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好中华——新石器时代之玉器(三)



去了几次我都是当天打电话预约当天就可参观,但最近暑假去的人多,建议还是提前一天打电话预约会比较好。


玉是透闪石——阳起石组成的微晶集合体,具交织纤维显微结构,细腻温润,硬度很高。它的摩氏硬度为6—6.5度。对新石器时代的玉匠而言,玉料是最具挑战性的材料,要用比其更硬的媒介来磨治,如砂石。竹管可持磨料在石面上逐渐(磨废很多竹管后)穿孔;无论开料或成型,还都依靠线切割及片切割技术。线切割是用软线蘸水、蘸磨料对玉材进行切割,也叫拉丝;片切割则将软线换成竹木片。


远古时代玉器所代表的首先是一种可资炫耀的符号。既可满足一般意义上的视觉美感,又可以显示身份;既可以象征权力,又可作为沟通天人、“与天合德”的灵物。身价非比寻常,造型亦愈益多样,有的甚至十分奇特,但具体用途很难说清。因此它成为在精神领域中举足轻重、而在生产实践中作用不太大的一个特殊的器类。



玉人

新石器时代(约10000-前21世纪)

安徽省含山市凌家滩遗址出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村,地处裕溪河中段北岸,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1985年发现,经专家测定距今约5300年至5600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凌家滩遗址一共出土了6件玉人。87M1号墓出土的三个玉人中的两个似为男性,另一个眉清目秀,似为女性。98M29号墓出土的三个玉人中的两个也是男性,唇上有胡须,另一个则无胡须,亦似为女性。


图片来源网络


左边为凌家滩87M1号墓出土的三个立姿小玉人,每个约10厘米高,图中的第三个小玉人似为女性。右边是凌家滩98M29号墓出土的三个坐姿小玉人,每个约高8厘米,他们中的第三个看起来也像是女性。



玉人两臂弯折回曲,掌心向内,呈折祷状,双腿弯曲似坐姿。据推测该形象与祭祀祈祷有关。玉人的面部特征与人类脸谱相同,并非臆想的天神像。玉人头部的格纹状装饰,腰部的斜纹可能代表腰带,双耳钻孔,胸部的墨状纹饰可能代表两个手臂上各戴有8只手环。而两个手臂戴大量镯子的风俗,始见于山东王因新石器晚期遗址墓葬群,所以说凌家滩人一定曾接受过早期的大汶口文化。


在每个玉人背后都用直径不超过0.17毫米的钻管钻出直径0.15毫米的管孔芯,比人的头发还细,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微型管钻工艺技术,似串起来挂系于颈部之物。



玉牙璧

新石器时代(约10000年前——21世纪)

山西省芮成县清凉寺庙底沟二期墓地出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收藏


清凉寺史前墓地位于山西省芮城县东北部,在中条山脉南麓、黄河北侧,为山前丘陵坡地。由于遗址地跨西陌乡寺里和陌南镇坡头村,所以称为寺里——坡头遗址,面积约200万平方米。


玉牙璧呈青绿色,周边钙化部分白化,抛光较好。平面为方形,由中心孔向边缘逐渐变薄。四牙边刃明显,向同一方向旋转。两面均有加工时用线拉切的痕迹,中心圆孔为两面管钻,体现了史前时期高超的玉器加工工艺。牙璧流行于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但以三牙为主,这件四牙的比较特别。


玉琮

新石器时代(约10000年前——21世纪)

山西省芮成县清凉寺庙底沟二期墓地出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收藏


玉琮中间是双面管钻的圆穿孔,孔内壁光滑,四个侧面较为平整,每一面的中部各有两条竖向凹槽。这件玉琮是中原地区年代最早的玉琮,墓主人可能是首领级人物。


”是中国古代经典里面提到过的一种玉制器物。《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而在古器物学上首次把琮这个名称和实物合对起来的,是清末金石学家吴大澂(1835-1902年)。他在《古玉图考》里面列举了31件器物,称之为“琮”、“大琮”、“黄琮”、“组琮”。在浙江北部、江苏南部的良渚文化、山西龙山文化、安徽潜山薛家岗文化等等遗址的发掘,玉琮最早年代现在已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以前。从墓葬的出土情形看,玉琮是一种不一定有固定位置并且可能持佩的礼器,它们像后代的铜器一样在埋葬时作为葬仪的一个成分,同时也必有象征的意义。


琮的用途与功能,一直是古器物学上最大的难题之一。根据《周礼》记载,“玉琮在祭器的范畴中,是祭地的礼器,在瑞器的范畴中,是女性贵族的权标。”即使《周礼》所记是正确的,它也适用于周汉之间,新石器时代与商周的玉琮的用途未必相同。考古发现玉琮大量开始出现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剧烈分化,发展到有特权阶级出现的时代。普遍有了财富分化、生产分工、战争掠杀的考古证据。而作为这种分化的一个明显的线索就是巫术与王权的结合,而玉琮就是这种结合最早的象征,它沟通着天地与权力象征两大作用。


玉器时代在中国正好代表从石器到铜器的转变,亦即从原始社会到国家城市社会中间的转变阶段,而这种转变右国社会史上有它自己的特征。玉琮在中国古代文明史和社会进化史上的重要性在此。


在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展厅里展了一件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高49.7厘米,目前所知节数最多的玉琮。我还为它专门写了一个故事:这个时代好像过去了?但真的已经过去了吗?



兽首纹玉璜

新石器时代(约10000年前——前21世纪)

浙江省杭州市官井头遗址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


作为女性标识的玉璜,在良渚文化时期的使用非常短暂,到了中晚期基本就不再出现。



玉璜

新石器时代(约10000年前——前21世纪)

浙江省杭州市官井头遗址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


玉璜

新石器时代(约10000年前——前21世纪)

浙江省杭州市官井头遗址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


在长江下游以太湖为中心的良渚文化大量使用玉石。发达的玉器生产不能依靠家庭制作,要寻找、开采矿石,并从远处运回,产品数量要求有大量劳力的作坊。技艺精湛的工匠一定长期从事生产,匠人群体反过来需要其他居民的技持。



玉镯

新石器时代(约10000年前——前21世纪)

浙江省杭州市官井头遗址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


玉镯作为饰品,既具有实用功能,同时彰显了拥有者的身份地位。


装饰品比衣服的历史更加悠久,人们是不是需要穿衣服,决定于各种气候,而装饰品却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佩戴的。


玉玦

新石器时代(约10000年前——前21世纪)

浙江省杭州市官井头遗址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


以往认为这种环形缺口的玉器是作为耳饰使用,但考古发掘也发现了该类器物套在墓主手指上的情况。在良渚文化中出土的玉玦并不多,且整体呈壁形,也可能作为串饰的一个组件。



龙首纹玉梳背

新石器时代(约10000年前——前21世纪)

浙江省杭州市官井头遗址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


玉梳背过去一直被称为冠状饰、倒梯形饰,还有的辞书中将其图像颠倒过来,头朝下,底朝上,称之为垂幛形饰。一直到1999年在浙江海盐周家滨30号良渚墓中出土了一件象牙梳,下部有六枚梳齿,上部则嵌有玉“冠状饰”,才知道它原来是梳子的背。古人原就有在头发上插梳的习俗。


玉梳背顶端有介字形凹凸造型,颇似良渚神徽纹样,显示玉梳背很可能是作为神灵的象征物和降神巫术的法器,等于明确宣布自己是通灵的事神之人。同时对于研究插梳之俗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玉琮式管

新石器时代(约10000年前——前21世纪)

浙江省桐乡市姚家山良渚文化贵族墓葬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


根据竖截面的形态,把近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称之为“”。这种玉琮式管,从出土情况看皆为组佩之组件。



马蹄形玉箍

新石器时代(约10000年前——前21世纪)

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在辽宁建平、凌源、喀左三县交界处。1983年,开始正式考古发掘,成为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牛河梁遗址群分布范围广达50平方千米,发现有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大型祭祀平台等遗存。


马蹄形玉箍制作此种器物彩用管钻法,费时费工。非平民所有,与祭祀关系更为密切,同时也代表了墓主人的身份与地位。在牛河梁的高级巫师和部落首领墓中,必有此物。


但从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箍情况看,有平口端对钻双孔的、有钻单面孔的,也有未钻孔的。这种现象也许涉及到它多重功能以及随着时间的演进功能所发生的扩展与变化。推论:1、宗教法器。手持即可,可以钻孔或不钻孔;2、象征身份的装饰物。戴于头顶,男女均可戴,表示出生于正宗的神族血统,地位尊贵,可作为神的代言人。作为特殊的束发器,需钻双孔。3、葬礼器。用于超度亡魂和接引重生。戴于头顶的玉冕仅表示此人“从何处来”,而死后置于腹部或者置于头部的玉冕还以可解决亡魂“向何处去”的问题。葬礼器可钻孔亦可不钻孔。



玉猪龙

新石器时代(约10000年前——前21世纪)

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


在发掘牛河梁之前,玉猪龙早就有传世品出现,但人们不知其来源。而第一件玉猪龙在牛河梁通过正式考古发掘得到的实物标本,而且是原地原产的标本,其意义非同小可。


龙首前端一个被强化和神化了的大头,虽然普遍认为是猪头(但并不贴切),其并非用写实手法表现,很难辨识是何物种。双耳竖起,两眼圆睁,躯体卷曲,背部对穿一个供系挂的小孔,挂在胸前的佩饰,应该是代表等级和权力的祭祀礼器。这种蜷体玉龙是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代表性玉器之一。必须指出的是,只在卷体状才是真正的原始龙纹。据《周礼·春官·司服》:“享先王则衮冕。”郑玄注引司农曰:“衮,卷龙也”《礼记·玉藻》:“龙卷以祭。”可见在极其隆重的礼服上——衮冕服上,画的是卷龙。


有观点认为蜷体龙取材于蚕、蝉等从幼虫到成虫的变化过程。《说文解字》里《龙部》:“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神通就是从虫类演绎而来。也许远古之人贴近自然,他们对龙的观感,跟今天的人大不相同。


玉卷龙的形象相当稳定,历商、周直到西汉,在出土物中都没有很大改变。后世之升龙、降龙、行龙、蟠龙,均自卷龙演进而来,一脉相承。在红山文化之未经扰动的墓葬中,玉卷龙均出土于墓主胸前,当然不能把它们看成是单纯的佩饰。上溯至远古,此类玉件的地位应高不可攀,其佩带者必然具有特殊的身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由潜山薛家岗的三件璜形玉器谈起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三)
安徽博物院:安徽文明史陈列·凌家滩玉器
历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一)
万年兰溪!皂洞口上山文化遗址发掘,大量高清文物照片揭开其神秘面纱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新石器时代·兽面形玉牌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