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黎平县潭溪下祠堂石氏迁徙历史

石氏北宋初(960年)世居河南开封府,于北宋末年开启迁徙征程,历经千年风雨,跨越万里河山,饱经战乱洗礼,自中原曲折南迁,于明初定居潭溪。石氏千年迁徙史,特划分为六个阶段进行阐述。

第一阶段 高宗仓皇南渡,石氏撤离中原

潭溪下祠堂石氏祖籍为“河南开封府祥符籍”,即现在的开封市祥符区。北宋年间(960年~1127年)居住在东京开封府的石氏族人,多数是北宋开国大将石守信后裔。因北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将石守信等开国将领的兵权收缴,石守信便乐得做个富家翁,居住在开封府发展石氏族业。北宋末年,因金兵南侵,东京开封府沦陷,于是石氏家族进行了第一次南迁。

事件发生时间在北宋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的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全被抢劫一空。在两宋交替之际,宋高宗(当时的康王赵构)为了躲避金兵的侵略追击而南逃至江南建立南宋(1127年~1279年),史称“高宗南渡”。这期间,石氏家族也沿着宋高宗赵构的南渡路线一路南迁,主要分散居住在吴越之间的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其中有一石氏支派从开封南迁驻留安徽,居住在安徽歙县、绩溪一带。因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作为军旅世家的石氏家族几无用武之地,在整个南宋朝完全隐迹江湖,且因其他支派迁出开封府后的年代久远,具体情况难以考证。

第二阶段 慕周雄镇河东,石氏重回开封

潭溪石氏远祖慕周公是安徽绩溪人,熟知文韬武略,雄烈过人。元朝中叶,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至大四年(1311年)即位,以1312年为皇庆元年,奉行儒家思想,仁宗的第二任丞相阿散对元朝的用人制度进行了改革,大量启用汉人,于皇庆初年(1312年)举荐本支石氏远祖慕周公为河东(今山西省西南部的运城、临汾地区)尉,也就是河东地区的军事长官,慕周公以其雄烈之姿,威震河东,将关羽、徐晃等名将的故乡治理得井井有条,贼寇莫敢不从。因此慕周公举家从安徽迁回开封府,居住在开封府祥符县小东门内豬矢巷,慕周公的嫡孙即宗衍公后任武建营守将。本支石氏家族至此进入了元朝的政治权力圈,重新回归开封府。

第三阶段 抗元烽烟燎原起,父子同心征湖广

元朝统治者在南方对少数民族采取“招讨”措施,派兵征夫,烧杀掠夺,激起了少数民族的顽强反抗。虽然元朝廷不断派兵镇压,但抗元的烽火在湖广、西南大地上此起彼伏,从未间断。其中著名的靖州傜民首领吴天保、杨留总于元惠宗至正六年(1346年)十月率领诸蛮起义,靖州、绥宁、武冈等地的苗族、瑶族、侗族纷纷响应,反抗元朝廷的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至正七年(1347年)七月,吴天保攻打沅州,接连攻克了溆浦、辰溪两个县。九月,起义军第二次攻占武冈,并向宝庆府(今邵阳市)进攻,大败元军,元朝湖广行省右丞沙班战败被杀,十一月义军第三次攻克武冈,随即靖州沦陷。

为稳定湖广局势,元朝廷命令威顺王宽彻不花、镇南王孛罗不花以及湖广、江西二行省兵力联合进讨吴天保。作为纯臣世家,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时任武建营守将的武德将军始祖宗衍公,从河南被抽调随从元朝廷的军队南下征讨湖广。出兵辰溪、溆浦、武冈、绥宁、靖州等地。至正九年(1349年)三月,元军包围了起义军根据地零溪,杨留总兵败被俘,迫使吴天保率领起义军北上,转战湖北、河南。宗衍公的儿子平和公也隶属于元朝廷征讨大军,因为立下战功被授予“千户”武职。平定湖广后,宗衍公、平和公父子继续驻守湖南,定居于湖南会同。

第四阶段 平和奉檄征潭溪,石氏奠基建黎平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辰州卫指挥使刘宣武率兵招降潭溪、湖耳诸洞,将元朝设置的潭溪司改置属湖广辰州卫,命原来的官员入阙受职,诸洞长官皆来朝。其中有一个原元朝已经隐退的潭溪军民长官司(元代官职洪武三年废)吴金(家谱作勋)也加入了进京队伍,在表示效忠新朝廷的同时显露了讨要官职之意。当时明太祖朱元璋正忙于一统天下,对吴金等一行来讨要官职的人“仍命其原职”,让他们仍回原驻地任原职。但吴金属于潭溪的旧长官司,即便回到潭溪,长官司的职位上已经有人担任,愿望没有达成的吴金心中不服,于洪武四年(1371年),煽动苗民发动了叛乱,瞬时使潭溪地区风云变幻,战争阴云布满苗疆。

吴金煽动苗民发动叛乱时,明初政权尚未稳固,若任其发展,祸害极大,朱元璋不可能坐视不理。但在元末明初时期的西南地区,还有四川夏政权和云南故元梁王政权这样的心腹大患。因此,在洪武四年三月,经过周密筹划,明朝廷派大军兵分两路进军四川。南路以中山侯汤和为征西将军,江夏侯周德兴、德庆侯廖永忠为左右副将军,由瞿塘进军重庆;北路以颍川候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由秦陇进军成都。南路军汤和于六月二十二日进抵重庆,明玉珍开城投降,蜀夏政权灭亡。另一方面,在洪武四年,朝廷命江阴侯吴良率兵招降湖南的靖州、绥宁诸蛮族,目的是为进军云南做准备,恰逢此时吴金叛乱。当时,在湖南会同的平和公收到了明朝廷的檄文,对时下态势作出了准确的判断,为保一方百姓平安,平和公决定弃暗投明,率领部属加入了江阴侯吴良大军,并“奉檄從征”,深入潭溪司西南的铜关铁寨及白崖塘等处对吴金叛乱进行征讨,将魁首尽数歼灭。因为平和公平叛有功,明朝廷将潭溪司划归靖州卫,并授其潭溪长官司事。由于当地土司不服并带领苗民从中作梗,为减少伤亡,平和公率兵退回会同驻守。

明洪武五年(1372年),外古州(今贵州黎平西北、锦屏一带)等侗族地区的“洞蛮”(侗族人)反叛,苗族人积极响应。朝廷命江阴侯吴良、中书李日昇率靖州卫指挥使胡海征讨古州等侗族地区。平和公又出会同,随同江阴侯吴良的军队平定了“九溪十洞白崖塘”的许多苗寨,擒获、剿灭了大量的反叛者。论功行赏,朝廷敕授石平和为潭溪长官司(世袭),为不支俸承直郎,并将潭溪长官司官署设置在五脑寨(即今黎平县城)。1372年的五脑寨还是一个杂草丛生、人烟稀少、荒凉寂静的蛮荒之地,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扼守在出湘入黔的交通要道上。平和公以一个军事家的战略眼光,敏锐看上了这个小山寨,将其作为军事要塞进行建设,开启了黎平城的建设序幕,到洪武十八年止,石氏在五脑寨苦心经营14年,使其初具规模,因此,石家是今天黎平县城的奠基者。

第五阶段 洪武屯兵激民愤,平和艰辛拓苗疆

洪武四年中山候汤和平定蜀夏政权后,曾劝降云南故元梁王把匝刺瓦尔密,没有成功。一直到洪武十四年,朱元璋都没有放弃和平解决云南问题的努力,多次派使者入云南劝降,均被杀害。在劝降的过程中也积极着手在贵州推行其独创的都司卫所制度,实行屯兵政策,在征服贵州的同时积极为征服云南扫除障碍。直到洪武十四年九月,才正式决定武力统一云南。

明太祖贵州屯兵始于洪武初,黎平潭溪成为了屯兵实验区之一,江阴侯吴良又是这方面的专家。但在推行屯兵政策的过程中,采取拔军下屯、拔民下寨的殖民政策,插标占地,将河谷地带的肥沃土地全圈给屯军耕种,把土著居民赶往两边山上。再加上部分流官与当地土司勾结,损民肥己,对当地人民肆意蹂躏,激起了当地土著民族的强烈反抗。洪武十一年(1378年)六月,吴勉在五开洞发动第一次武装起义,被辰州卫指挥杨仲名镇压。洪武十八年(1385年)六月吴勉再次在里古州(今从江、榕江、黎平西北部一带)发动起义,古州十二司皆起响应,号二十万众,自称“铲平王”。秋八月,朝廷许楚王朱桢亲征,命佂虏将军信国公汤和率军三十六万征讨吴勉,在铜鼓杀获4万人,十月进古州俘获九溪十洞蛮僚七万余人,并计诱吴勉及其子吴禄送南京诛杀。

洪武十八年,信国公汤和进驻潭溪司五脑寨指挥平定吴勉叛乱,叛乱平定后,受古州十二司反叛影响,朝廷另置五开卫留兵镇压。洪武十九年开始在五脑寨筑卫城,设内外共十七所,内五所外十二所,其中平和公所辖的平和所是唯一一个以人名命名的卫外所,辖现德顺乡至平茶镇地区。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冬十月,将平和所改为中左所,迁入卫城成为内八所之一,其原驻地改为龙安屯。

第六阶段 显公驻潭溪

明朝皇帝朱棣在位时的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立黎平府于黎平寨的南面,称为“官团” (现黎平所),下辖潭溪、八舟、古州、洪州泊里、福禄、永从、西山阳洞、曹滴洞等七司。因五脑寨地理位置优越,明宣德十年(1435年),黎平府驻地由“官团”迁至“五脑寨”,开始了府卫同城同治,石氏族人也因此从五脑寨迁居到官团寨。潭溪长官司传至五世祖显公,黎平府属司也增至正司十一副司四。其中潭溪正副司共辖53寨,正司距府城东三十里,既现潭溪,副司驻黎平寨距府城二十五里。因此,正长官司显公,又从官团寨搬迁到潭溪居住至今,顺治年间其后裔在潭溪建祠祭祀祖宗。

黎平潭溪下祠堂石氏家族从中原南迁进入黎平,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参与明王朝开拓苗疆,增强了中央政权对西南地区的管控,促使中原先进文明向西南蛮夷之地传输,促进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为中华民族大融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今天,潭溪下祠堂石氏族人必将谨遵祖训,弘扬祖辈爱国爱民、以大局为重的精神,继往开来,生生不息,共同构筑中国梦。

说明:本文依据潭溪八世祖现公文《石氏祖籍》改写,文中引用,主要为光绪《黎平府志》,并有部分网络转载内容,在此一并感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黎平五开卫简史
杨氏源流
红星闪闪照古城
贵州侗乡游-2《自驾房车,环游中国》第三季第63集
浅析明朝巩昌侯郭兴长子郭景义之死
明朝风云人物之:何腾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