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辨四气五味

辨四气五味

2016-10-17 工匠波 

        性味理论是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统称为四气五味。《神农本草经》中上中下三品360味药材,每味药材下面都标明了其性味。那到底什么是四气五味呢?有人会说五味不就是酸、苦、甘、辛、咸味,四气不就是寒热温凉;抑或是五味为体,四气为用。当然这些都是四气五味,但是这些都不是其最本质的解释,四气五味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

一、五味

        五味酸、苦、甘、辛、咸,其实代表的是空间的概念,其实东西南北中五种方位在中医理论中的具体体现。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对五味有如下解释: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优,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慄,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二、四气

        四气者,寒、热、温、凉。寒热温凉为四季的形象概括,春温,秋凉,夏热,冬寒,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实四气代表的是时间的概念。四气又是一个能量的概念,寒热温凉为四种能量状态。寒热温凉归结起来其实是阴阳两种能量:寒、凉为阴,热、温为阳;寒为阴中之阴,凉为阴中之阳,热为阳中之阳,温为阳中之阴。古人认为:能量的变化是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此处两者的内涵是一致的,寒热温凉更能体现其实质,故四气以寒热温凉命之。

        《黄帝内经》在阴阳调神大论中明确指出四气即四季,又从阴阳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原文具体如下: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三、后记

        四气五味理论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也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理解四气五味的涵义对掌握阴阳五行学说及伤寒六经学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四气体现的是阴阳学说,五味体现的是五行学说,四气五味是五运六气之外,阴阳五行学说的又一具体体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脏化五气
直解生气通天论第三篇(4)
侣山堂类辩
《黄帝内经》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 - 任之堂主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中医阴阳与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关系
​《黄帝内经365》--095.天人合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