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香港翰海2016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BronzeAge)来源于丹麦考古学家“ChristianJürgensenThomsen”在1836年时所提出,共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与铁器时代,但这远离了大多数国人的认识。
  中国的青铜时代涵盖了夏、商、周以及两汉,其青铜器的制作可下沿至宋唐时期也数探讨的范围。这个“时代”的跨度很大,有几千年之久,石玉、青铜、骨器与陶器等共生,这更好像一个交响乐的组合乐章。尽管不太严谨,在这里我们把它们归于一个艺术创造的历史范畴,可能更有意思。


汉 骆驼形席镇(一对) 长7cm;高5cm
来源:比利时藏家Ms.Gisele Cröes女士旧藏
  两件席镇规格相同,骆驼造型,呈卧姿态,平视,粗颈弯曲,单峰,四肢屈卧。颈部、驼峰、身躯、四肢皆用细阴线勾勒出绒毛,作为装饰,栩栩如生。汉代以前人们的坐习为席地而坐,居室地面上铺有竹草编织的席,为了避免席角翘起、钩挂衣服,用以镇压在席角的重物被称作镇。从出土的资料上看,玉镇、铜镇、铁镇、瓷镇等皆有发现,多为走兽、人物、权砣等造型。


商代晚期 乳钉雷纹壶  长14cm;高29cm
 来源:比利时藏家Ms.GiseleCrӧes 女士旧藏
    侈口,长颈,腹部微鼓,圜底,深腹,斜坡状圈足,肩上部有一对小钮套接提梁,提梁两端增铸小兽首,半球形盖,盖顶有菌形钮。盖沿饰一周雷纹,肩部饰一周变形夔纹,周围以雷纹填地,腹部饰斜方格乳钉纹,在菱形格内四边填以雷纹,中间为扁圆泡形乳钉,圈足饰一周云纹。这种圆腹提梁壶的器形特点是腹部近似鼓形,这类壶器形演变特征是腹部逐渐变浅,变宽扁。


商代晚期 乳钉雷纹簋  长24.7cm;宽24.7cm;高17.6cm
著录:“Spirit and Ritual -the Morse coll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art”#5,the MetropolitanMuseum of Art,New York,1982(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展览图录,1982) 
来源:1.美国著名收藏家Morse家族旧藏2.比利时藏家Ms.GiseleCrӧes 女士旧藏
   侈口,盆形腹,深腹,腹壁斜直,下部弯折内收成底,圈足较高,圈足壁斜直。颈部前后增饰浅浮雕状小兽首,颈部一周饰小鸟纹,圆睛勾喙,冠羽后翘,尾部垂直下折,末端平齐;在菱形格内四边填以雷纹,中间为圆乳钉作为腹部的主体纹饰;圈足壁凸六道棱脊,每一等分单元上部饰一周云纹,下部为夔纹,首顶立角,前额多生粗壮触角似象鼻上卷,尾部向上勾卷;颈部鸟纹与圈足夔纹周围均以雷纹填地。这种乳钉纹盆形簋的形制特征是侈口、深腹、斜直壁。
   先周式乳钉纹盆形簋的主要特征是口沿多为平折沿,器壁较薄,纹饰浅而粗糙,乳钉为尖刺状,而该簋为尖唇,器壁较厚,乳钉为圆凸状,与之不类。可归于商式,殷商文化特征较浓郁。


商代晚期 鸮卣  长16.5cm;宽12.5cm;高18cm
来源:日本千石家族旧藏。千石家族来自日本神户的兵库县,其家族企业以冲压加工业务为基础,近年来不断追求提高产品技术与创新,现已发展成为世界首屈一指,能有效利用加热系统进行家电产品、石油取暖设备制造等广泛领域发展的大型跨国企业。千石先生除了经营事业有成以外,更是日本知名的中国青铜器收藏大家。一直以来,他以其锐眼卓见、严谨认真的态度进行文物的收藏。其收藏范畴广阔,犍陀罗和汉传佛教艺术、中国青铜礼器、青铜镜等皆多有涉猎。尤其对中国青铜镜情有独钟,在青铜镜的收藏上堪称为世界第一。千石先生亦曾出版多本收藏图录,包括《古代中国之造型美》、《中国王朝之萃》、《千石藏镜》,惊艳业界。
  整器呈两只相背伫立的鸮鸟联体而成,横截面为椭圆形,盖为鸮的头部,勾喙,圆目突起外有眼眶,内卷角特大,两端似云头。盖顶有四阿屋顶形钮,上饰简略的小饕餮纹。器体为鸮身,短颈微束,腹部外鼓,饰漩涡形羽翅纹,末端附有钩状歧羽。四蹄形足分别为鸮之双足,粗壮健硕,蹄足上用极简的几笔阴线勾勒出鸮爪。颈部两侧置对称的半环耳,内套绹索状提梁。整器造型壮硕,纹饰以浅浮雕的表现方式展现,质朴简单,神秘威严,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
  这种背伫形鸮卣始见于殷墟二期,形制基本无变化,唯纹饰有繁简之别:繁者多以细密的雷纹为地,以小鳞纹刻画出鸮之羽毛,盖面的鸮首饰以饕餮纹,器身加饰夔纹、鸟纹等,或再起扉棱以增强装饰性,代表性器物如安阳大司空村M539出土的鸮卣(M539:32)、1980年河南罗山后李村出土的鸮卣等;简者如本器所饰,虽用简单的粗线条装饰而就,却形态毕肖。


 商末周初尹卩父乙鼎   长19.5cm;宽15cm;高23cm
著录:#27,《中国王朝之萃》,日本北星社,2004 
来源:日本千石家族旧藏
  长方形口,折沿方唇,口沿上有一对立耳,耳外壁有两道凹弦纹,下腹略内收,四柱足较细长。口沿下四壁中部各有一条短扉棱,四面中部及四转角各饰由粗线条云纹构成的饕餮纹,无地纹。腹部中心区内素面无纹,腹部左、右侧及下侧各饰三行乳钉纹。这类方鼎形制上与这一时期其他类型的方鼎不同之处在于腹部四隅及足根处均无扉棱装饰,纹饰比较程式化:口沿下饰饕餮纹,腹中部素面,腹左、右、下侧饰三排乳钉纹。
  这类制式的方鼎体量较小,通高皆未超过30厘米,流行时间不长,集中在殷末周初,时代稍早的柱足较短粗,足根处稍粗,西周之后柱足变得细长。腹长边一面内壁铸有铭文4字:『尹卩父乙。』卩系族氏名,卩族之器有8件,计鼎1、爵5、觚2件。尹与亚、册等表示职官性铭文含义相同,与族名连缀组合成复合氏名。《尔雅·释言》:『尹,正也。』《广雅·释诂四》:『尹,官也。』尹在甲骨卜辞中多作官名,在这里应理解成族尹、族长之义,尹卩即卩族之长。本器为卩族之长为祭享父乙而作。与之情形类似的还有尹舟,尹舟诸器凡20余件,乃舟族之长所作之器。



西周中期 夔纹罍  长36cm;宽33cm;高35.5cm
日本千石家族旧藏
  直口,内折沿,折肩,腹部向下内收,圈足外撇,下有一周折边,肩部两侧有兽首半环耳套接索状衔环。颈部及圈足饰两周弦纹,肩部间饰一周夔纹及涡纹,肩腹之间有一道凸棱纹分隔开来,腹部饰8组对称夔纹组成的蕉叶纹。
   西周中期,关中地区中高级贵族墓葬多见这种类型的青铜罍。


西周早期侃簋  长29cm;宽23cm;高14.5cm
来源:香港重要藏家旧藏
  侈口,束颈,腹部外鼓,低圈足,近底处略外撇,圈足下有一周折沿,颈部两侧有扁状兽首鋬形耳,耳部较细,下有圆角方形珥,内填钩状图案,兽首部分较大,圆睛突出,阴线勾勒角、鼻、耳、口,极其考究。颈部饰一周顾首垂冠鸟纹。颈部前后饰浮雕小兽首。腹部饰顾首垂冠大鸟纹,圈足饰斜角目云纹,通体以细密的雷纹填地,层次分明,尽显华美。从器形上看,这类簋的腹部最大径在中下部,整体朝宽矮方向发展。
  此式簋起于晚殷,主要流行于西周早期,下限到昭、穆之际。这种扁状兽耳具有较强的时代性,西周中期以后基本消失了。此簋大鸟纹的特征是顾首,勾喙,额顶除有前垂之小肉冠外,又伸出两条羽冠,前垂于地的比较粗壮,上有歧羽,后卷之羽冠细短,末端向上内卷,颌下亦伸出细长的戟状羽饰。连体尾羽分为两大股,前一股向下内卷如团,与身躯相合,后一股向后延伸折垂,末端尖细向上内卷,上有歧羽;分体尾羽似勾云状,一端尖锐,一端卷曲,亦有歧羽。该大鸟纹异常繁芜瑰丽,极富装饰性。
  此簋的时代约在西周早期偏晚,下限可能已进入西周中期初叶。内底铸有铭文两行6字:『侃乍(作)㓞(契)公宝(簋)。』器主为侃,为祭享契公而作此宝簋。



西周中期 應(金黽)方彝  长19cm;宽16cm;高27.5cm  36,990,000HKD
著录:FineChinese Ceramics & Works of Art #70,Sothebys,NewYork,18,March,2008(二零零八年三月十八日,纽约苏富比春季拍卖,『中国瓷器与工艺品』图录编号#70)
来源:香港重要藏家旧藏
展览:清翫雅集千禧年藏品展,台北,台湾,2000,图录编号111。
  长方体,侈口方唇,颈微束,腹部外鼓,圈足外撇,下有一周折沿,盖作四阿屋顶形,盖顶正中置屋顶形钮,盖、器、圈足四隅及盖脊均设有扉棱。盖面和盖钮饰大饕餮纹,圈足饰对首卷鼻夔纹,通体以细密的雷纹填地。盖内壁与器内底铸有对铭2行7字:『■■乍(作)宗宝■(尊)彝。』该方彝与方尊为同组器,纹饰风格、铭文完全相同,同出现于2008年3月18日的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
   这种似卷云状兽角的大饕餮纹,流行于西周中期前段,约穆王世。这组方尊、方彝铜质精良,纹饰绮丽,是难得的艺术佳品。



商末周初(YU)尊  长20.2cm;宽20.5cm;高25cm
著录:Informing the Eye ofthe Collector: Chinese Ceramics and Works of art from J.T.Tai &Co.#24,Sothebys,New York,22,March,2011(二零一一年三月二十二日,纽约苏富比春季拍卖,『戴润斋珍藏瓷器及工艺品专场』图录编号#24) 来源:Rare Art,NewYork,1973这件尊曾出现于2011年3月22日的纽约苏富比『戴润斋珍藏瓷器及工艺品专场』拍卖会上,编号0024。
  其形制为三段式觚形尊,敞口,长颈,腹部微鼓,圈足下部侈张,下接一周折沿。腹部、圈足各起四道扉棱,四等分尊体。腹部及圈足皆饰曲折角全分解式大饕餮纹,以扉棱为鼻,以宽粗的线条为表现形式,周围以雷纹填地。器体厚重,纹饰精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佳品。
   圈足内壁铸有铭文一字『■』,为族氏铭文。迄今发现的■族铜器已有10件,计鼎1、簋1、爵4、觚2、卣1、罍1件,多为传世品,时代集中在商代晚期,这件尊似为■组器中时代较晚的一件。



西周中期 鸟盖卣  长20.2cm;高24.3cm
来源:比利时藏家Ms.Gisele Crӧes女士旧藏
  横截面呈椭圆形,器体较低矮宽扁,直口,下腹外鼓,颈部两侧有一小环,以套接提梁,圈足外撇,沿下折。盖为鸟形,昂首翘尾,双翅似蛇形内卷,饰双行重环纹如鳞状排列,脊背装饰羽纹,前胸及尾部亦有阴线勾勒的云纹,生动惟肖,别具匠心,构思奇特。颈部饰一周窃曲纹,前后增饰浮雕状小牺首,圈足饰斜角云纹。器盖塑造成鸟形,这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容器中并不鲜见,以盉(尤其是扁盉)类器物最具代表。



商代晚期饕餮纹方彝  长7.5cm;宽10.5cm;高18.5cm  4,524,000HKD 
来源:香港重要藏家旧藏
  长方形口,平沿,直壁深腹,腹下部略内收,长方形圈足,圈足四面正中各有一小弧形缺口,四阿式屋顶形盖,顶部正中有四阿式钮。盖面饰倒置的内卷角大饕餮纹,躯干、尾、腿、爪皆无,首部眉、目、口、鼻相分离。盖钮饰极为抽象的饕餮纹。口沿下饰一周对首的夔纹,夔首开口向下,上唇外翻,额顶有瓶形角,躯干脊背拱起,尾部内卷,无腿、爪,身躯用阴线勾勒出鳞状纹饰。下腹部饰内卷角大饕餮纹,角由夔龙构成,设计巧妙,独具匠心。饕餮纹为有首无身减省式,首部眉、目、口鼻相连,上有阴线勾勒。圈足饰对首夔纹,虎耳,昂首张口,上唇外卷,下唇外折,尾部向上勾卷。通体以雷纹填地。盖面与下腹部的饕餮纹、口沿下与圈足上的夔纹均形态各异,和而不同,相映成趣,与之器形酷肖的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冉方彝。




商代晚期 蝉纹鼎  长30cm;宽30cm;高33.5cm
来源:香港重要藏家旧藏
  口微敛,口沿外折,方唇,双立耳,深腹,腹壁近直,稍外鼓,圜底,下接三柱足,足根向下渐细。口沿下饰一周夔纹,间饰涡纹。夔纹为折身形,虎耳,『臣』字形目,额顶接细长条歧状角,张口向下,上唇外卷,下唇呈『山』字形两端内卷,躯干下折,尾部向上内卷。夔纹用细阴线勾勒,以雷纹填地。腹部饰一周蝉纹,无足,两只大目突起,以垂叶三角纹为身躯,中脊凸起而富有立体感,外围填以雷纹。柱足饰垂叶三角纹。整体器形端庄稳重,锈色温和。



商代晚期 丙斝  长20cm;宽20cm;高22.5cm
来源:香港重要藏家旧藏
  侈口,束颈,鼓腹圜底,扁环鋬,口沿上立有一对束腰的伞形柱,腹部下接三条三棱形锥足,内侧有凹槽。柱帽顶饰涡纹,柱帽饰三角纹及云纹,口沿下饰一周三角纹,内填云纹,颈部以六等分短扉棱为界,间饰省变形饕餮纹,其形状为一端为目纹,上下各伸出一平直的条纹,其上有钩状小歧羽,下边条纹末端向上内卷。腹部饰外卷角大饕餮纹,以扉棱为鼻,躯干较宽,脊背上有大羽翅,后端向上曲折,尾部外卷,身躯填以云纹,腿爪俱全,饕餮纹两侧配置小顾龙纹,通身以雷纹衬地。
  这件斝可算是丙族铜器中时代较早的一件,其他丙族的铜器从殷墟二期至西周早期皆有发现。



西周早期 子(JI)父丁簋  长31cm;宽19.8cm;高27cm  10,896,000HKD
著录:《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4013,吴镇烽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来源:香港重要藏家旧藏
  侈口,颈微束,深腹,腹壁斜直近底部微鼓,圜转内收成底,圈足较高,直圈足壁,下部外撇,接一周折沿,圈足下连铸方座,颈腹两侧置一对兽首环耳,下有长方形珥。兽耳造型为鸟兽的嵌合体,似兽首张口食鸟,兽角外卷,耸出器口,鋬上饰鸟翅,垂珥饰鸟爪及钩状尾羽。腹部及方座四壁均饰以浮雕形式表现的团龙纹,两两相对,身躯以尾端为中心圆圈一匝,如蜗牛状,龙首接于身躯中部,圆睛突出,额顶有粗壮之角上扬内卷,张口,双唇外翻,内有上下交错的一对獠牙,足前屈置头下作爬行状,利爪如钩。口沿下前后饰浮雕小兽首,圈足饰一周蛇纹,圈足前后中间置抽象变形小兽首。方座台面四隅饰内卷角小饕餮纹。通体纹饰四周均以雷纹填地。该簋铸造精良,厚重沉稳,端庄豪华,作为主体纹饰的团龙纹强壮健硕,尤其是龙之下颌及足部,极富肌肉感,给予观者视觉的震撼,这类方座簋是西周早期偏早阶段流行的样式。
   对于方座簋的起源和文化归属的问题,陈梦家先生在总结周初铜器与殷代殷人铜器的差异之一便是『带方座的簋和独立的方座或长方座(所谓禁)』。此簋的主体纹饰,即团龙纹,也被认为是『始见于西周早期』。




商代晚期(KUN)卣  长17cm;宽22cm;高30cm   24,340,000HKD
来源:香港重要藏家旧藏
  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口,短颈,腹部外鼓,低圈足,下有一周短折沿。盖面微隆,弧折至盖沿,盖两侧各伸出一『檐角』,盖顶置花苞形钮,由六翼蝉纹组成。提梁纵向设置,两端有圆雕牛首。盖面短径中间、口沿下颈部及腹部两侧均起扉棱,圈足设四等分短扉棱。盖面及腹部饰牛角大饕餮纹,臣字形目,圆睛甚巨,炯炯有神,兽面殊大,极为夸张,身躯、腿爪相分离,身躯上扬,尾部向下内卷,饕餮纹两侧配置小夔纹。颈部及圈足均饰夔凤纹,作为辅助纹饰。提梁饰夔纹,身躯细长,拱背,尾上卷。通体纹饰以雷纹填地,主体饕餮纹上皆用阴线勾勒,形成『三层花』的满工,装饰繁琐,但层次分明,纹饰华丽,形体壮伟,制作精致,是极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该卣从器身形制来看,大体可归于『纵梁四棱型』卣,这种类型的卣,特点是提梁纵向设置,即提梁方向与器身的短径相平行,盖之两侧有『檐角』,通体装饰四道等分的扉棱。这类卣的时代多集中在殷墟三、四期,个别器物的下限可晚至商周之际。该卣的时代也大致在此范围内。
   盖内铸有铭文一字『』。字像以斧钺枭首之形,在这里用作族氏之名。族的器物迄今发现有36件,传世品居多,无法断其具体的地望,时代多集中在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前段,说明族是殷商旧族,与其他殷遗一样在西周时期仍有延续。






西周早期 六六八一七一簋  长28cm;宽28cm;高12.8cm
来源:香港重要藏家旧藏
  平口方唇,浅腹圜底,高圈足沿下折,形成较高的边圈。四兽首环耳,下有长方形垂珥。腹部饰一周浮雕涡纹,周围以雷纹填地,圈足饰直棱纹,耳部装饰为兽首鸟身,兽角高出口沿。
   『四耳簋主要流行在西周早期,即成王至康王早段。康王后期锐减,穆王早期就已经比较罕见了』内底铸有铭文6字『六六八一七一』,是为数字卦,按照张政烺先生提出的奇数为阳爻、偶数为阴爻的方法3,转换即为《易》卦中的《泰》卦。我们认为这是在铸造此簋之前占筮所得卦象以数字的形式记录在器上,这在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并不鲜见,与之类似的案例可参考岐山周原博物馆所藏的六六一六六一甗(《铭图》032744)4(图三)。


汉 银鸠杖首  长7.5cm;高3.5cm
来源:比利时藏家Ms.Gisele Cröes 女士旧藏
  鸠作顾首状,喙与背相连,卧姿,长尾,翅、尾之羽简洁明朗,首、颈、翅、尾的曲线颇显动静之美。手杖作为老人助步的工具,杖首多为鸟形,如殷墟妇好墓曾出土过一件铜杖首,似鸭首。
  后世习称鸠杖,是君主尊重、褒奖年长贵族的赏赐品,《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赐之几杖。』杖首造型为鸠鸟,亦有特殊含义,《后汉书·礼仪志》:『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鸠杖被寄予祝愿老人饮食顺畅,健康长寿之意。


春秋晚期 鸟柱方形兽座  长21cm;宽21cm;高32cm
[ 来源]·日本东京私人藏家
  方座纵切面似梯形,无底,四侧面由粗犷的蟠螭组成镂空的装饰,蟠螭上用纤细的阴线勾勒纹饰,平顶,中央出一短榫,上插一方柱,每面中间透空,柱顶及柱中饰鸟形,柱底部为握拳的造型与榫相接。两周时期贵族墓葬中随葬有一种青铜方座器,出土位置多在墓室的头箱内或棺椁之间的头端,方座多呈盝顶形,盝顶中央有管柱,部分管柱上还有销孔,原应内插漆木质的柱,多腐朽不存。这类青铜方座器迄今发现极少,不出10件,分别地区较广,见于山东长清、河南淅川、光山、湖北枣阳、浙江绍兴、安徽屯溪、江西安义等地,时代从西周中晚期一直延续至战国早期。
   战国初年。这类方形兽座多出自诸侯国君夫人、卿大夫及其夫人等高级贵族的墓葬。此器的柱顶与柱中的鸟形,寓意充任沟通天地的信使,达到引领墓主人灵魂升天的目的,而柱下方的拳形具有厌胜辟邪的威慑力,是反映古人生死观的重要实物证据。这件青铜方形兽座保存完好,尤其是保留有立柱构件,极为为难得。方座为镂空铸造,工艺精湛,是这类器物中的上乘之作,存世量极少,弥足珍贵。

 商代晚期 兴簋  高14cm;口径19cm
[ 著录]·Deydier Ch.,Understanding Ancient Chinese Bronzes,TheirImportance in Chinese Culture,Their Shapes,Functions andMotifs,Paris 2015,ill.p.20
 [ 来源]·法国私人收藏
  敞口,束颈,腹部圆鼓,圜底,矮圈足,下有一周折沿。器身与圈足皆起六道扉棱。口沿下饰一周蕉叶纹,内填云雷纹,颈部前后增置浮雕兽首,间饰鸟首龙身纹,腹部饰三组曲折角大饕餮纹,两侧增饰立鸟纹,圈足饰夔纹,通身以细密的雷纹填地。纹饰繁缛瑰丽,层次感强,是商代晚期难得的艺术佳品。
  这类侈口鼓腹圈足簋商代中期偏早既已出现,发轫于中原中心地区。殷墟三期左右,此式簋主要发展为纹饰简约型与繁缛型两种,后者通体满花装饰,器体厚实凝重,本簋即为繁缛型的典范,可视为商代晚期青铜铸造工艺之杰出代表。内底铸有铭文1字『兴』,是为族名。兴族器时代多集中在商代晚期,个别已进入西周早期,可见兴族作为殷遗在西周仍有延续。

商代晚期饕餮纹尊  口径29cm
[ 著录]·Lot 1213,“Fine Chinese Ceramics and Works of Art”,Christies NewYork,22 March,2013
[ 来源]·日本私人藏家,1950年前入藏·香港私人藏家
  大口外侈,束颈,宽折肩,腹壁较直,圈足较矮,上有三个小方形镂孔。颈部饰三周凸弦纹,肩部增饰三个高浮雕羊首,间饰夔纹,腹部饰三组大饕餮纹为主体纹饰,上下各加饰一周窄云纹带,起短扉棱为鼻,臣字形目,圆睛突出,长咧口,内有钩状小獠牙,身躯细长向上弯折,周围以云纹组成的列刀纹填充,两侧配饰小夔纹。圈足饰两列卷云纹带。
  此尊的纹饰正是由商代中期的粗犷向商代晚期精细繁缛的过渡阶段:饕餮之角由大云纹组成,而非具象,这一表现形式具有浓重的抽象意味;饕餮之面部、身躯皆充盈云纹,使得整体纹饰不凸出,与殷墟晚期纹饰『三层花』的构成方式相比,虽无层次起伏,但视觉冲击感毫不逊色。此尊之纹饰富有殷墟早期典型性的风格,作为大口折肩圆尊的典型代表,乃商代晚期肇始之际殷墟文化的产物,体量颇大,器体厚重,铸造精良,艺术价值丰厚。殷墟二期、三期是这类大口折肩圆尊发展的鼎盛阶段,在较大型的殷代墓葬中,这类尊居于酒礼器组合中的核心地位,受到高级贵族的普遍重视和青睐。

商代晚期 翌方彝  高23.5cm;长15.5cm;宽14.5cm
[ 来源]·日本东京私人藏家
  口近正方形,口沿内折,深腹,腹壁斜直内收,长方形圈足,圈足四面正中各有一小弧形窄缺口,四阿式屋顶形盖,顶部正中有四阿式屋顶形钮。盖、腹、圈足四隅及其四面中部均起扉棱,盖顶亦起短棱,似屋脊。盖前后两面饰倒置饕餮纹,腹部饰饕餮纹,饕餮纹的形态为分解式,角、目、口、耳、身躯用粗犷的线条表现,相互分离,周围以细密的雷纹陪衬。盖之左右侧面所饰饕餮纹很有特色,面部似蛇首,双角弯曲,颇为殊异。口沿下及圈足饰一周对首的夔纹。
  本器是商代晚期殷墟地区典型的产物,殷墟时期方彝基本上出现在大中型墓葬中,使用者为中高级贵族或受商王宠信的近臣,与爵、觚、尊等酒器形成较为固定的组合,深受殷代贵族的珍爱。这件方彝做工精美,厚重大方,饕餮纹、夔纹等主体纹饰为平铺的表现形式,饕餮之目睛突出器表,十分醒目,凭添肃穆凝重之风。器盖对铭1字『翌』,为族氏之名。翌族主要活跃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翌族铜器多为传世器,有明确出土地点的是1991年11月河南安阳市殷都区高楼庄。

西周早期 饕餮纹方座簋  高23.5cm
[ 来源]·日本东京私人藏家
  侈口,束颈,圆鼓腹,圜底,圈足下接一中空方座。腹两侧有一对兽首半环形耳,下有钩状珥。腹部两面各饰浅浮雕状大饕餮纹,额顶正中又增饰高浮雕小兽首,饕餮纹为分解式,角、眉、目、身躯、爪等皆分离,饕餮两侧各配倒立夔纹,圈足饰夔纹,身躯细长,向上拱起。方座四面各饰浅浮雕状分解式大饕餮纹,方座上面四隅饰浅浮雕状省变形饕餮纹。
  这件方座簋应该也是关中地区或极有可能是宝鸡地区的产物,器体厚重,形态端庄、纹饰华美,堪称艺术精品。对于方座簋的起源和文化归属的问题,陈梦家先生在总结周初铜器与殷代殷人铜器的差异之一便是『带方座的簋和独立的方座或长方座(所谓禁)』。张懋镕先生对西周方座簋曾做过详尽系统的研究,他认为『方座簋源自宝鸡,而后迅速向东方扩展。西周早期方座簋主要出土在关中以西的宝鸡、陇县和关中中部的长安、临潼、泾阳一带,同时北起辽宁喀左,南及湖南株洲、桃江,东到山东黄县、江苏丹徒的广袤地区分布,遍及河南、陕西、山东、河北、辽宁、江苏、湖南等省』。2000—2001年在安阳孝民屯东南地铸铜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铸造青铜器的陶范,其中有器座范136件,发掘者判断孝民屯铸铜遗址的使用年代始于殷墟二期,繁盛于殷墟三期、四期,下限不逾商末周初。有学者也认为孝民屯遗址出土的这些陶范,『可以辨识者绝大多数仍属于典型商晚期风格,不见其他可以明确断定为西周时期铜器风格的陶范』,是商代文化中心区的产物。但是对于『方座簋最早出现的年代在殷商晚期』这一问题,结论似乎还需商榷。

商代晚期北单父乙簋   高18.8cm;宽34.2cm
 [著录 ]·Croes G.,From Ancient Kingdoms to Imperial China,InternationalAsian Art Fair,Seventh Regiment Armory, New York,March 27 - April1,1998,cataloguep.34-35·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编号04010·Deydier Ch.,TheFrank Arts Collection,Hong Kong,2011,catalogue # 9 [ 来源]·G.Croes,Belgium 1998·Frank Arts Collection,Belgium
[ 展览]·International Asian Art Fair,New York,March 27 - April1,1998
  侈口,束颈,鼓腹,圜底,圈足较高。器腹两侧置粗壮的兽首半环形耳,下有钩状小珥。器身前后口沿下及腹部起粗壮的短扉棱,圈足亦起四道扉棱。颈部前后设浮雕兽首,间饰鸟首龙身纹。腹部饰曲折角分解式大饕餮纹,两侧配饰倒立夔纹。圈足饰垂冠顾龙纹。通身纹饰满工,并以细密的雷纹填地,繁缛华丽,浮雕感强。 
  值得关注的是器耳的纹饰颇具特色,兽首为羊首造型,向下卷角,半环形耳两侧饰鸟纹,大圆睛,勾喙,额顶有角状冠饰,近下腹部又加饰一鸟首纹饰,以钩状的小垂珥为喙,意趣盎然。鸟兽嵌合主题的纹饰多出现在簋耳部或觥鋬部,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通常所见的样式是兽首鸟身,鸟首一般被省略。 还有一类是将鸟形全部表现出来,鸟首在兽口下衔,例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亚丑方簋。本簋器耳纹饰由上至下有三段式动物组合而成,极为罕见,匠心独妙。
  此簋著录于《铭图》编号04010。内底铸铭4字:『北单父乙。』表示此簋乃北单氏为祭享父乙而作。商代的卜辞中有东、西、南、北四『单』,作地名解,而殷代青铜器铭文中亦有『西单』、『南单』、『北单』等族氏名。

春秋中期 蟠虺纹方壶  高62.3cm
[ 著录]·《千禧年清翫雅集收藏展》 #116,鸿禧美术馆,台北,2000
 [ 来源]·台湾重要私人藏家收藏
[ 展览]·《千禧年清玩雅集收藏展》,鸿禧美术馆,台北,2000
  侈口,厚唇内敛,束颈修长。颈部两侧置一对顾首爬兽形耳,肩部外弧起棱,腹部由中心作菱形凸起的粗棱作为分隔界栏,使下腹部显得更加鼓张,腹壁曲率较大,最大径接近底部,圜底,方圈足,下连铸四牛,以背承壶。颈上部饰蕉叶纹,内填蟠虺纹,蕉叶纹之下、颈下部及上腹部的四个区域内皆饰细密的蟠虺纹,以突出的小圆目为中心,身躯相互交缠,颈部的蟠虺纹仍带有窃曲纹样式的孑遗。圈足饰卷云纹。器耳装饰爬兽,似虎非虎,体形壮硕,身躯曲线流畅,额顶有双角,张口,上唇外翻,吐舌,长颈,弯肢,长尾末端内卷,额、颈、四肢填饰小鳞纹,身躯、尾勾勒阴线的S形叶纹。圈足下牛形附足,牛为站立状,昂首,身躯纹饰表现为鳞甲状并用阴线装饰四肢。
  此类长颈爬兽耳方壶,流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尺寸巨大,合盖高度皆在60厘米以上,铸造精良,工艺精湛,壶身的主体纹饰采用模印制成,繁缛细致,盖冠作莲瓣或外侈形,多表现为镂空的装饰。器耳和附足多为爬兽形,形态优美健硕,纹饰精细,极大的提升了整体的艺术价值。从上述墓葬的规模来看,此类大型青铜壶的使用者身份等级颇高。在全球范围内看,它们是公私收藏追逐青睐的珍品。

战国中期 铜马  高23cm;长26cm
[ 来源]·台湾重要私人藏家收藏
  铜马作站立状,头部略小,身躯健壮,四腿较短,尾末梢打结,从生殖器的外形上判断,此马为雄性。马首线条俊朗,用贴身的流线表现出身披铠甲形象,其上稀疏的散布圆圈纹。铜马头部、身躯、四肢比例匀称,造型准确,生动写实,尤其头部刻画细致、传神,眼、耳、鼻、嘴等五官塑造得惟妙惟肖,面部肌肉十分逼真,青筋微凸,神态安详。
  自西周以来,统治者对马政十分重视,西周金文中所见的执驹典礼,周王要亲自参加,十分隆重;非子为孝王养马有功而受封,始有秦邦;战国以来的兼并战争日益频繁,在车战向骑兵作战过渡的阶段,战马更是珍贵的战略资源。《吕氏春秋·观表》、《相马经》等文献对选择优质马种都有详细的描述。
  本器作为墓主生前的摆饰器,将良马塑造成形,以艺术的手段表现出来,可见古人对马的珍视和喜爱。这件铜马可归于广义的弄器,这类器物在殷墟时期的墓葬中就有出土,是墓主生前珍爱的玩赏器物。
西周中期寿䍙尊  高19.3cm;口径18.3cm
[ 来源]·香港重要私人藏家
  喇叭口,束颈,下腹部向外倾垂,矮圈足,接地处外撇,沿下折。口沿下饰一周蕉叶纹,内填变形饕餮纹。颈部前后增饰小兽首,间饰长卷尾鸟纹,鸟首向前,勾喙,冠羽卷曲,尾羽分为两股,上股尾羽细长,下部尾羽粗大迤逦,与身分离,内端出歧枝。腹部饰分解式大饕餮纹,云头形角,大眼眶,中间起极短的扉棱为鼻,阔口,桃形耳,身躯向上曲折,卷尾。外底起网格状阳线。主体纹饰皆以浮雕为表现形式,其上再用细阴线勾勒,而周围填衬细密的雷纹,形成『三层花』的视觉效果,纹饰满工,瑰丽华美,彰显雍贵。
  内底铸铭5行41字:隹(唯)九月初吉己亥,寿(蔑)历于(侯)氏,睗(锡)马卅匹,寿䍙(扬)对(侯)休,用乍(作)乙侯寳宗彝,子(子子)孙(孙孙)其迈(万)年寳用。这类器体为『两段式』的垂腹筒形尊流行于西周早期后段至西周中期,根据装饰风格的不同可分为简约式和繁复式,这件尊是满工纹饰的杰出代表。
  结合铭文字体来看,规整拘谨,结构紧凑,笔画中已无破磔痕迹,字体风格与丰尊最为接近,故其时代在西周中期偏早,即穆王世。铭文内容记九月初吉乙亥日,寿䍙受到侯氏的褒勉,受赐三十匹马。寿䍙赞颂侯的美恩,为祭享乙侯制作了这件宗庙的礼器,子子孙孙万年永远寳爱使用。铭文中值得关注的有以下三点:1.『侯氏』称谓。铭文中出现的『侯氏』这一称谓比较特殊,侯氏之称因其家族世代为侯,爵位具有世袭性,带有『因官命氏』的色彩,故缀以『氏』,在西周时期的金文中『侯氏』一般只为诸侯的一种自称。 本铭中侯氏为器主寿䍙对君主的敬称,此尊为西周中期偏早之器,这是侯氏作为他称用法时代最早的一件证据。2.侯与器主寿䍙的关系。铭中的乙侯是受祭对象,他是这位在世的侯氏、侯的先人,从其庙号使用日名的情况来看,他的族属应该不是周人的宗邦、姬姓的诸侯。器主寿䍙可以制作宗庙的礼器祭享乙侯,可知其出自侯的公室,身份应为侯之弟,但他已然是小宗之宗子。3.『马』之义。马中的显然是修饰马的专有名词,前所未见。是从马,从卜得声的字,此字可读为『驸』。卜上古音在帮母屋部,驸在并母侯部,并母、帮母皆为唇音,侯屋阴阳对转,又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云:『驸,假借为赴、为䟔。』二字可以相通。《说文·马部》:『驸,副马也。从马付声。一曰近也,一曰疾也。』段玉裁注:『副,贰也。』并引颜师古注:『非正驾车皆为副马。』如果将副马理解为配车之马则马之义为驾辕之外的马;如果取『疾』义,则有『壮』(《尔雅·释言》)、『急』(《广韵·质韵》)之训,马则可理解为良马骐骥。
  器主一次性受赐马三十匹,数量巨大,这在西周赏赐类金文中是十分罕见的。迄今发现的西周时期最多一次赏赐马匹数目为三十二,见于大鼎(铭图02465、02466),本铭中赏赐马匹数量排名第二,颇为可观。这件器物在整体艺术造型上精致非凡,在铭文内容上极有研究价值,是不可多得的藏品。

商代晚期 竟祖辛卣  高14.8cm
[ 著录]·Umehara S.,Nihon Shucho Shina Kodo Seika,Selected Relics ofAncient Chinese Bronzes from Collections in   Japan,Osaka,Yamanaka& Co.,1959,Volume 1,plate XL.梅原末治《日本搜储支那古铜精华》日本山中商 会,大坂1959年版,第1 册,图XL·Mizuno S.,In Shu Seidoki to Gyoku(Bronzes and Jadesfrom Yin and Zhou Dynasties),Tokyo 1959,p.30 and inscription fig70f.水野清一《殷周青铜器と玉》东京1959 年版,第30 页,铭文:图70f·法国吉美博物馆Guimet,Musée desarts asiatiques,Trésors de la Chine ancienne,Bronzes Rituels de laCollection Meiyintang,Paris 2013,p.82 -83,no.49·Deydier Ch.,ChineseBronzes from the Meiyintang Collection,Volume 2,Hong Kong2013,p.120-123,n° 175 [ 来源 ]·PrivateCollection,Japan·Kochukyo,Tokyo,Japan·Eskenazi,London,U.K·MeiyintangCollection,Switzerland
[ 展览]·法国吉美博物馆Trésors de la Chine ancienne,Bronzes Rituels de laCollection Meiyintang,Musée des arts asiatiques Guimet,Paris 13March- 10 June 2013
  整器呈两只相背伫立的鸮鸟联体而成,横截面为椭圆形,盖为鸮的头部,勾喙,圆目突起外有眼眶,内卷角特大,两端似云头。盖顶有菌形钮,上饰减省蝉纹。器体为鸮身,短颈微束,腹部外鼓,饰漩涡形羽翅纹,末端附有钩状歧羽。四蹄形足分别为鸮之双足,粗壮健硕,蹄足上用极简的几笔阴线勾勒出鸮爪。颈部两侧置对称的半环耳,内套绹索状提梁。整器造型壮硕,纹饰以浅浮雕的表现方式展现,质朴简单,神秘威严,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这种背伫形鸮卣始见于殷墟二期,形制基本无变化,唯纹饰有繁简之别:繁者多以细密的雷纹为地,以小鳞纹刻画出鸮之羽毛,盖面的鸮首饰以饕餮纹,器身加饰夔纹、鸟纹等,或再起扉棱以增强装饰性。
  学界对这种鸟兽形青铜礼器的产生来源有不同的认识:以往一般认为动物造型器起源于商代中心区,影响辐射至周边区域;近年学界有动物形器是长江中心区(以湖南为主)的特产继而输入到其他地区的看法。此卣为玫茵堂收藏,盖内与器内底对铭3字:『竟祖辛。』表示此卣为竟族祭享祖辛而作。迄今发现的商末周初竟族铜器约有7件,计簋1、卣3、觥1、罍1、盉1件,出土地点多不明晰。其中现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竟父戊觥(图五)造型端庄,铸造精良,华美异常,可窥知竟族在商末具有一定的实力。

西周早期 丩盾父戊角  23.5cm
[ 著录]·陈仁涛,《金匮论古初集》P.157,香港亚洲石印局,1952·林巳奈夫,《殷周时代青铜器研究 殷周青铜器综览》角8,吉川弘文馆,1984·Sotheby s,London,18 July 1961,lot no.83·Sotheby s,NewYork,4 December 1984,lot no.6·Rawson J.,The Bella and P.P.ChiuColl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Bronzes《赵氏山海楼所藏古代青铜器》, ·Hong Kong1988,p.54 - 55,no.13·刘雨、汪涛,《流散欧美殷周有铭青铜器集录》300,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WangTao,Chinese Bronzes from the Meiyintang Collection,London2009,p.32-33,no.10·吴振峰,《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第17册,p.212,编号08777·Guimet,Musée des arts asiatiques,Trésors de la Chineancienne,Bronzes Rituels De La Collection Meiyintang,Paris2013,p.48,no.25·Deydier Ch.,Understanding Ancient ChineseBronzes,Their Importance in Chinese Culture,Their Shapes, Functionsand Motifs,Paris 2015,ill.p.59 [ 来源 ]·Sotheby s,London,18 July1961,lot no.83·Sotheby s,New York,4 December 1984,lot no.6·TheBella and P.P.Chiu Collection,Hong Kong·EskenaziLtd,London,U.K·Meiyintang collection( 续 )
[ 展览]·Sotheby s,London,18 July 1961·Sotheby s,New York,4 December1984·法国吉美博物馆Trésors de la Chine ancienne,Bronzes Rituels De LaCollection Meiyintang,Musée des arts asiatiques Guimet,Paris 13March -10 June 2013
  口部两尖翼呈凹弧形向外射出,深腹,直壁,圜底,腹内侧有兽首鋬与一足对应,腹下连铸三棱锥足,足尖外撇。翼下饰大蕉叶纹,间饰小三角纹,内填减省夔纹。腹部前后饰分解式饕餮纹,皆以细密的雷纹填地。
  商代早期伊始,在墓葬中出土的觚爵组合构成了商代酒类礼器制度的核心,也是商代礼器组合最基本的要素。铜角与铜爵在功用上有一致性,角可替代爵使用。
  鋬内铸有铭文4字『丩盾父戊』,意为丩盾族为祭享父戊所作。丩盾之盾旧释为毌,此字实为盾之象形,今从林沄先生考证改释为『盾』,丩盾族铜器发现已有20件。
  此角传出自河南安阳,1961年7月出现在英国伦敦富士比拍卖行,曾由香港陈仁涛、麦克唐纳、香港赵不波、瑞士玫茵堂等显赫藏家收藏。

 商代晚期 史鼎  高23.9cm
[ 著录]·J.J.Lally & Co.,Ancient China,Jades,Bronzes &Ceramics,New York,1999,catalogue n° 28·Deydier Ch.,The Frank ArtsColl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Bronzes,Hong Kong,2011,catalogue n°6
 [ 来源]·J.J.Lally & Co.,New York,1999·F.ArtsCollection,Belgium
[ 展览]·J.J.Lally & Co.,Ancient China,Jades,Bronzes &Ceramics,New York,1999·Deydier Ch.,The Frank Arts Collection ofAncient Chinese Bronzes,Hong Kong 2011
  窄折沿,方唇,腹呈锅形,浅腹,圜底,口沿上有双立耳,三夔形扁足,头向上,双唇承接腹底,尾部上卷似弯刀。腹部饰饕餮纹,以扉棱为鼻。夔足突目,上有阴线勾勒的云纹。
  史族乃商代世家望族,在卜辞中史即史官,伴王左右,主持祭祀、记言记事、出使王命,地位颇高,史族之名可归于以官命氏。迄今发现的史族铜器数量有一定的规模,时代从殷代晚期延续至西周早期。由考古资料可知,史族在商代聚居于安阳殷墟,入周后分散迁徙至山东滕州、关中等地区,其势力一直没有减弱。扁足鼎最早出现于商代二里冈上层时期,按照器腹的形状可分为圆腹扁足鼎和方腹扁足鼎两大类,前者一般为三扁足,后者为四扁足。圆腹扁足鼎又可根据腹深与扁足高度的比例差异分为短足和高足二式。此鼎的形制显然属于高足式,此式鼎在商代中期既已流行,不仅见于中原中心地区,亦见于周边地区,如新干大洋洲商墓中也有出土,而且这一地区墓葬出土的扁足鼎数量多,规格大,呈现出独特的风貌。这一时期有部分扁足鼎与柱足鼎在耳足布局上保持着一致,即呈现出『四点配列式』的特点。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是扁足鼎繁荣发展的时期,已知出土扁足鼎的墓葬等级不低,墓主具有较高的身份。
  商晚至周早阶段,扁足鼎在形制和功能上出现了多样性:扁足以夔形为主,也有立鸟形或兽形的;方腹扁足鼎中出现了一种较为特殊的器形——方腹圜底扁足鼎,腹下接四扁足,这一器形应该是圆腹扁足鼎与常见的方腹方底鼎相结合的产物;西周以来在扁足鼎的足中部加铸托盘或在腹外底连铸炉灶,目的是盛放炭火用于加热,功用类似于现代的火锅或起保温作用。西周中期以后,扁足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西周早期 伯鼎  长18cm;宽21cm;高25cm
[ 来源]·日本东京私人藏家
  器口内敛,口沿内折为子口,口沿下腹壁两侧有双附耳,耳直折远超口沿。深腹,下腹向外倾垂,圜底,三足略呈蹄形。盖面隆起,从盖顶中央的铸造痕迹来看,原应有钮,外围置三个倒置夔龙扁扉,盖沿内折成母口,与器之子口相套合,盖倒置可作三足浅盘使用。盖沿和颈部均饰饕餮纹,躯干作窄长细条状,尾上卷,躯干下接短小的足爪,双目上横出与躯干平行的羽翅状附角。周围填以细密的雷纹。足根处亦饰饕餮纹。这类敛口附耳三足圆鼎是西周时期出现的新器形,甚为少见。
  器盖对铭4字:『白(伯)乍(作)旅彝。』『旅彝』表示此鼎为『可移动之器,所以用途不限一种,地方不限一地,陈设不专一处』。此鼎尺寸不是很大,重量不沉,而有一定的容积,便于移动携带,可以外出使用。另外盖却置后可盛放食物,盖面上的短扉亦可作足,功能多样,十分方便。此鼎的形制特点充分完美的诠释了『旅彝』的意义。

商晚期 凤鸟蝉纹鼎  口径16.5cm;高21cm

[ 来源 ]·日本东京私人藏家

  侈口,立耳,颈部略收,深腹下垂。圈底下置柱足。颈部饰鸟纹一周,是鸟兽结合的图案,头部是鸟,躯体却是兽,在商代晚期青铜器上这种鸟纹较为常见,腹部饰一周蝉纹,值得注意的是,商代的蝉纹并无翅翼,是处于“复育”阶段的未成虫,钻出泥土的蝉,是从“复育”背上开裂而出的,即新生命由此诞生,蝉纹采用这一生长阶段的形态,应该具有特定的意义。

 


商代晚期 亯爵  高19cm
[ 著录]·Christian Deydier,Oriental Bronzes Ltd,Opening Exhibition,LondonDecember 1987,catalogue no.3,p.16-17 [ 来源 ]·L.DepagneCollection,Nice - London,before 1987
[ 展览]·Christian Deydier,Oriental Bronzes Ltd,Opening Exhibition,LondonDecember 1987
  长流与尖尾皆上翘,近流根处的口沿上有双柱,菌形柱帽,直筒形深腹,腹壁较直,腹部起三道扉棱,圜底,三棱锥形足,腹一侧设兽首鋬。流、尾、口沿下均饰蕉叶纹,内填云纹。腹部饰分解式曲折角饕餮纹,以雷纹衬地。
  鋬内铸铭一字『』,释为亯,为族名。甲骨卜辞中享作为地名,此地距离殷都不远,根据商周时期族名、地名合一的族氏命名原则,享族发源于此地。亯族铜器迄今发现已有40余件,时代自殷墟二期至西周早期。商代的亯族聚居范围在安阳附近,入周后仍有延续。

商晚期 乳丁雷纹鼎  高20.4cm
[ 来源]·伦敦苏富比,1979年12月11日,拍号25·伦敦苏富比,2008年5月14日,Fine Chinese Ceramics andWorks of Art
  口折沿,上有立耳,头腹相连,深腹圆底,下置柱足。头部饰目纹,鼎腹满饰以斜方格为主的乳丁雷纹,每格四边饰云纹,中间有一乳丁,并列在一起形成虚实相间的图案效果。这类纹饰最早出现在殷墟中期的青铜器上,器形、纹饰大致相同,唯颈部纹饰有鸟纹、龙纹、蝉纹的不同,而作双列式目纹的却很少见。双列式目纹在殷商中期的青铜器上已经出现,一般作狭长的横条形,装饰在器物的头部或圈足处。斜方格乳丁雷纹,表现的形式大致相同,唯商代晚期的乳丁呈扁圆状,与尖锐状的西周早期样式完全不同。腹内壁正中央刻有一族徽。

西周中期 仲作盨   长31cm;宽20cm;高18.5cm
  敛口有盖,顶有立足式抓手,鼓腹,圈足外撇,铸有镂空三角纹,其下又设兽首蹄足,蹄足与圈足间饰有虎面。颈腹两侧设兽首耳。盖面边缘、器颈均饰目纹一周,其余为瓦棱纹。器内、盖底均铸有铭文,可惜锈迹将部分文字掩盖:『中X父作宝X』。

西周中期 㝩簋  长22.5cm;宽29cm;高20cm
 来源:香港私人藏家
  器口微敛,有盖,尚有圆形抓手,盖缘折沿。腹部略为下垂,圈足下设三短足,腹两侧设兽首耳,垂珥。盖边及器口沿均设S形顾龙纹,极其华美。器内盖底各铸对铭41字:唯三月初吉己亥,王在郑,赐㝩牲十、戠牛。曰:『用肇祀于郑。』㝩既即事。拜稽首,敢对扬王休,用作朕皇考饙廏簋。铭文大意:在某年三月己亥日,周王在郑地,赐给㝩祭祀用的牛10头,用于在郑地祭祀,于是㝩磕头,称扬周王,制作了祭祀父亲的簋。

战国 龙纹鼎  高19cm
  敛口有盖,盖上分置三个环纽,可却置。宽腹圆底,下置袋足,腹上部设附耳。盖面中心有雷纹组成圆圈,以绹纹为界,腹部饰两周变形龙纹,亦以绹纹为界。此器的纹饰主要由绹纹和变形龙纹组成,形式基本相同,龙作粗体,不辨首尾,自右至左作不规则的弯曲,而在空隙处均以连续的雷纹作充填,这是三晋青铜器装饰纹样的遗风,绹纹则是春秋晚期到战国时代青铜器中普遍流行的纹饰。


西汉 几何纹铰链壶  长17cm;宽20cm;高33cm
  侈口,无颈,鼓腹。肩部雕饰几何纹饰,由三角形组成。肩部两侧对称置环纽,铰链由此套接,并从两侧连至置于顶盖之上的短提梁。顶盖平坦,于表面对称铸有一双铺首,并饰小型环纽,盖中央雕刻几何花纹。腹部鼓突处雕饰蟠螭纹,同时置有环纽。

战国 飞鸟柱青铜盘  长42.5cm;宽39cm;高22.5cm
  青铜盘一般用于盛水,是自西周时期开始的贵族用器,用于进行宴飨之前的沃盥之礼。此盘口阔、腹浅,两侧置提环,底部以圆形高脚台支撑。盘内中央部分向上伸出一根短青铜柱,顶端置一飞鸟,头部左摆,双翼后掠,双翼羽毛纹饰清晰可见,颇为潇洒。

战国早期 几何纹龙首盉  长24cm;宽30cm;高24cm
  小口,短直颈,腹部成扁圆形,蹄形足,短粗。圆盘形盖,盖顶中央有一兽形钮,穿系三节环链与提梁相接。肩部有拱形镂空提梁,梁体为管形,曲颈龙首形短流,与流对应的一侧腹部及提梁上有镂空扉棱。腹部饰凸绳纹四道,从口沿向下分为五层,第一层饰一周内填变形蝉纹的三角纹,第二、四层饰上述三角纹交错组成的纹饰带,第三册层饰几何纹,内有云纹勾勒。
  盖面以三道凸绳纹为界,将其分为三层,最内层为中央为一圆雕立兽,中间一层饰九条圆雕螭龙纹,围成一圈,最外一层从遗留的坑洞可以推测原先也应有各种圆雕动物造型,三层皆以几何纹衬地,盖折沿饰斜三角云纹。
  此盉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各种浮雕、镂空的装饰:由缠绕的细长蛇身组成镂空的提梁,蛇身上的鳞片刻画的十分细腻,近流口处增饰由缠绕的多条小蛇组成的兽面。提梁和腹部之宽扁镂空的扉棱也由蟠螭构成。曲颈龙首流周身饰细小的鳞纹,左右并饰龙腿,盉嘴部为立体的龙首,额顶前塑成圆环状,额顶后增塑呈尾状,双角向后弯曲,角上及龙首两侧各出两条昂首张口状的螭龙。盖顶中央有圆雕镂空的立兽,兽口大开,眼睛为大圆孔,身躯亦有两圆孔,曲折状兽角。立兽周围的圆雕螭龙,昂首张口,口中吐出向上翻卷的粗状舌,双角内卷,身躯盘曲,首尾相接围成一周。三足足根处由缠绕的小蛇组成,并探出一圆雕弯曲的龙首。
  这类腹部呈扁圆球体的盉或称为『鐎盉』是东周时期出现的新器形,主要有提梁式和曲柄式两种,前者纹饰装饰较复杂多样,流行地区分布比较广泛。这件盉与绍兴坡塘狮子山M306出土的盉(M306:采1)(图一)极其相似,时代在战国初年,属于徐舒文化的产物。与绍兴M306盉相比,此盉装饰更加复杂瑰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同类器物中纹饰装饰最精细、工艺技术最繁复的一件。

战国 嵌红铜龙纹罍  长40cm;宽46cm;高35cm
  罍是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此件圆罍圆口,广肩,丰腹,平底。肩部两侧置环耳。顶盖外突,呈斜坡式屋顶状,顶端置提环。器物表面嵌红铜,镶龙纹与几何纹。嵌红铜工艺是战国时期才开始出现的铸造工艺,在以往垫片铸造的基础上发展,以红铜代替垫片,使得铸造后的器物内、外都能看见红铜纹饰,是非常独特的装饰技法。整器端庄大方、纹饰简洁、风格清新,是一件战国时代的青铜精品。

战国早期 嵌红铜龙纹豆   直径30.5cm;高28cm 
  盖与腹相合呈扁球状,盖为覆钵形,盖顶有圆形捉手,腹上部两侧设双环耳,柄部较高,中间收束,便于把持,下有一周台沿。盖面、盖内、器内底中央位置饰四瓣花芯形纹饰,中心为圆圈形,四周各伸出尖心形瓣,四周饰螭龙纹,其外围饰两周龙纹,间以长菱形纹分界;腹外壁饰两周龙纹,间饰两周长菱形纹。捉手顶面饰一周『王』字形纹,柄近地处饰三周『王』字形纹。通体纹饰均以红铜镶嵌而成,龙呈奔腾驰骋状,以静止的纹饰表现出动态的效果,极具艺术性。
  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此式高柄环耳豆主要分布于三晋、燕等地区,作为食器组合的重要品种,是上层贵族常用之器。东周时期流行的镶嵌工艺在这件豆上表现的淋漓尽致,纹饰布局秩序井然,毫无局塞拥挤之感。器内外壁皆有装饰,这在同类器物中颇为罕见,殊异不俗。

汉 铜马  长28cm;高32cm
[ 来源]·比利时藏家Gisèle Croës
  铜马呈昂首站立状,四肢微屈,张口,尾部末端束结,展现跃动的体态。这种铜马一般出自汉代身份较高的贵族墓葬之中,生的动物俑显示墓主人的崇高地位和财富。

汉 铜猪  长18cm;高8.5cm
[ 来源]·比利时藏家Gisèle Croës
  铜猪呈站立状,从口内的獠牙可知其为野猪的造型。汉代墓葬中的动物俑,猪类形象有两种,一种为家猪,一种为野猪,材质有陶、铜等。这件铜猪铸造精良,写实性强,在同类器物中堪称上品。

西周早期 兽首当卢 (一对)  长19.4cm
[ 著录]·Lot 9,“Informing the eye of the collector:Chinese Ceramics andWorks of Art from J.T.Tai & Co.”,Sothebys New York,22March,2011 [ 来源 ]·J.T.TAI & CO·欧洲私人藏家
[ 展览]·“Informing the eye of the collector:Chinese Ceramics and Works ofArt from J.T.Tai & Co.”,SothebysNew York,22March,2011
  两件当卢大小、形制、纹饰俱同。当卢为马首饰件,卢通颅,使用方法为将其以皮条系连在马络头上,置于马面额前的装饰物,因位于马头颅正中,故称当卢。这对当卢顶端为兽首,下连竖直长条形半管。兽首微隆起,下卷角似云头,巨鼻,弯眉,圆眼,眼眶较深,长条形半管上有两道细凹槽,周有平缘。当卢兽面各部位的刻画有明显的层次感,颇有威慑孔武之力。

春秋早期 盘龙纹小罐  长5cm;宽7cm;高6cm
  器横截面呈卵形,平盖,扁身,圜底,盖沿及口沿两侧有穿孔,上下扣合,用以穿系绳。腹外壁前后两面饰对称的单体盘龙纹,盖面、器底均饰双体的互相勾连、盘绕的龙纹,后者可视为春秋中晚期流行的蟠螭纹的滥觞。口沿两侧穿耳部位饰一人面,莞尔一笑,甚添神秘之感,人面下饰一上卷角兽面纹。
  已发现的这类青铜小罐高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小巧精致,颇具特色,流行于春秋早期,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区。根据形制可分为三种:1.穿耳罐,是这类小罐中的大宗;2.提链罐,多出土于山东地区;3.环耳罐,仿陶器形制,极为罕见。穿耳罐中又可细分为两式:圈足式和无圈足式,本器显然属于不带圈足的穿耳小罐。
  这类小罐在墓葬中的摆放位置与青铜礼器判然分开,性质是装盛物品的实用器。绝大多数小罐出土于女性墓葬中,使用者为女性。类小罐的用途是盛放脂粉类化妆品的小匣,类似于盒梳妆。

西汉 几何龙纹镂空圈足盒(一对)  口径27cm;高13.5cm
  此盒成对,圆形,鼓顶,圈足。顶部四边置四提环,正中雕圆形纹饰,边沿雕饰一圈窄边纹饰,在中央纹饰和边沿纹饰之间,雕饰四只龙纹。外壁平直,表面正中雕饰一圈几何纹饰,上下两缘雕饰双股绳纹。圈足镂空,以几何雷纹衬之,并置四提环。此种形式的器物非常少见,应为贵族生活用器,华丽大方,是该时代的精品。

西周晚期 窃曲龙纹鉴  长40.5cm;宽48.5cm;高22.5cm
  鉴是用来装水、装冰的大形器皿。古代青铜镜是贵族用品,一般民间就用盛满水的陶鉴来照镜子,所以有鉴定、前车之鉴、日月可鉴之说,而王公贵族使用的鉴大都用青铜制作。此鉴侈口,广肩,深腹,平底,满身铸有窃曲龙纹,刻痕遒劲有力。鉴身两端置兽首提环,兽首的形制非常有趣,双角粗壮,双目鼓突,极具威势,充满动感。

春秋时期 蟠虺纹壶(一对)   口径30cm;高28.5cm
  侈口,设盖,上置四个龙形环纽,长颈圆肩,腹往下逐步收敛,下置低圈足。肩两侧设四个兽面环耳。通体有五道层叠的龙纹。每一单位由上下两龙构成,躯干上每龙各有四枚旋转的羽翅纹,各小单位图案中包涵八枚羽翅纹,羽尖突起,触之刺手,龙头反隐匿其间,精细繁密。
  春秋战国时的铸铜工匠,似乎可以用各种技巧控制铜液,使之就范成器。这种纹饰在当时曾风行一时,纹饰虽然非常精细和复杂,由于使用印模法反复印制,制成外范,以小的纹饰单位重复使用,实际制作并不会过于费时。这类纹饰的制范技术相当先进,往往有纤毫可辨的效果。此壶成对,形制纹饰全同。

西汉 人擎铜灯  高13cm
  铜灯呈圆形,以立柱支撑,人俑跪于柱底,双膝顶柱,双手环抱柱身,背负竹筐,表情刻画生动。底座为一折沿圆盘,为整器提供了良好的稳定性。



西汉 狮子人擎铜灯  高10cm
  人俑侧身跪骑于狮身之上,右手高擎灯台,左手抚狮头,面带笑意,仰视灯台。狮子卧坐,仰头咆哮。与一般的人俑铜灯不同的是,此人俑衣冠整齐,动作舒展,姿态惬意,不似先秦时代的奴仆形象,非常难得。


春秋时期 蟠虺纹鉴  长19.4cm;宽39.5cm;高16.5cm
  窄口缘,束颈,短肩。双兽首环,相对而置。腹部圜收。鉴身的主体纹饰是相互缠绕、呈网格状布局的虺纹,绵密有序。一条凸弦纹绕肩一周。此鉴整体造型与装饰匀称谐调,皮壳优美,精致典雅。

西周晚期 曲龙纹盘匜  长35.5cm;宽40cm;高16.5cm;匜长36.5cm;宽19.5cm;高21cm
 [来源 ]·日本东京私人藏家
  本组器物为一套的盘匜,在西周开始组合使用,在礼仪中扮演水器的角色。此件匜前设槽流,后设外卷角兽首鋬,鼓腹下置四扁足,饰对称的卷龙纹。口沿饰兽体目纹,并嵌有松石,腹部饰横瓦棱纹。而盘口折沿,浅腹,底部有一条边缘,腹两侧设附耳,耳内设有二段小铜棍与盘口相接合。每边附耳两端各铸有悬爬状的卷龙,极其精致生动。盘腹部饰有与匜匹配的兽体目纹,圈足饰并列的鳞纹,圈足下再设三足,以兽首为装饰。整套器物纹饰精美,展现了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礼器的华美之态。 

 汉代 青铜人擎灯  直径14cm;高28cm
[ 来源]·日本东京私人藏家
  战国时期的灯具以青铜质为主体,多为贵族实用器。人俑灯是战国时期青铜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这些灯的人俑形像有男有女,多为身份卑微的仆人形象。
  此件器物灯盘呈圆形,由粗壮支柱支撑。青铜小人跪立,膝头顶灯柱底,双手环抱灯柱,表情严肃,表现出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姿态。铜人的服饰刻画详细,从衣领、腰带、到腰间系上的佩饰,都清晰有致。而此件人擎灯在同类型器物中属于最大的一类,气势非凡,应为高级贵族之器。


唐 八角鸾鸟瑞兽葡萄纹镜  长9.5cm;宽9.5cm;高1.3cm
来源:香港重要藏家旧藏
  八角形镜边,微内凹。瑞兽形钮,内区绕钮饰二鸾二兽。瑞兽身躯健硕,龙首回顾状,鸾鸟展翅翘尾,神采奕奕。外围有十六支葡萄实,间饰枝叶。外区较窄,饰朵云纹。镜身厚重,表面圆润。八角形造型的唐镜数量稀少,此镜保存完好,品质上乘,是极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唐鎏金龙形饰件  高23cm
来源:比利时藏家Ms.Gisele Crӧes女士旧藏
  整器呈钩形,中空,龙首似麒麟,上颚似鸟喙,龙口衔环,开口至眼后,角为弯曲状鹿角与脊鳍相连,髯鬣爽朗,雄武遒劲。器表鎏金,突显华贵。饰件腔内犹有残存的木质纤维,推断此器应为木柱顶端的柱首饰件,龙口中的衔环应是联系挂垂饰、纺织品或者灯笼所造的衔环接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青铜器的分类【上】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一[130P]
北京故宫馆藏青铜器赏析
北京故宫青铜器赏析(2)
图说商周青铜器(不要跟贴,添加中...)
商周时期青铜文物鉴赏:工艺真是太赞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