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91年老红军聚会,杨得志知道一人要参会,到门口亲自迎接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在艰苦岁月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将领们都被授予不同等级的军衔,并分配到全新的岗位上,继续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相较于从前的并肩作战,他们极少能得到见面的机会。终于,在1991年,在曾经战友们的千呼万唤下,决定在北京饭店中举行聚会,还单独列出一份名单。

图源网络

当时,年近八旬的杨得志也收到邀请,当看到另外一名参加聚会的老战友李聚奎的名字后,激动地再三确定,甚至抵达聚会地点后,还不顾身体状况,执意站在门口迎接。

李聚奎是谁?为什么会得到杨得志如此特殊的待遇?他又有哪些闻世的著名成就呢?

一腔热血的报国志士

李聚奎

或许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李聚奎的名字,但并不代表他无足轻重。因为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很多关键时刻都有他的身影,而彭德怀与陈赓等都与他有着深厚的交情。

尤其是李聚奎曾救国彭德怀的性命。

1924年,湘军独立五师第一团中来了一批新士兵,其中不乏骁勇善战的能人,但作为团长的彭德怀却唯独对一个人产生好奇心,对方正是李聚奎。

李聚奎

那时的李聚奎任劳任怨,从未有过沽名钓誉的行为。要知道,当时报名参军的人不在少数,沽名钓誉的人众多,但真正能靠着意志坚持下来的人,却寥寥无几,

而他独具一格的行为,令彭德怀不由自主地多加关注。经过一番了解后,才得知他参军如此决绝的原因。

李聚奎

1904年,李聚奎在湖南安化县西坪村出生,父母都是农民,但也深知“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因此在他七岁时,便前往私塾读书,希望能在将来博得功名,走上仕途。

然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下台后,李家父母的愿望也无奈落空。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自己的儿子已经徜徉在先进思想的海洋中。

李聚奎

李聚奎逐渐意识到,中华民族已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外有强敌,内有压迫,必须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才能让底层百姓远离水深火热的危机。

1924年,大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各地,而他也正是这个时候看到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决定加入到行列中。但是,当他将想法告诉父母后,却道严词拒绝。

“我们不过是平头百姓,哪里能反抗过那些军阀势力,还是顾好我们自己吧!”

右一李聚奎

“父亲,母亲。人人只顾自保,我们的国家势必会走向灭亡,只有勇敢站出来一搏,才有绝地逢生的可能性。”

尽管李聚奎据理力争,但李家父母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甚至还强硬地将他锁进屋里。不过,他依旧没有放弃参加革命的想法,趁父母不注意,偷跑出去。

既已许国,再难许家。李聚奎为了大义,不得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也正因为他的奋勇献身,才有革命事业上的诸多辉煌成就。

彭德怀

李聚奎的这番决心深深触动了彭德怀,而他在战斗中的有勇有谋的表现,更令彭德怀给厚望。

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领导平江起义,在激情昂扬的演讲中,李聚奎更加肯定自己的革命道路,也非常坚决地跟随彭德怀的演讲。

当时,起义军遭到敌人的追捕,彭德怀率部撤退。半路中休整的过程中,他号召大家围坐在一起,鼓舞士气。而李聚奎也自然而然地参加到活动中。

图源网络

当大家都聚精会神地听彭德怀演讲时,一名叫做雷振球的士兵突然站起来,抢夺彭德怀警卫腰间的手枪。

早在军队撤退前,雷振球已经接受敌人的挑唆,欲除掉彭德怀,幸好李聚奎眼疾手快,立即冲上前,按住雷振球,并让彭德怀后退。

因为李聚奎,彭德怀才保住一命。甚至后来有战友开玩笑说:“如果不是你老李的那一扑,说不定中国就少了一位大名鼎鼎的元帅呢!”连彭德怀都对他感激万分。

彭德怀

不过,李聚奎却从来不以彭德怀恩人的名义自居,被人提起时,也只是淡淡地说:“作为下属,一忠于国家,二忠于指挥长,我只是尽到本职而已。”

这份忠心,让他得到彭德怀的重用,一路从班长做大队长。而后上了井冈山,在接下来的“井冈山保卫战”中,初露头角。

当时,毛主席率军接应红军主力,而彭德怀带领李聚奎驻守井冈山。然而,国民党反动派注意到我方军力衰弱,趁机发动攻击。

张辉瓒

李聚奎被委以重任,带领少数战士们与敌人展开“敌众我寡”的战役。而毛主席所说的“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的作战画面,其前线指导员正是他。

在与敌人作战的四天四夜里,我军1依旧未落于下风,但是,彭德怀清楚,这并非长久之计,只好下达暂时撤退的命令。

不过,他的这次表现,赢得全军的赞赏,也让毛主席了解到这位同乡人,不止一次地夸奖道:“我这个小老乡,是名铁骨铮铮的湖南汉子。”

李聚奎与杨得志

而李聚奎与杨得志的相识,也源于一次战役。

累累战果

1934年,由于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败,工农红军为保留革命火种,作出撤出中央苏区的决定。彼时的李聚奎已经是红一军红一师的师长,而彼时的杨得志正好是麾下的团长。

这时的红一师作为长征旅途中的开路先锋,一方面要负责抵抗国民党反动派进攻的同时,另一方面要寻找合适的前进路线。

图源网络

在李聚奎的领导下,抢渡乌江、攻下遵义、四渡赤水等多起突袭战中,战士们都发挥出前所未有的潜力,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尤其是强渡大渡河,让红一师彻底威名远扬。

1935年,中央红军抵达大渡河附近,蒋介石得知情报后喜不自胜,扬言要毛主席成为“石达开第二”,相继派出前后两股国民党部队,对我军呈现包围之势。

图源网络

李聚奎清楚,如果无法顺利渡过大渡河,红军主力势必会折在此处。因此,他命令杨得志带领红一团冒雨行军70多公里,迅速组织17名勇士,乘船向河对岸进发。

要知道大渡河河宽将近两百米,水深有9米。在正常行船下都可能遭遇危险,更何况河对面还有国民党军队的火力攻击。但是,李聚奎一声令下,战士们马不停蹄地划向对面。

图源网络

正是这一艘小船的顺利渡河,才给大部队创造了渡河的条件。毛主席在后来总结长征胜利的条件时,公开表扬红一团,称其为“天下第一团”

不过,杨得志作为亲历这场“强渡大渡河”的参与者,自然而然地冠上威名。而李聚奎却因为低调的性格,并未多加张扬自己作为指挥者的成就

不仅如此,在之后的作战中,李聚奎始终奋斗在战斗第一线,却鲜少提起自己的名字。但是,毛主席等人却从未忘记过这位为革命立下汗马功劳的将领。

李聚奎

1936年,工农红军主力顺利会师后,党中央决定由第五军、第九军和第三十军在河西走廊建立西部军,保持与苏联红军的联系。而李聚奎则被任命为第九军的军长,做好防御工作。

那时,他一共领导指挥甘肃土城、永昌和甘肃梨园口战役。虽然给予敌人重创,但我军也因为敌众我寡的情况,出现重大伤亡,不得不紧急撤退。

李聚奎

然而,敌人并未善罢甘休,而是在河西走廊的地界上展开地毯式的搜索。李聚奎只能四处躲藏,但心中始终坚持一个念头:找到党中央,找到红军。

他乔装打扮,巧妙地躲开敌人的搜查。一路上,饿了行乞,困了在茅草上席地而睡,却依旧没有放弃希望。

终于,一身落魄模样的李聚奎终于见到毛主席,脸上没有重逢的喜悦,而是悔恨,哽咽地对主席说:“让第九军全军覆没是我的错误,请组织责罚。”

陈赓

不过,毛主席清楚敌人的来势汹汹,安慰他说:“虽败犹荣,不要过多自责。”

主席的理解和宽容,让李聚奎更加忠于党和国家。而后,解放战争开始,他被委任为129师386旅的参谋长,与旅长陈赓是同乡,并肩作战也更加默契。

此时的李聚奎不再局限于前线作战,而是逐渐将重心转移到后勤补给方面。他凭借在基层工作的经验,作出不可磨灭的功绩。

李聚奎

可以说,李聚奎“能文能武”,配得上“将圣”的名声。不过,在第一次授衔仪式上,他却没有任何军衔。

低调行事,甘为“绿叶”

新中国成立后,李聚奎被分配到的第四野战区司令部担任副参谋长,依旧负责后勤工作。当时的他不仅培养出一大批后勤骨干人员,而且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再展雄风。

图源网络

当时,由于志愿军部队奔赴前线的时间匆忙,很多物资都来不及准备。只得由后勤部队进行补充,而李聚奎夜以继日地奔赴在第一线,保证最快速度、最大效率的物资运输。

值得一提的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最出名的“炒面”口粮,正是他借用在红军时期吃过老乡炒面,方便保存和携带。

可以说,抗美援朝胜利的丰碑上,也有李聚奎的精彩一笔。但是,他并未一直待在后勤岗位上。

李聚奎

1955年7月,毛主席清楚国家发展需要重工业的提升,而石油开发更是重中之重。他思来想去后,决定将石油工业部的重任交到李聚奎的身上。

当他从周总理处得知自己要离开部队的命令时,起初是拒绝的,说:“我这辈子只在部队干过,哪里接触过石油啊,我怕我干不好。”

总理苦口婆心地劝说:“石油关乎国家的未来,而且这项任务是主席指名道姓要你去的。”

周总理

李聚奎顿时明白毛主席的苦心,带着干部们前去大西部,风餐露宿,在阵阵风沙中,传出一个又一个好消息。

不过,在他走马上任之际,军队授衔仪式也正式开始,而他因为离开部队,无法拥有授衔资格。

当时,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杨得志听说自己的老首长未能授衔时,连忙向部队反映,还联系到李聚奎,询问原因。

杨得志

然而,李聚奎却丝毫不在乎,说:“有没有军衔不重要,能为国家做实事,才是最要紧的。”

不过,周总理却没有忘记这位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老功臣,特意保留少将军衔,在他重回部队时,亲自授予。

由此,李聚奎也成为57位开国上将中最后一位授予军衔的上将。面对他人评论自己的功绩应该授予大将的言论,他却十分淡然地说:“上将足矣。”

李聚奎与毛主席

为了革命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如此高风亮节,令后世敬佩。而杨得志也着实为自己这位上级领导而感到骄傲自豪,曾不止一次地公开表示:“做军人,当如李聚奎。”

因此,在聚会时,他才会不顾别人的劝导,也要等候李聚奎的到来。因为在他心中,李聚奎早已经成为榜样般的存在。

1995年,李聚奎病逝,除了上将军衔,还有三枚一级勋章存放在他的遗物中,可见其在军队中的显著地位。不过,正如他生前在日记中写得那样:

李聚奎

“纵然给我更大的权力,我也绝不会以权谋私;纵然给我更多的金钱,我也绝不会丢掉艰苦奋斗;纵然让我再活80岁,我也绝不止步不前。”

这是李聚奎一生的坚守,也是后人应当树立起的精神榜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91年老红军聚会,得知李聚奎要来,80岁的杨得志:我得给他站站岗
1958年毛主席特批补授一上将军衔:没有他,新中国至少晚10年成立
1958年,李聚奎被特批授予了上将军衔,成为了最后一个授衔的开国
彭德怀被授元帅衔,众部下感谢这位上将:你从枪口救下了一位元帅
1958年他被补授为上将,毛主席:没有他,新中国至少晚成立10年
1958年他被补授上将军衔,毛主席:没有他,新中国至少晚成立10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