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话说“真、假”

一、从《红楼梦》说起

1、真事隐去,假语衬言: 《红楼梦》第 一 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这第 一 回中引出两个人物甄士隐和贾雨村,随后便有“甄士隐去、贾雨村言” 云云!这就道出了作者曹雪芹创作手法,用“假语衬言”把“真事隐去” ,以逃避清王朝残酷的文字狱。

   2、“真、假”难辨: 《红楼梦》第 一 回中“太虚幻境”牌坊上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点破了迷津。

3、“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之感叹!: 现在人们认为这个世界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到底是真是假,让人很难辨别。“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世界看个清楚清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可那里有这样的慧眼呢?

4、“真、假”戏言:

(1) “真、假”对联,上 联: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亦假,假亦真;下联:实实虚虚.虚虚实实,实又虚,虚又实!可用黑白对,远近对,长短对,宽窄对,高低对,上下对,里外对,美丑对,善恶对,文武对,水天对,方圆对,肥瘦对,不胜枚举!

(2) “真、假”引申对联,上 联:“我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我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下联;“我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我说你不是,你就不是,是也不是。”上 联:想用你,有问题也无问题,不想用你,不是问题是问题。下 联:想整你,莫问题也有问题,不想整你,就是问题无问题。……。

二、“真、假”难辨 之原因,是不知其汉字之本义

1、“”字汉语汉字解:

(1) “真”的构型和本义暂不明,认为基本义是本质、本性,引申为真实,又指明确清楚。“真”用作副词时,表示实在、的确。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真”也指人或事物的原样、本样。“真”的构型和本义尚无定论,就是《说文解字》也解不清,只说“仙人变形而登天也” 。许慎认为“真”上部是一个人,中间是“目”字,表示眼睛,下面的“一”字和“八”合并表示仙人登天乘坐的器具。合起来表示一个得道升天的人。不过多数学者不认同许慎的解说,认为他是从小篆字形望文生义的。司马子《坐忘枢翼篇》:鍊形为气,名曰真人。《玉篇》:不虚假也。《韵会》:实也。伪之反也。《正韵》:神也,淳也,精也,正也。《庄子·渔父篇》:真者,精诚之至也。《前汉·宣帝诏》:使真伪毋相乱。《后汉·马援传》:帝王自有真也。

有一种说法认为“真”是由“贞”衍化而来的。“贞”“真”古本同音,于是借了金文的“贞”作为“真”。这个“季真鬲”的金文,和“贞”字的金文,完全一样。金文上面是“卜”字,下面是“鼎”字。“鼎”字是炊具,代表火。用火烤龟甲占卜凶吉,以示真伪。  或以为金文上部是“匕”字,会人持匕取食美味之意。

也有人认为初文下部是“贝”和“丁”,上部是颠越之“颠”的表意字,后“贝”下“丁”渐讹为“丌”,“贝”“丌”又渐讹为“鼎”。下从“贝”“丁”,上从颠越之“颠”的表意字,后“贝”下“丁”渐讹为“丌”,“贝” “丌”又渐讹为“鼎”。

到了春秋时代,真字的形体已开始讹变,小篆上部明显变为“匕”字形,把鼎身讹变为“目”,鼎脚也全走样了。在这讹变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变为汉隶和楷书。隶变的字形本写作“眞”,上部是匕,中间是目,第八笔是竖折。俗体作“真”,上部是十,第八笔是横。如今规范化用“真”这一字形。

 (2) 古训“”字解:道家指万物的自然而然本性。《庄子·山水》“见利而忘其真”。《妙真经》“自然者,道之真也”

 (3) 现代中国哲学依据古训认为“”字,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事情、行为、物体、语言,对个人和社会群体的生存发展所具有的公益性能、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人们在密切接触具体事情、行为、物体和语言的过程中,人脑受其刺激和影响产生强烈情绪感觉后,通过反思这种激动感觉产生的原因,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取出来的有别于“假”的相对抽象的事物或元实体。

(4)心理学“”字解释: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充分证明:人类的心理活动能力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和产生的,人类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束都是有一定客观原因的。

一切否认心理现象具有产生的原因和根据的观点都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错误观点。无数的事实和现象说明,真或情是客观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的认识对象和抽象事物,是具体事物具有的特殊规定和本质,是具体事物具有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性质和能力,是人的情绪感觉为之所动的客观原因和依据。

2、历来对“”字无注释: “仙人变形而登天也” ,《说文解字》对“真”字的这一注解是绝对不靠谱的。两千多年来无人对“真”字予以解释,才导致人们对世事“真、假难辨” 。 人们爱说,“我说的实话,所说的都是真的!” ,“我怎么知道你说的是实话,所说的所都是真的?” ,这就丧失了“信”,而又“人无信不立” ,所以“做人难”!

3、“”字: 《说文》非真也。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与“真”相对:借用,假借、假道(借路)。利用,假手(利用他人为自己办事)。“假”字本义是“借”,本无而“借”像。《说文》“非真也”,其“真”字解释为“仙人变形而登天也” ,其“假”字解释为“非真也”,难道不是“仙人”就是“假人”不能“变形而登天”也是“假人”不成?由此可见,《说文》对“真假”二字之注释等于未注释。

4、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要想研究先秦经典,离开《说文解字》而不能!历代对于《说文解字》都有许多学者研究,清朝时研究最为兴盛。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说文句读》尤备推崇,四人也获尊称为“说文四大家”。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继承具有不可磨灭之功,后人尊称他为“字圣”不为过。《说文解字》编著时,以“六书”为“说文解字” 之依据,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显示了汉字的本质特征。《说文解字》对汉字之注释85%是其本义,有15%亦不尽然,而对“真、假”二字不作边际之注释,是绝无仅有,其原因在于自秦汉之后无人读懂老庄。许慎虽被称之为经学家,但毕竟未能理解《道德经》、《南华经》之要,才出现对“真、假”二字不作边际的绝无仅有之注释,这就说明“真、假”二字是中国古代内道哲学原理之核心。

三、“真、假”是阴阳之别称

1、物分阴阳:物一体两面分阴阳,不可见之一面为阴,可见之一面为阳,阴阳合二为一还原为物之整体。自然界之“物”是不可分割之整体,能分割之“物”则是人为。人为了认识事物之方便才将不可分割之“物”一分为二,才有阴阳学说,有了阴阳学说就有了是非对错之争论。在我们一分为二分析事物后作结论时,必须还原为物之整体,就一分为二之阴阳合二为一,这样就没有是非对错之争论。

2、物分精粗:物一体两面分精粗,物之“精”无形,物之“粗”有形,无形的物之“精”不可见,有形的物之“粗”可见。不可见的物之“精”为“虚”,可见的物之“粗”为“实”。“眼见为实”就是眼所见的就是物之“粗”,眼所不能见的是物之“精”。

3、“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不足“信”:因为可见的物之“粗”属“变易”是暂时的,不可见的物之“精”属“不易”是永恒的,暂时的“实在”很快会消失,永恒的“虚无”则永恒的存在。以这种“存在”观去看待事物,无形的物之“精”为“实”,有形的物之“粗”为“虚”。人们都在看魔术表演,所看到的是“实”还是“虚”?耳朵听到的传闻未必“实”,听到的声响未必“虚”?。

4、“真、假”源于“虚、实”:“实在”的为“真”、“虚无”的为“假”。如果以人们习惯认为的,可见的物之“粗”为“实”,不可见的物之“精”为“虚”,那么可见的物之“粗”就是“真”,不可见的物之“精”就是“假”,这种“眼见为“实”之“真”,就是魔术表演之“真”。“古之真人”则相反,总是认为不可见的物之“精”为“实在”是“真”,可见的物之“粗”为“虚无”就是“假”。

5、“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不可见的物之“精”,决定可见的物之“粗”之变化,没有不可见的物之“精”,就没有可见的物之“粗”的暂时存在,没有可见的物之“粗”的暂时存在,就无法体现不可见的物之“精”的永恒存在,这种二者不可分之特性,就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 ,换句话说就是“阴中含阳,阳中含阴” 。“真中有假,假中有真” ,又叫“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6、“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假”具有相对性,相对于“眼见为实”,可见的物之“粗”为“真”不可见的物之“精”为“假”,相对于自然界本身,可见的物之“粗”为“假”,不可见的物之“精”为“真”。 “假作真时真亦假” ,就是“眼见为实”, 自然界本身“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自然界本身“无中含有,有中含无”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知其《老子》所论“道之为物” 的这个一体两面性之“物”,分无形之“精”和有形之“粗”,及相应的“虚、实”之辩证关系,就知“真、假”二字之本义,就具一双慧眼,就能够把这纷扰世界,看个清楚清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文解字(一)
“和”字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底蕴
汉字解读|有虞陶唐
说文解字系列二
【汉字】汉字六书详解
用六书理论分析下列各字的结构:崩,羹,耳,甘,武,逐,雨,信,膏,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