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中国铜镜

古人云:“心如镜。”在中国古代,铜镜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品,而且具有一种强烈的政治、伦理与精神色彩。在古人的手里,小小的一面铜镜,可以照万物、鉴容颜、察人心、传情意,乃至照见天下之兴亡。收藏铜镜,即是收藏我们的历史哲学,还有我们祖先的心灵。

五千多年前,黄帝以高妙的道德智慧治理天下,祥瑞频现。神龙出黄 河,献上《河图》;神龟出洛水,献上《洛书》,天上出现了三颗异星,地上长出了四种神药;还有一种神异的草在庭院里出现。每月初一之后,神草每天长出一片叶子,过了十五,便每天落下一片叶子,如逢闰月,则有一片叶子不会落。此后,黄帝铸造了15面神镜,以照见太平盛世的万般祥瑞。


1976年,青海出土了两面4000多年前的古代铜镜,其中一面的背面,有着太阳及其光芒的纹饰。人们仿佛看到了黄帝的神镜。


太阳照万物,铜镜鉴万民。在传说中,黄帝创造了铜镜,并赋予它一种特殊的哲学及政治理念。几千年来,中国人就在这样的理念中生活,自然而然地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铜镜文化。


秦镜高悬:

收藏我们的历史和文明

在古玩市场上,一面上好的铜镜,可谓价值连城;但铜镜收藏,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那就是:收藏我们自己的历史与文明。


黄帝铸造神镜,用以照见万般祥瑞、天下太平。真的能照见吗?从生活的常识推论,不可能!不过,从政治的角度上看,这样的行为,却具有一种象征性的意味,那就是:人间的一切善恶好坏,苍天自有明鉴。如此理解,也许还有一些劝善的意味,但到了后世,就慢慢演变成了一种帝王术。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曾经铸造一面宽四尺、高五尺、正反两面都能照见人的神镜,并把它置放于朝堂之上。他坐在至高无上、镜子照不到的位置上,却可以从神镜之中,看见群臣的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和动作。他告诫群臣:


“我这面镜子,可以照见人的五脏六腑、人体病灶。谁的心术不正,一站过去,马上就能照出来!”


话一出口,群臣立即心领神会,纷纷称颂秦始皇的功德,并且信誓旦旦地保证,永远忠于职守、忠于始皇帝。


黄帝以道德治天下,神镜照的是祥瑞;秦始皇以权术理天下,神镜照的是阴谋!在小小的一面铜镜里,善与恶,尊与卑,人类种种微妙的表情与心态,可谓纤毫毕现,展露无遗。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国统治者的朝廷上,出现了高高挂着的镜子;而各地方衙门的大门上,也往往高高地挂着一面镜了。在明代玻璃镜出现以前,那些镜子基本上都是铜镜。就这样,“秦镜高悬”的故事,慢慢地演变成了“明镜高悬”的成语。中国的各级统治者,都想把自己打扮成“明鉴”万物的“青天”,而那面高悬的“明镜”,便是“青天”的证明与象征。


衙门里“明镜高悬”,但“大人”们究竟是不是真的“青天”,谁也不知道。在人治大于法治的古代,什么奇妙的事情都可能发生,有可能“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也有可能“包龙图断斩赵皇亲”。红尘之中,一切是非善恶,就像铜镜照人一样,既清楚,又混浊;既能照见一切,又带着泛黄的色彩,真实由此变得异样。


无论是“秦镜高悬”,还是“明镜高悬”,事实上,都不可能成为天下太平的保证。一个人,如果自心不正,又岂能端正他人之心?更不用说治理天下人之心了!

据史料记载,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把秦始皇的神镜置放在了自己的寝宫里。那一面神镜,终于回归了自己的本义,那就是:正衣冠、察容貌、见人心,端正自己的容貌与德行。刘邦并没有把铜镜神化和政治化,用来震慑群臣,但他一手创建的汉朝,却强盛繁荣,延续了四百多年。


收藏铜镜,当如刘邦!


铜镜里的故事,是祖先的历史;铜镜里的容貌,是自己的历史。收藏铜镜,便是收藏历史;照见了历史,便照亮了未来。


青铜至宝:

共享古代贵族的精神生活

黄帝和秦始皇的神镜,如今已经杳不可寻。我们只能在几千年前的古代铜器中,想象它们的风采。


目前,在考古发掘中,中国最早的铜镜,是1976年在青海贵南县25号墓出土的一面纹镜(即有纹饰的铜镜),以及在甘肃广河齐家坪墓葬出土的一面素镜(即无纹饰的铜镜)。纹镜比较大,直径有8.9厘米,背面有七角星几何图案。在古代人的观念中,北斗七星是天地的指南。由此推论,此镜的主人,想必是一位上层贵族。素镜很小,直径只有6厘米,背面没有纹饰,带着拱形环钮,可能是居家的日常用品。


据战国文献《考工记》记载:


“金锡半,谓之鉴隧之齐。”


这句简略的记载,透露了两个重要的消息。第一,铜镜的材料不是纯铜,而是半铜半锡的青铜;第二,在古代,金即是铜,铜即是金,换言之,铜就是钱,就是财富、地位与权力。


青铜器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铜镜自然也不例外。


据《左传》记载,郑伯朝见周王时,周王把铜镜赏赐给了郑伯,同时,把铜爵赏赐给了虢公。郑伯非常不满。因为铜爵是礼器,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而铜镜只是珍贵的生活用具,根本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后来,郑伯不再朝见周王,周王派军队讨伐郑伯,双方的军队互相残杀,死伤无数。


小小的一面铜镜,政治地位不太高,但却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事件,并且不断发酵,演变成了一场国际战争。在血流成河的图像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种陌生、怪异的精神世界。


事实上,古代贵族的文化精神,早已在铜镜的纹饰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们认为:天地万物,自然最美,所以,铜镜背面有山字纹、菱纹、连弧纹、云雷纹、羽翅纹、变形花叶纹、柿蒂纹、竹叶纹……这些纹饰,或是自然之物,或取法于自然,人类最美的创造,便是自然。


他们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所以,铜镜上有蟠龙纹;凤是龙的配偶,所以,铜镜上有夔凤纹;龙凤在云间飞翔,所以,铜镜上又有了卷云纹。在龙凤祥云的图案中,他们的精神也在九天翱翔。


夏商周三代,铜镜是贵族的奢侈品。纹饰上的怪兽,便是他们自己的象征。饕餮进食,只吃不拉,他们敛财,只进不出;蟠螭是龙与虎的后代,他们的父母,不是世袭的王公,便是当权的贵人;狰狞的野兽,是权力的图腾;锋利的爪牙,宣示着力量;鹿与大雁,则是高贵的象征;羽鳞纹,代表着鸟和鱼,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自由自在的生活,正是贵族的特权……


美,是人类心灵的投影。不是铜镜照见了万物,而是人类的心灵创造了铜镜,然后,照见了美。


收藏铜镜,既是收藏古董,又是收藏几千年前的贵族精神生活。那种脱离现实的神怪想象,也许虚幻不实,然而,那种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充满自信的精神,却一定可以共享。


铜鉴衣冠:

照见人情冷暖的华夏之美

孔子云: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所谓鉴,即照见,后来代指镜子。在铜镜出现之前,古人是用盆盛水,待水面平静之后,再以水照面。我们不妨称之为“盆镜”。但是,“止水”不“止”。水面再平静,也仍然会动,而且随时可能会动;另外,水的反光效果也不好,照出的人影并不清晰。合金技术出现,黄帝造神镜,让铜镜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铜、锡、铅、银等金属材料,当然比“止水”更稳定,打磨之后,照物的效果更加惊人,故而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神镜”。所谓“神”,不是真的有多神奇,而是与盆镜比,铜镜实在是太强大了。那些能照见五脏六腑的传说,只不过是文学性的演绎与夸张。


不过,夏商周三代,铜镜不仅昂贵,而且高贵,只能成为贵族的专用品。即使到了孔子生活的东周时代,老百姓使用的仍然是盆镜。这种“鉴于止水”的状态,持续了两千多年。


汉代是铜镜发展的黄金时代。


战国时代,民间的小富人家也用上了铜镜;秦汉以后,人们慢慢地放弃了“鉴于止水”的传统,铜镜广泛地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到了西汉末期,铜镜已经演变成了被普遍使用的日用品。


汉代的铜镜,工艺精良,质地厚重,镜背面的铭文和图案丰富多样,完全没有了夏商周三代朴素、浑厚、古拙的风格。几乎所有出土的汉代铜镜,都有铭文,寓意多是富贵吉祥、子孙昌盛之意。镜的种类也很多,如:日月镜、十二生辰镜、尚方御镜、辟邪镜、仙人镜、神人镜、宜官镜等等,不可尽数。这些铭文与寓意,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平凡而又非凡的人间故事。


在《三国演义》上,有一个与铜镜有关的故事。


曹操发兵,攻打吕布,将其围困于下坯城中。吕布突围不成,苦思无计,只得终日与妻妾饮酒作乐。一日,他坐在铜镜之前,突然发现自己面容憔悴,形如死人,顿时大吃一惊:


“吾被酒色伤矣!自今日始,当戒之!”


他不仅自己戒酒,而且还下令全城百姓和麾下将士一起戒酒。几天后,一位将军借故向他敬献美酒,被痛打了一顿。结果,将军反叛,绑了吕布,献给曹操,缢死在白门楼下。


一面铜镜,造就了英雄的末路。这个故事,与夏商周三代的贵族精神截然不同。时代赋予了铜镜不同的文化内涵。


汉代,铜镜虽然普及了,但仍然很珍贵。据《三国志》记载,日本遗使觐见魏明帝时,被赐予了很多贵重物品,其中,就有“铜镜百枚”。东晋时期,曾经有一位外族首领到晋朝请求救兵,在他给大将军谢玄敬献的礼物中,也有一件铜镜。可见,即使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一件精美、上好的铜镜,也仍然是稀有之物,不可多得。


隋朝初期,发生了一个“破镜重圆”的铜镜故事。


杨素发兵攻灭陈朝。城破之际,徐德言将一面铜镜破为两半,一半自藏,一半交给妻子乐昌公主,说:


“陈国灭后,生死难料。每年正月十五,你到市上卖这半面镜子;如果我还活着,一定会在这天来找你!”


后来,乐昌公主被俘,成为杨素的姬妾。她按照约定,派人卖破镜,果然等到了丈夫徐德言。徐德言取出另半面铜镜,与破镜重圆,写了一首诗:


“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乐昌公主见诗,整日悲泣不已。杨素得知后,便召来徐德言,让他们夫妻团聚。两人后来回到江南,白头偕老。


唐太宗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收藏与鉴赏铜镜,一样可以察历史,知人性,明得失!


无情的历史,创造了有情的众生。黄帝的神镜,不可逆转地坠落人间,成为人镜;王公贵族的精神图腾,被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所取代。那一面又一面出土的铜镜,残破、斑驳、锈蚀,早已失去光彩,但是,血肉丰满的人性,却可以在一次又一次的鉴赏之中,成功复原。


传世之镜:

传承我们祖先的伟大心灵

《世说新语》上有一个故事。


温太真率军北征,赢得胜利,缴获了一个传世的镜台,私自藏在家里。凯旋后不久,他的夫人去世,而他的姑母又恰好托他帮忙找女婿。他开玩笑地说:


“像我这样的人,够资格做你的女婿吗?”


“行啊!”


姑母不知就里,随口答应了。几天后,温太真回复姑母,符合条件的女婿已经找到了,然后,把那个传世的镜台作为聘礼,恭恭敬敬地交给了姑母。就这样,温太真成为了姑母的女婿。那天晚上,在洞房里,不等他动手,新娘就自己掀开了盖头,对他抿嘴一笑,说:


“我早就疑心是你这老东西,果然不出所料!”


镜者,心也。赠镜即赠心,明心如照镜。在古人的礼仪中,铜镜是一种表达心意的必备之物,不可或缺。一件精美的铜镜,即是心意的象征;日久天长,便成了心灵、情感与家庭和谐的见证,乃至于成为传家乃至传世的瑰宝。


夏商周三代,赏赐或互赠铜镜是国与国、君与臣之间的礼仪;到了后世,慢慢地就演变成了民间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唐玄宗把自己的生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并且规定:生日当天,王公以下,都得贡献铜镜。有一年生日,他对四品以上的群臣都赏赐了铜镜,并作了一首诗:


“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分将赐群臣,遇像见清心……”


此后,每年的八月初五,民间也开始流行这种皇帝创造的新习俗:互相赠送铜镜!


孔子说: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铜镜原本是是贵族的专利,这种文化属于“君子之德”,也是社会潮流的风向标;而“小人之德”,也即平民的文化,只会跟着风向标的方向倾斜。小小的一面铜镜,照见了人类文化发展一个真实的侧面。历史不仅仅是人民创造的,也是贵族与精英创造的。事实上,他们也是人民!


镜即是心,传镜即传心。在铜镜里,藏匿着一个民族的心灵秘史。然而,传世之镜不可得!


黄帝的神镜,秦始皇的神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宝镜,大多数都成为了殉葬品。那些传世之镜,在埋藏地下几千年之后,绝大多数都化为尘土,只有极少数幸免于难,一经发掘,便成了不可估量的无价之宝。


从秦汉至唐宋,也曾经出现过不少名镜,但当时,以铜镜随葬是一种风气。故而无一传世。如今,在古玩市场上,我们所能看到的铜镜,都是从墓葬中发掘出来,锈迹斑斑,神采黯然。但是,也有极少数铜镜,历经千年而不朽,依然可以照见朗朗乾坤、大千世界。一些唐代铸造的透光镜,背面的铭文仍然清晰透亮,如果迎着光,铭文的影子会非常清楚地映射在对面的墙壁上,仿佛一个早已消逝千年的灵魂,重现阳间,自信而骄傲地诉说着遥远的传奇……


藏镜如藏心。传世之镜,或不可得;但是,传世之心,不可不得!

(文 / 泰生 来源/《成功》杂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涨姿势| 明镜高悬:必须知道的中国古代铜镜文化
鄂州古铜镜
古代铜镜知多少,趣事轶闻一箩筐!
「楚王之镜 」拍卖史上“规格最高”的五山纹镜惊现北京观古
(11)汉代铜镜欣赏
赏玩 | 西汉末四乳四神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