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茶具“十二先生”排名第八,传至东瀛被日本人奉为至宝!

梁山好汉有一百单八将,《水浒传》最高潮的部分就是 “石碣受天文,英雄排座次”。国人好饮茶,茶文化流传千年,饮茶之器也有座次之分吗?

当然有!南宋时审安老人写就的《茶具图赞》(现存最老的茶具图书),对宋时的喝茶用具进行了详细分类,并且还按当时的官制对茶具进行“授衔”,称为“十二先生”

茶具“十二先生”

其中茶盏为“陶宝文”,号“兔园上客”——意即有才华的君子(兔园:西汉梁孝王所建东苑,曾广纳贤士)。而盏托则为“漆雕秘阁”,排名第八,“承之,易持,古台老人 ”

盏托也叫“茶托”,她伴随着古代饮茶风尚的形成而出现,也随着饮茶习俗的变化而演变。如今我们所说的盏托除了“茶托”外,还包括酒盏托。

图:@动脉影

近年来,由于茶文化的兴起,尚茶品茗已经成为人们交友、会客、沉淀自我的重要方式,加之收藏界对于唐宋瓷器的追捧,古代陶瓷盏托就成为很多人趋之若鹜的目标。

在今年10月2日结束的中国嘉德香港秋季五周年庆典拍卖会上,以182.9万港币成交了一只“南宋青白釉葵花式台盏”,借此可对当今的市场行情做一参考。

南宋青白釉葵花形台盏,中国嘉德香港2017秋季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成交价182.9万港币

但这件台盏并不是“茶托”,而是饮酒器具,很多人都会将两者混淆。因此,要想了解盏托的内涵及属性,必须从其起源、功能、演变、审美等角度去思考,方能提高自身的认知高度,从而理性收藏。

盏托究竟起源于何时,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始于唐代,他们习惯引用南宋程大昌所著《演繁露》,“然台琖亦始于盏托,托始于唐,前世无有也。崔宁女饮茶,病盏热熨指,取楪子融蜡,象盏足大小而环结其中,置盏于蜡无所倾侧,因命工髹漆为之。宁喜其为,名之曰托,遂行于世。”

崔宁(723—783年)是唐代的名将,他的女儿因为用盏喝茶时总感觉烫手,就在碟子中间用蜡筑了一个圆环,将盏固定在蜡环上,既不会烫手,又不至于使盏倾斜导致茶汤外溢。崔宁对女儿的发明大加赞赏,并取名为“托”,随后才有了盏托这种器皿。

盏托的确在唐代就已经流行,从考古出土物中就能直接体现出来。1957年河南安阳薛庄唐墓出土的一件白釉荷花形盏托就是例证,该盏托敞口,口作五出葵口式,花口之间向内卷起作荷叶状,盏托中央有一下凹处呈碗状,用来放置茶盏。这种盏托也是唐代的经典造型。

唐 白釉荷花形盏托

此时期的画作中也出现了盏托的形象,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萧翼赚兰亭图》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老仆人正蹲在风炉旁煮茶,另一旁有一童子弯着腰,手捧盏托,正准备分茶。

《萧翼赚兰亭图》局部图

但根据考古发掘来看,盏托一类器物早在东吴时期就已经出现。在随后的晋代、六朝、南朝时期又陆续有所发现,并且这些出土物基本出自南方的江西、湖北、江苏等地,这与我国饮茶风尚发源于南方正好吻合。

需要指出的是,早期的盏托基本为平底、浅腹的托盘状,托盘中央有一圆形托环,托环高度不会超过盘口,托环之上再放置茶盏。或者将碗或杯状小盏与托盘一体制作而成,没有中央的圆环部分。

南朝青瓷盏托

早期盏托从形制上将,直接受到漆器耳杯及托盘的影响,该器物在战国已经出现,当时用作食器,汉代又改作饮酒器,并出现了铜制及陶瓷替代品。

故宫博物院藏 西汉彩绘漆鸟纹耳杯

东汉以来,通常以一个托盘和两个耳杯组合形式出现,三国时期出现了一个托盘仅配一个耳杯,同时又出现以小盏代替耳杯与托盘成组使用的状况。这就是考古发现最早的盏托形制。

六朝 青瓷耳杯及托盘

但唐代以前的盏托很可能不是专用于品茶的,这与饮茶作为一项专门休闲活动的发展程度有关。饮茶习俗最迟可上溯至汉代以前,可以肯定的是,唐代以前饮茶尚未形成风尚,流传地域也有限,所用器皿还未形成细分化,所以早期的盏托似乎既可以品茶又用于饮酒。

从南北朝开始,除平底外,盏托又出现了一种圈足的样式,此后便成为固定形式保留下来。到了唐代随着饮茶之风渐盛,盏托开始从其他功能中脱离出来,成为专用的品茶器皿组合。

五代 越窑秘色瓷莲花式盏托

入宋以后,盏托中央低矮的托环增高呈杯状,如果俯视托盘,托环中间则呈空心状。这种盏托可以安放与托环口部尺寸配套的茶盏,至于托盘与茶盏的颜色及种类如何搭配,可随主人的审美喜好而定。

辽 青白釉盏托

这种形制的盏托一直作为经典流传下来。清康熙朝,胤禛亲王(后来的雍正帝)命人画了一幅《十二美人图》,共12幅,其中一幅“博古幽思”,描绘了一位面容清秀、体态纤弱的美女,身着汉服倚坐在湘妃椅上的情景,她的身后陈列着一套霁蓝釉碗和青白釉盏托的组合器皿。盏托造型正是宋代高托口葵花瓣形式,这种盏托均为单色釉,体现了宋人崇尚古朴、简约的时代精神。

清康熙 《十二美人图》(局部)

宋 湖田窑青白釉花式盏托

番外篇:日本人秘不示人的“天目台”

需要说道两句的是,在宋代,高台状的盏托也和茶盏,以及点茶法一起传到了东瀛日本,并被日本人奉为至宝。直到现在,在日本茶道中,天目盏所对应的不可或缺的茶道具——天目台,其实就是放置茶盏的盏托,材质有陶瓷、金属、漆器等多种类型。

在今天日本茶道用天目盏点茶时,依然会将茶盏放在天目台上使用,而且这个操作过程规格很高,通常只做“秘传”——即不记录于书本,也不允许录影,只能面对面传授。

日本九州博物馆收藏的“天目台”,其实就是盏托

看似都是托盘中央增高的宋代器物,上文所讲中国嘉德香港拍出的“南宋青白釉葵花式台盏”为何是饮酒器具呢?这就要挖掘品茶和饮酒所用两种盏托的深层含义。

盏托通常为文人雅士及达官显贵所用之物,特别是北方名窑产品,并非普通百姓习见的世俗化商品,这一点可从考古发掘和传世作品的中反映出来。

北宋 钧窑天蓝釉紫斑六瓣式盏托

我们以“南宋青白釉葵花式台盏”为例,这套盏托并非托环中空的样式,而是在托盘中央隆起一个圆形的托柱,托柱顶端有一台面,台面一周作凸起状,可将配套的高足杯(酒盏)置于其上,起到固定作用。

高足杯也可称为盏,就是当时专用的饮酒器皿。虽然在元代之前高酒精度的蒸馏酒尚未发明,但酒毕竟不像茶汤那样温和润口,还是存在些许的烈性,因此高足杯的体量均较茶盏为小,并且放置于特定的酒托盘上才能显得相得益彰。

需要明确的是,托盘所配小盏必须是同一窑口同时制作的,且外观完全配套的产品,不像茶盏托那样尺寸配套即可。这是酒盏托和茶盏托的又一区别。

此外,很多酒盏托的装饰性要大于茶盏托。“南宋青白釉葵花式台盏”的盏和托盘均为五曲葵口状,托盘口沿模印五组折枝秋葵纹,内壁压印五道凸棱是为五瓣花朵状,同小盏外壁的五道凹线相映成趣。托柱壁上印刻莲瓣纹,与圈足一周呈花瓣状的形象珠联璧合。

如此精致繁缛的装饰通常用在酒盏托上,宋代其他窑口生产的酒盏托很多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北宋 定窑白釉刻划莲瓣纹盏托

而茶盏托通常没有过多的修饰,以素面为主,这与两者的使用场合及内涵有直接关联。如上文所述,盏托原本就为社会上层人士所用,而酒盏托就是他们宴请宾客,炫耀自我的工具,有时还需侍女在一旁守候,以便随时斟酒。此时,漂亮的侍女连同精美的盏托都是宾客们欣赏的“尤物”。酒盏托在这种场合中出现,自然要具备华丽的外表,把主人的“面子”给足。

韩熙载夜宴图 (局部)

而在宋代,茶盏托的使用环境与之大相径庭,通常是独自一人品茗,悠然自得,享受宁静;或约上志同道合的好友,切磋茶艺,体味人生。使用对象以同属社会上层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为主,却以简约、质朴、淡雅为审美追求。因而,茶盏托的使用环境及对象,造成了她不像酒盏托那样“张扬”,而是一种平和、简约、内敛的美感。

北宋 定窑白釉盏托(茶盏托)

同其他造物一样,盏托的形制演变始终以实用功能为前提。元代开始,散茶逐渐取代唐宋以来流行的团茶,这种趋势延续到明代,以至团茶消失,散茶独步天下。

散茶的品饮方式较团茶简单的多,可直接用开水倒入盏中冲泡,待茶叶充分散发后饮用即可。从明代开始,茶叶的品种也增多,茶汤的颜色分为黄白色、红色、褐色等不一而足。

这就需要能体现多种“茶色”的茶盏出现,而白釉茶碗就是最好的选择,白釉不论和那种颜色的茶汤搭配,都能体现茶汤原本的色泽和品质。

由于茶叶品种的增多,特别是散茶冲泡方式的简化,使得明清时期的人们更加注重茶汤的“色”与“味”,强调品茶的感官体验,而不是宋代以来点茶、斗茶的“趣味性”。

由此,我们习以为常的“盖碗”出现了。单独形式的盖碗由上部的“盖”和底下的“碗”组成,盖的口径一般小于碗的口径,盖子可扣于碗内,成为“内嵌式”。

清乾隆 白地轧道红彩戏珠龙纹盖碗

这种盖碗可以有效解决保温问题,使冲泡后的茶汤不至于快速冷却,“内嵌式”的设计也确保盖子不易滑落。喝茶时也不必完全揭开盖子,只需半开半合,既留存了茶香,又遮挡了茶叶外溢,使茶汤缓缓流于口中。

盖碗在明代早期已经出现,成组的盏托也演变为仅作为托盘使用的定义。作为承托盖碗的托盘(盏托)在形制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改宋以来的浅弧腹、高托口、高圈足的形式,体现为平底、浅直腹、配以极为矮小的圈足,托盘中央凸起一处圈状小口,口内下凹以放置盖碗。

明龙泉缠枝莲纹葵口盏托

随后,这种盏托又进一步退化为浅腹、小圈足的碟状形制,与盖碗配套使用,有效防止了盖碗烫手、茶汤外溅打湿衣物的弊端。此时,盏托已经脱离了原本的形态,成为盖碗的一部分。

这种成套的盖碗也被称作“三才碗”,盖为“天”,碗为“人”,托为“地”,暗含天地人和之意。

民国胭脂红轧道开光粉彩花卉纹盖碗

盏托直接来源于战国及汉代的耳杯及托盘,伴随着饮茶活动的兴起而出现,在她的演化过程中无不体现着“实用主义”的人文精神。

盏与托盘的搭配,又可看出盏托尊崇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的内涵,双手捧托盘恭敬的向对方奉茶,礼、敬、德、道无不蕴含其中。

图:@动脉影

在审安老人写就的《茶具图赞》中,“漆雕秘阁” 盏托的判词是: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吾斯之未能信。以其弭执热之患,无坳堂之覆,故宜辅以宝文,而亲近君子。

图:@动脉影

“秘阁”在古代为藏书之地,宋时也有直秘阁官制,阁、搁同音,也有茶盏搁在盏托上的含义。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吾斯之未能信”——语出《论语》,有盏托才能用于持危,使之不颠。

“以其弭执热之患,无坳堂之覆”——典出《庄子·逍遥游》,意即有盏托端着就不怕烫,不会将茶盏打翻。

“故宜辅以宝文,而亲近君子”——茶盏(“陶宝文”)既为有才华的君子,那盏托这承托的“直秘阁”,自然毫无疑问就是亲近君子的绝佳拍档了。

-------------------------------------------------------------------

文字为茶边求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日本国宝曜变天目盏是宋朝生产的,宋朝皇宫自己有吗?
泡茶为何要用盖碗?
普洱生茶怎么泡
利休茶碗的启示 | 日本茶道系列 · 碗与筅的追求
懂不懂茶不重要,用的茶具喝对茶才重要
喝好茶,用盖碗茶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