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化 | 澄泥砚:千年河泥炼成金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澄泥砚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不损毫,让前人对它盛赞有加。复杂繁琐的工序与神秘的烧制工艺,让它呈现鳝鱼黄、蟹壳青、绿豆砂、玫瑰紫等不同色彩,集保健、实用、鉴赏等于一体。

澄泥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材质:并非石质,而是以黄河沉积的泥土为原料,经人工雕刻、烧制、中草药熏蒸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澄泥砚项目传承人张建成说,澄泥砚的兴衰沉浮,既有历史因素,也有文化背景。今天的兴盛与过去的衰落,都凝结了艺人的心血和汗水。

说源头:非陶非石泥中来

澄泥砚脱胎于黄土的品质,记载传承着千古文明;它经过水与火的洗礼,带着黄河母亲的血肉。千百年来,一方方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澄泥砚承载着浓郁的文化,珍藏于中国各大博物馆,成为历史的见证,更被香港、台湾等地区及日本等国家的友人视为珍宝,成为文化交流的纽带。

“要讲澄泥砚必须从陶器说起,澄泥砚是升华了的陶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建成说。

从河南渑池仰韶文化遗址可以看出,早在5000年前,陶器已广泛进入先民的生活。那时候,砚的前身——研磨器就出现了,只不过材质仍是石质的。

汉代以后,砚逐渐形成了扁平的圆形样式,这一样式一直延续至今。砚的材质也由石质演变成了陶质,这便是陶砚。

张建成说,从汉到唐,先民主要使用的是陶砚,它取料方便,制作廉价,因容易雕凿而造型生动,且发墨性能好,用物轻叩,声音清纯。但最大的缺点是质地松软,易渗水。于是便有人想起了用秦汉旧砖瓦制砚。

秦汉砖瓦多是宫殿毁坏后的遗留物,因选取的土质极为细腻,烧制水平高,且不容易碎裂,古人便拿来磨制砚台。

相传,三国时,曹操造铜雀台,烧制台砖台瓦的土料都经过细心处理,并拌胡桃油、加丹、铅、锡等。如此烧成后,砖瓦坚实紧密,用以制砚细腻光洁,且不渗水、发墨好。这种砖瓦在古代就被人视为名贵砚材。

相传宋代书法家黄庭坚为王文叔写墓志铭文,其子以一块铜雀台瓦作为酬谢,这在当时是非常贵重的礼物。黄庭坚十分珍爱,还特地为制成的瓦砚写了铭文。

民众需求极大,可秦砖汉瓦毕竟有限。因此,魏晋南北朝时,古人开始模仿秦砖汉瓦的制作方式制砚,这就是改良版的陶砚——澄泥砚。它非陶非石,又类陶类石,“升华了的陶”即是如此。

追历史:兴衰沉浮数百年

通过研究,张建成将陕州澄泥砚理出了一个大致脉落:它始于汉,发展于南北朝,兴于唐宋,明清时没落,民国时虽有短暂复兴,此后几乎绝迹。

在唐代,有虢州澄泥砚、青州澄泥砚和绛州澄泥砚等品种,最著名的为虢州澄泥砚,作为贡品开始上贡,非官方名士不得用之。杜佑在《唐通典·食货》中载:“弘农郡贡——砚瓦十具”;宋代欧阳修《新唐书·地理志》中也说:“虢州弘农郡土贡瓦砚。”

虢州即指古陕州,澄泥砚是古陕州的名产。在唐代,虢州位于洛阳和西安两都之间,是黄河漕运必经之地,所以来往文人学士及达官贵族颇多,虢州澄泥砚因此流传颇广,深受文人的喜爱。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称它“坚实如铁,叩致金声,刀之不入”。

在唐代,虢州澄泥砚代表了中国制砚的最高水平。宋代李之彦在《砚谱》中称赞其:“虢州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今人罕用。”

鲜为人知的是,虢州澄泥砚的原产地就在今天陕县的人马寨村。如今,这里不但仍有许多制砚艺人,就连明清时的古窑址仍清晰可见。

虢州澄泥砚分两类,一类是手工捏塑,另一类是范模成型。人马寨村的砚多是范模成型的。在人马寨,村民习惯称澄泥砚为“砚瓦”。

人马寨村制砚所用的范和模均为澄泥陶制,艺人们以家庭为作坊,根据所造之砚的形制,利用内、外范模分别进行翻制。心灵手巧的制砚艺人在唐宋虢州澄泥砚的基础上,吸取了秦砖汉瓦、青铜器纹饰,以及民间剪纸窗花等传统艺术的吉祥图案,独出心裁地制出了极具地域特色和浓郁文人色彩的澄泥砚瓦,其造型粗犷、饱满、古朴,成为清末澄泥工艺之代表作。

在中国四大名砚中,只有澄泥砚是唯一的陶砚,其他三种都是石砚;相比端砚和歙砚,澄泥砚成名最早,端砚和歙砚则在宋代开始名声大噪,超越澄泥砚的。自宋代起,因石砚的兴起,澄泥砚开始走向衰落。

张建成说,清末时,陕州知名的制砚艺人王玉瑞曾被当时的工部制造局聘请,也正因此,才有了短暂的复兴,史料中记载的“玉瑞堂”、“永兴堂”、“永兴合号”招牌,都是陕州澄泥砚复兴的见证。遗憾的是,日军攻打到陕州时,砚瓦被日军全部打碎铺路,制砚艺人备受打击,热情一落千丈。之后,随着现代书写工具的兴起,澄泥砚从民众的视野中淡出。

有传说:名砚因“尿”得美名

在三门峡,有一个叫李俊林的收藏家,藏有五六百方澄泥砚,他发现不少有“卢砚”、“卢敬砚”、“垆砚”、“真卢砚”的压印铭记,令他不解的是,这些是人名,还是堂号或地名?

就此,张建成从清姚之元所著《竹叶亭杂记》了解到了陕州“卢村砚”。张建成说,民国史学家邓之诚的《古董琐记》详细地记载了卢村所在的位置,即在陕州城南30里,“传有隐士卢景,好造瓦砚,砚成悉瘗之崖壁间,砚大者径尺,小者三四寸,行如箕如瓢龟鳖之甲,下有两足。”

遗憾的是,卢景村在民国年间就被分成了上卢村和下卢村,姓卢的村已也寥寥无几。但庆幸的是,沟崖旁还有不少完整的砚窑。

据村内老人讲,当地曾流传着一句谚语,叫“向北看,七十二窑半”,遗址与谚语即是砚窑盛况的见证。

在上卢村,卢景被传成了神仙。相传卢景还未成仙时,每日在码头山上割草放羊,闲时用羊尿、人尿和泥制砚,造砚的工具是一把用来割草的镰刀,其砚足均是用镰刀削制。当地人称,只有用尿和泥所制的砚台,研墨写字作画才不洇纸,且有光泽。当时陕州人进京考状元,都是使用他所造的“尿泥砚”,但此砚不能作为商品销售,只能作为礼品送人,如若执意要卖,必有意外灾祸发生。

因有传说中的“羊尿、人尿”做配料,卢村的澄泥砚被人戏称为“尿泥砚”;卢景也因其独特的“尿泥砚”受到民众的尊敬。

故事是真是假,早已不可考证,但这个传说却给陕州澄泥砚增加了几分神秘色彩。

赞品质:河泥浴水火而成文化

对于澄泥砚的制作工艺,从历史到工艺,再到选料,张建成费了好几年的工夫查阅史料。《辞海》中这样解释虢州: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置,元至元八年(1271年)废,入陕州。产澄泥砚,唐时以为第一。1936年,《陕县志》卷十三物产土属记载:“澄泥砚,唐宋皆贡……砚理细如泥色紫可爱,发墨不渗,久之砚渐损凹,硬墨磨之,则有泥香。”

如今在陕州,制做澄泥砚的并非张建成一人,王玉瑞的后人王耀泽、李俊林等人都在做,也都在研究,且各有千秋。

张建成说,选用黄河澄泥,泥场是关键。“紧沙慢泥”是张建成选择的标准。为找泥场,张建成没少吃苦头。一个冬雪刚过的傍晚,他到卢氏找泥场,山路呈S状,陡且滑,他开的破吉普车控制不住,往沟里栽去,幸亏汽车前桥撞在沟边的一块大石头上停住了。一身冷汗的张建成钻出车,才发现沟边孤零零只有那一块石头,他立马冲那块救命石头磕了个头。

“谁都想不到,我在灵宝和陕县的交界处,五原村一带,千沟万壑之间,找到了泥场。据说唐朝虢州澄泥砚,就是在这儿取土。”张建成说,泥场是制砚艺人核心的机密,谁也不会告诉你。你得自个找。

在三门峡黄河滩边,张建成指着河心一丛芦苇说:“每年六七月份黄河落水后,有一层二三厘米厚的泥,半年的蓄水期把泥浸泡得泥性改变,做砚就取这层泥,砚不会裂。”

“从醒泥、闷制、制胎到做模、雕刻、抛光,锻烧,每一个步骤早一个小时、晚一个小时,烧制成的澄泥砚都是废品。”张建成说。

作为澄泥砚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张建成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但在他手上,制砚的“工艺古法,思维现代,”他反复强调,原材料及工艺不能改变,否则就不成为澄泥砚了,传统工艺的尊严就没了。

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张建成在砚台烧制后,还要用几十种中草药薰蒸,至于怎么薰、用什么材料,他一概不说。

千年河泥历经了水与火的洗礼就有如此大魅力,究竟是产品还是文化,谁也说不清。

浙江学者、收藏家许登云曾这样盛赞澄泥砚:“我们的祖先不可思议地将河泥制成了澄泥砚,它还跻身中国四大名砚,成为了嗜砚者梦寐以求的宝物。”

“澄泥砚之美,主要有三:质地、光泽和色彩。凡产优质澄泥之地,必得山川、河流之神助。山川佳泥逢雨水流入河中,沉积下来,洁净、细腻、糯柔,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泥质佳,密度高,发墨性能好,并能泛出和田玉般的珠宝光泽。”张建成说。

澄泥砚色彩有如春波荡漾般的春波绿色、有富丽的鳝鱼黄色、有红似虾头的朱砂红,还有蟹壳青、鱼肚白,五彩缤纷。

澄泥砚以上佳的质地、人与自然的完美统一、古雅的形制、绚丽的色彩,千百年来为皇室豪门、社会各界所重。

水墨时代,澄泥砚的地位远超过现代人的想像。《西清砚谱》是乾隆撰序、记载清宫秘藏历代砚品的一本权威砚谱,所刊汉、唐、宋、明历朝古砚二百方中,汉之未央、铜雀,唐之六螭、八棱,宋之虎符、石函等40余方均为陶质砚台,占五分之一有余。澄泥砚江湖地位,可见一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南古砚文化遗产述略
澄泥砚
寻访黄河澄泥砚传人
欧阳修《砚谱》
中国砚文化:第二篇四大名砚2.4.澄泥砚1.
国人不可不知之十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