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追忆我们逝去的老贵阳(三)

这一篇,最后讲讲老贵阳的生活方式,跟现在是千差万别。老贵阳人,走遍贵阳城的卡卡角角。现在的贵阳人,脚是废的,哪里舒服在哪里窝。

 

70年代的三民东路。

当年,贵阳人的文化娱乐

    在1949年以前,贵阳人的文化娱乐,主要是上茶馆听山歌,到戏院看戏。一年最大的群众娱乐活动,是“四月八”,看周边苗族群众来城里游行展示。

    这是“四月八”游行队伍经过后,观看的群众散场。

 当年,贵阳人的文化娱乐

    在1949年以前,贵阳人的文化娱乐,主要是上茶馆听山歌,到戏院看戏。一年最大的群众娱乐活动,是“四月八”,看周边苗族群众来城里游行展示。看电影是最时尚的,电影院不多,主要是在大十字的贵州电影院,在40年代后期,最红火的电影,现在的人可能想不到,是美国的《魂断蓝桥》、《乱世佳人》,还有《出水芙蓉》,现在是经典片,当时都是黑白片。

85年的四月八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贵阳城陆续修建了不少影剧院,河滨剧场、人民剧场、群新电影院、新华电影院、合群电影院、贵阳电影院......到80年代,又修建了北京路影剧院、百花影剧院、工人剧场等。组建了省市京剧团、川剧团、越剧团、评剧团、花灯剧团、省市杂技团、省市歌舞团等文艺表演团体,市民们可以经常上电影院看电影、看文艺表演。这么丰富的文娱活动,是空前的。

1981年的河滨剧场(红旗剧场)。

       1995年的百花影剧院。

    在五六十年代,文化宫还有交谊舞厅,位于河滨公园山顶,是正规的下沉式舞厅,在《青年友谊圆舞曲》、《电池圆舞曲》的旋律中,年轻人们翩翩起舞,跳“绷嚓嚓”。

大跃进期间的文化宫舞厅(上方的瓦房)

    每到五一、十一的节日期间,河滨公园还召开游园会,文艺团体的演员们到公园里,为游人作露天演出,娃娃些最高兴,因为有小商贩卖棉花糖、丝丝糖,还有风车、“并蹦”等玩具。

     70年代的河滨公园。

    体育运动,也成为贵阳人一个重要娱乐方式。各个中小学和大学有运动场,大型运动场,除了六广门的市体育场,1961年,还在河南庄修建了新体育场,成为中学召开运动会的场地。足球、篮球、乒乓球,还有板球、羽毛球和赛跑、跳远等田径运动,读过书的人都会。

 50年代贵阳一支业余女子篮球队。

70年代初,贵阳一对新婚伉俪。

  平时,人们靠读报刊和书籍了解世界和时代,广播是最常见的媒体,学校会放,家里买一台收音机,是最高端的配置,每天早晨六点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个报纸摘要》节目开播,雄壮的《歌唱祖国》进行曲中,人们纷纷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或者学习。谁能想到:几十年后,收音机,会退化成手机的一个小小功能,而且基本不用。

 70年代以前,贵阳的男子只有收音机可以摆弄。

用小提琴摆拍,是70年代贵阳青年的最爱。

  在离城中心较远的工矿区或者城乡结合部,一些企事业单位会定期放露天电影,是单位职工和子女最大的享受,露天电影,成为无数五六七十年代生人的童年记忆。

    到1979年和1980年,电视机开始进入市民家庭,电视时代开启。从一家有了,供给众多邻居观看,到普及,只要回家,电视机一直开着,直到播放结束,本来安静的住宅区,夜晚变得热闹非凡,各家各户的电视节目声,不绝于耳。

    没过几年,录音机时代来到,听流行歌曲,成为年轻人的最爱和主要娱乐方式。与此同时,音乐茶座和交谊舞厅兴起,时尚青年在这里度过快乐时光。

    到90年代,酒吧,和夜总会出现,娱乐夜场丰富,让多少青年荒废时光。到了2000年前后,交谊舞厅戛然而止,不再是青年人娱乐方式,转成中老年人的专属,第一代独生子女成年,80后登场,新老两代人各自的玩法,就此隔开。

    那时候,串门靠硬戳,谈恋爱靠双脚

    1993年,对贵阳人来说是历史性的年份。那一年,贵阳的固定电话号码从5位数升为6位,电话机也变成了程控电话。第二年,固话号码再次升为7位。这意味着:普通家庭可以申请安装电话啦!大跃进时期,我们对共产主义前景的描绘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电灯早解决了,这回轮到电话了。

    但一开始,申请电话很不容易,电信局有名额的,得找电信局的熟人要,花费也不少,三五千安一个。不要以为不贵,那时的钱管钱。社会平均月工资才200多,也就是说,安电话,得花一个人一年的工资!

    不过,给居民安装电话,是电信局最后的风光了。几年后,电信局改为电信公司,还分出移动公司出去,几年时间,移动就抢占了个人通信的主要业务。

    家里安电话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在此以前,老百姓通信靠的是写信和发电报。没有网络,没有手机。

    不过,那时已经开始流行BP机了,就是传呼机,别在腰间,“嘀嘀嘀”一样,拿出来查看,显示一个电话号码,就找公用电话打过去:“喂!哪个?”如果是中文显示的中文机,就爽了,大个,可以显示是谁呼叫你。传呼台号还记得不?海华的95950,还有191,126等等。那时,大哥大也有了的,两万多一台,跟砖头差不多,可以砸死人的。时不时可以在街头看见这样的场景:一个男子在用大哥大打电话,声如洪钟,一只手一直在空中挖:“你在哪点嘛?天!快点喽!我在大十字呢......”总之,讲不完的话,为的就是显眼,让大家都看到,他是用大哥大的大款。

    所以,整个90年代,就是电话普及,和移动通信从传呼机向手机的过渡。在此以前,老百姓从来没有电话打,要找亲戚朋友,得直接走到人家家门口敲门或者喊门,有人在就进去坐,没人在,就铩羽而归。贵阳人把这叫做硬戳。

    谈恋爱更是这样,同在一个城市,都会写信联系,情书嘛。如果是确定了恋爱关系,晚上女方都会呆在家里等,以免男方来见不到。休息天出去玩,除了上公园,就是压马路。这个方式,其实90年代还是这样,两个人并排走着,东一句西一句地聊着,一般不会牵手,要是拉拉扯扯的话,就是不良青年。两个人这样走着,竟然可以走通城!比如,可以从油榨街走到黔灵公园,爬山、下山,湖里划船,走出公园,再原路回油榨街,单边就是5、6公里。

   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时代,人的心很静,耐得住寂寞,没事就看看电视,听听歌,实在无聊,就到街上逛逛,或者在窗口上看神仙过路。现在的人,如果没有网了,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简直要疯!

八九十年代的贵阳小巷。

    垃圾、煤烟、酸雨——巨变前的暗黑时期

    进入80年代,贵阳城又发生变化,自带厕所水房的单元住宅楼大量兴建,规范住宅区出现,城市变得密集拥挤。主要原因,是新中国第一代人成年了,面临成家,过去的住房太小。人口增加后,生活垃圾和污水增多,河水不再清澈,工厂扩大规模的结果,是空气污染加剧,尤其是贵钢和贵阳电厂,排出的红烟尘黄烟尘,成为贵阳城的两大污染源。

 90年代初的都司路都新桥。

1985年,大十字迎春巷一个民居。

  到90年代末,贵阳城的环境空前恶化,是全国主要的酸雨城市,街上的行道树被煤烟熏得要死不活,街上到处是成堆的垃圾,南明河已经浑浊,一遇大雨,河里就飘满白色垃圾,省委开始的下游河段,被纸厂污染得口吐白沫,了无生气。新建楼房,不到两年,外墙就被酸雨腐蚀得斑驳不堪。市西路批发市场里,更是垃圾遍地。街上的门面里可以装修得很亮丽,但外壳却是破烂的老屋。也就是在90年代,贵阳人的家具开始内装修,做107地面或者铺瓷砖地板,墙上涂106涂料或者贴墙布。家里美轮美奂了,可只要一开门出来,外面

就是恐怖的场景——破败的楼房和肮脏的环境。因此,贵阳人兴起了一进家门就换拖鞋的规矩。一直实行到现在。

90年代的大十字狮子桥。

90年代的洪边门路口,农民经常用马车运煤到城里卖。

90年代的都司路靠文化路口。

90年代的老东门。

临近21世纪的这个时候,可以说是贵阳城最暗黑的时期。而巨变即将开始:1997年,贵阳开始推行垃圾袋装化;1999年,贵阳开始大规模旧城改造,人民广场拓宽改造,有了西式的大面积草坪,和让人感觉跟国际接轨的玻璃金字塔、花钟,南明河城区段开始全面淘河清淤,建设截污沟。贵钢和电厂的烟尘排放,经过几年的整改,终于减到合格指标。金阳新区开始规划建设。

下面看一组回不去了的老贵阳照片,您都能认出是哪里吗?



     二十年来的巨变

    大家回忆一下,20年前,住在贵阳,我们的生活是咋过的?周遭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城里基本上没有高层住宅,大部分居民还住在红砖楼、水洗石外墙楼甚至老朽的瓦房里,家里洗澡,靠土造的电水箱供热水,烧煤火,还是大家主要的做饭取暖方式。一家三口,住在三四十平方的狭窄居室里,香港台湾,还是我们羡慕的神仙地方。现在再来看香港,不就是海边的花果园吗?

    如今的贵阳城,扩大了好几倍,更长高了好几十倍。自2010年市民基本不再烧煤后,空气洁净了,植被生长茂盛,春夏秋季园林绿带上花团锦簇,很多人家住的客厅面积,就相当于40年前一家五六口人住的总面积——贵阳人,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时代。虽然新冠病毒造成全球危机,协力抗击住了病毒的中国,还面临外国的栽赃陷害,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一定会迎来更加灿烂的未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那些年——老保定去过的电影院们
贵阳河滨公园老照片
百年贵阳老照片
详情
贵州152|贵阳——甲秀楼、筑城广场及河滨公园
你不知道,当年的梅山有多繁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