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呦呦鹿鸣—燕国公主眼里的霸国(上)

呦呦鹿鸣—燕国公主眼里的霸国(上)

 

   有位著名的考古学家曾经说过,过去的历史是碎片,考古就是在不断地拼合这些碎片。首都博物馆的特展“呦呦鹿鸣—燕国公主眼里的霸国”,就拾起了发现霸国的碎片。

   展题语出《诗经·小雅·鹿鸣》,“呦呦”是鹿的叫声,以此来代指霸国是一个如呦呦鹿鸣般祥和有度的礼仪之邦。《荀子·修身》“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作为“周人为政之精髓”,在西周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被孔子赞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据《礼记》中记载,礼以婚礼为根本,丧礼、祭礼最为隆重,宴礼则体现了和谐与融洽。本展览分四个部分,以大河口墓葬出土文物为基础,从婚礼、祭礼、丧礼、饮酒礼四个方面介绍了西周时期的日常礼仪。这些礼仪,是霸国人处世的根本行为准则,政治理想和伦理道德都被规范其中,使人在司空见惯的仪式中接受礼的熏陶,从而使社会祥和、融洽、友睦。

   第一部分:出嫁合二姓之好。《礼记》中有关两姓同婚的原因:“昏(同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婚礼涉及到两姓联姻的质量和稳定性,关系到宗族是否昌盛。与燕国公主的有关的器物被埋葬在数百公里之外的山西霸国,最可能的原因是她嫁给了霸国的某位君王。燕国公主出嫁,便蕴含着两个宗族之间诸多美好的期望。

   大河口墓地位于山西省翼城县隆化镇大河口村北台地上,西距翼城县城约6公里,墓地北高南低,北倚二峰山,南面为浍河支流,西北为浍河干流,墓地位于两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墓地面积约4.5万平方米,埋藏墓葬约1000余座,时代自西周早期延续至两周之际,是“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墓地出土了大量带有“霸”字铭文的青铜器,无可辩驳的证明了一个史书阙载的古国—霸国的存在。史书阙载的原因,一种可能是关于霸国的记载在漫长的历史流传中遗失了;另一种可能是当时霸国人口不多,其所居城邑和所辖区域也不是很大,在西周时期像霸国这样的小国数量众多,因此被传统的史料遗漏了。

   霸中”簋:大河口1号霸伯墓出土。体与盖合成球形,弇口,兽首双耳,耳下有钩状珥,圈足,腹部下方与圈足连接处增设三条高柱足。盖钮呈圈状。盖沿及圈足装饰云雷纹,器身颈部装饰羽脊兽面纹。器内底和盖内均有铭文“霸仲作旅彝”。“霸”就是霸伯的国族名,霸国墓葬群出土的青铜簋等器物上还见有“霸中”的铭文,“中”就是“仲”,行第名,排行老二,属次子。旅:行旅。簋是盛放饭食的器皿,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簋也是商周时期的重要礼器之一,在礼仪场合中,簋和鼎是配套使用的。

   伯方鼎:方体平底,呈长方槽形,双立耳,口缘外折,器身四角有扉棱,四柱足。四壁上部口缘以下饰蛇纹,状如S形,左右及下部饰三列乳钉,中间填勾连纹。足根饰浮雕兽面,下部为两周弦纹。器内壁有铭文“伯作鼎”。“伯”为嫡庶排位,而非爵位,“嫡长称伯,庶长称孟”。东周文献上所谓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西周时期是不完全存在的。西周时代是一个宗法制社会、礼制社会,等级比较严格。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伯”指的是嫡长子,是族群之长。“霸伯”就是霸国最高权力的拥有者,霸国的国君。

    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姓氏。据《通志·氏族略序》记载,“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姓作为族号,代表了共同的血缘和血统,不同的族群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习俗。考古发掘资料显示,霸国墓葬东西走向,有斜洞、腰坑,祭狗的习俗,通过分析山西西周时期的墓葬群,可以认为霸国人为媿姓狄人。

    三足簋:侈口、有盖、腹部外鼓,兽首耳,下附长方形珥,三柱足。器盖及颈部分别装饰两道凸弦纹,盖上有圈状捉手。盖内壁和器底有铭文“芮公舍霸马两金玉用铸簋”。“舍”,即赐予,铭文意为周王室重臣芮公赐给霸伯两匹马、玉和青铜,用来铸造了这件簋。

   尚盂:敞口,两附耳高出器口,器壁垂直,平底。颈部装饰变形兽面纹,足为三个象首,象鼻外卷。绿锈青翠,为盛水器或盛食器。

   盂内壁有铭文116字,其中有“唯三月,王使伯考蔑尚历……,霸伯拜、稽首,对扬王休,用作宝盂,孙子子其万年永宝”。这是一篇反映西周聘礼的文字记录,伯考代表周王来霸国赏赐和勉励霸伯,霸伯回赠伯考和周王礼物。这篇铭文可以与《仪礼·聘礼》互相印证,《聘礼》记述的是诸侯之间相互聘问的邦交礼仪。

   铜人顶盘:高13.2厘米。铜人为男性,跽坐,双手置于大腿上,腰部着敝膝(系在衣服前面的围裙。敝,通“蔽”),眉目清秀,长鼻,头顶有一个圆形垫,垫上有一铜盘,盘双附耳。此器与战国时期的豆形灯形态如出一辙,推测为一件青铜灯,应当是战国灯具的源头。据目前资料所看,此灯很可能是中国目前最早的青铜灯。

   “燕侯旨”卣及卣内器物:带盖青铜卣内有放置有一套7件酒器,分别是斗1件、单耳罐1件、大小不同的觯5件。带盖卣高盖沿,盖上有圈形捉手,提梁两侧置兽首,鼓腹,圈足外撇,切地处垂直。盖顶及颈部有一圈装饰纹带,圈足饰两道弦纹。卣是古代的盛酒器。斗是用来从卣内舀酒出来的勺子。单耳罐很像今天餐桌上的分酒器,究竟当时如何使用还有待考证,一般认为此类器型是北方或西方传来的,不是本地的传统。觯是酒杯。两件爵上有铭文“旨作父辛爵世”。卣盖内和器底内各铸有相同铭文一篇,内容为“燕侯旨作姑妹宝尊彝”。燕侯旨是燕国的第二代国君。“姑妹”,意即小姑姑。燕侯旨的小姑姑便是第一代燕侯克的妹妹、召公奭的女儿。 

   同姓不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古人早在原始时代就总结出同族姓结婚,子孙不茂盛、易生病早夭的道理。今天所见到的姓,在古代是用来区别族群的,也就是用来区别婚姻的。另一方面,对上层统治者来说,在一夫多妻制条件下,多娶异姓女子可使远者归附,使姬姓周族联姻范围扩大,有利于政治统治。同姓不能结婚,就只有实行族外婚,所出现的情况就是女子远嫁。霸国墓地中出现燕国的青铜器,极有可能为燕侯旨的小姑姑嫁到了霸国,嫁给了1号墓的霸伯,燕侯旨专门作器以为贺礼,因此这些器物被埋藏在霸国墓地。

   貘耳提梁卣:貘,似猪不是猪,似象不是象。距今100万至1万年间,广泛生活于温暖湿润的环境中,在我国主要生活于华南地区。由于环境的变迁,目前现存的貘只有四种,已成为濒临绝种的动物。

   这件貘耳提梁卣的盖子尚未打开,对它进行X光扫描,发现里面也放置有器物。从拍出的照片可以看到,卣内有两件觯,另外至少还有四件器物,器形不明。

   克盉、克罍:同出土于琉璃河1193号大墓。克盉器身侈口,方唇,前有管状流,后有兽首形鋬,鼓腹,分裆近平,四柱足。盖有半环形钮。盖鋬之间以环链连接。盖沿和器身颈部的纹饰均为以扉棱为中心的两对长卷尾鸟纹,并以雷纹做地纹。盖内和器口内侧铸有内容相同的铭文6行43字。

   克罍器盖上有圈形捉手,两兽首衔环耳,束颈,宽肩,圈足外撇。器盖与器身肩部装饰涡纹,颈部两道凸弦纹。“克”是人名,盉与罍都是青铜酒器。两器铭文相同,内容为:“王曰:‘大保,唯乃明乃鬯,享于乃辟,余大对乃享,命克侯于匽,事羌、马、摣、雩、驭、髟。’克宅匽,纳土眔厥司,用作宝尊彝。”大略意思为:“周王说:‘太保,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奉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你的供享,命克做燕地的君侯,管理羌、马、摣、雩、驭、髟六族。’克到达燕地,接收了土地和管理机构,为纪念此事做此祭祖彝器。”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分封同姓贵族和开国功臣到各地任诸侯,将燕地封与召公。由于召公要留在西周王朝辅佐王室,就由召公的长子克到燕地就封,成为事实上的第一代燕侯,召公次子或其他儿子留于岐周故地袭封并世袭“大保”的官职。

   车马器:包括车器和马器,是指用于中国古代车及驾车的马体上的铜质器件。车是陆地上用轮子转动的交通工具,作为王室贵族用来作战、狩猎之用。它是由车架、车舆(箱)、轮和轭四大部分组成,以及辕、衡、轴等若干部件。车是由马驾驭的,为了威武壮观和防护战马,又于马首或马背等处装饰马冠、当卢、节约、衔、镳和铜泡等若干饰件。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年代最早的实物是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晚期马车。西周时期是车马制度开始出现的时代,马车被作为等级身份的体现物。

   軎、辖:古代车上合用的饰件,用于车轴两端,盛行于西周至战国时期。《说文》:“軎,车轴端也,从车,象形……”。軎、辖用于毂之外的轴端,辖固定軎,使之不致脱落。軎的基本形制呈长筒形,一端粗一端细,粗端套接车轴。軎和轴端皆有一横穿孔,以便插入辖。辖呈长条形,上部一般有兽首装饰,上粗下细,以便插入轴末端的方孔内。西周时期的车軎多成长筒形,较细,一端略粗,或有纹饰或无纹。

    銮铃:銮为插在车衡或马轭上的饰件,盛行于西周时期。《说文》:“銮,人君乘车,四马镳,八銮铃,象鸾鸟之声,声和则敬也,从金鸾省。”指出用銮者必为人君,亦表示对其尊敬。銮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是扁圆形的铃体,多有镂孔,内含弹丸;下部为长方形座,座两对面各有钉孔,以便固定于轭或车前衡木上。

   当卢:古代马匹头部额上的铜铸饰品。《诗经·大雅·韩奕》有“鉤膺镂锡”(勋章缎带之意)之语句,“眉上曰锡,刻金饰之,今当卢也”。《疏》:“当卢者,当马之额卢……”。卢即颅的通假字,因于马头颅当中,故名“当卢”。当卢形制不一,西周时期的当卢多为犄角、兽首或兽首长舌形,背面有横鼻,用以穿皮带缚扎。有些西周时期的当卢还铸有铭文。

   二联璜组玉佩:1号墓出土。通高35.3厘米,最大璜长11.6厘米。1组40件,包括玉堵头1件,等大的鱼璜2件,小蚕蛹11件,余为红玛瑙和绿松石管。西周玉佩饰很多,主要可分为头饰、手饰、胸腹饰和服饰四大类,其中以胸腹饰为最多。西周时期,装饰于胸腹部的组玉佩处于创始期,尚未形成一定的规律和定型排列,多以中央上下用玉璜组列为主。

   西周时期,组玉佩在服制和礼制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既有礼玉的性质,又有装饰的功能,随着其结构的复杂化和制度化,逐渐成为权贵身份的象征。《诗经》中有“佩玉将将”,是说走起路来玉器相撞,发出互相碰击的铿锵之声,从而显现佩戴者的身份;同时在行走时倾听玉声,联想玉德,提醒自己恪守礼制。

   第二部分:祭祀—国之大事。祭祀是霸国礼仪活动中的头等大事,所以遇到重大典礼节日,或旱涝饥荒均要祭奠,以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家安定。《诗经》中有“靡神不举”,是说各路神灵都被供祭。祭祀之器精益求精的纹饰与雕琢和事无巨细的分类,表现出其在祭祀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君王对祭礼的恭敬,以及社会对礼制的重视和遵从。

   金柄形器:黄金质地,器扁平,首端作成手柄状,长11厘米,黄金含量达到近84%。此类器物在夏时期的二里头遗址就有发现,一直沿用到东周时期。目前较一致的看法是文献中所谓的大圭,即笏。但此类器物的具体用法和功能尚不明确,在一座墓葬中有时发现多件,出土位置也不甚固定,多见于墓主人胸腹部,有些在器身上还用玉片做装饰。

   金璜:这件金璜是在对盗洞内的回填土过筛过程中发现的。正面和背面均装饰有云纹,非常精美。璜是一种弧形的玉器,西周时期数量很多。西周墓葬中,凡是随葬黄金制品的都是高等级的贵族墓葬。

   青铜礼器:鼎5、簋3、鬲2、甗1、卣3、尊1、罍1、盆2。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和加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套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所谓礼乐制度,就是通过国家立法,明文规定奴隶主不同阶层(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尊卑贵贱的社会地位、道德规范及艺术需求。它的内容包含在政治、军事、法律甚至衣、食、住、行、婚、丧各个方面。

   为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青铜器的制造也为这种礼乐制度服务,这种青铜器就叫做“礼器”。礼器被统治阶级用来祭天祀祖、宴享宾朋、赏赐功臣、记功颂德,死后还用来随葬。清人阮元说:“器者,所以藏礼,故孔子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说明了青铜器与礼制密不可分的关系及其占有的重要性。

   礼器,又称“彝器”,因青铜器铭文中常自铭为“彝”,如“作宝彝”、“作宗彝”。青铜礼器是礼制的象征,在奴隶社会中,以青铜器的多少、大小来显示奴隶主贵族社会地位的高低尊卑。青铜礼器使用的数量多少和规模大小以及器型、纹饰复杂精美的程度,均可体现奴隶主等级、地位的高低,即为“礼藏于器”。在奴隶社会中,青铜器悉数为王室、贵族及诸侯所占有,以此来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制度。

   各级的统治者需以相应的礼器配备,不得超越规定,否则非礼,也就是《左传·庄公十八年》中记载的“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因此青铜礼器中鼎、簋、钟、磬均有定制,即鼎为“九、七、五、三”制,簋为“八、六、四、二”,钟、磬则以八肆大钟和四堵编磬为天子之制。等级的观念在奴隶社会中是极为明显的,青铜礼器便是其具体体现。青铜礼器和政治权力紧密结合,是中国青铜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的特点。

   鼎是青铜礼器中最重要的器物,多用来煮牲祭天敬祖。古人相信灵魂不死,所以死后也用来随葬,在幽冥的世界中由其灵魂来享用。除此之外,鼎还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史记》都记载了“定鼎”、“迁鼎”、“问鼎”(《左传·宣公三年》,楚王问鼎,在德不在鼎)的史实。

   陶爵杯:2件带盖,盖上有捉手,腹部伸出一宽扁的曲柄,碗底状圈足。发掘时,在四周的墓壁上发现了一些掏挖进去的小窑洞,考古上一般叫做“壁龛”。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1号幕的四壁一下子发现了11个壁龛。在西周墓葬中有壁龛的墓葬并不多见,壁龛一般也不大,不像这里的壁龛比较高也比较宽。原始瓷器当时在北方地区是一种稀罕的东西,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可以说随葬有青铜器的墓葬,不一定有原始瓷器,但随葬原始瓷器的墓葬,一定都有青铜器盛酒器,均带盖,在腹部伸出一个宽扁的曲柄,底下有碗底一样的圈足。史书称瓒、爵或废爵,考古上叫单把杯或单柄杯。

   陕西曾发现一对西周晚期的“伯公父爵”,在其曲柄的表面有一篇铭文,自名“爵”。这种爵与三足带流和尾的爵差异很大,功能也肯定有区别,青铜三足爵可能主要用于温酒,而这种爵或称爵杯,可能主要用于祭祀时盛酒。这两件陶器放置在三件瓷器的前面两侧,是一种有意识的放置,在举行一系列的祭奠活动中应具有配合使用的功能。

   原始瓷器:1瓿、3尊、5豆。最早发现于二里头遗址,商代也有发现,是在制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商周时期是从陶器过渡到瓷器的渐进阶段,也就是原始青瓷发生发展的阶段。商周到西汉这一时期的原始青瓷用含铁量在2%左右的瓷土成型,经过人工施釉,用1200℃左右的高温烧成的青釉制品。因在还原气氛中烧成,所以呈青绿色,少数呈褐色或黄绿色。原始青瓷瓷釉光亮,一般施在器表和部分口沿内,器内施釉的很少。胎和釉结合紧密。器物制作基本上采用轮制,也有助以手捏和泥条盘筑法成形的。器形多尊类,特别是敞口、鼓腹、折肩、小底。常见纹饰有细格纹、粗格纹、条状纹和云雷纹等。从器物的胎骨、施釉和火候看,基本上已具备了早期瓷器的特征。但由于加工过程还不很精细,胎和釉的配料不很准确,胎料中杂质较多,控制火候还不够成熟,釉色还不够稳定,是成熟瓷器的原始阶段,故称之为原始青瓷或原始瓷器。

   原始瓷器当时在北方地区是一种稀罕的东西,凡是出这种器物的墓葬一定是身份地位较高的高等级的贵族。关于大河口原始瓷器的来源,学术界的意见尚不统一。有些人认为北方虽然也出土有原始瓷器,但数量比较少,相反我国东南地区的原始瓷器相当发达,不但出土数量多,还保存下来了大量的原始瓷器窑,由此认为北方的原始瓷器应该是从南方传过来的。另一些人认为北方出土陶器的器型与原始瓷器较接近,南方原始瓷器却没有这种器型,据此认为应是本地烧造而非南方引入的。

   玉礼器:西周为巩固统治,建立了系统的礼制。在重礼思想的影响下,西周时期供祭祀不同的神灵和划分贵贱等级的玉礼器迅速发展。《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六器即璧、琮、圭、琥、璋、璜六种。在《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有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玉璧是祭天、祭神之器,西周玉璧偶有所见,数量很少;玉琮是礼地之器,始见于新石器时代;玉圭主要用作礼东方之神及天子赐诸侯占有土地多少盒享有特权的标志;玉琥为玉制作的虎形器;玉璋的形制与玉圭相似,呈扁平长方体状,一端斜刃(也有叉形刃),另一端有穿孔。

   玉璜:在西周时期数量很多,有的还琢饰精美的龙、凤、人纹等,且两面纹饰相同,两端各有一或两个圆穿。一般认为“半璧曰璜”,其实多数璜只是璧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只有少数接近二分之一。西周时期墓葬中的玉璜,往往有数个且上下排列成行,间有玉或其他质料制成的珠管等,成为组佩的玉件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呦呦鹿鸣,解读霸国(二)——燕国公主
(1)从古墓青铜器上发现的霸国(一)
西周伯爵墓出土的珍贵文物
韩城梁带村:隐藏了三千年的帝国秘史
探访神秘古国芮国
霸国——沉睡了3000年的西周封国横空出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