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满族旧俗——关于满族先民“镊须”的疑问

按儒家思想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古时候的汉族人是不能随便剃发理须的。通常剃须仅是拔掉白胡须,如袁枚43岁所写《镊须》一诗是因为发现自己有白胡子,于是用镊子拔掉——“扫除枯槁留青葱”

北方的少数民族则不同,出于便利狩猎等生产实践的考虑,自古以来,北方民族多有剃发、垂辫的习惯,这一点已是人尽皆知的常识,不复赘言。

关于满族的的辫子,我去年说过,今天单说说满族先民(入关之前)的胡须。按理说胡须是男性成熟的标志之一,正所谓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在古代人的审美中,胡须往往最能展现一个男人的阳刚之美。即便是胡须稀疏东方人,总会理出一个大致的形制,展示一种成熟剽悍的气势。

从清代传下来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画像上,我们不难看出,这爷俩尽管胡须不及西域胡人的浓密,但也不失威严优雅。作为满洲民族的老大,他们的审美似乎应该引领着全民族的潮流。


上图为胡须范例

图片为电影《傅满洲博士的城堡》的海报

然而事实却非如此,有一份记录满族先民社会生活的资料《建州闻见录》中明确记载:男胡皆拔须翦发,顶后存发,如小指许,编而垂之左。也就是说当时的满族先民都拔光胡子留小辫子

这份资料的作者李民寏是朝鲜人,1619年助明朝参加萨尔浒战役,兵败被俘囚禁建州近一年。《建州闻见录》是他归国后据在建州女真的所见所闻写成的报告性资料,应当说是相当真实地反映了满族先民的生活实态。根据这份资料显示,不留胡须是满族男性先民具有很强普遍性的时尚。而这却与努尔哈赤的画像中留着完整的唇须不符。


于是猜想努尔哈赤的彩色画像中形象年纪偏大,或许他年轻时是镊须的?或者那图画是清朝中后期的作品,画师的审美已经发生了改变?于是就找了一份看着比较年轻的画像,可画像中也没有拔掉胡子的痕迹。

之后又找到一份与《建州闻见录》相互佐证的资料,是朝鲜使臣申忠一所著的报告《建州纪程图记》,其中记载:“胡俗皆……口髭亦留左右十余茎,余皆镊去……”。申忠一所写报告记录的地域范围较李民寏还要大一些,因此可见当时满族男性先民确实是有拔掉胡须的习俗的。

记录金代历史的资料中,有过女真膏粱子弟……以妆饰体样相夸,膏面(涂脂抹粉)镊须(拔胡子)……”的记载,反倒说明金代女真人入汉地前应是留胡须的,只是进入汉地后,效仿汉族文人审美、做派才有了镊须的习惯。

这与清代内府所藏当时人所绘制《燕寝怡情图》中镊须的情形类似,白面文人,会拔掉胡须保持柔美。可这与建州女真“皆拔须翦发”的习俗应该是不同的。那明末的满族先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拔胡子的习惯呢?那些林中的猎人和粗放耕种的农夫该不会也是受到汉族文人审美的影响吧?

从紫光阁功臣图像等现存清代图像资料上看,至少清朝中后期的男人,多是留胡须的,拔胡子的习惯似乎已经消失。不知是不是因为传说中努尔哈赤推崇《三国演义》,崇拜“关玛法”关老爷的习惯上升到宗教的高度,进而影响了满族男人的审美标准,最终导致了全民拔胡子的风尚渐渐消失?

目前,我常被这些疑问搅扰,尽管这些疑问似乎难言实际用处,然而无法否认的是:或许正是这种疑问,甚至怀疑才是推动人们探究历史奥秘的动力

欢迎大家留言解疑、讨论!

转载请注明“吉林乌拉永昌源作品”

部分图片取自互联网,在此向原作者致谢!

如果喜欢,请把文章转发给更多朋友!欢迎朋友们在文章下方留言评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努尔哈赤小传(上)
爱新觉罗家族的分布
对话:努尔哈赤长得什么样?[多图]
努尔哈赤究竟姓什么
为什么靺鞨的渤海国很发达,人人穿汉装,而满族人却很落后
男人胡子竟然也分吉凶?!哪种胡子命最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