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统】锡伯族玩“嘎拉哈”已有一千年历史

锡伯族贝伦舞曲6来自锡伯文化 00:0002:46

玩嘎拉哈的场景

嘎拉哈(源自满语:gachuha)是用动物距骨做成的玩具,在金代墓葬中还出土过水晶和玉做的嘎拉哈。据史书上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人铸铁嘎拉哈了,而后其他朝代有铸铜嘎拉哈的。嘎拉哈最早是用来占卜的,但是嘎拉哈是作为一种竞技游戏而被传承下来的。

和田青白玉嘎拉哈  初步断定为辽金时期物件

欻嘎拉哈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何贵文,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镇新民村村民。此外,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那就是锡伯族欻(读chuā)嘎拉哈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今年75岁的何贵文是家里第三代熟练掌握嘎拉哈各种玩法的人。何贵文告诉记者,嘎拉哈是农闲时产生的一种竞技游戏。在锡伯族的传统中,每年过完春节后,整个正月村民们都会聚在一起玩这种游戏。

这种游戏的玩法,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何贵文说,这种游戏应该在辽金时期就有,但是那时的玩法和现在有很大的区别。在以前,欻嘎拉哈的时候,虽然不分男女都可以玩这种游戏,但是那时的男女是分开玩的。现在,不仅男人和女人不再分开玩,而且在一些比赛场合中还会特意组建男女组合的比赛阵容。作为“非遗”的传承人,何贵文每年都会带领村里的欻嘎拉哈爱好者去参加各种比赛,并连续获得六届冠军。

听说欻嘎拉哈做为一种“非遗”项目被保护下来,辽宁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永谦感到很欣慰。冯永谦告诉记者,虽然在近几十年的辽金时期的考古发现中并没有出土过辽金时期的嘎拉哈,但是他在很多收藏家的手中曾经见过辽金时期的玉或铜制嘎拉哈,甚至有的铜嘎拉哈上还有契丹的铭文。通过观察这些嘎拉哈的造型和制作工艺等,冯永谦推断,嘎拉哈作为一种竞技游戏在辽金时期是民间的一种游戏,并且在底层社会很盛行。冯永谦这样说的根据是,东北人玩嘎拉哈的历史很悠久。考古工作者在北魏鲜卑墓、辽代契丹墓、金代女真墓、明清墓都曾经发现过随葬的牛、狍、羊的嘎拉哈。

嘎拉哈最早作为一种占卜工具

嘎拉哈除了作为一种竞技游戏,它用作其他用途的历史要早得多。辽宁社会主义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辽金史室主任郑毅告诉记者,近年来的考古研究发现,嘎拉哈作为一种占卜工具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即东北地区的“卜骨”文化。

郑毅说,人类崇拜的最早神灵是动物,而某种动物之所以会成为原始先民们或氏族的崇拜对象,正是因为这种动物会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形成的亲切感。而这种动物的骨骼会使人产生通达于神灵的神秘感。因此也就出现了将动物的骨骼作为“卜骨”,进行占卜活动,进而“定祸福决嫌疑”。

郑毅说,嘎拉哈是满语音译,学名叫距骨。在《柳编纪略》和《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写作“噶什哈”;在《塞上杂记》中写作“喀赤哈”;在《五体清文鉴》中称做“背式骨”;在《达斡尔族》中写作“萨克”等。这是因为少数民族语言不同而出现的读写差异。近几年来,在蒙古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的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的遗址中,普遍存在着将动物蹄印作为崇拜的现象,这更接近了“以蹄占其吉凶”的历史印证。而在东北的邻国也都有“卜骨”的历史。在俄罗斯的伊伏尔加古城也发现有“穿孔的牛羊胛骨”等。郑毅说,从嘎拉哈的用途看,有的是“卜骨”,有的是“饰物”,还有的是用作游戏用的。

嘎拉哈的制作比较讲究,是把羊或猪的嘎拉哈经过蒸煮刮净去肉脱脂,然后上色。古代还有金属铸造的嘎拉哈,最早始于北魏,而以辽、金、元铸造最多。1955年10月专家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美岱村南宝贝染山沟中发现北魏砖墓一座,随葬品中有铜制之嘎拉哈一枚,长3.1厘米,是现在发现的最早的铜嘎拉哈。铜灌和铜铸的嘎拉哈,多半是为了加重分量,这可能和古代击髀石的游戏有关。1983年内蒙古巴林右旗清理一座辽代古墓时,曾发现9枚嘎拉哈:牛嘎拉哈1枚、羊嘎拉哈7枚,还有1枚铜铸的嘎拉哈。

玉质嘎拉哈始于辽代,辽墓出土玉器中有玉嘎拉哈,辽代的一部分铜质、玉质嘎拉哈常在中央有孔,便于佩带。至金代,又出现了水晶、白玉、玛瑙制成的嘎拉哈,多数中间有穿孔,可随身佩带,类似汉族童子玉坠,长年佩带,具吉祥之瑞。在金上京地区金墓中屡次发现用水晶、白玉、铜等雕刻而成的嘎拉哈,黑龙江阿城市的双城村金墓中,一次出土嗄拉哈41枚,其中1枚为铜质,其余40枚均为羊嘎拉哈。

嘎拉哈作为游戏最早可追溯到北魏时期

“嘎拉哈是存在于我国北方几个古老民族中的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游戏和文化”,郑毅说。每个嘎拉哈有4个面,各面有固定的称呼。有文献的记载是这样的:“骨分四面,有棱起如云者为珍儿,珍背为鬼儿,俯者为背儿,仰者为梢儿。”郑毅说,嘎拉哈游戏的产生可以追溯至北魏统治时期。北魏墓出土的铜嘎拉哈,唐代渤海上京宫城房址内出土的一枚十分光滑的狍子距骨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用于游戏的嘎拉哈。

北魏时期,锡伯族的祖先鲜卑人将嘎拉哈用于民间游戏、军事战术模拟演习或作为殉葬品。当时的拓跋鲜卑已经统治了我国黄河以北,嘎拉哈已经成为北方各民族的一种游戏器具,成为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军事战术上模拟演习的棋子。当时使用的嘎拉哈大小不同、类别不同、颜色不同,以不同的种类代表不同军事类种,通常情况下,士兵头领、兵器队别等用嘎拉哈来代表,成为战局中沙盘的棋子。

到了金代,当时的女真人过着渔猎生活,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女真人必须勇敢、善战。对此,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表示,契丹人和女真人选择将嘎拉哈作为一种竞技游戏,确实与其游猎民族的性质有关。但是将嘎拉哈作为一种游戏也是这些民族在过上了农耕生活之后才开始的。佟悦说,这些少数民族获取嘎拉哈的过程也意味着获取猎物的过程,这也是他们获得生活必需品的过程。文献记载中,很多女真族的英雄或勇士将获得的嘎拉哈保存下来,用以彰显他们的勇敢善战,以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金代的一些遗址也出土了猪、牛、羊、狍子、鹿等真嘎拉哈,除此之外还有用玉石、水晶石雕刻的或者用铜铸造、镶金银的假嘎拉哈。

到了清代,一些北方民族也继承了玩耍嘎拉哈的风俗习惯。在东北,满族一般最常使用的是猪嘎拉哈,这是因为满族善养猪,所以比较容易获得猪嘎拉哈。猪嘎拉哈的特点是外形粗大,比较容易玩。在内蒙古地区较常见的是羊嘎拉哈,这也与当地善养羊的习俗有关,羊嘎拉哈小巧精致,但玩起来相对技术要求比较高。

民间游戏嘎拉哈是尚武文化的体现

一块小小的动物的腿骨,今天留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民间游戏,它包含着更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佟悦认为,在东北地区以狩猎经济为主的时代,先民们对嘎拉哈等动物骨骼最初是作为财富的标志和勇敢的象征,因此获得嘎拉哈多的人就会获得特殊的尊重。而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到了畜牧经济为主的时代,对动物的图腾崇拜,逐渐就演变成了对嘎拉哈等“灵骨”崇拜的占卜活动。再后来,逐渐由占卜分离为两种用途:一是由“卜骨”的内容脱胎为为吉祥饰物;二是由“卜骨”的形式演变为古老游戏。

嘎拉哈被认为是英勇、顽强的象征,这是在射猎文化时代的一种典型反映,是对人们勇敢地战胜动物的一种肯定。其中,狍子骨的嘎拉哈是最好的,也是最难得到的。狍子本来就是一种很凶猛、狡猾的动物,从它身上取得嘎拉哈可谓是对男人武功的首肯,是北方民族尚武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关于嘎拉哈,现在流传最广的故事有“金兀术与嘎拉哈”等。据《清代满族风情》记载,嘎拉哈与金国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的儿子完颜宗弼(即金兀术)有关。相传金兀术少年时,父母让他进山打猎。克服重重难关后,他终于取下四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嘎拉哈。从此,金兀术的勇敢和强悍便成为当地的佳话,人们津津乐道乐此不疲。女真人为了让后代像金兀术那样勇敢,便让孩子们抓玩嘎拉哈。

郑毅认为,嘎拉哈还是财富的象征。它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生活情趣的追求,寓意吉祥、喜庆、收获等等。“或许作为财富,我们在一些先秦(同期北方古代墓)、北魏、辽、金、元等古墓考古发掘中总能看见它的身影。嘎拉哈多了也能证明吃的和穿的都比较充足,生活比较安逸。”郑毅表示,由此,嘎拉哈逐渐融入北方民族文化,成为民族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如今,蒙古族传统婚礼还将嘎拉哈引入了婚礼程序,“小小的嘎拉哈,连着骨头连着筋,只要嘎拉哈在,大腿小腿不能分。小小的嘎拉哈,连着血肉连着心,只要嘎拉哈在,连着男女两家亲。”可见,嘎拉哈己超出了其原有的意义,成为了民俗文化中的一部分。

[历史解码] 嘎拉哈还可以用来育儿

郑毅说,虽然玩具的主体都是嘎拉哈,但因地域、时间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玩法,并且男孩和女孩之间的玩法也不尽相同。

一般来讲分为室内玩法和室外玩法。室内玩法主要分为弹和抓两种。关于弹的玩法,在清代文献中曾有相关记载,但这种玩法到清末时已经有所改变。另一种室内的玩法是抓嘎拉哈。此种玩法是在炕上进行的,最常见的玩法是:首先要准备1个沙包(俗称“籽儿”)和4枚嘎拉哈。参加者将沙包扔起的同时,要将散落的4枚嘎拉哈中处于同一面的几枚迅速抓起,并在沙包落下之前接住沙包。还有一种玩法是将沙包扔起,然后用手或者用其中的一个嘎拉哈去翻另外的几枚,仍然是在沙包落下前要接住,最后使其都处于同一面上,再将所有嘎拉哈抓起。

欻嘎拉哈中难度最大的是抓四样。所谓四样即4个嘎拉哈中珍儿、鬼儿、背儿、梢儿各有一枚。因为4个不同的嘎拉哈位置很难在一起,在沙包抛起的一瞬间,要从不同位置上分别抓完4样嘎拉哈而又不准碰动其他嘎拉哈,难度相当大。 室外玩法一般适用于男孩子,主要是打嘎拉哈。但这是清代的玩法,清之后很少有此种玩法了。

此外在我国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中,还将嘎拉哈作为育婴的一种方式。郑毅说,在我国北方民族中的满族、蒙古、赫哲、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少数民族的婴儿,多数是睡在摇车里的。尽管地域不同、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不同,摇车的质地、造型、装饰也不同,但在婴儿的摇车上必不可少的物件就是嘎拉哈等动物的骨骼。满族人做的婴儿摇车较为深大,两侧、底上部常见有一排猪或羊的嘎拉哈;达斡尔族的婴儿摇车较为平浅,底上部、两侧各拴有一排野鸡爪和野鸡腿骨等;赫哲族的摇车两侧有狍子等动物的嘎拉哈。此外,鄂伦春、鄂温克等少数民族的婴儿摇车,形状近似筐篓,在其周围也要挂上鹿、狍子的嘎拉哈以及野猪牙、野雁骨、野鸡腿骨、黑貂后腿骨等动物的骨骼,并且要在这些动物的骨骼上钻上孔,刷成红色,串在线上,然后挂在摇车上。郑毅解释说,这些少数民族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辟邪和帮助婴儿睡眠。

(来源: 辽宁日报  2011年7月12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嘎拉哈
博物馆里的嘎拉哈
坐在炕上玩骨头?竟是满洲老祖宗的桌游
满族古老游戏 “抓子儿”和“翻绳”
( 怀旧漫画 ) 手绘70后80后童年的那些经典游戏之三
史忠和 | 欻嘎啦哈(散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