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扶荔宫到葡萄架,帝国内外的交流

今天,葡萄和石榴已经不再神秘新奇,石榴甚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翻看这些水果的传说,我们仍然能感受到文明交流和融合的力量,正是在吸纳了众多的水果素材为我所用之后,中国的水果摊才逐渐丰富起来。

文|史军

图|张洋

中国何时成为真正的中国,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识,主流观点认为是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但是秦始皇统一的主要地域仍然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秦始皇的治下,在中国南端控制局面的还是南越王,而秦始皇的餐桌上,常见的水果仍然是桃李梅杏以及枣子,从南而来的荔枝和柑橘只是远方朝贡的贡品而已。

进入西汉,汉武帝平定南越,中国开始进入真正大统一时期,随着版图的扩张,皇帝的水果篮有了明显的变化。然而,对普通百姓而言,李子还是李子,梨子还是梨子。

重农抑商,中国水果发展的羁绊

商鞅变法是一次对于中国影响深远的变革。商鞅立木的故事因为收入教材而广为人知,商鞅也成为坚持想法和言出必行的诚信人物代表。但是,商鞅变法的核心是什么,却很少有人去探究。

商鞅推行的法令核心就是重农抑商,简单来说,全力保证基础的农业生产,打击工商业。在商鞅看来,农耕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和基石,而那些追逐利润、倒买倒卖的商人只是社会生产的细枝末节,甚至是吸吮百姓血汗的寄生虫。这种重农思想完全否定了商业的作用和价值。毫无疑问,这种重农抑商的政策适合战时活动,因为发动战争的秦国需要大量的军需粮草供给,再加上当时的劳动生产效率比较低,需要大量劳动力来生产。

此后,无论是荀子还是韩非子都力挺重农思想,他们认为农耕才是国家的根基。这一思潮到贾谊的时代达到了顶峰。

贾谊对货币的认识更是极大限制了商业的发展。贾谊认为,生粟才是真正的农业生产,种粮食比做任何事情都重要。不要说什么商品交换的价值,就连种果子种菜都是不务正业的杂事,只有种粮食才可以强国本,这个理念一直沿袭了将近2000年。从此,中国就在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下艰难前行,对货币商品经济的排斥,最终让古老的中国在鸦片战争后的近百年时间里尝尽了苦头。

夹缝中生长的中国水果

毫无疑问,水果是特别需要商品交易的,因为它们既不好储存,也不是必需品。作为植物的果实,它们承担的使命就是保护和运输种子,好吃的桃子肉、美味的橘子瓤莫不如此。但是适合种子生长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在有限的时间里没有找到合适的投送帮手的话,种子在很大程度上就失去了萌发和生长的可能。所以,就经济上而言,植物不可能投入巨量资源来维护果皮的正常功能。换句话说,果皮和果肉可食用的时间是有限的,过了这个时间段,果实就会腐烂,失去食用价值。

虽然不同果实的个性相差很大,像荔枝这样的急脾气,采后三日就不堪食用。即便是皮实一点的柚子和梨,也无法长期储存,特别是完全忍受严寒冬天的考验。至于说可以让很多蔬果在冬天得以保存的地窖技术,那是在一千多年后的宋朝才出现的事情。缺乏长时间保存的属性就大大限制了水果在人类生存这个游戏中的使用范围。相对于那些在谷仓里可以存放经年的五谷,水果只是一年当中供人们尝鲜的过客而已。

相对于五谷杂粮,水果是种可有可无的奢侈品,只有在交易中才能体现出它们的价值。前面的文章中说到,无论是水分、维生素、矿物质,水果都与蔬菜半斤八两,而在膳食纤维方面更是处于劣势,即便是水果引以为傲的甜味,中国人也有办法用粮食来解决。

对甜的渴望,没有果子谷物上

狭义的农业是指农作物的生产。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统治阶级和文化精英从来都没有正眼看过种菜种果的园圃业。即便是为军队提供战马的畜牧业,这个行业的地位也从来没有与农作物种植齐平。因为封建社会的根基就在于农业生产,在于农民与土地的紧密捆绑关系。

不仅如此,中国人对谷物利用的神奇技术,也让水果没有了用武之地。甘之若饴,所谓饴就是人工制造的麦芽糖了。在战国时代,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用谷物来制造饴糖的技术。

东西方都曾经鼓捣出麦芽糖这种东西。对于早期人类来说,甜味并不是一个容易获得的滋味,蜜蜂收集的那点花蜜除外。那通常是植物果实中的果糖、蔗糖和葡萄糖的滋味,荔枝的甜、西瓜的甜、葡萄的甜都来源于此。当然,这些甜味只有水果成熟时我们才能品尝到。

还好,自然界给人类留了后门。在大麦、小麦和水稻这些谷物籽粒萌发的过程中,其中的淀粉会被分解,变成有甜味的物质——麦芽糖。

古埃及人给麦芽糖的归宿是啤酒,并且所有的麦芽糖都真正来自麦芽。原料的限制让欧洲人没能吃上麦芽糖。欧洲人真正吃上蔗糖也是千年之后的事情了。所以水果依然是欧洲人品味甜蜜的重要来源。

就在这个时候,中国人发现麦芽糖可以作为甜味剂。《礼记·内则》中有“枣栗饴蜜,以甘之”的记述,说明在春秋战国时,饴糖(麦芽糖)就已经是很重要的甜味剂了。把麦芽汁混合在蒸熟的大米饭之中,等麦芽汁中的淀粉酶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然后榨取混合着麦芽糖和水的汁液,再经过煎煮,就可以获得麦芽糖。这是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都可以享受到的甘甜。在麦芽糖的步步紧逼之下,中国的水果真的是被逼到了角落之中。

还好,水果种植的发展不仅仅代表商业,还有帝国版图的扩张。

扶荔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在西汉王朝征服了南越国之后,中国水果的格局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荔枝、枇杷、柑橘这些异域水果以往只是朝贡礼物,突然变成了帝国属地的乡土作物。既然是自家的物产,当然需要在帝国各个角落生根发芽,特别是在都城。

皇帝开始尝试将这些岭南的亚热带水果移植到长安,开始修建利用温泉作为热源的温室,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扶荔宫了。毫无疑问,历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直到今天,在北方种植荔枝仍然存在巨大困难,更不用提2000年前的汉代园丁了。

但是,这不仅仅是一种对果实滋味的渴求。这种行为与其说是一种炫耀和娱乐,不如说更是一种宣誓领土的行为,是对版图所有权的强调和展示,帝国的版图之内终于有了不一样的水果。

只是囿于交通的限制,最初中央从地方并没有太多实际的获得。虽然灵渠的开凿对于连接长江和珠江水系发挥了巨大作用,实际上直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南北方的物流才真正通畅起来。而对水果来说,官道和驿站的建设才是保证流通的基础。经过历代的持续建设之后,才有了杨贵妃吃荔枝的物流基础。

就在征战南越的同时,汉王朝的版图也开始逐渐向西延伸。

葡萄和石榴,帝国的交流和联系

张骞出使西域极大地巩固了汉王朝的西北疆域,但真正影响我们今天生活的还是他当时带回的两种水果——葡萄和石榴

葡萄的栽培和食用一直都与西方文明捆绑在一起,但是对于中国来说,特别是对汉朝的人来说,这种水果真是个新鲜事。这些喜欢生长在温暖山坡上的藤蔓,是中原文明对外联系的一个见证。

葡萄几乎就是为酿酒而生的,因为它们的果皮上就有丰富的酿酒酵母。再加上果肉中富含葡萄糖、蔗糖和果糖,葡萄自身就能毫无障碍地变身美酒。人们要做的只是把它们踩碎榨汁,然后把汁水用橡木桶收集起来发酵就好。

用葡萄酿制葡萄酒的历史几乎与栽培葡萄的历史一样悠久。公元前1400年,巴比伦国王就颁布了关于葡萄酒交易的法律。在西方,一直到中世纪时期,葡萄酒都是标准的贵族饮料,而贫民则更多是饮用麦芽发酵而成的酒精饮料。

葡萄酒更是成为天主教、东正教圣餐的一部分,作为受难耶稣血液的象征物。那些禁酒的基督新教教徒则用葡萄汁来代替葡萄酒。

虽然中国的野生葡萄属植物多达38种,但是并没有栽培葡萄。所以《诗经》中记载的葡萄大抵都是些野生的种类。中国最早的葡萄被认为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引入我国的,在随后很长的时间里,葡萄酒都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饮料。只是汉朝的一些酿酒尝试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果,中国人真正接触葡萄酒已经是唐朝以后的事情。而这些酒被中国人广为接受,更要到21世纪了。

石榴的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它们的原产地从伊朗到巴尔干都有相关的文物出土。直到今天,伊朗的石榴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石榴。因为味美多汁,石榴很快就在地球上扩展开来。

考古学家在埃及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公元前1503年~公元前1482年)的陵墓中发现了已经变成黑球的石榴,说明在公元前1482年石榴就已经成为水果,出现在埃及贵族的餐桌之上了。此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遗迹中也有关于石榴的楔形文字记录,石榴出现的时间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

与此同时,西班牙是石榴发展的一个中心。这里不仅涌现出大量新的石榴品种。更重要的是,16世纪,石榴随着西班牙人的脚步踏上了美洲大陆,并且在拉丁美洲找到了新的家园。与地中海区域气候相近的加利福利亚和亚利桑那两个州成为美国石榴的主产区。

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把石榴带回了都城长安,后来我国南北都有广泛栽培。石榴之所以在中国被接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圆形石榴果的种子非常多,这符合多子多福的寓意,所以石榴作为祭品也就不奇怪了。其实,石榴的英文名“pomegranate”的含义就是“多籽的苹果”。中国人如此钟爱石榴,就是与它的这种构造有关系。

但是,在西方传说中,石榴通常与一些邪恶和阴谋捆绑在一起。比如,在希腊神神话中,石榴是从掌管每年植物死而复生的神阿多尼斯的血液中诞生的;而冥王哈迪斯诱惑了普西芬妮吃下了六颗石榴籽,让她一年中有六个月不得不留在冥界。还有很多犹太人相信石榴就是伊甸园中的禁果。在希伯来圣经中,这种果子同时也被视为以色列七大土产之一。

今天,葡萄和石榴已经不再神秘新奇,石榴甚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翻看这些水果的传说,我们仍然能感受到文明交流与融合的力量,正是在吸纳了众多的水果素材为我所用之后,中国的水果摊才逐渐丰富起来。而中华文明的强大同化能力,也在这个时候展现无遗。

压条、嫁接和区分雌雄

在战国和秦汉时期,古人对植物的认识有了一次飞越,辨别植物的雌雄,了解授粉的意义,毫无疑问是个巨大的进步。人们开始初步意识到给果树传播花粉会让果树结出更多的果实。

在同一时期的古巴比伦,人们也意识到给椰枣树授粉可以提高椰枣的产量。但是在欧洲,在宗教禁欲的压力之下,这种关于性别的探讨和描述都被压制,人们一度认为植物是没有性别的。直到18世纪,卡尔·冯·林奈创立了以花朵结构——雌蕊和雄蕊为核心的植物分类学体系。

除了对开花结果的认识精进,在克隆繁殖方面,人类也取得了巨大的飞越。把果树枝条埋在土中,就可以长出新的根系,等小苗长得足够大之后,截断它们,就可以得到与母树一模一样的果树,并且结出的果子是一模一样的。

除此以外,农学家还理解了枝条生长对开花结果的影响,于是出现了摘心的技术。并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理论也开始萌芽,古代的遗传学也在这一时期极大地发展起来。即便是缺乏动力,但是中国水果的相关研究工作仍然在前进。

在经历了春秋时代的短期发展之后,从战国开始,重农抑商的阴影开始笼罩在中国水果发展的道路之上。虽然有皇家爱好的一些庇护,中国的水果如何发展,只能更多地寄托于有情怀的种植者和农学家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有空地,这些“果树”一定要种,不占地一年两熟,果子压满枝头
古人在瓷枕上画桃子代表什么?
水果被女性常常奉为减肥瘦身,美容养颜佳品,了解它的禁忌吗?
卫生部紧急提醒!百害而无一利的4大水果, 如果饿不死就别吃, 你说呢?
咏水果的诗,你读过这两首吗?
图像说史:宋人喜欢吃什么瓜果,看完这十幅高清珍品宋画就知道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