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平津战役中规模最大的一战,双方投入47万人,国军为何死战不退?

49年1月的天津攻防战,国军以13万人面对解放军的34万攻城部队,两军的兵力总量达到47万人之众。兵力悬殊之下的国军往往选择撤退或是投降。这一次却意外的战斗到了最后,为什么国军在天津没有提前逃跑呢?

首先,从傅作义的战前布置看,就没打算让天津13万守军撤退。原因很简单,华北国军分为两大阵营,傅作义的绥军22万人,外加中央系近30万人。作为总司令来说,傅当然更珍惜自己的羽翼,把22万嫡系绥军全部安排在北平以西,面朝绥远的方向上,只要形势紧迫,他可以迅速下令嫡系部队撤回老根据地绥远。而中央军则被傅摆在了北平城以东,这其中自然也包括重镇天津,里面的13万部队清一色是国民党中央军。换句话说,打光了也没有多可惜,本来傅也无法完全指挥这些中央军部队。用守将陈长捷的话说,让天津的中央军作战是可以的,但以傅和陈的号召力,想让他们在解放军来之前就不战而退,恐怕难以实现。所以从一开始傅就做好了牺牲这些中央军的准备,自始至终没有下达西撤的命令。

第二,从49年初的攻守态势来讲,国军对于天津防守还抱有幻想。有城墙就有希望。山西的太原、吉林的长春,不都是这种情况么?强攻的一方伤亡很大,还难以奏效。国军也正是寄希望于天津的城防能力,为此陈长捷还做了专门部署,不仅把城墙进一步加固,还把城市要塞化,修筑了大量暗堡,加强防御。城墙之外又烧掉了大量村庄,以清空炮兵和机枪手的射界,大量杀伤攻城部队。这一点陈长捷是效仿1947年南麻战役时的胡琏。不过天津守军最后还是漏算了一点,那就是东野不仅人多,并且重装备优势太明显。之前的城市攻坚,解放军一没经验二缺火炮,所以打起来普遍十分费劲;但是打天津时完全不一样了,东野最不缺的东西就是炮,甚至都有了独立的炮兵纵队,打天津动用的各型火炮超过了1000门,还包括刚刚从东北战场廖耀湘精锐部队缴获的155毫米美械重榴弹炮,火力远超天津守军。49年初的东野也不是一两年前,攻城经验早已积累起来,所以总攻29小时便攻破了天津。

第三,傅作义严令不许撤退,把天津当成北平的最后筹码。傅从48年底开始,便频频与解放军私下接触,希望能谈出一个好的结果。而谈判的一个常识就是战场形势,想要将来有好的安置,则最终谈判前战场上还要有一些军事本钱。所以傅要求陈长捷必须率军死守天津,至少要拖住一两个月,重创东野部队,以增加自己手中的谈判筹码。陈长捷在危难时刻也十分想突围,但是几通电话打过去,都被总司令严词拒绝,最终陈做了俘虏,天津也没保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被围的35军才16000余人,为何拥兵60万的傅作义却心急如焚?
最后的决战,平津战役(1.风雨来)
改造傅作义部队那些鲜为人知的幕后细节(一)
兵团司令员程子华:作战违抗毛主席命令,后被调离部队,无缘授衔
平津战役国民党军参战各部的介绍(一)——...
他是长春和平解放的功臣,建国后主动要求回家务农,3年后被枪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