呕哕逆,《外台》云:“治胸胁气满,每食气噎者。”
生姜六两  半夏六两  橘皮三两  桂心三两
上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服。人强者作三服。
按:此方在《外台》名通气汤。
主方:天阿厚朴汤补方
治胸膈气满逆上,呕吐者。
生姜六两  半夏六两  橘皮三两  桂心三两  厚朴三两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复方: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治胸膈气满逆上,呕吐头痛,咽中介介然如有炙脔,吐不出,吞不下。
生姜六两,切  半夏六两  茯苓三两  橘皮三两  桂心三两  厚朴三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按:《金匮》有苏叶,无桂心、橘皮。
大方:大天阿汤补方
治胸膈气满逆上,咽中塞,食已即吐者。
生姜六两,切  半夏六两  厚朴三两  橘皮三两  桂心三两  茯苓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缓方:泻心汤《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治呕利交作,心下痞满,雷鸣腹痛。
生姜六两,切  半夏六两  甘草炙,三两  人参三两  厚朴三两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按:《辅行诀》无半夏、厚朴。
变方:吴茱萸汤《千金要方》
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者。
生姜八两,切  半夏二两  桂心二两  甘草二两  人参二两  大枣十二枚  吴茱萸三两  小麦一升
上八味,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通方: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伤寒论》
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其人内有久寒者。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通草二两  桂枝三两  大枣二十五枚  吴茱萸二升  生姜半斤,切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分五服。
附方:《外台秘要》卷十二引《广济方》。
治奔豚气在心,吸吸短气,不欲闻人语声,心下烦乱不安,发作有时,四肢烦疼手足逆冷方。
李根白皮八两  半夏七两,洗  干姜四两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两,炮  桂心四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绞去滓,分三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
又方:疗奔豚气在胸心,迫满支胁方。
生姜一斤,切  半夏四两  桂心三两  人参二两  甘草炙,二两  吴茱萸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绞去滓,分温三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
二、病势反映为热者,清滋两剂
(一)清剂:经云:“清可祛热”(存阴),阴旦汤,黄芩主。
单方:黄芩
主诸热黄疸,下痢,逐水,下血闭。《本经》
黄芩三两
上一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小方:黄芩大枣汤补方
治肠中热,大便黄糜者。
黄芩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急方:黄芩大枣芍药汤补方
治肠中热,大便黄糜,腹中引痛者。
黄芩三两  大枣十二枚  芍药二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小阴旦汤《伤寒论》
治身热胸胁满,腹中痛,下利者。
黄芩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二两  芍药三两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按:此方在《伤寒论》名黄芩汤。
主方:阴旦加生姜汤补方
治天行身热汗出,胸胁满,腹中痛,下利干呕者。
黄芩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二两  芍药三两  生姜二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复方:阴旦加生姜人参汤补方
治身热汗出,胸满腹痛,下利干呕,心下痞满者。
黄芩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三两  芍药二两  生姜二两  人参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大方:大阴旦汤《伤寒论》
治凡病头目眩晕,咽干,往来寒热,胸胁痞满,不能食,或呕吐下利,或发热腹痛者。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炙,二两  生姜三两  芍药四两  半夏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此方即《伤寒论》小柴胡汤去人参加芍药而成。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加栝楼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四两、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去黄芩,芍药改六两;若胁下痞鞕,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加桂枝三两;若咳者,去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缓方:大柴胡汤《伤寒论》
治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五两  芍药三两  枳实四枚  半夏半升  大黄二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一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变方:四逆散《伤寒论》
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柴胡  芍药  甘草炙  枳实各十分
上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若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三升。
通方:排脓散汤《金匮要略》
治疮痈,排脓托毒,或胸喉之间欲成疮痈者。
芍药六两  枳实十六枚  甘草二两  大枣十枚  桔梗二两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分,日再服。
按:此方即《金匮》排脓散(枳实、芍药、桔梗、鸡子黄)和排脓汤(桔梗、甘草、生姜、大枣)二方合剂去鸡子黄、生姜而成。
(二)滋剂:经云:“滋可祛枯”。朱鸟汤、阿胶主。
单方:阿胶
主心腹内崩劳极,女子下血,安胎。诸失血。《本经》
阿胶三两
上一味,以水一升,内胶烊尽,温服五合,日再服。
小方:阿胶鸡子黄汤补方
治诸失血心烦者。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上二味,以水二升,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急方:阿胶鸡子黄芩汤补方
治诸急吐血,身热心烦,口舌上有疮者。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黄芩三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先煮黄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正方:小朱鸟(雀)汤补方
治诸心中动悸,烦热不安,吐血衄血者。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先煮黄连、黄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主方:黄连阿胶汤《伤寒论》
治诸失血下血,身热心烦不得眠,汗出腹痛者。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后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复方:黄连阿胶地黄汤补方
治频频失血。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生地二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先煮后四物,取三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方:大朱鸟汤《金匮要略》
治一切内崩吐下血,烦燥不得眠及腹中疼痛者。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白芍二两  黄连三两  地黄二两  黄芩二两  伏龙肝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后五物,取四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按:此方即《伤寒论》黄连阿胶汤加地黄、伏龙肝而成,亦即《金匮》黄土汤减附子、甘草、白术加黄连、芍药、鸡子黄方。
缓方:朱鸟加术汤补方
治内崩吐下血,烦燥不得眠,腹中痛,下利脉弱者。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白芍二两  黄连三两  地黄二两  黄芩三两  白术三两  伏龙肝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后六味,取四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变方:柏叶汤《千金要方》
治吐血内崩,上气,面色如土者。
阿胶二两  柏叶二两  干姜二两  艾一把  马通汁一升
上前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纳马通汁一升,煮取一升,顿服。
按:此方《千金》无名,仲景名柏叶汤,不用阿胶。《小品》不用柏叶,《肘后》同。
通方:马通汤《千金要方》
治上焦热膈伤,吐血、衄血或下血连日不止欲死者。
阿胶如手掌大  艾叶一升  干姜二两  竹茹一升  马通汁半升
上前四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马通汁半升,煮取一升,顿服。
按:此方《千金》无名,拟补汤名。 一方无竹茹,干姜作七两。
三、病属实者,滑、泄两剂。
(一)滑剂:经云:“滑可祛著”(以除脏腑积滞之气也)。咸池汤,榆白皮主。
单方:榆白皮
主二便不利,利水道,便血。《本经》
榆白皮一升
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半,分二服。
小方:榆皮葵子汤《千金翼方》
治大小便不通。
榆皮一升  葵子一升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急方:榆皮葵子滑石汤《外台秘要》
治大小便暴闭不通。
榆皮一两  葵子一两  滑石二两
上三味,下筛为散,煮麻子汁一升半,取二匕和服,二服即通。
正方:小咸池汤补方
治大小便关格不通,下重者。
榆皮二两  葵子二两  黄芩一两  滑石二两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再服。
主方:滑石汤《外台秘要》
疗淋方
榆皮二两  葵子二两  黄芩一两  瞿麦二两  滑石二两
上五味,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日再服。
按:《外台》有石苇一两,无黄芩。
复方:榆皮汤《外台秘要》
治疗淋方。
榆皮八两  葵子一升  瞿麦二两  黄芩二两  滑石二两  甘草炙,二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旦服。
大方:大咸池汤《外台秘要》
治三阳实,大小便不通者。
榆皮一两  葵子一升  瞿麦二两  黄芩一两  防葵一两  滑石二两  甘草炙,二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二服。
按:本方与《外台秘要》卷二十七引《古今录验》榆皮汤同。
缓方:咸池加车前汤《千金要方》
治肾热,小便黄赤不出如栀子汁,或如黄蘖汁,每欲小便即茎头痛。
榆皮一升  葵子一升  瞿麦三两  黄芩三两  石苇四两  滑石八两  通草三两  车前草一升
上八味,呋咀,以水一斗,先煮车前草一升,去滓澄清,取九升,下诸药,煮取三升五合,去滓,分四服。
变方:备急疗难产方《外台秘要》
治母子俱死者,产难及胎不动转者。
榆皮三两  葵子五合  甘草炙,一两  桂心一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服一升,须臾不产,更服一升。忌海藻、生葱。
通方:牛膝汤《外台秘要》
治胞衣不出,令胞衣烂方。
葵子一升  瞿麦四两  滑石八两  通草六两  当归三两  牛膝四两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牛狗肉。
(二)泄剂:经云:“泄可祛壅(一云祛实)”。螣蛇汤,厚朴主。
单方:厚朴
主消痰下气,胸满腹胀。《别录》
厚朴半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小方:厚朴大黄汤《金匮要略》
治饮食不化,腹中胀满者。
厚朴半斤  大黄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急方:厚朴三物汤《金匮要略》
治腹满气胀,痛而闭,支饮胸满者。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正方:小螣蛇汤补方
治腹中胀满,坚而痛闭者。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甘草三两  枳实五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三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主方:厚朴五物汤补方
治腹满不减,顺下之方。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三物,取五升,去渣,内大黄,煮取二升,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
复方:麻子仁丸《伤寒论》
治脾约,大便难,小便数者。
厚朴一尺  大黄一斤  麻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  杏仁一升
上六味,末之,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大方:大螣蛇汤补方
治腹满发热,饮食如故,脉浮而数者。
厚朴半斤  大黄三两  大枣十枚  桂心二两  甘草三两  枳实五枚  生姜五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
若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者,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按:此方与《金匮》厚朴七物汤同。
缓方:厚朴七物加半夏汤《金匮要略》
治腹满发热,饮食如故而呕者,其脉浮而数。
厚朴半斤  大黄三两  大枣十枚  桂枝二两  甘草三两  枳实五枚  生姜五两  半夏五合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
按:此方即《金匮》厚朴七物汤方下注“呕者加半夏五合”。
变方:厚朴枳实桂姜汤补方
治霍乱吐利。
厚朴四两  枳实五枚  桂心二两  生姜三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再服。
通方: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治下腹中淤血,少腹急结者。
桃仁五十枚  大黄四两  桂心二两  甘草炙,二两  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先煮前四味,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阴  综
病属里、寒、虚三类。治则:收、重、温、渗、补、涩六剂。
一、病在里者,收、重两剂。
(一)收剂:经云:“收可已耗”。白虎汤,石膏主。
单方:石膏
主除三焦大热,汗出烦渴。《本经》
石膏一斤
上一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方:石膏粳米汤补方
治烦热少气,汗出者。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上二味,以水七升,先煮粳米,熟讫去米,内石膏,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急方:石膏粳米知母汤补方
治烦热少气汗出,鼻干口苦者。主暑厥。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知母四两
上三味,以水九升,先煮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小白虎汤《伤寒论》
治诸热汗出,口舌干燥,烦渴,脉洪大者。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甘草二两  知母六两
上四味,先以水一斗,煮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六升,温服二升,日三服。
按:此方与《伤寒论》白虎汤同。
主方:白虎加参汤《金匮要略》
治太阳中热者,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者。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甘草二两  知母六两  人参三两
上五味,先以水一斗,煮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六升,温服二升,日三服。
复方:竹叶石膏汤。(《外台秘要》)
《千金》疗伤寒虚羸少气呕吐。
石膏一斤  竹叶一把  麦冬一升  甘草二两  半夏半斤  人参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一升,煮米熟去米,饮一升,日三服。
大方:大白虎汤《辅行诀》
治诸病瘥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烦热汗出,或咳者。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麦冬一升  竹叶一把  半夏半斤  甘草炙,二两  人参三两  生姜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至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按:此方与《伤寒论》竹叶石膏汤同。
缓方:竹叶石膏生姜汤《外台秘要》
治诸病瘥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烦热汗出,咳呕者。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麦冬一升  竹叶一把  斗夏半斤  甘草炙,二两  人参二两  生姜四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按:此方出《外台秘要》卷二,伤寒虚羸方,方名为业师拟补。
变方:木防己汤《金匮要略》
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医吐下之不愈者。
石膏鸡子大三枚  木防己三两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附方: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金匮要略》
治上症若虚者服上方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宜本方:
防己二两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茯苓四两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通方:白虎加桂汤《金匮要略》
治温疟,其脉如平,身无疟,但热,骨节疼烦,时呕者。
石膏一斤  粳米二合  甘草二两  知母六两  桂枝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先煮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二)重剂:经云:“重可祛怯”。紫宫汤,牡蛎主。
单方:牡蛎
主伤寒温热洒洒,惊恚,怒气。《本经》
主结核烦满,汗出,心痛结。《别录》
主药物损伤,惊狂不眠。《汤本求真》
牡蛎三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小方:龙骨牡蛎汤补方
治烦热汗出,心腹动悸。
牡蛎烧  龙骨煅,各三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急方:龙骨牡蛎石脂汤补方
治烦热汗出,心腹动悸下利者。
牡蛎烧  龙骨烧  赤石脂各三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正方:小紫宫汤补方
治烦热汗出,心腹动悸,下利、小便短涩。
牡蛎烧  龙骨烧,各四两  滑石三两  赤石脂三两
上四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日三服。
主方:紫宫加干姜汤补方
治痰澼。
牡蛎烧,三两  龙骨四两  滑石三两  赤石脂三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日三服。
复方:紫宫加干姜甘草汤补方
治发痫吐涎沫者。
牡蛎烧,三两  龙骨四两  甘草炙,三两  滑石三两  石脂三两  干姜三两
上六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方:大紫宫汤《外台秘要》
治神气不宁,惊悸不安,发痫吐涎沫,呕逆食不下者。
牡蛎烧三两  龙骨四两  甘草炙三两  滑石三两  大黄三两  赤石脂三两  干姜三两
上七味,捣下筛,韦囊盛,取三指撮,以井华水二升,煮三沸,药成,适寒温,大人服一升,未满百日服一合。未能饮者,绵裹筯头内汤中,著小儿口中以当乳汁,热多者日四服。
按:此方与《外台秘要》深师除热方去白石脂、桂心同。方名系重拟。
缓方:龙骨汤《外台秘要》
疗宿惊失志,忽忽喜忘,悲伤不乐,阳气不起者。
牡蛎烧,三两  龙骨一两  茯苓一两  远志一两  甘草炙,三两  桂心一两  麦冬二两  生姜四两
上八味,呋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为二服。
变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
治火逆下之,因烧针烦燥者。
牡蛎烧,二两  龙骨二两  桂枝一两  甘草炙,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附方:牡蛎汤《外台秘要》
治牡疟多寒者,内有痰而表热重之疟疾。
牡蛎熟,四两  麻黄四两  蜀漆三两(若无,常山代之)  甘草炙,二两
上四味切,以水先洗蜀漆三遍,去腥,以水八升,煮蜀漆及麻黄,去沫,取六升,内二味,更煎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即吐勿更服,则愈。
通方:紫石英汤《外台秘要》
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痸疭,日数十发,医所不能疗,除热镇心方。
紫石英  滑石  石膏  寒水石  赤石脂  白石脂各八两  龙骨  大黄  甘草炙,各四两  牡蛎烧  干姜  桂心各三两
上十二味,捣筛,盛以韦囊,置于高凉处,大人欲服,乃取水二升,先煮两沸,便内药方寸匕,又煮取一升二合,滤去滓,顿服之。少小未满百日服一合。热多者,日二、三服。
按:此方本仲景《金匮》风引汤方,《古今录验》、范汪同。
二、病属寒者,温、渗两剂。
(一)温剂:经云:“温可祛寒”。阳旦汤,桂主。
单方:桂心
主温中通脉,伐肾邪,治水气上逆。《本经》
桂心四两
上一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小方:桂枝甘草汤《伤寒论》
治汗多亡阳,心中动悸,叉手自冒心,欲按者。
桂枝四两  甘草炙,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急方:温中汤《外台秘要》
治汗多亡阳,心中动悸,干呕者。
桂枝四两  甘草炙,三两  生姜一斤
上三味,以水七升半,煎服三升,分五服。
正方:小阳旦汤《辅行诀》
治诸阳气虚自汗出(不论冬夏)。《伤寒论》云:“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外台》云:“疗中风汗出干呕者。”
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按:本方与《伤寒论》桂枝去芍药汤方同,《外台》深师桂枝汤亦同。
主方:桂枝汤《伤寒论》
治太阳中风,脉浮缓,自汗出,鼻鸣干呕,恶风者。
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复方:小建中汤《金匮要略》正
治虚劳里急,心悸衄血,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者。
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饴一升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芍药六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方:大阳旦汤《辅行诀》
治诸虚劳汗出,诸损不足者。
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饴一升  大枣十二枚  黄芪四两  生姜三两  芍药六两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本方与《金匮》黄芪建中汤同。
缓方: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
治诸虚失血。(《千金翼方》)云:“治产后虚羸不足,腹中疾痛不止,小腹拘急,腹痛引腰背不能饮食。”条文下云:“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血衄不止,加地黄、阿胶。”
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当归四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芍药六两  地黄六两  阿胶二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内胶烊尽,分温三服,一日令尽。
按:此方与《金匮要略》附方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同。
变方:甘草附子汤《金匮要略》
治风湿相搏,骨节痛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
桂枝四两  甘草炙,二两  白术二两  附子炮,二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通方:桂枝附子汤《金匮要略》
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桂枝四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三两  附子炮,三枚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二)渗剂:经云:“渗可祛湿。”玄武汤,术主。
单方:术
主风寒湿痹,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祛肿。除心下急满。《别录》
白术四两
上一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方:白术茯苓汤补方
治停饮,心下支满者
白术四两  茯苓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急方:白术茯苓生姜汤补方
治水饮,上冲胸,苦闷,头眩,干呕者。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三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小玄武汤《辅行诀》
治诸水积滞,水气上逆,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甘草炙,二两  桂心三两(一方作生姜当从)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按:此方与《伤寒论》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千金方》茯苓汤同。
主方:玄武加附子汤补方
治疗水气上逆,气上冲胸,心下悸,头眩,身瞤动,四肢冷厥,脉沉者。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三两  附子炮,三枚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复方:玄武加附子大枣汤补方
治上症续发心中如饥者。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附子炮,二枚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方:大玄武汤《辅行诀》
治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呕者。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干姜三两  甘草二两  桂心三两  附子炮,三枚  芍药三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缓方:木防己汤《外台秘要》
疗肿患,下水气,四肢肿聂聂动者。
白术三两  茯苓六两  木防己三两  生姜二两  甘草炙,二两  桂心二两 黄芪三两  芍药二两
上八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二合,分为四服,日三夜一服。
变方: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
白术三两  甘草炙,二两  防己二两  黄芪二两
上四味,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
通方:防己汤《外台秘要》
疗皮水如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
茯苓六两  防己三两  甘草炙,二两  桂心三两  黄芪三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按:此方与《金匮》防己茯苓汤同。
三、病属虚者,补涩两剂。
(一)补剂:经云:“补可扶虚”(一名弱)。勾陈汤,甘草主。
单方:甘草
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本经》。持润津,治肺痿涎唾多,出血,心中温温液液者。
甘草炙,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三服。
小方:甘草干姜汤《金匮要略》
治肺痿唾涎沫,肺中冷,小便数,遗尿,必眩者。
甘草炙,四两  干姜炙,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急方:甘草干姜大枣汤《外台秘要》
治上症加心中温温,咽燥而渴。
甘草炙二两  干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按:文仲、《千金》、《古今录验》同,深师云温脾汤,范汪亦同。
正方:小勾陈汤《千金要方》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者。
甘草炙四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呋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按:此方《金匮》无干姜有生姜五两,大枣用十五枚,名《千金》生姜甘草汤,主治均与此同,唯《千金》用大枣十二枚,亦名生姜甘草汤。《外台》引《集验》,主治咽燥而渴,下注有“一云不渴”四字,方后注云:“仲景《伤寒论》、《备急》、范汪、《千金》、《经心录》同”,可知此方原系仲景方。
主方:理中丸(汤)《伤寒论》
治腹中不和,心下痞满,腹痛,吐利,不能食,便溏。
甘草炙四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大枣数十枚
上前四味,捣筛,枣泥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温服一丸,日三服。
汤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此方即《伤寒论》理中丸(汤)方,蜜丸为枣肉丸。
复方:理中加桂汤补方
治腹中不和,心下痞满,腹痛,吐利不能食,便溏,心下悸者。
甘草炙,四两  干姜三两  桂心三两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白术三两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方:大勾陈汤补方
治吐利频作,痞满不能食,腹痛雷鸣,下利完谷者。
甘草炙三两  干姜三两  桂心三两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白术三两  黄连三两
上七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缓方:勾陈茯苓汤补方
治小便不利。
甘草炙三两  干姜三两  桂心三两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白术三两  黄连三两  茯苓四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变方: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金匮要略》
治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
甘草二两  干姜四两  茯苓四两  白术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通方:茯苓四逆汤《伤寒论》
治小便不利,心下痞,四肢冷,脉微者。
甘草炙,三两  干姜一两半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炮,一枚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二)涩剂:经云:“涩可固脱。”神后汤,赤石脂主。
单方:赤石脂
治内饮蓄水,利小便,止滑泄呕利。
赤石脂一斤
上一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小方:石脂干姜汤补方
治寒中,吐下冷水。
赤石脂一斤  干姜一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急方:石脂干姜禹粮石汤补方
治濡泻吐下。
赤石脂一斤  干姜一两  禹粮石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正方:小神后汤补方
治诸飧泻洞下。《伤寒论》云:“治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
赤石脂一斤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禹粮石二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按:此方即《伤寒论》桃花汤加禹粮石是也。方名系师重拟。
主方:坚溃汤补方
治久泻不止者。
赤石脂一斤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禹粮石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复方:坚溃加参汤补方
治脱泻而心下痞者。
赤石脂一斤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人参一两  禹粮石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大方:大神后汤补方
治肠澼下利脓血,痞满腹痛不能食者。
石脂一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粳米半斤  芍药二两  禹粮石三两  附子二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缓方:大桃花汤《千金要方》
治冷白滞痢腹痛。
石脂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人参二两  芍药一两  白术六两  附子二两  龙骨烧三两
上八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米取九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分三服。胀者,加厚朴三两;呕者,加橘皮三两。
按:《千金方》有牡蛎三两、当归三两。
变方:赤石脂丸《金匮要略》
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呕吐清水,四肢冷者。
赤石脂二两  干姜一两  蜀椒一两  附子炮,一两  桂心一两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按:此方《金匮》名乌头赤石脂丸,方中有乌头无桂心。《今释》云:“仲景之方无乌头附子并用者,方中乌头恐为乌梅之误也。”今据证属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之重证,故改为桂也。
通方:乌头赤石脂丸《外台秘要》
治疗久心痛与冷气痛。
赤石脂三两  干姜二两  蜀椒二两  桂心二两  乌头炮,三两
上五味,末之,蜜和丸,如梧子大,服三丸,日三服。以知为度。
二综
阳   综
病属
治则
轻剂:轻可祛实
宣剂:宣可袪郁
清剂:清可祛热
滋剂:滋可祛枯
滑剂:滑可袪著
泄剂:泄可祛实
单方
麻黄(四两)
生姜(半斤)
黄芩(三两)
阿胶(三两)
榆白皮(一升)
厚朴(半斤)
小方
麻黄甘草汤(麻黄四两、炙甘草二两)
小半夏汤(生姜半斤.半夏一升)
黄芩大枣汤(黄芩三两. 大枣12枚)
阿胶鸡子黄汤(阿胶三两.鸡子黄二枚)
榆皮葵子汤(榆皮一升.葵子一升)
厚朴大黄二物汤(厚朴半斤.大黄四两)
急方
还魂汤(麻黄四两、甘草桂心各二两)
半夏汤(生姜八两.半夏一升.桂心四两)
黄芩大枣芍药汤(黄芩三两.大枣12枚.芍药二两)
阿胶鸡子黄芩汤(阿胶三两.鸡子黄二枚.黄岑三两)
榆皮葵子滑石汤(榆皮一两.葵子一两.滑石二两)
厚朴大黄汤(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
正方
小青龙汤(麻黄三两、甘草二两、杏仁60枚、桂心三两)
小天阿汤(生姜六两.半夏六两.橘皮.桂心各三两)
小阴旦汤(黄芩三两.大枣12枚.芍药三两.甘草二两)
小朱鸟(雀)汤(阿胶三两.鸡子黄二枚.黄岑.黄连各三两)
小咸池汤(榆皮二两.葵子二两.黄岑一两.滑石二两)
小螣蛇汤(厚朴八两.大黄四两.甘草三两.枳实五枚)
主方
深师麻黄汤(麻黄六两、炙甘草二两、杏仁60枚、桂心一两、干姜三两)
天阿厚朴汤(生姜六两.半夏六两.橘皮.桂心.厚朴各三两)
阴旦加生姜汤(黄芩三两.大枣12枚.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二两)
黄连阿胶汤(阿胶三两.鸡子黄二枚.黄岑二两.黄连四两.芍药二两)
滑石汤(榆皮二两.葵子二两.黄岑一两.瞿麦二两.滑石二两)
厚朴五物汤(厚朴八两.大黄四两.甘草二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
复方
深师麻黄加枣汤(麻黄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枚、杏仁二两、桂心一两、干姜三两)
半夏厚朴汤(生姜六两.半夏六两.茯苓.橘皮.桂心.厚朴各三两)
阴旦加生姜人参汤(黄芩三两.大枣12枚.芍药二两.甘草三两.生姜二两.人参三两)
黄连阿胶地黄汤(阿胶三两.鸡子黄二枚.黄岑二两.黄连四两.芍药二两.生地二两)
榆皮汤(榆皮八两.葵子一升.瞿麦二两.黄岑二两.滑石二两.炙甘草二两)
麻子仁丸(厚朴一尺.大黄一斤.麻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杏仁一升)
大方
大青龙汤(麻黄.桂枝.芍药.干姜各三两、炙甘草二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大天阿汤(生姜六两.半夏六两.茯苓.橘皮.桂心.厚朴各三两.大枣12枚)
大阴旦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大枣12枚.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半夏半斤)
大朱鸟汤(阿胶三两.鸡子黄二枚.白芍二两. 黄连三两.黄岑.地黄各二两.伏龙肝半升)
大咸池汤(榆皮一两.葵子一升.瞿麦二两.黄岑一两.防葵一两.滑石二两.炙甘草二两)
大螣蛇汤(厚朴半斤.大黄三两.大枣十枚.桂心二两.生姜五两.枳实五枚)
缓方
越肺汤(麻黄六两.炙甘草二两.桂枝二两.杏仁40枚.生姜三两.大枣十枚细辛三两.石膏半斤)
泻心汤(生姜六两.半夏六两.炙甘草.厚朴.人参.黄连.黄芩各三两.大枣12枚)
大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大枣12枚.芍药三两.生姜五两.枳实四枚.半夏半斤.大黄二两)
朱鸟加术汤(阿胶三两.鸡子黄二枚.白芍二两. 黄连三两.黄岑三两.地黄二两.白术三两.伏龙肝半升)
咸池加车前汤(榆皮一升.葵子一升.瞿麦三两.黄岑三两.石韦四两.滑石八两.通草三两.车前草一升)
厚朴七物加半夏汤(厚朴半斤.大黄三两.大枣十枚.桂枝二两.甘草三两.生姜五两.枳实五枚.半夏五合)
变方
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杏仁50枚.炙甘草二两.石膏半斤)
吴茱萸汤(生姜八两.半夏.桂心.甘草.人参各二两.吴茱萸三两.大枣12枚.小麦一升)
四逆散(柴胡.芍药.三两.炙甘草.枳实16枚.大枣十枚.桔梗二两)
柏叶汤(阿胶二两.柏叶二两.干姜二两.艾一把.马通汁一升)
《备急》疗难产方(榆皮三两.葵子五合.炙甘草一两.桂心一两)
厚朴枳实桂姜汤(厚朴四两.桂心二两.生姜三两.枳实五枚)
通方
越婢汤(麻黄六两.大枣15枚.甘草二两.石膏半斤)
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当归.芍药.桂枝.细辛各三两.炙甘草.通草各二两.吴茱萸二升.大枣25枚.生姜半斤)
排脓散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枳实各十分)
马通汤(阿胶如手掌大.柏叶二两.干姜二两.艾叶一升.竹茹一升.马通汁半升)
牛膝汤(葵子一升.瞿麦四两.滑石八两.通草六两.当归三两.牛膝四两)
桃仁承气汤(桃仁50枚.大黄四两.桂心二两.炙甘草二两.芒硝二两)
二综
阴   综
病属
治则
收剂:收可已耗
重剂:重可祛怯
温剂:温可袪寒
渗剂:渗可祛湿
补剂:补可扶弱
涩剂:涩可固脱
单方
石膏(一斤)
牡蛎(三两)
桂心(四两)
白术(四两)
炙甘草(二两)
赤石脂(一斤)
小方
石膏粳米汤(石膏一斤.粳米六合)
龙骨牡蛎汤(烧牡蛎三两.煅龙骨三两)
桂枝甘草汤(桂心四两.炙甘草二两)
白术茯苓汤(白术四两.茯苓四两)
甘草干姜汤(炙甘草二两.炮干姜二两)
石脂干姜汤(赤石脂一斤.干姜一两)
急方
石膏粳米知母汤(石膏一斤.粳米六合.知母四两)
龙骨牡蛎石脂汤(烧牡蛎.煅龙骨.赤石脂各三两)
温中汤(桂心四两.炙甘草二两. 生姜一斤)
白术茯苓生姜汤(白术四两.茯苓四两.生姜三两)
甘草干姜大枣汤(炙甘草二两.炮干姜二两.大枣12枚).
石脂干姜禹粮石汤(赤石脂一斤.干姜一两.禹粮石二两)
正方
小白虎汤(石膏一斤.粳米六合.知母六两.甘草二两)
小紫宫汤(烧牡蛎.煅龙骨各四两.滑石.赤石脂各三两)
小阳旦汤(桂心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12枚 生姜三两)
小玄武汤(白术三两.茯苓四两.炙甘草二两.桂心「或生姜」三两)
小勾陈汤(炙甘草四两.炮干姜三两.大枣12枚.人参三两)
小神后汤(赤石脂一斤.干姜一两.梗米一斤.禹粮石二两)
主方
白虎加人参汤(石膏一斤.粳米六合.知母六两.甘草二两.人参三两)
紫宫加干姜汤(烧牡蛎三两.煅龙骨四两.滑石.赤石脂.干姜各三两)
桂枝汤(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12枚.生姜三两.芍药三两)
玄武加附子汤(白术三两.茯苓四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炮附子三枚)
理中丸「汤」 (炙甘草四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白术三两.大枣数十枚)
坚溃疡(赤石脂一斤.干姜一两.梗米一斤.禹粮石二两.大枣12枚)
复方
竹叶石膏汤(石膏一斤.竹叶一把.麦冬一升.甘草二两.半夏半升.人参三两)
紫宫加干姜甘草汤(烧牡蛎三两.龙骨四两. 炙甘草.滑石.赤石脂.干姜各三两)
小建中汤(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饴一升.大枣12枚.生姜三两.芍药六两)
玄武加附子大枣汤(白术三两.茯苓四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炮附子二枚.大枣12枚)
理中附子汤(炙甘草四两.干姜三两.桂心三两.人参三两.大枣12枚.白术三两)
坚溃加参疡(赤石脂一斤.干姜一两.梗米一斤.人参一两.禹粮石二两.大枣12枚)
大方
大白虎汤(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竹叶一把.麦冬一升.甘草二两.半夏半升.人参三两)
大紫宫汤(烧牡蛎三两.龙骨四两. 炙甘草.滑石.大黄.赤石脂.干姜各三两)
大阳旦汤(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饴一升.大枣12枚.生姜三两.芍药六两)
大玄武汤(白术三两.茯苓四两.甘草二两.干姜三两.人参二两.炮附子3枚.芍药三两)
大勾陈汤(炙甘草三两.干姜三两.桂心三两.人参三两.大枣12枚.白术.黄连各三两)
大神后汤(石脂一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梗米半斤.芍药二两.禹粮石三两.附子2兩)
缓方
竹叶石膏生姜汤(石膏一斤.粳米六合.竹叶一把.麦冬一升.甘草.人参二两.半夏半升.生姜四两)
龙骨汤(烧牡蛎三两.龙骨一两.茯苓.远志各一两.炙甘草三两.桂心一两.麦冬二两.生姜四两)
当归建中汤(桂枝.生姜各三两.炙甘草二两.当归四两.大枣12枚.芍药.地黄各六两.阿胶二两)
木防己汤(白术三两.茯苓六两.木防己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人参二两.黄芪三两.芍药二两)
勾陈茯苓汤(炙甘草三两.干姜三两.桂心三两.人参三两.大枣12枚.黄连三两.白术三两.茯苓三两)
大桃花汤(石脂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人参二两.芍药一两.附子2兩.烧龙骨三两)
变方
木防已汤(石膏鸡子大三枚.木防已三两.桂枝二两.人参四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烧牡蛎四两.麻黄四两.蜀漆「或常山」三两.炙甘草二两)
甘草附子汤(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二枚.大枣十二枚)
防己黄芪汤(白术.黄芪.生姜各三两.防己二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甘草二两.白术二两.干姜四两.茯苓四两)
赤石脂丸(赤石脂两两.干姜一两.蜀椒一两.炮附子一两.桂心一两)
通方
白虎加桂枝汤(石膏一斤.粳米二合.甘草二两.知母六两.桂枝三两)
紫石英汤(紫石英.滑石.石膏.寒水石.赤石脂.白石脂.龙骨.大黄.炙甘草各四两.烧牡蛎.干姜.桂心各三两)
桂枝附子汤(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炮附子三枚)
防己汤(.茯苓六两.防己二两.黄芪三两.炙甘草二两.桂心三两)
茯苓四逆汤(炙甘草三两.干姜一两半.茯苓四两.人参一两.炮附子一枚)
乌头赤石脂丸(赤石脂三两.干姜二两.蜀椒二两.桂心二两.炮乌头三两)
十方君臣佐使格式
一、单方:一君。
二、小方:一君一臣。
三、急方:一君一臣一使。
四、正方:一君一臣一佐一使。
五、主方:一君一臣一佐二使。
六、复方:一君二臣一佐二使。
七、大方:一君二臣二佐二使。
八、缓方:一君二臣二佐三使。
九、变方:君臣不拘。
十、通方:君臣不拘。
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头条干货】黄煌教授“经方一百首背诵版”
《伤寒论》113方方剂
【白云阁藏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328方】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证汇总
伤寒论113方,真正的肘后备急方!
《伤寒论》全部方剂汇总及整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