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紫韵书香艺术馆 | 竹雕艺术篇

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雕是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雕在中国也由来已久。竹雕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艺术财富。

赵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这样概括:“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言简意赅,却颇为精妙,为近年文人雅士及收藏者的青睐。

《竹雕西厢记笔筒

    此笔筒材质为竹,尺寸硕大,上下嵌红酸枝口足,雕刻图案为西厢记送别图场景,夫君携书童进京赶考,娘子和丫鬟送别小桥头。场景依依不舍,感天动地。亭台楼阁,山川草木作者以刀代笔,抒发豪情,愿金榜题名,出人头地早日与娘子团聚。此筒为上乘之极品。

 

此去一年半载说不定,

饮食寒暖要小心。

此去若把翰苑进,

京都繁华莫负前情。

   竹雕早期通常是将宫室、人物、山水、花鸟等纹饰,刻在器物之上,而且存世的竹雕制品也非常少见,明清时期的竹雕制品,雕刻技艺的精湛。目前所见的多为明清两代的传世绝品。

   清代前期的竹雕制品带有明代的遗风,但表现技法更为丰富多样,浅刻、浅浮雕的技法同时并用。 

   雕刻作品有的雕刻简练、古朴大方,有的精工细作、纹饰繁密,变幻无穷,雕刻的方法主要有阴线、阳刻、圆雕、透雕、深浅浮雕或高浮雕等。


《竹雕八仙过海茶筒》

    八仙最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最早见于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海》中。相传白云仙长有回于蓬莱仙岛牡丹盛开时,邀请八仙及五圣共襄盛举,回程时铁拐李建议不搭船而各自想办法,就是后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纵观中国竹雕发展的历程,我们看到宋代的竹雕业已初露头角。明清时期,竹雕艺术达到了鼎盛,出现百花争艳的景象。

    明清两代,文人士大夫写竹、画竹、种竹、刻竹蔚然成风,竹雕的文化含量也迅速攀升。这时,文化画的勃兴,促使了竹雕与书画、雕塑艺术的结合,导致竹雕艺术的空前发展。

    中国竹雕艺术于明末清初成熟后,流派也逐渐形成并展示出来。中国民间收藏的竹雕器件,也不乏明清时期的流派名家作品。


《竹根雕罗汉戏狮》

   《罗汉戏狮图》是方维仪在76岁高龄时为侄儿方以智所创作,她把对侄儿深深的挂念与祝福融进作品中。穿越百年时空,今人观此作,仍为那份浓浓的姑侄情所动容。

       早期的竹刻制品遗存很少,至今所见多为明清传世品,一般浑厚古朴,构图饱满,布满器身,刀工深峻,常做深浮雕或透雕,线条刚劲有力,转角出棱。


《竹根雕和合二仙》

       和合,华夏文化中认为宇宙万事万物皆由阴阳或者五行之气和合而成所呈现及其原由等教理之论说。自然 和合的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和合的合,指结合、融合、合作。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合二字都见之于甲骨文和金文。

       清初,嘉定派竹雕兴盛,到清中期达到顶峰。乾隆、道光年间,金陵派潘西风、方诸家就以浅刻见重,成为清代竹雕的殿军。除此之外,张希黄、尚勋的剔地阳纹的留青技法,极具文人气质,亦名燥一时。

       明代金陵派竹雕,以根雕和竹板刻书画见长,与嘉定派华丽的竹雕风格相比较,显得古朴雅致。

《湘妃竹茶筒》

湘妃竹又名斑竹,产于湖南、河南、江西、浙江等地。竹竿布满褐色的云纹紫斑。分枝亦有紫褐色斑点,为著名观赏竹,制作工艺品及用材。

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竹簧嵌玳瑁茶筒》

庄子》:“使天下簧鼓,以奉 不及之法。”

诗经》:“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房。

庄子》,诗经》中竹簧为乐器,本文为竹雕工艺。

    竹簧是一种古老的传统雕刻艺术。主要流传于四川地区。清代艺人王树琅首创竹铸雕刻艺术。以刀代笔,在竹簧上刻出各种花、鸟、虫、鱼、诗词书法等图案。主要有茶叶筒、镇纸、文房工艺品等。典雅古朴,是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传统手工艺品。


留青竹刻镇纸》

    留青竹刻又称平雕,皮雕等,是中国传统的雕刻艺术。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是以竹子表面一层薄薄的竹青为雕刻图案对象,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让整个雕刻图形产生图底变化的竹刻艺术。留青竹刻是江苏常州三宝(常州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之一。

    清前期承明代遗风,风格仍以简洁浑厚为主,但表现技法更为多样,往往浅刻、留青、圆雕各种技法同时施行;品种除笔筒、香筒外,臂搁、山水、人物等也被大量应用,制作秀雅有致。

    纵观中国竹雕发展的历程,我们看到宋代的竹雕业已初露头角。明清时期,竹雕艺术达到了鼎盛,出现百花争艳的景象。

    随着现代化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手工艺已失传很多,本文的初衷是为了让大家更多的了解中国的传统工艺,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还需我们每个人从点滴做起,共同努力!


                                           创作:刘长超


中国·宋庄·紫韵书香艺术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人以竹制器,可见大美!
李家明珍藏明清竹刻艺术
【对联与传统艺术】翻簧竹雕对联
王世襄的竹雕青蛙,为何能拍出212万的天价?
什么是竹雕,为什么说它是中国文人的最爱?
湘竹藏匠心 犹识此君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