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民晚报社长:记者这篇令人难忘的稿件,是如何写的?

互联网传播特点之一是碎片化传播,而碎片化直接带来了浅阅读效应。无论是信息拆分式传送,还是抖音、快手的盛极一时,无不体现了这样的特征。浅阅读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信息大容量快速传递,但信息也更容易如“过眼云烟”,既不耐看、也不耐记。浅阅读时代,想让新闻表达更隽永,在于要有直抵人心的魅力,要能带来人心的感怀与深度的思考。

新民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朱国顺近日撰文推荐了2020年3月7日,新民晚报第四版刊登长篇报道《祖辈感动中国 孙女出征抗疫》。这篇令人难忘的好新闻,是怎么写的?朱国顺认为,一是起笔就带着几分悬念,二是悬念层层递进,吸引读者。这篇稿件,一波三折的情节,层层递进的悬念,将一位火线入党新党员的情感世界描绘得细致入微。朴素而又直抵人心的语言与描述,让许多人难忘这位普通而又不凡的医生、党员。

以下为稿件全文:

祖辈感动中国 孙女出征抗疫

上海女医生在奶奶奋斗过的地方入党

武汉客厅方舱医院里的灯,一直亮着。密密麻麻的病床,让人有些眩晕,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穿梭其间,查房、送药。望着同事忙碌的背影,在低头看看同样被防护服包裹的自己,有那么一瞬间,李昕仿佛看见了奶奶。“那就让我替您,再一次守护这里的病人。”她喃喃自语,眼眶有点湿润。

她是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是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核心队员,也是全国4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里,平凡的一员。今天是个高兴的日子,已经一个月不怎么在意外表的她还是对着镜子,偷偷画了个淡妆。经上海援鄂医疗队临时党委批准,李昕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李昕爱笑,也和所有女同胞一样爱美。“能不能脱下口罩拍一张呢?”她很快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又立即向站在一边的战友“求救”,“摆个什么姿势好看呀?”

需要严肃的时候,李昕也能马上收住。“能在抗疫一线入党,我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坐在移动帐篷医院里,她看向不远处的方舱医院,眼里满是坚定。

在支部会议上,李昕朗读自己的入党申请书

奶奶

武汉这个地名,存在于童年时李昕朦胧的记忆里。小时候听大人们说,爷爷李公恕是眼科医生,也是武昌铁路医院(现武昌医院)的院长。他兼顾行政工作的同时,在医疗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为患者治病。奶奶胡佩兰曾是医院的妇产科主任,日夜忙碌,将所有时间与精力全都扑在工作上。“家里所有家务都由爷爷打理,任劳任怨的他很支持奶奶的工作。”李昕边回忆边说,那些片段像老电影般在她脑海闪现,时而模糊,时而清晰。

“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李昕嘴里反复念叨着。她的奶奶胡佩兰是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当时的颁奖词正是这句话,只是这位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坚持了70年的“医生奶奶”,并没能等到颁奖这天。“奶奶一生最大的愿望是让穷人都看得起病,开药便宜有效,很少超过百元。”李昕有些哽咽,“听父辈说,奶奶弥留之际心心念念的依然是病人。”

有些记忆对于李昕来说,还是那么亲切、真实。“奶奶有次开着电轮椅去出诊,摔断了三根肋骨,在家休养几天无精打采的,可一推着她去给患者看病,她马上来劲了。”讲着讲着,李昕笑了,又哭了。她回忆,奶奶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却经常给病人垫付医药费。

李昕说,奶奶的一辈子,在家里就是一本活教材。在奶奶的追悼会上,病人悲痛欲绝的画面深深刻在了她的脑海里,也让她默默下定了决心:一辈子像奶奶一样做一个对得起患者、对得起社会、对得起自己良心的医生。尽管不是呼吸和重症方面的专家,可疫情一暴发,带着女儿在巴黎度假的李昕第一时间改签回国,递交了请战书,“上前线我们责无旁贷。”

“到达武汉后,我一定严格要求自己,吃苦在前,不辱使命,尽最大努力救治患者,帮助老百姓。”2月4日,在前往武汉的火车上,李昕向东方医院心内科党支部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女儿

“疫情结束了之后,想快点回到家,抱抱我的女儿。”李昕用手撑着脑袋,似乎是想起了什么,她赶紧补上一句,“看看她的学习!”李昕有个可爱的女儿,读四年级了,这几年成绩不错。

每天忙完工作,她又变回一个普通而焦虑的家长。看着班级群里家长发的“鸡娃”时间表,她有点慌,在她的判断里,四年级是个分水岭。对老人带孩子,李昕多少有点不放心。好在同济大学安排了志愿者,一对一辅导功课。

“您出征以后,我和外公每天都在收看电视新闻。当看到您参加搭建方舱医院的镜头时,我们一起在下面为您加油鼓劲。上海和武汉相距800公里,可我感觉我们的心始终是连在一起的。”读着女儿写给自己的家书,李昕鼻头一酸。

可李昕自己,也是爸爸眼中的宝贝女儿。看着女儿坚定的背影,虽然有不舍、有担心,但李昕爸爸心中更多的还是骄傲和自豪:“奶奶天堂有知,一定会十分欣慰的。”

白衣战士,也是凡人。初到武汉,当李昕在新闻里看到有同仁因感染新冠肺炎离世,当洗澡时水洗着洗着变凉,当漫漫长夜不能开空调冻得直哆嗦,她怕了,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给女儿的班主任发了一条微信,“马上要进去打仗了,女儿您帮我照顾,万一我有什么,她以后就做你的女儿,我放心……”她还不放心。

她把两张银行卡的密码告诉了父亲,叮嘱他留给女儿上学用。“妈妈如果不在了,要照顾自己,钱留着上学时候用,不要乱花。”

战友

直到列车开出上海,李昕和坐在身边的高彩萍都觉得,只要带够了物资、做好了防护,就不会有事。可当广播响起“前方到站,武汉站”的时候,两人一下子坐直了身子。那一刻,她嗅到了危险的气息。

在武汉的第一个夜晚,她没睡踏实,队伍里不少人和她一样,也有人为了保存精力,服下了安眠药。次日早晨,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外不远处,李昕和战友们开始搭建帐篷移动医院。1.5公里外,就是武汉最早接诊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金银潭医院。

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20多顶帐篷在3个小时内搭建了起来。李昕走进了彼时的方舱医院,舱内的电路和通风设施还在改建,隔板也没有,放眼望去都是密布的病床,让她感到头皮发麻。

人生地不熟的异乡,李昕最想感谢的,还是身边的战友。“比如负责后勤的队员。”李昕说,“穿着隔离服在舱里一会儿就满身大汗,可出了舱又特别冷。后勤的战友们从没让我们等过一次车。”李昕也感激大厨,他清楚地知道队员们爱吃什么,牢牢抓住了大家的胃。热腾腾的油淋茄子、番茄炒蛋、红烧肉……他贴心地为大伙儿改善伙食,消解长时间离家产生的思乡情。

“还有我们领队。”她又想到了什么。刚刚抵达武汉,防护用品还是很紧张,方舱医院的医用N95口罩第一天就宣告断货,只剩下耳挂式口罩。像李昕这样耳朵比较软的人,戴久了会脱落。这可把领队急的,连夜找了一家乳制品企业,拆了牛奶箱上的提手,用提手两端勾住口罩带子固定。“现在防护物资充足了,可我屋里还有很多提手,看到就觉得很温暖。”

病人

对李昕来说,2月8日凌晨在武汉的第一个夜班,终身难忘。

凌晨2时的班,原本应该提早一个半小时出门。临走时,有战友突然找不到某样防护用品,耽搁了半小时。看着在驻地楼下等了大伙儿近半小时的领队,李昕的心里多了份勇气。

可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给一瞬间涌入的近200名患者冲刷得无影无踪。“这是我当医生16年来,从没遇到过的场景。”她默默祈祷“方舱无战事”,但意外还是划破了安静的夜。

凌晨2时35分,A区24床的患者突然呼吸困难,喘不上气。李昕的神经绷紧,氧饱和度87%的数值拉响了病人的生命警报。李昕的第一反应是,能不能马上转诊到定点医院?她急了,找到了转诊电话,拨过去却是忙音。她更急了,只要是办公室墙上的数字,都尝试了一遍,但唯一接通的那个电话里,对方告诉他晚上无法转诊病人,让她自己处理。

时间不等人,她火速跑回病人床前,此时病人已经无法躺平,情况越来越严重。“我问他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疾病,他都否认了。”李昕回忆。当时,方舱医院里没什么有效的药物,那一刻李昕有点泄气,她觉得自己像个没有子弹的战士。

一位武汉当地的护士长“救”了她:从舱外滚进来一只100多斤的氧气瓶。在折腾了快1个小时后,让患者吸上了氧。李昕想保持患者的清醒,可病床上的人已经难受得不想说话。吸氧后,病人的情况有了好转,他开始恳求李昕帮他转出去。“半个钟头后,再次测量血氧饱和度,当看到已上升到94%,我才松了一口气。”

那一夜,李昕真实体会到了什么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36床的一位患者又出了问题,那是个年轻的小伙子,血氧饱和度显示98%,也没有呼吸困难,可体温一度升至39.9℃。当时很多药物还无法及时拿到,李昕立刻为患者进行物理降温,万幸的是,小伙子体温慢慢降了下来,昏昏沉沉睡了过去。

救人时顾不上其他,可歇下来才感到了寒冷。第一夜的方舱没有暖气,李昕找来一个油汀,和两名战友一块取暖。“一不小心有位战友的裤子烤破了,赶紧找来胶带贴上,不然就暴露了。”看得出,李昕有点后怕。

那几天,武汉阴雨连绵。早上8时,李昕结束了第一个夜班。等到交接完班准备脱防护服时,又正好赶上了换衣服的高峰。刚开始那会儿,大家脱防护服都格外小心,一个人就要半个多小时。李昕等了两个钟头才卸下了“装备”,她突然意识到,已10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了。

她用惊险形容自己的第一个夜班。“回到宾馆已经快12时半了。”可她终究还是个爱笑乐观的姑娘。“你知道吗?”她马上切换了“频道”,“前两天我们有好多病人出院,他们都说方舱的伙食好,有人临走还带了几桶方便面!” (特派记者 郜阳)

李昕(右一)和战友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内 郜阳 摄

记者手记:希望胜利早日到来

我能想象,李昕的女儿童年一定有听不完的故事。李昕的外公外婆都是老革命。外婆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幸被敌人抓获,面对严刑拷打宁死不屈,后地下党组织趁敌人不备,在监狱外挖了个洞把她救了出来。长篇小说《越扑越旺的烈火》里,主人公张英就是以李昕外婆为原型塑造的。“从外公外婆的革命生涯中,我感受到了理想的伟大精神推动力。”李昕这样说。

她也有放心不下的病人。有位阿姨神情沮丧,一直躺在床上哭泣。上前一打听,原来儿子在外地没法回来,丈夫被隔离在酒店,家里还有年近九旬的父母。阿姨自己患有糖尿病,但入院时胰岛素用完了。李昕只好一边安慰她安心治疗,一边联系指挥部,好不容易找来了胰岛素。“我带给她那天,她放声大哭,一个劲地谢谢我。”

她也有过无助。出舱要在缓冲区换新口罩,遇到被拿完的情况,那真是进退两难——没法退回污染区,也不能把病毒带到清洁区。有一回,李昕穿着单衣被困在没有新口罩的缓冲区,直到半个小时后,负责清洁的阿姨到来才救了她。

“多希望按下一个快进键,快点到胜利的那一天。” (郜阳)

(长江综合“老记说事”微信公号及新民晚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听」武汉日记:病人花式求“不出舱”,我们想了很多办法
关门大吉!武汉青山方舱医院B舱清舱
南昌护士援鄂日记爆光 | 我在武汉方舱医院的36天(第1天)
【2022中国最美亲情文学大赛】参赛大展:蔡杰
援汉护士苏治云回来啦!听听她的战“疫”故事~没有wifi也要看
跳兔子舞庆祝病人出院,方舱医院10岁男孩认真写作业,你是如何带孩子的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