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87岁旅游地学创始人陈安泽:我对研学旅行、地学旅游及疫后旅游的几点看法
我出生于1933年,原来搞地质出身,上个世纪80年代,因改革开放促使中国旅游产业兴起,在运用地学为旅游服务中,介入旅游领域,共同创建了旅游地学学科、推动了地学旅游活动。既有个人的偶然因素,也有时代的必然因素。

2020疫情之后,中国经济社会都会有很多新变化、新情况。结合新形势,我想谈谈个人对于研学旅游、地学旅游、科学旅游以及旅游业疫后恢复的一些看法。

研学旅行:只会越来越重要,地学研学旅行将成为重要力量

我是1979年接触研学旅行的,在国内算比较早的。当时还没研学旅行的概念,也没这种提法,但确实已在摸索了。

当时,我还在中国地质博物馆任工程师,被北京市西城区少年宫聘为地质爱好小组辅导员。组员是四中、八中、师大附中等十多所中学高一二学生。任务是向他们讲授地质知识,除室内上课外,还制订研讨课题,带他们到室外实习。如去天安门广场参观,讲解人民英雄纪念碑使用的花岗岩、金水桥的汉白玉(大理石)栏杆、人民大会堂的大理岩石柱、及广场铺地的各种变质岩石材。

不久,我感觉线路太单一,就根据北京的资源,策划组织了一些线路。于是,带着一批中学生去南口考察花岗岩侵入体,带他们去房山考察汉白玉产地石窝村汉白玉采石场,增加他们的岩石学、地质学知识,让他们写学习心得,完成研讨课题任务。

有一次,我带着学生们去颐和园考察昆明湖、万寿山,要求他们回去写篇科普性质的小论文。结果有个学生写了篇“昆明湖和万寿山的由来”小论文,从地质角度解释是真山真水。这篇小论文获得了全国地质小论文赛一等奖,登在《北京日报》的副刊上。论文后来被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白介夫看到了,他说:我过去以为万寿山是挖昆明湖的泥土堆起来的,现在才知道是真山真水呀,中学生给我上了一课。

80年代初,我在带学生野外考察,向学生讲解岩石学及山水由来的地质年知识时,每次都围上来不少游客,特别是由家长带来的青少年游人。我说这是给学生上野外实习课,你们还是听导游讲吧。他们说:导游编的神话传说都是骗人的,老师你讲的石头种类、山水景物由来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科学道理,孩子们也能学到知识。这时,我才领悟到原来游客也需要地质学知识,地质与旅游是有关系的。这也是促使我走向旅游之路的由头。

当年,我们开展的青少年的研学旅行活动,积累了不少经验,可惜没有进行系统总结,国家对研学旅行也没有进行规范化的要求。后来,有很多市场的力量开始钻研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和研学旅行资源的利用。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确实开辟了新境界,研学旅行就此纳入国家综合实践课程,甚至被一些省市的学校视为“必修课”。深入推进这种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让2017年的研学旅行大放异彩,从组织上、内容上、方法上、具体考核要求上,把研学旅行落到实处。

有人跟我说,业界将2017年称为“研学旅行元年”。那么艰难的2020年,是研学旅行的哪种标志性年份呢?如果研学旅行就仅仅跟随旅游业或者其他行业一起过了2020,就没有吸取任何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

我觉得研学旅行未来要更重视科学方向。从我的经历到我国的地学景观资源优势,都使我对地学研学旅行前景看好。地学研学旅行就是以中小学在校学生为对象,依托地学自然景观资源及其所包含的人文历史景观资源,建设地学研学旅行基地,打造一批研学精品线路、开发一批自然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活动课程,促进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研学人才的培养,放到任何阶段都是有必要的。疫情之后,对质量的要求更不能放松,还要继续加强研学旅行导师队伍和素质建设,在线路产品上多做创新工作。一些高校或专业机构也需要打开思路,与研学企业协同起来,共同开发多样化、科技化、体验化的研学产品体系。中国地质大学的逸夫博物馆、南京师范大学的地理地质博物馆等都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可以多做深入工作。

当然,2020年突发的冠状肺炎疫情,对于研学旅行行业会产生较大影响,要做好心理准备,把困难想得再难点。但如果把眼光放得远点,疫情之后,更需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国情、乡情教育、健康教育、科学教育、生态教育,研学旅行大有可为。地学研学旅行更加大有所为,我估计地学旅游将占整个研学旅行市场的三分之一以上,地学研学旅行将成为研学旅行的重要力量。

地学旅游:一个正在全国全球兴起的新型旅游品种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度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东华理工大学申报的“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通过审批,成为获教育部批准的首个旅游地学本科专业。这是旅游地学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牌意义的大事。

旅游地学是中国地学界,运用地球科学为旅游业发展服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创立的一门科学。地学旅游也是中国在1986年提出的在旅游地学理论指导开展的一种旅游活动。地学旅游包括地质旅游与地理旅游的地球科学旅游,是以地学景观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地球科学、历史文化信息为内涵,以寓教于游、提高游客科学素质、满足游客身心愉悦为宗旨,以观光游览、研学旅行、科学考察、寻奇探险、养生康体、休闲娱乐为主要形式的益智、益身旅游活动。

地学旅游需要旅游地学人才作支撑,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开始培养旅游地学硕士、博士;2015年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长安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河北地质大学分别在地质学、旅游管理学、地理学等专业下自主建立了“旅游地学”本科教育专门化,但旅游地学始终未正式进入教育部本科设置目录。

近期,教育部批准建立“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本料专业,证明教育界认识到,开展地学旅游急需旅游地学人才,如今“旅游地学”有了正式户口,发展前景一片光明。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是地质、地理、旅游管理和规划设计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专业,可为旅游地学、旅游管理教学及科学研究,旅游资源调查、旅游策划与规划设计、旅游管理、导游及导游培训,以及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保护、资源调查、规划与管理等工作培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一门学科的创立取决于社会需求,一个旅游品种的创立和发展更取决于社会需求。旅游地学曾因旅游业迅猛发展而创立,地学旅游的发展必将因社会需求而进一步发展壮大。

过去几十年中,旅游地学侧重于从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去研究,侧重于从地质公园建设与管理角度研究,研究领域偏窄,学科体系不够完善。今后,在研究方面要拓展到全部地学景观,要加强地学文化、地学生态环境、地学美学、地学与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等研究,使旅游地学成为指导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地学文化旅游的完整体系。

当前,中国已经成功创建了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地质公园体系,培育了一批旅游地学文化村、旅游地学文化特色小镇、地学旅游研学基地、地学文化创意产业园等科学旅游新产品,打造了一批“地学旅游精品线路”,为开展地学研学旅行、推进地学旅游奠定了初步基础。

随着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的建立,未来还会制定地学旅游的相关国家标准,为地学旅游资源调查、规划、产品开发、人才培训、提供指导。充分挖掘各地资源特色,开发一批能够满足旅游者地学景观观赏、研学旅行、探奇旅游、休闲娱乐、养生康体等多样化需求的地学旅游精品。全国基本形成种类多样、层次有序、特色突出的地学旅游产品体系,地学旅游在发展壮大中。

疫后旅游:别泄气,求真务实深入开展工作

疫情之后,旅游业的发展会经历一段挣扎期,但从更长周期来看,我还是看好的,这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当年,我们这些搞地质矿业的,主要任务是为满足人民物质文明需求服务。后来认识到地质还可以为满足人民精神服务,与旅游有关,就转到旅游行业里。旅游行业里的人,更应有产业自信。事实上,随着矿产勘查进入调整期,地矿行业正在转型发展,而地学旅游为行业转型提供了一个重要路向。其实我很早就意识到这个方向的重要性,也相信地学旅游有着宽广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可能。

随着我国人民科学素质的提高,现在的游人中,特别是中青年人中,高中以上的游人已占相当大比例,大学以上程度的人每年也以千万计向上增长。这些人已成游客的主力,他们在游山玩水过程中,想顺便获得更多科学知识的需求日益迫切。

五四以来,就提出了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科学兴国的方针。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个目标还需要继续努力。

疫情之后,更需要求真务实精神,进一步推进科学与旅游相结合的相关工作。

我再讲个旅游需要科学的故事。前些年,葫芦岛一个经营山水景区的老板,因想提高景区品级,托人请我去咨询(主要想把景区提升为省级,进一步提升为国家级地质公园)。我去后没想到最迫切想见到我的竟是一群导游,她们都是中学程度的农家女。她们说:“陈老师你可来了”。我感到很诧异。她们争先恐后地说:“我们盼你来是想让你给我们讲点地质学知识。现在的游客越来越不好伺候了,竟然都提些专业的问题,弄得我们下不了台”;“问我们这里的石头叫什么名字呀?我们以前都习惯讲故事,一般就说爷爷爸爸用它们垒猪圈,垒墙都是叫石头,石头还有名吗?游客还问,你们这的石头是水成岩还是火成岩?”;“我们这有石头长得像柱子一样,很好看。过去我们讲,这是东海龙王的定海神针,或讲是孙悟空的金箍棒,游客听得很高兴。而现在,好点的游客转身看别的景去了。有些人则说你别瞎编了。还有客人还问我们这是什么地貌?这些景点是什么地质作用在什么地质年代形成的……”

我听了感到心里很难受,因为地学界没有做好科普工作呀。她们要我给她们讲些地质基础知识,以便加到讲解词中去。我照办了。她们听我讲了些基本地学知识后,很高兴地说,“这样可以稍稍应付一下了”。

还有个例子,有一个旅游院校毕业的公司经理,她带上小儿子去黄山旅游,因为小学课本上有黄山奇石一课,小孩要求去看看。但课本的内容,都是写的传说、神话,没有一点科学启发性内容。到景区后,导游更是编传说编神话,讲不出这此奇石形成的科学道理,连黄山是花岗岩山都不讲。她认为这对孩子的影响太不好了。她还告诉我,她看到一批年轻外国背包客聚在一起用英语说,再不来了,回国后还要告诉同学不要来了。因为在中国景区既买不到导游读物,导游讲的都是中国的神话传说,一点听不懂,看不明白。这都说明中国旅游产品必须提高科学含量。

2014年9月,我曾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写了封信——《关于旅游业应重视科学知识传播以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建议》,他很快批示给原国家旅游局主要负责人。为了贯彻批示,原国家旅游局决定委托中国地质科学院编制《全国地学旅游发展纲要2015--2025》,我任编制组组长,很快完成了纲要送审稿,经过了多次审议,基本达到编制要求。后来因机构调整,《纲要》至今未能发布,令人遗憾。但“科学旅游”是关乎今后旅游业发展方向的大事,我还是要坚持做下去的。有些事,有些工作,该做还是要继续推进。

本次大疫情之后,旅游业的生态会产生量质的变化。考虑到国际国内包括疫情在内的种种形势发展,国内游要放到更重要的位置,这个阶段可能会比预想更长。但未来旅游业从民间交流角度,可以协助推动疫情之后的国际关系进入更好的轨道。

疫情之后,康养旅游会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事实上,康养旅游发展的一个高潮,就是在2003年非典疫情结束不久之后。如何打造高质量的康养产品,现在就要作好准备。除了人才准备外,区域品牌树立、产品包装设计、综合环境评价等等工作,都要在修炼内功阶段提上日程。在场所方面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优越的山野,温泉度假将居前列,这就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好故事。

以山水洞峡资源为代表构成的景区,将成为当前阶段游客走进大自然、舒缓精神疲劳神经的重要去处。未来需要引入更多科学元素,实现产品升级,提高解说体系建设以及提导游解说水平。这些景区完全可以考虑,邀请一些合适的地矿科技人员特别是那些身体尚健的离退休高级工程师,志愿或有偿担任导游解说。

疫情之后,旅游业可能比其他行业遇到的困难更多,但是只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旅游业会就不要气馁,痛苦也解决不了问题,继续向前走。

(本文由周易水协助记录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国际旅游市场恢复,世界旅游组织这样预判
国家高级导游告诉你,新形势下导游该如何生存?
《导游业务》冲刺阶段必背100考点总结
敖慕麟:香港低价团出路何在?
「游在杭州」之三:民国时期的杭州旅游业,同样走在全国前列
韩国旅游业界大诉苦水:从中国游客身上赚不到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