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呦呦鹿鸣—燕国公主眼里的霸国(下)

呦呦鹿鸣—燕国公主眼里的霸国(下)

 

    第三部分:丧葬—事死如生。《荀子·礼论》:“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终始一也。”西周时期,人们认为“事死如事生”,他们希望自己死后可以过上和生前一样的奢华生活。因此,会竭尽全力构建自己死后的另一个繁华世界。墓葬的选址、规模、结构、随葬品等等都反映了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和财富的拥有量。大河口墓地的发掘,为了解古代埋葬习俗提供了明确的证据。

    凤鸟纹盆:敞口,折沿,斜肩,敛腹,平底。肩部装饰凤鸟纹。两件青铜盆形制、纹饰和铭文等完全相同,是一对器物。两件青铜盆的内底面各有一篇相同的铭文,内容为“倗伯肇作旅盆,其万年永用”,可见这两件器物是倗伯作的。倗国国君制作的器物出现在霸国墓地,这可能是霸伯生前倗伯致送霸伯的礼物,但更可能是霸伯死后倗伯送给霸伯的“賵赙”之物,这说明倗国和霸国这两个小国家之间存在着友好的交往关系。

    赗赙制度是两周时期的一种助葬制度,是周代礼制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族的稳定。在贵族死后,由王、诸侯或者其他方国的首领赠送车马、衣物以及钱财等随葬之物,以帮助埋葬死者时使用。赠送不同的物品,名称也不相同。《春秋·公羊传》有记载:“车马曰賵,货财曰赙,衣被曰襚。”霸国墓地中出现燕国、倗国的青铜器,就是这个原因。

    到了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宗族制度开始瓦解,赗赙制度也逐渐丧失了它的基础。春秋时,各诸侯为了和战,会利用赗赙往来进行外交活动。随着诸侯越来越少,赗赙制度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转化为民间习俗,至今仍有流传。

    明器:鼎3、甗1、簋3、爵1、盘2、盉5。专门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又称冥器。一般用陶瓷木石制作,也有金属或纸制的。除日用器物的仿制品外,还有人物、畜禽的偶像及车船、建筑物、工具、兵器、家具的模型。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即随葬明器。从宋代起,纸明器逐渐流行,陶、木等材质的明器渐少。明器是考察古代生活和雕塑艺术的有价值的考古实物。

    玉覆面:由1璜、1虎、1龙、4蚕蛹和1鱼组成。随葬玉器一般分两种:一是墓主人生前使用和玩赏的玉器,供其再生或在地府中使用;二是按当时的葬俗,其后代或亲朋好友特别为死者制作的玉器,这又包括制作为死者死后使用的玉器和与死者身份及葬俗相适应的丧仪用玉器。玉覆面是丧仪用玉器,即所谓的“玉面罩”,各玉件皆有穿孔,将其用丝线缀缝在布片上盖在墓主人脸上,一般见于贵族墓葬,普通平民或许只盖一块布。

    漆木人俑:2个高约1米左右,双足站立于漆木龟上,双手作持物状。这个人俑的发掘非常有意思,在发掘前,发掘人员勘测了墓葬的深度,没想到在距离墓底还有三米多高的地方会有文物,当时挖土的民工一铁锹下去,就将一个漆木人俑的头给挖坏了。一般二层台上是不会放置这么高大的器物的。

    殷商时期普遍流行活人殉葬,霸国墓葬使用俑,是陪葬制度的重大变革。这两个漆木人俑据推测其与礼制和宗教有着微妙的关系。在西周考古史上,墓内随葬漆木人俑这是第一次发现。此前,发现最早的漆木人俑出自陕西韩城梁代村春秋早期墓。

    漆木器:大河口1号墓的11个壁龛中有漆木俎、象牙杯、双耳杯、单把杯、碗、牺尊、豆、罍、壶、龙凤屏风等漆木器,大多为祭祀用礼器;在二层台上出土的漆木器有人俑、盾牌、尊等;棺椁间出土的漆木器有兵器柄、木扳指、皮箭囊、木杖等,共计发现漆木器60多件。

    漆木器不易保存,原本内腔空虚的棺椁,随着自然雨水的长期灌溉和自身结构的不断腐朽,过不了多久就会塌落下来。被夯打的墓葬填土也会在不同时间不同程度塌落,因此放置在椁室内的漆木器便容易被砸坏。

    另外木质文物的保存环境也相当重要,有句俗语:“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两三年”,北方夏季湿热,冬季干冷,自然环境并不适宜漆木器的保存,因此我们看到的这部分漆木器就显得相当珍贵。

    漆木觚:酒器。1组2件,同于出一件青铜尊内。漆木觚口腹内有一个木腔。大河口墓地还出土了一件青铜觚,其内部也有木质内腔,与漆木觚内的木腔相似。出土时铜觚与木内腔就套合在一起,应该是一件器物。存在木腔的原因目前还没有明确解释。

    青铜兵器:青铜兵器在商周时代大量铸造,是人们在狩猎和战争中用于进攻及防御的器具,是当时的国家机器——军队必不可少的先进装备。兵器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攻击型兵器,又可分为长兵器、短兵器和远程兵器,器型包括戈、戟、矛、钺、戚、刀、剑、匕首、弩机、矢镞等;一类为防御型兵器,包括胄、甲。霸国的士兵如同《诗经》里颂扬的“赳赳武夫”一般器宇轩昂,兵器像军功章一样能充分表达他们平生的功绩。另一方面,霸国虽是崇尚武力的时代,却也将弓箭当作竞技活动的工具,在射击比赛中提倡重人道,讲礼仪,守信让,引导社会趋于和洽。这或许是随葬兵器的另一含义。

    第四部分:宴饮—明君臣长幼相尊之义。宴饮是霸国人在闲暇时举行的礼仪活动。宴礼有着道德教化的作用,《礼记·射义》云:“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宴饮的仪式主要为了体现尊贤和养老,尊贤是治国之本,养老为安邦之本。霸国的统治者以宴饮为手段,通过宴饮中一整套礼仪秩序,达到国家内部的和谐与尊卑有序,以此巩固和维护霸国的统治。展览的主标题“呦呦鹿鸣”出自《诗经·小雅·鹿鸣》,所描写的就是周天子宴飨宾客的盛况,表现了君臣和谐融洽的关系。

    玉鹿:一组佩饰。青玉,扁体片状。鹿为雄性,呈站立状。长角粗壮,分两杈向左右平展,卷曲上扬。臣字目,大耳,吻部前突,后背拱起,短尾,体态丰润,蹄趾明显。体肌以两道圆弧线表现,简练明快。后肢前曲,表现了鹿昂首观望,蓄势待发的神态,富有活力。玉鹿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与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9号墓出土的玉鹿形态上几乎完全一样,可见当时人们对于鹿形象的认识以及玉鹿的制作技术非常统一。玉鹿在商代已见,但数量很少。西周是玉鹿制作的高峰期,各地均有出土。

    天子与贵族的列鼎数量及肉食种类:周朝从低级的士到周天子分为五级,即低级的士、高级的士、卿大夫、诸侯、周天子,古人崇尚奇数,所以,五级分别对应的鼎的数量为一、三、五、七、九。周天子享用九鼎,名称分别为牛、羊、乳猪、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干肉。诸侯享用七鼎:比周天子少了鲜鱼和鲜干肉两项,其余七项均可享用。卿大夫享用五鼎,即:羊、乳猪、鱼、干肉、牲肚。高级的士享用三鼎:乳猪、鱼、干肉。低级的士只能享用一鼎,牲肚。可见,牲肚是当时最普遍的肉类食物了,不过就是这样的食物,也不允许一般百姓吃。因此会有“肉食者谋”这样的说法,低级的士以上的阶层才算是“肉食者”,才能有资格为国家出谋划策。

    食器:在宴饮时,先要将牛、羊、猪等在镬中煮熟,然后用匕取出来,放入鼎内,调和入味。为了保温和防灰,要加上盖子。将鼎从庖厨移送到行礼的场所,是用“铉”贯穿鼎的两耳抬走,鼎不是食器,所以食用之前,要再次用匕将肉从鼎中取出,放在俎上,然后再陈设在食案上。鼎与俎是配套使用的,所以在礼器的组合中,数量总是相同。

    盛食器还有簋、笾、豆。簋是盛稻粱的长方形器皿,有盖。在礼器的组合中,鼎与簋最为重要,但前者用奇数,后者用偶数。笾与豆的形状相似,但由于两者所盛的食品不同,质地也就不同。笾是盛肉干、果实等干燥的食物用的,豆则是盛腌渍的蔬菜、肉酱等有汁的食物用的。笾与豆通常也是配合使用的,而且都用双数,所以《礼记》说“鼎俎奇而笾豆偶”。

    朝廷中以官爵大小为序,而民间是以年齿为序,少不越长。宴饮中有尊老、敬老的规定,在饮食上对老人也有所优礼,餐具的使用也是按照年龄的高低配设不等的豆数,豆数不同,则所受到的奉养也不同。除了家庭的照顾之外,老人必须得到国家的关心,霸国设立养老机构让老人颐养天年。在宴饮中懂得了尊长养老的道理,回家就会有孝悌的行动。在家里懂得孝悌,出外懂得尊长养老,就能形成良好的风教。有了良好的社会风教,国家就安定了。

    盉、盘、匜:盘,源于商代早期的陶盘,流行于商至战国。《礼记·内则》云:“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西周早期的盘,直沿圆体,浅腹平底,下有圈足,多无耳。商周时期的墓葬中,盉与盘是一套器物,有盉必有盘。盉最早是用来调酒的,后来也用来注水;盘用来承接水。由于先秦人吃饭不用筷子,是用手抓着来吃,因此非常讲究净手卫生。贵族宴饮的礼仪比较多:他们在宴饮前后需要净手,净手时一人注水,一人承盘接水。匜在西周晚期替代盉,其与盉功能相同,都是注水器。匜的基本形制为体椭圆形似瓢,体前有流可注水,后有执拿的鋬,或四足、或三足,或无足。

    酒器:古代在举行典礼或盛宴中,饮酒是必不可少的。武王伐商,历数商纣王的罪状,酗酒便是其一。由此证明商代饮酒之风的盛行。礼器中的酒器,又可以分为盛酒器和饮酒器两大类。盛酒器主要有尊、罍、卣、壶、缶等。霸伯用尊盛酒,卿大夫用方壶,未取得爵位的士用圆壶。饮酒器有爵、觯、觚、觥等。爵容为一升酒,觚为二升,觯为三升。觥在饮酒器中容量最大,所以在君臣宴饮等场合,常常用作罚酒之器。

    爵为饮酒器,相当于现在我们用的酒杯。爵的基本形制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腹侧有鋬,鋬口上两柱。爵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陶爵,流行于商代中期至西周早期,西周晚期消逝。西周时期的爵形体较商代略小,流渐短宽,流壁加高,双柱后移,鋬孔渐小,三足变短,外侈幅度加大,呈宽刀形。纹饰华丽,出现扉棱。觯为饮酒器,形似小瓶,侈口、小颈、鼓腹下垂,有圈足。尊为盛酒器,有方体和圆体两种,其基本形制为侈口,鼓腹圜底、圈足。

    鸟形盉:高35.2厘米。盖内有铭文8行51字。鸟昂首,双足挺立,腹部向前上方伸出一个管状长流。扁平板状尾,尾下腹底有一个象首足,象鼻外卷。

    背上开一个桃形口,桃形盖子链接于鸟背的后部,盖顶面前端有一个扁环状钮。盉为自名器,最早是用于调酒的,也用来注水。盉多与盘配套用于祭祀或宴饮活动上注水净手。这座墓里恰好出土了一件铜盘与这件鸟形盉相配。

    对于鸟形盉铭文的释读目前尚不统一,清华李学勤教授释读如下:乞立誓说:“我所作谋议如果不合君命,而是我自己私行策划,就受鞭刑。”乞亲自乘有车蔽的传车前往各地,重复所立誓言,说:“我已立誓要上合君命,假如我违反誓辞,便应该遭到流弃,使君命仍得执行。”乞因此铸造盘盉,传于子孙使用。

    青铜乐器也是礼器中的一个主要方面。商周时期人们认为音乐是人、神之间最直接的对话方式,和谐悠扬的乐音也象征君子之德、政和人和,因此商周时期的礼仪活动都要奏乐来配合。古语说:“礼非乐不履”,意思是在祭祀祖先、宴请宾客这些重要场合都要奏乐。从思想精神上以感化人心,使宾主在恭敬肃慕中,从情感上加深对礼的深刻认识,使礼的施行成为人们默许和理所当然。这样说来,“乐”对礼制起到了加强和巩固的作用。“乐”是从内心,从道德精神上来净化人们的心灵,使之更符合君子之道,品格愈加完备。

    乐曲《高山流水》向来是知音的范例,但这不是礼仪赞许的最高境界。《乐记》说君子聆听乐章,能从乐声中赋予新的理解。例如钟声铿锵,壮气充满,君子会想起慷慨以当的武臣。磬声清响,节义分明,君子会想起死于封疆的大臣。琴瑟之声哀怨,婉妙不越,君子会想起志义自立的大臣。竽、瑟、箫、管之声丛聚,会集揽拢,君子会想起善于蓄聚其众的大臣。鼓鼙之声喧嚣,欢杂涌动,君子会想起击鼓进众的将帅之臣。这是霸国人宴饮用乐的精神追求。

    美国考古学家罗伯特·沙雷尔曾说:“任何一个遗址都不可能反映古代社会的所有方面,但是每个遗址都给我们提供了有关过去的一个独一无二的侧面,增加我们关于过去的知识”。

    跟随着这位三千多年前远嫁到山西霸国的燕国公主,一起经历了霸国的婚礼、祭礼、宴礼和丧礼,感受到霸国礼仪社会的友睦融洽、各得其所与井井有条,这种如呦呦鹿鸣般没有纷争、祥和有度的大同社会,是古代乃至今天我们依然倡导并追寻的。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展厅布置新颖,多样的展示方式,显得神秘震撼而又浪漫唯美。不同字体的“礼”写于黄色灯笼上,既雅致又切题,营造了古朴的气氛。

以还原场景为展台,颇有穿越感觉,展厅氛围呈现出呦呦鹿鸣般的祥和。

    美工设计也颇具匠心,书签赠品放置于以每个典型藏品剪影图为底衬的诗经牌下。内容配合着画面,韵味十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呦呦鹿鸣
《呦呦鹿鸣
战国曾侯乙墓的顶级玉器
呦呦鹿鸣—燕国公主眼里的霸国(三)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关于鹿的国风插画
呦呦鹿鸣—燕国公主眼里的霸国(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