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宫馆藏竹木牙角匏器雕刻赏析 下


望云款竹雕荷叶式杯,高8.3cm,口径9.5cm

杯以竹根雕作折枝荷叶形,近底处雕一朵荷花。荷叶翻卷,花瓣舒张,莲蓬饱满。花叶浅雕,筋脉隐现。花瓣间隐一螃蟹,敛螯舒腿,如欲攀爬,颇有生趣。底足由荷花及叶茎盘曲而成,巧妙自然。杯内壁阴刻隶书五言诗:“截得青竹杆,制成碧筒杯。霜螯正肥美,我酿醉新醅。”及“万历庚辰(1580年)秋日墨林山人”款。近底处刻阳文篆书“望云”印章款。

“墨林山人”即明代安徽著名收藏家项元汴的名号,此杯或即为其所有。“望云”款待考。


朱三松竹雕渔翁,高13.5cm

渔翁竹根制,老人面露微笑,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提小筐,足蹬草履,边躬腰前行,边举起前臂用长袖擦抹腮下的雨水。

此件作品刀工浑厚精湛,古拙朴实,渔翁被刻画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老人双脚筋骨显露,脚趾紧抓地面,表现路之泥泞难行,而从老人向前观望的姿态与盈面的笑容又传达出老翁“一蓑风雨任平生”的达观精神。此竹雕渔翁充分展现了朱稚征精细奇巧、气韵生动的雕刻风格,堪称明代竹雕制品中的佳作。

1962年由国家文物局拨交故宫博物院。


竹雕飞熊,高18.5cm,底径11-9cm

飞熊竹根制,扭身转首,双目圆睁,鼻形似如意,耳垂张,肩有双翅,背部长毛下披,双爪平举微上抬,似欲前扑,腹为蛇腹般宽条带状,脊柱突出,尾粗壮遒劲。

此件作品为立体圆雕技法制作,刻工浑厚圆润,造型威严壮健,反映了我国民间对神勇力量的崇拜,为研究明代圆雕竹刻工艺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此件飞熊于1962年由国家文物局拨交故宫博物院。


竹雕和合二仙,明,朱三松制,高5.2cm

竹根圆雕二僧,乘于莲瓣舟上。一僧坐船头,手捧蒲扇,一僧踞船尾,以帚为桨。二僧满面笑容,憨态可掬。莲舟外侧刻“三松”二字款。依人物之装束、神态,可推知二僧乃唐贞观年间台州奇僧寒山、拾得二人。据《宋高僧传》所载,二僧状若颠狂。寒山常“布襦零落”,“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动辄“呼唤凌人”,“望空漫骂”;拾得曾以杖击伽蓝神像,有“呵佛骂祖”之风。传说中还有很多关于二人神迹的轶闻。民间造型艺术中,寒山常手捧一盒,拾得持一荷,以谐“和”、“合”二字音,寓同心和睦之意。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朝廷赐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以示官府对民间信仰的认可。

这件竹雕作品,作者寥寥数刀似不甚经意,但二仙不同凡俗之处却跃然于观者眼前,确非高手所不能为也。


竹根制佛手,明,朱小松制,高11cm

此物深褐色,为折枝式双佛手,均呈仰立状,枝叶相连。下承云纹木座。枝端刻有楷书“小松”二字款。佛手虽只二枚,但高低错落,转侧不同,指裂开合,变化精微。

佛手形体独特,颇堪赏玩,而其名又合“佛祖之手”,寓意吉祥,因而在明清时成为常见的工艺题材。小松所制,对竹根的肌理善加利用,再施以构思巧妙的雕琢,攲正有致,秀逸清丽,是同类题材工艺品中的佼佼者。

据《南齐书》卷五十四载,齐高帝曾以竹根如意作为赏赐品,竹根工艺当更早于此时,可见其历史之悠久。

以竹根制作,深合我国取法自然、穷通造化的工艺传统。但其难度甚大,制作者不仅要具备熟练的技巧,更须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足够的经验,因此,非能工巧匠不敢为之。


竹雕老人挖耳图笔筒,明,高15cm,直径10cm。清宫旧藏

笔筒圆体,三矮足。镂雕和浮雕山石倒挂,松竹掩映,一老者斜坐于坡上,戴襆头,着朝服,一手执笏, 一手拈小枝正在掏耳。但见其眉眼攒顣,目光斜睨,嘴角微动,全神贯注,意甚陶醉。细审人物形貌,弓眉突颧,长髯及胸,耳毫逆生,神情放诞不羁,似为传说中之钟馗。

此作镂雕工艺极佳,人物塑造尤其出色,已非一般文房玩物可比。


竹根雕松树罗汉像,明代,高12.7cm,底径16.1cm。清宫旧藏

此像以圆雕技法刻成,分底座与罗汉两部分。作者将一大节竹筒从中间截去一部分,留下底节和部分中节,刻成一棵松树和盘石座。座下奇石叠错,座上独松依石耸立,苍古遒劲,有如伞盖。树下座上,作者把一块竹根圆雕成一尊罗汉。罗汉庞目深眉,朵颐丰颡,双耳垂肩,左手撑地,右手抚膝,手中持一串念珠,袒肩露腹,盘膝曲肱席地而坐。他的右膝上有一小狮,昂首张口,蓬发翘尾,左足上举,按在罗汉的前胸上。罗汉目光下垂,观看小狮,神情慈祥。

这件圆雕松树罗汉像雕刻的是十六罗汉中的第八尊伐阇罗弗多罗尊者。


竹根雕三羊镇纸,清初,通高7cm,大羊高4.7cm,长6cm,宽3.8cm

此竹根雕镇纸以一大二小三只山羊组合而成,寓意“三阳开泰”。母羊向一侧蜷肢而卧,一只小羊伏于母羊背上俯身下望,后腿努力支撑起身体;另一只靠在母羊身侧,似欲顺着母羊之腿上爬,与前只小羊相望嬉戏。

此件作品雕刻技巧细腻精湛,母羊的双眼用犀角点嵌,将其垂视爱子的款款深情表现得惟妙惟肖,小羊玩耍的姿态颇具动感。雕刻手法写实,山羊带横纹的两角、挺直后竖的双耳、成绺的胡须以及劲健的四蹄均极为生动传神。


文竹嵌竹丝冠架,高30.5cm,底径13.7cm

  冠架木胎,底座如鼓式,上立圆柱,顶覆伞形冠承。除顶心的香盒、座底及4 个云头足为贴黄装饰外,通体嵌竹丝。顶沿、身座结合处及座缘共饰4道双色回纹,所用黑色竹丝经过染色处理。架身及底座上的葵形开光均为剔去竹丝、镶以竹黄而得,开光内的花纹以贴竹黄构成,与座面上的云蝠纹技法相同。

  此冠架的制作很注重细节,如冠承镂作花瓣式,所嵌竹丝蜿蜒不断,呈曲带状,极具匠心;顶心的香盒盖镂雕成*****形,非常精致。冠架造型挺拔秀劲,利用竹丝的纵横变化形成不同的纹理,再配以不同颜色,取得了强烈的装饰效果。其包、镶、贴、染等技术应用纯熟,有条不紊,表现了当时竹器工艺的高度发展。

  冠架是一种摆在桌案上置放冠帽的支架,是贵族化的生活用品,某些形制还为宫廷专有。此冠架即出自清宫造办处的高手。


文竹镂空两层海棠式盒,高14.5cm,纵22cm,宽15.5cm。清宫旧藏

盒呈长圆海棠式,分两层,其上层与盖子母口扣合,平底,圈足较浅。木胎,贴黄达三重,通体饰变形夔纹,阳起较明显。此盒不同凡响之处在其罩架。罩架为随形海棠式,以紫檀镂空而成。罩面图案及架缘均镶以竹黄,而竹黄边沿所起阳线及花牙则保留紫檀本色,紫檀凝重,竹黄柔和,二者相辅相成,增其雅洁之气。

此盒包镶技术精湛,尤其是罩架应用大面积镂空,难度高,耗工巨,足见当时工艺之发达。

清代宫廷工艺技术是我国古代工艺技术史上集大成的时期,既有继承又有创新,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但由于过分重视技巧,往往流于卖弄,格调欠高。此件海棠式盒则不仅技巧高超,而且气质不俗,在清代工艺品中是罕见的。


文竹刻花鞘象牙刀,清中期,长29.5cm,宽2cm

刀鞘长扁体,线条匀美。刀柄及刀鞘为文竹制,并于浅色地上镶贴染色竹簧,构成变体缠枝莲纹,色彩鲜明悦目,花纹之上又施以阴刻,勾勒花筋叶脉,制作精密。柄及鞘之两端镶嵌象牙装饰。刀亦为象牙制,轻巧细薄。鞘上设铁鋄金扣并连缀小环。此刀形制模仿匕首,以象牙与文竹为材质,是裁纸刀中罕见的作品。


棕竹葵花式盒,清中期,通高4.3cm,口径10.4cm。清宫旧藏

盒作八瓣葵花式,轮廓线多弧曲,盖、身子母口相合,凸唇,底有随形带状足。内壁满髹黑漆。外壁则利用棕竹独特的棕黄相间、交错不一的自然色泽与肌理构成装饰,令人眼花缭乱。盖面正中粘贴一花朵,花芯内卷,花瓣外旋,色线随花瓣而转换方向,汇聚成涡,似不断流动。此器于简单的设计中追求繁复的视觉效果,并充分发挥出材质本身的美感。


竹雕古佩纹臂搁,清中期,长24cm,宽6.7cm。清宫旧藏

臂搁长形,覆瓦式。器表以留青及浅浮雕技法刻划纹饰。边缘及三个转角饰变体夔凤纹。中间分上、中、下布排3组仿古佩玉纹,每组佩玉或两件或三件,以绦带缠绕。其纹饰刻划通过青筠的全留、少留及不留分出位置与层次关系,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模仿玉的质地与肌理。下部一组纹饰留青最薄,似隐若现,装饰效果突出,为刻划最出色者。


文竹人物题诗方笔筒,清晚期,通高14cm,长7.2cm,宽7.2cm

笔筒四方式,通体包镶文竹,嵌红木底座,四足。在筒身相对的两面以阴刻技法各刻画一人物:一为文士,背向立,戴高巾,斜持拐杖,伛偻腰身,容颜虽只是侧面,但可见须髯及胸,抿唇凸颌,颇显龙钟老态。衣袂轻飏,似有微风吹动,极为生动。衣纹繁复,线条如屈铁,有陈老莲笔意。另一面为一渔人,正向立,粗服跣足,手扶斗笠,钓竿倚于肩上,挺身扬首,面含微笑。两相对比,意味深长。筒身其余二面均阴刻题铭。一为楷书:“昔苍颉创业,翰墨作用,书契兴焉。夫制作上圣立宪者莫先于笔,详原其所由,究察其成功,铄乎焕乎,不可尚矣。庚子四月苍溪王竹民刊。”及“王勋”篆书小印。

相对一面为行书:“雕镌精巧,似辽东之仙物;图写奇丽,笑蜀郡之儒生。和卿题。”

此器风格清隽,书画皆有可观,文竹镶嵌及阴刻技法尤为精妙,是不可多得的文房佳品。


竹根雕采药老人,清宫造办处制,高14.7cm,底径12.1cm

竹根色呈棕黄。作者以镂雕、圆刻等多种技巧,将一位高挽束髻、长髯、清癯而强健的采药老人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老人足蹬草履,药锄旁置,曲膝低首,目视下方,面带微笑坐于玲珑的山石上,似小憩,又似凝思。老人手扶的花篮中满盛硕果,有寿桃、灵芝和仙草,隐寓“群仙祝寿”之意。

这件作品刻工精湛,人物笑貌、衣纹无不带有飘逸出尘之感。虽无款识,但无疑出自清宫造办处的名匠高手,是清初的竹刻佳品。


竹雕松树洗,清,高9.9cm,口径最大13.6cm,底径最大8cm。清宫旧藏

洗略呈椭圆体,敞口,敛腹,底微凹入,随形矮足。全器雕作松干式,虬结劲健,外壁高浮雕的树瘿空洞甚为醒目,镂雕的松枝呈鋬状向两侧伸延,松针密匝相叠,硕大如轮,鳞片大小错杂,点缀空白。

此器风格豪放潇洒,运刀老辣,粗中有细。其造型借鉴了当时盛行的犀角杯的形态


竹雕竹林七贤笔筒,清,高12cm,筒径6cm

笔筒圆体,底部较厚重,三矮足。筒身外壁以去地高浮雕及镂雕技法刻画松岩竹林中老者及小童10人,分作4组,或对弈,或抚琴,或烹茶,或倚树观望,错落有致,神情各异。刀法圆熟有力,在大量以竹林七贤为题材的传世竹刻作品中,此笔筒属较为精彩的一件。


竹雕饕餮纹三足双耳鼎,通高15cm,口径13.2cm

竹鼎圆形,腹外有一圈回纹地饕餮纹装饰带,鼎盖及三足荷叶底座为紫檀木制。盖钮以蜜蜡雕成,刻兽面纹及蕉叶纹。

竹雕制品中仿青铜彝器是一大品类。乾隆朝,内廷蒐集所藏青铜器,编成“西清四鉴”等谱录类图书,拟古之风大盛。造办处遂创仿青铜器竹雕,尤以文竹制品为多见。此类仿古器往往细节毕肖,总体上看却并不逼真,而多在一件器物上杂糅各个时代的典型器型及纹饰。

此鼎造型从周鼎中化出而加变异,线条纤柔圆润,已丝毫不见青铜器的庄严意味。从器型、纹饰到盖、钮、托的复杂组合,清代的审美趣味清晰可见,有较为浓重的宫廷气息。


文竹蕉叶饕餮纹瓶,高29cm,口径9.9cm,足径9.4cm。清宫旧藏

瓶敞口,平口沿,束颈,丰肩,敛腹,足部微收进,足缘外撇,与口部呼应。此瓶器形厚重端庄。通体贴浅色竹簧为地,上以深色竹簧显花。花纹主题为仿古的几何化图案,由各式点、线组成,灵活多样,如运笔勾描。口边饰回纹;颈部弦纹之间以锯齿纹划分区间,内用如意纹等凑合成极简的兽面;肩饰一周覆莲纹、一周缠枝纹、一周菱地圈点几何纹;腹部为蕉叶饕餮纹,面积较大;足部饰一周变体夔凤纹。

此瓶因年深日久局部有开粘现象,透露出不少工艺痕迹。从肩部裂隙及足底刀痕可看出瓶体木胎的制作方式,竹簧片的拼接设计也较为清晰,如腹部是以六枚饕餮纹的鼻梁为界,分瓣粘贴,有利于图案造型的完整,颇见匠心。

现存清中期宫廷文竹制品中,有许多借鉴了商周青铜彝器的造型与装饰纹样,这同当时的宫廷趣味、社会风气、学术文化思潮均有密切关系。不过,此器上的饕餮纹已不再具备商代那种震人心魄的威严与狞厉之美,仿古的目的与其说是为了再现当时的精神境界与时代气息,毋宁说是一种繁琐的引用罢了,这也正是清中期仿古器物的普遍风格。


竹雕饕餮纹活环提梁执壶,清,通高28cm,口径4.9cm,足径5.4-5cm。清宫旧藏

壶为双层唇口,长颈,鼓腹,圈足,拱形圆盖,火焰式钮,壶体一侧为凤头式流,另一侧为卷云式执柄。壶身饰四周弦纹,腹部雕一圈减地隐起的饕餮纹。肩部配活环链式提梁,提梁中部雕成夔龙状。

此壶竹刻技艺精湛,未见粘接痕迹,整体造型及纹饰仿商周青铜器,可见清中期好古拟古之风尚。


天然木雕如意,长20cm。清宫旧藏

如意取天然木料,依其本形裁减冗枝,成如意式。其身屈曲有致,突起的棱线如脉络贯通,旁逸小枝,多自然孔穴,胜似人工镂空。如意首、尾扁圆宽厚,其上密布细小的坑洞,肌理稍粗重,似布以灵芝菌丝,与较为光滑修长的柄身恰成映衬,精巧处令人匪夷所思。

天然木雕与根雕近似,难在选材剪裁,妙在人工匠意与造化天成的契合无间,是一种非常符合我国传统审美情趣的工艺品类。这件天然木如意不仅保留了大量耐人寻味的天然特色,而且营造出玲珑的俯视与侧视不同的整体曲线效果,无疑是此类制品中较为突出的一件佳作。


黄杨木圆雕李铁拐像,通高35.7cm

此像立姿,肩系葫芦,身着破衣,围百结叶裙,瘦骨嶙峋,虬髯连鬓,赤双足,一腿跛起,一腿直立,右腋下架有一拐,左臂抬起,手捏一只蜘蛛,在后衣裙下方刻有阴纹“至正二年制”隶书款。

李铁拐是民间传说的八仙之一。元代以后,对八仙的各种传说愈趋离奇,以八仙为题材的各种雕刻在工艺美术创作中也十分众多。

这种绕腰络腋、横巾右袒、下体着短裙、外表注重肌肉的表现和偏重衣纹雕刻的键陀罗式艺术风格在唐代石刻中非常流行。光秃的前额凸起的形象也正是宋元时期雕刻和绘画中罗汉的主要特点。而明清时期用各种质地材料雕刻的李铁拐更是形态各异。此作品的作者以圆雕技法,以无须罗汉为本刻制出李铁拐像,同时也注意到了人物形象比例上的准确和肌肉的质感,对李铁拐的神情刻画极其细腻。虽然是相貌清癯穷困潦倒的乞丐外形,却丝毫不掩其仙风道骨,尤其是眯起的双眼带动了面部肌肉,表现出悲天悯人、超然物外的气概。刀法上舒畅健朗,镌刻技巧极精湛,为我们研究元代的小型木雕技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紫檀木镂雕会昌九老图笔筒,通高19cm,口径14cm,底径16cm

笔筒口沿嵌银丝勾连菊花纹,近口处以螺钿镶嵌狮纹及葡萄纹,外壁镂雕《会昌九老图》。底座如岩石状,与筒身景物相呼应。壁身描绘的是唐会昌年间(841-846年)白居易等 9位文人在洛阳龙门香山寺宴集的情景。

此器以高浮雕和圆雕为主,刀法略显快利,磨工略显草率,螺钿装饰较厚重,其造型设计、图纹刻划等都带有鲜明的明代紫檀雕刻风格。


紫檀木雕弥勒佛,高17.2cm,底径22-13cm

  佛像以紫檀木制,闭目,笑口半开,大耳垂肩,袒胸露腹,盘腿曲肱依袋而坐,左手捏布袋,右手抚膝。

  作者用一块老树根,以圆雕技法将大腹便便的弥勒佛那悠闲自得、随遇而安的神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此件作品雕刻精细,刀法娴熟,线条自然流畅,为明末木刻圆雕作品中的佳作。

  此作品于1962年由国家文物局拨交故宫博物院。


沉香木雕松竹梅图笔筒,明晚期,高11.9cm,口径11.3-10.8cm

笔筒以沉香木雕成,俯视笔筒底如悬斗。外壁雕山岩凹凸嶙峋,并以浮雕及镂雕技法刻画老梅一枝、幽竹几茎、虬松数株。松干、梅枝尽力贲张,惟竹茎纤弱,于是以数块巨石相配。

此作品不似一般沉香木雕刻般精致,如笔筒的口沿处仅刻阴线一周,无其它装饰,岩石的雕凿痕迹也清晰可见。其妙处在于设计大胆,抛弃陈规,于粗犷中不乏细腻的表现,对松、竹、梅、石等物象所包孕的精神内涵作了恰如其分的表达。其器虽小而画面境界不俗,在众多的沉香木雕刻品中显现出独特的价值。


沉香木刻东坡游赤壁图酒斗,明,高9.4cm

此杯依材质的天然形状随形雕成,器表以线浮雕的手法刻画宋代文豪苏轼赤壁夜游的故事。口沿处刻“东坡游赤壁图”6字及“希黄子”款,据此知为明代雕刻高手张希黄的作品。

此酒斗雕刻技法娴熟,所刻人物、景致栩栩如生,可见名匠之功力。沉香木为珍稀的木材品种之一。此杯材质的色泽与犀角的颜色酷似,如不细察,极易混于犀杯之类。


紫檀木雕云龙纹长方盒,高9.6cm,长26.4cm,宽16.5cm

盒紫檀木制,长方委角形,色棕褐。盒与盖从中部分启,口沿皆阴刻回纹。盖面及四壁浅浮雕云龙纹,在阴刻的菊纹锦地上,流云满布全器,两条苍龙穿行于流云之中,一条螭龙和一条夔龙口衔灵芝环绕于苍龙身侧,追戏腾跃。立壁一周共有9条螭、夔。盒内有屉,屉口沿有流云一周,屉内底阴线刻群仙祝寿图,寿石居中耸立,旁衬以灵芝、水仙、梅花、翠竹,刻线粗犷,如墨笔随意勾画。

此种盒俗称“拜匣”,一般不是出自民间工匠之手。此盒造型端庄,构图匀称,纹饰清晰,刀法娴熟,器面光润,乃高手之作。


檀雕荷叶枕,高9.8cm,长24.5cm,宽15.6cm

枕紫檀木制,蒸栗色,其形似荷叶卷拢成椭圆形的包袱状,以荷叶的叶茎为中心,断茎斜插入枕内,叶边翻卷成花瓣状,枕上镂一虫蚀小孔,正好供枕者侧卧时搁耳。枕上叶脉筋纹隐起,由茎部呈放射状伸延。枕面平润细腻。

古有陶枕内可盛放香料或药袋,具醒脑之功。后又出现竹枕、木枕、瓷枕等不同材质的制品。这些枕或为空心实面,刻绘各样纹饰,或为镂空纹饰。此类制品延至明代。

此枕形态别具一格,设计十分巧妙,其造型生动自然,色泽深沉,风格纯朴。作者采用圆雕、镂空及浅刻技法,以一茎叶边向上缩卷的荷叶为题材,叶片向上收拢,叶边内外翻卷,还有几处虫蛀后留下的斑痕,形态自然逼真。 此枕为研究古代民间各种睡枕的艺术造型及作用提供了实物资料。1972年侯宝璋先生家属将此枕捐献故宫博物院。


紫檀嵌珐琅云头纹墨床,清初,高4cm,长11.5cm,宽6.5cm。清宫旧藏

墨床紫檀质,几式,几面两端对称嵌云头纹掐丝珐琅片,调和了紫檀深沉凝重的气氛,亦便于清洗墨迹。

墨床是文房用具之一,用以搁置研磨后的湿墨,其造型一般为几式。此墨床造型古朴典雅,线条流畅自然,棱角分明,中规中矩,形制虽小,却有明代家具遗风。


黄杨木灵芝小盒,清雍正,通高2.9cm,口径7.4-5.7cm。清宫旧藏

此盒盖身相叠,雕作灵芝菌状,盒体器壁甚薄,盖身子母口相合。外底阴刻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识。

此作随形雕刻,别致精巧,灵芝宛若天成,造型及工艺都较有时代特点,在存世不多的雍正时期黄杨木制品中是极为突出的一件。


黄杨木雕卧牛,清,通高8cm,长12.3cm

圆雕卧牛,四肢着地,顾盼回首,脊背高耸如瘤,肋骨嶙嶙。一小兽嬉戏于卧牛身畔,亦弯身回首,作亲昵状。二兽动势互相呼应,小兽戏卧牛之尾,牛尾则自然搭于小兽身上,愈显联系之密,构图之巧。作者对卧牛颌下之褶皱及压于腹底的后肢只作象征性表现,而对尾鬃则刻划精细。雕刻繁简得宜,匠意高超。更可关注的是,二兽貌相高古,似加入了一些想象成分,非一般田间俗物可比。卧牛凸睛阔口,鼻翼贲张,角弯如月;小兽身健骨清,造型奇特,耐人寻味。

卧牛背后有二嵌孔,依二兽神态及组合关系,原件背上似应还有一小兽,现或已失。

此作虽是小品,却摇曳多姿,布局精当,刀法娴熟,是传世黄杨木作品中较为突出者。


黄杨木雕达摩立像,高19.8cm

雕像立式,高鼻深目,隆颡虬髯,造型为传统的罗汉式。面目似胡人,而衣饰则纯为汉人装束。左手捧蝠,凝神回首,衣袂鼓荡。

达摩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造型艺术中常见的形象。此像线条流畅,虽略嫌仔细,仍不失为有特点的作品。


沉香木雕菊花臂搁,清,长26.9cm,宽7.6cm

臂搁长条形,覆瓦式,弧起较高。通体凹凸不平,如老树枝干状,但入手光滑圆润,磨工极佳。其正面下部浮雕湖石一具,其上伸展出野菊数茎、杂花若干,姿态秀逸,状物生动,虽然沉香木色泽深暗苍老,但经妙手点化,不乏婀娜之致。其刀法细入毫末,隐起自然,颇富功力。


 乌木嵌螺钿双螭纹小盒,清,通高3.8cm,口径5.4cm,足径3.9cm。清宫旧藏

盒为乌木制,作莲蓬式,子母口,圈足。盒体光素,盖面镶嵌螺钿雕双螭纹,双螭作环绕状,神态生动,精细之处毛发毕现,线条柔美自然,画面耐人寻味。 作品以螺钿配乌木,庄重简约,气派雍容。


象牙描金带彩什锦梳具,清晚期,盒高3.7cm,长29.2cm,宽20.7cm。清宫旧藏

此套梳具为广东制作,由25件构成,计有梳子9把、竹篦2把、剔篦2把、胭脂棍2根、扁针2根、大小刷子8把。其中长方形梳子的梳齿多达60个左右,另有月牙形梳、把梳、篦形梳;竹篦的篦挡为牙质,篦架为木制;2把剔篦一为长方形木柄,一为象牙柄,一端均衔接7齿;扁针为象牙质,两端为半圆形;胭脂棍是红木圆棍,首端镶烟嘴式象牙头,内填红绒。这些梳具上大多描金彩绘凤纹、云蝠、菊花、莲花、石榴、桃、寒梅、八宝、山水、楼阁、鱼舟等图案。

清宫后妃以梳“两把头”为时尚。当满头散发时,长方形梳子可大面积通发;在梳两把头至垂于颈下的燕尾时,中等的月牙形梳子较为合适;梳至发梢、鬓发时宜用八字形把形小梳;当时人们很少洗发,篦子用于篦去头皮的污垢;剔篦是剔除篦子污垢的工具;刷子也称之为抿子,用于抿发。过去多讲究头发光洁平整,在梳理头发时,须用抿子沾浸泡了数日发粘的刨花水边抿边梳,梳理的头发方符合审美要求。抿子中也有用于描眉打鬓、或用于沾胭脂在两颊涂红的,还有刷扫梳发时落在脖子、后背等处污物的;扁针用于掖外露的碎发或拨缝隙。每当后妃插戴簪子、头花等饰物,若直接插入易将头发弄乱,因此插戴前用扁针在所戴部位拨出缝隙,将头饰插入后再撤出扁针;胭脂棍是面部化妆时用于点唇的。后妃梳完头,必用胭脂棍沾胭脂,先将唇部轻轻涂抹,最后以下唇中线为中心,点一醒目的红圆点,美其名曰“樱桃口”或“樱桃唇”。 整套梳具制作精良,功能多样,反映了慈禧太后与后妃们当时梳妆的形式及所用梳具的考究。


骨雕羊,日本明治时期(1868-1912年),高7.1cm。清宫旧藏

这是一件用骨粉压制成模的雕刻作品。一只羔羊头高仰,口微张,双耳竖起,两只眼睛流露着温和期盼的神情,二前腿直立而不呆板,右后腿轻抬前迈,体现了动与静的结合。羊身的刻画精细逼真,小羊稚嫩柔弱的气质更表露无遗。

作品着重于写实,细节刻画入微,表现了工匠高超的技艺。此为日本国制,收藏于清宫。


牙雕龙纹五峰笔架,通座高9cm,底径16-4.5cm

笔架为圆雕五峰式,架底边深刻水波纹,波涛中双龙盘绕于五峰之间,龙腾水怒。

明代中后期,金、玉、竹、木、牙、角雕刻艺术中出现大量赏玩器,并前所未有地迅速发展起来。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民间作坊不断设计创新,许多艺术家也在风格上相互借鉴或者标新立异,于是各种精美的文房摆设和雅玩层出不穷,成一时风尚。

文人书案上的笔架与瓶、盒等,造型和纹饰一般以松、竹、梅居多,有龙纹者则多属皇家御用品。此件龙纹笔架既见刀刻之功,又具雄劲风韵。雕龙蜿蜒盘曲,生动的龙身及龙须、龙嘴均显现出典型的明代风格。整座笔架雕刻得庄重浑朴,刚劲有力,属明代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年)北派象牙雕刻艺术中的杰作。


 牙雕玉兰花式杯,明晚期,高6cm,口径7.5-6cm

杯象牙质,口微撇,杯身雕作玉兰枝叶托举花苞之形态,造型如玉兰之初绽,花枝盘曲于底部而成杯托。此杯造型新颖优美,磨刻圆润光滑,象牙的天然纹理清晰毕现。

明清时期象牙雕刻高度发展,宫廷内专设牙雕作坊。此杯风格简洁而雕工细腻精湛,于清丽中显出富贵典雅之韵致。


 牙雕人物图笔筒,明,高12.4cm,口最大径7.5cm,底最大径8.2cm

笔筒椭圆体,口略小,底稍大,保有象牙原形。口边较厚,底边较薄,另配牙底。器表色泽较深,似经染色,象牙纹理却更为彰显,成为装饰的一部分。正背面阴刻人物各一,一跣足掮钓竿背渔篓,一褒衣博裳持羽扇斜坐于石上,面容相似,神态相同,似为同一人而身处显达与隐逸的不同境遇,拼接入一幅画面,含意深远。云烟缭绕中的巍峨建筑更增添了如梦似幻的意境。

此器雕刻技法简拙古朴,物象边缘通过铲出斜坡而形成立体感,此为颇具时代特点之处。


 编织象牙席,长216cm,宽139cm

席背整包枣红色绫缎,边沿包黑色缎边。席面通体编织成人字形纹,由薄如竹篦、宽仅0.2cm的扁平象牙条编织而成。席面虽微有磨损,大体仍完整。

此席纹理细密均匀,席面平整光滑,柔软舒适,收卷自如。其牙丝细薄无比,至今仍洁白柔润。象牙席夏天铺垫时较草席、竹席更为凉爽宜人。

编织象牙席是明清时期广州的传统工艺。据说汉代已有此技,《魏书·列传第三十·韩务》载:“务献七宝床、象牙席。”明代祝京兆在《野记》中记载:“凡象牙齿之中悉是逐条纵攒于内,用法煮软,牙逐条抽出之,柔韧如线,以织为席。”清代制作的象牙席品质尤佳,清中期曾作为重要贡品。当时广州的象牙艺师们利用象牙细致的纹理与韧性,将用药水浸泡过的象牙劈成均匀的薄片,再磨制出洁白的光泽,然后编织成各种纹饰。

象牙席用料多,编织工序艰巨,劳民伤财。清雍正帝崇尚勤俭,传旨禁制:“庚午, 谕大臣学士等,朕于一切器具,但取朴素适用,不尚华丽工巧,屡降谕旨甚明。从前广东曾进象牙席,朕甚不取,以为不过偶然之进献,未降谕旨切戒,今则献者日多,大非朕意。夫以象牙编织为器,或如团扇之类,其体尚小,今制为坐席,则取材甚多,倍费人工,开奢侈之端矣。著传谕广东督抚,若广东工匠为此,则禁其勿得再制。若从海洋而来,从此屏弃勿买,则再造之风自然止息矣。”禁广东象牙席,禁民间购用。

据造办处活计档记载,宫中牙席共有5张,至今只剩3张。由于编织象牙席传世者稀少,而传统象牙劈丝技术又已失传,故这件象牙席在中国象牙工艺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象牙雕《月曼清游》册,每页长37.1cm,宽32.9cm

  全套《月曼清游》共十二页,为对折式,一面为景,一面嵌螺钿诗文,签题《月曼清游》。此册以宫中仕女从正月至十二月的娱乐活动为题材分刻十二页,景题分别是:“寒夜寻梅”、“闲亭对弈”、“曲池荡千”、“韶华斗丽”、“池亭赏鱼”、“荷塘采蓬”、“桐荫乞巧”、“琼台赏月”、“深秋观菊”、“围炉博古”、“文阁刺绣”、 “踏雪寻诗”。各页的图景均以象牙雕刻为主,并分嵌各种彩石、青白玉、碧玉、红蓝宝石及玛瑙、玳瑁等。如彩灯用玛瑙、宝石点缀,人物头发、眉目以黑漆涂染。画面色彩明朗,层次分明,富于立体效果。右页则以蓝色沙漆铺地,上以螺钿嵌乾隆皇帝御题七言律诗一首,五彩斑斓。诗后钤“漱芳润”、“乾隆宸翰”等印。

  这套作品是根据清代著名宫廷画家陈枚的《美人图》画稿,经造办处著名的牙匠高手陈祖璋、顾彭年、长存、肖汉振、陈观泉等5人费时百天而制成。其布景设计、制作水平、选料等都极为上乘。

  此册原名《百美图》册,也曾提名为《上苑长春》册,后定名为《月曼清游》册。册页中的画面布局、人物活动等与陈枚的原画稿有很大出入。此册是在乾隆皇帝亲自督促下,集能工巧匠于一堂,结合牙雕与镶嵌技术,精雕细刻之大作,反映了我国18世纪牙雕工艺和镶嵌技术的高超水平,历来被誉为清代牙雕艺术中的代表之作。


象牙雕九老图臂搁,长17.3cm,宽3.9cm,厚1.1cm

臂搁长形,呈覆瓦式。正面雕寿星,含胸侧首,微笑慈祥,宽衣博带,着云头履,手捧画卷。背面雕《九老图》,山崖,清泉,树木交错,山路盘曲,9位老者或持杖过桥,或山间相迎,或高谈阔论,虽小如豆粒,却神情毕现。远处有云烟重峦,楼台隐现,收尺幅千里之功。

此器正背面图案分别采用浅浮雕和高浮雕技法雕成,技法不同,繁简迥异,而祈寿之意相同,清雅之韵合一,是清代牙雕文房用具中的代表作之一。


象牙镂雕群仙祝寿图龙船,高58cm,长91.5cm,宽23.5cm

船龙舟形,昂首翘尾。舟内设3层楼阁,上层置龙凤旗和盖伞,中层有宽阔的平台,下层为船舱。每层均雕梁画栋,玲珑剔透,纤巧精丽。舟中王母、众天女、八仙、福禄寿三星以及船夫、乐手等共42人。

此祝寿龙舟是清宫内务府大臣在慈禧太后六旬生日时进献的贡品,为广州象牙作坊中的牙匠按如意馆绘制的图稿奉命雕制的。作者采用镂刻、浮雕、圆雕、拼镶、染色等多种技法,舟身鳞片密结,楼阁灵秀华丽,勾莲、宝相、瓜果等花纹虬结连绵,多彩多姿。龙舟整体雍容富丽,寓祝寿之意。此类作品属于只求效果而不惜工本的佳构,作为一件大型的陈设器,在晚清时期的牙雕工艺品中首屈一指。


牙雕海市蜃楼景屏,通高32cm,座长21cm,宽10.8cm,景屏径14.8cm,厚4cm

景屏分座、托、屏三部分。座长方形,束腰,四足间花牙为镂空缠枝莲纹。座上设染牙栏杆,栏杆内湖石叠立,松、竹、梅、灵芝、仙草遍植其间,染以不同色彩,两只鹌鹑立于石上,相对而望。正中浮起朵云,似一缕烟柱腾起,朵云上托如意形小屏。小屏边框饰钉纹,内边镂雕卷草纹一周,屏景采用微雕技法,刻“海市蜃楼”仙境,以山峦为背景,山前三座楼阁,曲栏回旋,福、禄、寿三星分立三面,曲栏下海水澎湃,水中荡一仙舟,舟中小童撑篙,老者盘膝而坐,手持佛尘指点停泊处,岸上有两个捧琴、持蝠的小童迎候。屏两侧壁各2开光,开光为如意纹框,框内分别对称浮雕流云二蝠和流云三蝠纹。屏后壁浮雕卷草纹一周,中央浮雕硕果累累的桃枝与灵芝,两边各1只飞蝠。

此件作品以镂空、浮雕、拨镂、拼镶等技巧把景物刻画得玲珑剔透,景致由近及远,层次分明,在4cm厚的象牙上所刻层次达15层之多,楼阁曲栏雕得细如发丝,人物神态逼真如生,其工艺精妙无比,巧夺天工。屏与座之纹饰表达了“芝仙祝寿”、“长寿平安”、“福寿万年”等吉祥寓意。

 这件景屏为孤品,在清宫中备受历代皇帝青睐,从乾隆时期直到清代末期,一直得到妥善的保护,至今牙质仍洁白细腻,花枝景物完整如初,实为宫廷陈设品中的杰作。


牙雕云龙纹纸刀,长30.2cm。清宫旧藏

纸刀长条形,扁体,上部为刀柄,略厚,一面以去地浮雕法雕饰龙戏珠纹,围绕着似太阳般的中央圆台,另一面阴刻“卍字不断头”纹饰。器下部光素,为裁刀,锋刃极薄,顶端圆滑。刀柄与刀锋的过渡部分以镂雕及阴刻法饰花叶纹,正背面相同,其题材风格类似欧洲巴洛克、罗可可时期盛行的良苕叶纹,表明此器或出于受西洋工艺风格影响的广东匠人之手。


象牙镂雕多层套球,高15.5cm,球径5.2cm

牙球分为7层,均可转动。每层镂雕14个圆孔。最外一层浮雕花树人物及亭台楼阁,内层均为星形及圆点状镂空装饰。底座硬木制,造型、颜色均与牙球十分和谐。

牙雕套球又称“同心球”,制作相当繁复,工艺要求极高。据《格古要论》载,早在宋代就已出现3层套球,时称“鬼工球”。广州牙雕艺人在牙球制作上多有创获,套球可达数十层。乾隆时套球已达十多层,玲珑剔透,巧夺天工。此球为广州民间作坊制品,从此球我们也可看到宫廷好尚对民间工艺的影响。


牙雕松荫策杖笔筒,清,高15.8cm,口最大径7.8cm,底最大径8.6cm

笔筒随牙形,体近椭圆,上小下大,口壁厚而足壁薄,后嵌底,腰部一周收分较大,将器身分作上下二部分。纹饰以浅浮雕为主,表现一老者持杖徐行,旁随一小童比手划脚,似在讲说。刀法虽简,却极富立体感。二人立于山间隙地,一侧山石丛树,限于下部区域内,另一侧巉岩峻峭,松干夭矫,直入云端。以阴刻法刻画远山苔点和云气缭绕,层次清晰。雕刻多在一侧,笔筒背面有大片留白,以备题记。


犀角雕莲蓬纹荷叶形杯,明末,高8.5cm,口径17.2×10.2cm

杯荷叶形,系根据犀角的自然形状及其色泽的变化雕制而成。荷叶上兜,侈口成盆状,三根叶茎交叉缠结于杯底成为杯足。茎刺凸出,一茎连接叶杯,一茎端连着残留有三枚花瓣的莲蓬,另有一茎连着上卷如盒的小荷叶。此杯纹饰枝壮叶挺,并衬有一束小海棠花,透露着浓浓的秋意。

此角杯造型浑厚端雅,除采用镂刻、浮雕技法外,还使用了热烫衔接的技巧,使杯体之外的荷叶枝茎曲折宛转,自然灵秀。雕刻技法上简练中显现出典雅清丽之韵,浑朴中又见精妙之工,为明末江苏一带的高手所制作。


犀角雕鸟形杯,清,高5.4cm,口径10.3-7.1cm,足径3.5-2.2cm

杯呈斗形,俯视其口部近椭圆形,一端稍窄,为流,一端稍阔,是尾。口沿外撇,内壁可见一条明显的折棱与杯身分开。外壁纹饰以浅浮雕为主,内容初看不可索解,但如将杯体翻转,则一望即知整体为一鸟形,眼、喙、翎、羽分明,鸟头部为杯底足,鸟冠为杯足尖。为适应杯形,鸟的姿态呈敛翅耸肩状,尾部成流。纹饰描摹虽写意,却出人意表。鸟嘴中还叼一修尾异兽,身躯细长,弯扭蠕动,如正挣扎。

旧时民俗中有所谓“五毒”之说,把蝎、蛇、蜈蚣、蟾蜍、壁虎等作为有害毒虫的代表,而鸡恰是克制五毒的良禽,所以传统纹饰中表现鸡啄五毒的场景就成为驱邪避毒的吉祥图案。这里所刻画的奇特纹饰或许正是此类题材的浪漫化处理,以供陈设赏玩。


犀角雕布袋僧,高7.9cm,底径10-15.3cm

此像系用亚州犀牛额前端的小角雕刻而成,呈古栗色,上深下浅。底凹洼处填有木板,以保护微薄的雕刻边角。作者以圆雕技法随犀角的形状进行刻制。僧像广袖长衣,袒胸露腹,赤足曲肱,右手持桃,左手撑地,仰首倚袋而坐。身前一童在其双足间抻他的腰带,另一童在拽布袋的绳。其肩上也有二小童,一个抓住他的大耳,替他掏耳,另一个双手持痒痒挠,坐在他的后衣领内给他抓痒。布袋僧缩颈耸肩,开口大笑,眼睛笑成一条缝,下颌重叠,脸上肉纹突起,肚皮鼓起,双足脚指内扣,动作滑稽,神情慈祥,憨态可掬。

传说布袋僧是弥勒佛的化身,民间把他刻画为光首、笑口、肥头硕耳、大腹便便,即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弥勒佛形象。此件犀角布袋僧就是以这种民间题材刻制的。而在布袋和尚身上所表现的头大、耳大、肚大、手脚大、乳房大等五大特征,代表着欢喜、长寿、福气、丰满、健康等意。

这件犀角雕布袋僧把握住人物大笑时的神态而尽量夸张,眉眼、手足、衣纹刻画得微妙维肖,尤其是布袋和尚两腮上露出的笑靥,称得上是憨中显精、拙中见巧的绝佳之作。


 匏制勾云团寿字纹盘,高4.2cm,口径17.1cm,底径10.4cm

  盘圆形,微侈口,玉璧式底。盘内心凹入一层,构成一阶状环形。盘内满髹黑漆。外壁口沿及腹下的阳文回形装饰带之间饰有5组勾云如意捧团寿字纹,其结构呈中间宽两侧窄的梭形,是明清时期工艺美术纹样中流行的樗蒲纹形式。外底重圈内有阳文楷书“康熙赏玩”四字款识。


匏制海棠式炉,高8cm,口径13.1-10.4cm,最大腹径16cm

此炉镶铜口,颈饰回纹一周,腹部饰团寿螭纹,寓长寿之意,下腹部有一周凸弦纹。器底单方框内隐约可见阳文楷书'康熙'二字。器内髹黑漆,光亮可鉴。器型仿海棠花式,精巧别致。


匏制饕餮纹炉,高10.4cm,口径16.7cm,足径15.8cm

炉直口,丰肩,圆腹,足稍高。外壁肩部凸弦纹带内以轻巧的6瓣花为间隔,饰回形夔纹一周。腹部如意形开光中为二夔龙俯首相向的纹样,恰好组成一饕餮纹。而两如意开光之间填以结构相同的小如意,又予人清晰有致的层次感。

炉有铜制扣口,并髹色漆,与匏体相谐。内壁髹黑漆。外底重圈内有阳文“康熙赏玩”四字款识。

此炉造型规整大方,纹饰精美,是康熙时期仿古匏器中的代表作。


匏制团寿字六棱瓶,高26.2cm,口径7cm,足径7.9cm

瓶侈口,细颈,溜肩,鼓腹,六棱式,底有六方矮圈足。器口六面分别刻双线纹,其下为阳文回纹带,蕉叶纹垂蔽颈部,器身以莲花卷草构成开光图案,内为团寿纹,下腹近足处饰如意云头纹。器体起棱处刚劲有力,棱线之间的各面甚至微微内凹,使器形极富张扬的刚性,而各部分的连结处及器表纹饰绝无生硬的折线,细细品味,其强健中不失婀娜。加之葫芦历年久远,表皮斑驳,色泽沉暗,愈平添一种古旧的沧桑韵致。瓶配有铜制内胆。外底阳文方框中有“康熙赏玩”四字楷书款。


匏制葫芦形鼻烟壶,高6.7cm,腹宽4.7cm

  鼻烟壶作束腰葫芦式,分为6瓣,平底,通体光素。壶身细腰丰腹,浑圆饱满,分瓣匀称,凹入均为隐槽,过渡柔和,不生硬。器口呈圆形,与器身部分相呼应,渐次收缩,颇为讲究视觉效果。上配螺旋状绿玻璃盖,晶莹剔透,小巧可爱,是烟壶点睛之笔。此壶造型看似简单,其实所使用的勒扎之法工艺难度甚高,需趁葫芦幼小时绳之以规矩,长成方可如愿。


大小连环葫芦,通高17.5cm,最大腹径14.5cm

此器由大、中、小3只葫芦组合而成,大葫芦为长柄,其长长的柄绾结成圈,将中葫芦圈于其内,上下皆不能脱。小葫芦的腰间系一绳挂于中葫芦的蒂部,从而组成大、中、小连环葫芦状,造型极为独特。

  连环葫芦的成型,在于控制葫芦的长势,得之十分不易,或可天然偶成,难得一见。


匏制勾莲纹壶,清,通高17.5cm,口径9.3cm,底径9.6cm。清宫旧藏

壶圆盖,圆球式钮,短直颈,球形腹,流与柄皆为方形。壶身雕刻勾莲纹纹,盖口与壶口均用玳瑁镶边,壶底刻楷书“康熙赏玩”四字款。此壶流口大而内无隐网,应为酒壶。

匏器又称葫芦器,为中国特有的工艺品种。此壶由范模制成,为清康熙时期的匏制佳品。


温馨提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故宫藏 竹木牙角匏 清代(五)
北京故宫馆藏竹木牙角匏器雕刻(四)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作!
精美竹雕艺术鉴赏
文房清玩之__笔筒篇
象牙,究竟能成为多么精致华美却又残忍的玩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