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一书的“摘”、“评”、“议”!(续三)

对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一书的“摘”、“评”、“议”!(续三)

第二部分《彖传》 与《文言》解《易》的道家倾向

一、《象传》中的道家思维方式

1、“摘”:《易传》各篇,以《彖传》、《系辞》为最重要,而《象传》次之。从哲学角度而言,《彖传》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宇宙论,而它的万物生成论源于《老子》,更为接近于《庄子》。但在尚阳贵时及“无行” 等重要学说,则属于黄老道家系统。

:《易传》是其作者习易之心得,是对前人观点的肤浅见解,不但没有创建,反而曲解了传统之观点。《易传》之宇宙论、万物生成论,是肤浅捌脚之论,与老庄亳无关系。“黄老道家”是先秦时期兼收并蓄之杂家,没有自创观又何来系统?正如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所说: “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而形成的杂说。“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则不存在什么“尚阳”之说;虽遵从老庄,但不解老庄之旨而不能理解其“自然无为”。所以司马谈才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先秦时之兼收并蓄之杂家即所谓“道家”,未读懂老庄哲学,把老庄哲学之核心“自然无为”之“为”字,错念成二声wéi而不知其“自然无为”之本意, “为”字应念四声wèi,才是“自然无为”之本意。正因为所谓“道家”未读懂“无为”二字,司马谈才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2、“摘”:《系辞》的道论与“太极”说源于老庄,也揉和了不少黄老成份,旧说多以为它属儒家作品。事实上《易传》,讲理义也讲象数,而《象传》特重筮法,但研究哲学或思想史的学者往往拨高的义理,而无视它的筮法成份。

:《系辞》的道论与“太极”说,绝不是源于老庄,而是源于文王周公,因为《易经》是文王周公之心得作品,而《易传》则是对《易经》之解读与发挥,这是不争的事实。《系辞》的道论与“太极”不是“揉和了不少黄老成份”,而是黄老学派汲取了《系辞》成份。孔子研《易》“纬编三绝” ,《易传》的基本内容,则是孔子对《易经》研究之心得,《易传》作者对孔子习《易》心得之解读与发挥而成书,当然属儒家作品,正是这一原因《易传》多处出“子曰:…”。“《易传》,讲理义也讲象数”,所谓“理义”就是对《周礼》之阐释,所谓“象数”,就是用肤浅之哲理为其“理义”找到哲学依据。所谓“筮法”,是因其肤浅之哲理之不足而辅之而已。

文王周公是儒家原创之人,孔子则是儒家的集大成者,孔子修书――修订《春秋》、《诗》、《书》、《礼》、《乐》就是显证。把孔子说成是儒家创始人,是末读懂孔子及先秦文化,《论语·述而》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之说就是显证所谓“象数”, 《周易》中“象”指卦象、爻象,即卦爻所象之事物及其时位关系;“数”指阴阳之奇偶数、爻数,是占筮求卦的基础。“言龟以象示,筮以数告,象数相因而生,然后有占,占所以知古凶。”所以所谓“象数”,就是用肤浅之哲理阐释其“理义”, 辅之“筮法”补其肤浅之哲理之之不足而而已。

二、《象传》的学派性。

 《大象》解释每卦卦名卦义,多以“君子以”或“先王以”的形式,而后格式化的道出一两句对人身修养与政治期望的议论。

 “ 由此说明,《易传》是典型的儒家之作。君子是儒家专有名词,所以“君子以” 的形式,而后格式化。而“法先王”之儒家,其“先王以”,就指文王周公之“先王以”。不知为什么?陈先生非要强辩《易传》是典型的道家之作。所谓道家就是先秦时期,杂取各家“摄名法之要,取儒墨之善” 的杂家,这就是“《彖传》 与《文言》解《易》的道家倾向” 的原因。

:儒家关于人生境界的一般议论是和君子的理想分不开的,君子是儒家其道德修养几乎等同或仅次于圣贤之辈,几乎成了儒家专有名词: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求道,小人求食”, “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君子求缺,小人求全”, “ 君子求同,小人求异”, “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 君子中庸,小人肆无忌惮”, “ 君子之道,鲜矣”,等等举不胜举。陈先生所列:蒙、履、大有、蛊、临、大蓄、坎、大壮、晋、蹇、益、艮、渐、节、小过,等等卦其《大象》之解,都离不开“君子以”。 大壮卦“君子以非礼费履”, 君子直接与礼并行,还强辩什么呢?。

三、“天行建,君了以自强不息”乃道家独有的思维方式。

“摘” “天行建,君了以自强不息”,为当代学者所倍加赞赏,且被赞为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确可视为殷周以来、先秦诸子之者已凝聚形成的民族精神的一种征信,但不必属于那一家那一派。由于天道(“天行健”)推衍人事(“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维方式,乃是出于道家而不是出于儒家

:陈先生此番高论,是学术界读不懂先秦文化之象征,更是学术界读不懂先秦文化之根原因。“自强不息”是西方文化之精神,而绝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学术界含陈先生在内,正是用这一西方文化之精神,去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使其面目全非。 “自强不息”确可视为殷周以来、先秦诸子之者已凝聚形成的民族精神的一种征信,陈先生所说没错,绝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是“道德”二字,绝不是自强不息” 

:禹传位于子启后,以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启不不需“自强不息”, 商汤要取代残暴的夏桀,没有“自强不息”不行,同样武王伐纣没有“自强不息”不行。以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夏王朝延续471年,以“自强不息”而建立的商王朝则只延续了二百七十三年,以“自强不息”而建立的西周王朝,在礼制维护下也只延续了275年,就进入五霸之春秋。所以西汉建国后,不主张“自强不息”而主张“无为而治”,削减人们之欲望,从而形成一种与“自强不息”相反的保守思想,延续两千多年。后被更加“自强不息”蛮夷唤醒,而中华民族重启“自强不息”之精神,所以始建于1911年的清华大学其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比清华大学早13年成立的北京大学,因戊戌变法失败而不敢提“自强不息”,就是两千多来传统的保守所致。中华民族经百多年来的“自强不息”,而雄居世界之列后,想回归传统之保守,“自强不息”的西方对我们虎视眈眈,想继续“自强不息”,中国向何处去?只有将传统之保守与,传统的而不是西方野蛮的“自强不息”相合才是唯一出路。

 “自强不息”是把双刃剑,孔孟是知道的。所以“天行建,君了以自强不息”, 在其政治上, 是法先王之儒家对其始祖之赞颂而已,儒家其法先王本身就是一种保守之主张;在哲学上表现为重视道之用而轻视道之体,其目的是为推行其人为之宗法道德礼教。

陈先生所说的:天道(“天行健”)推衍人事(“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维方式,乃是出于道家而不是出于儒家,是不知道家对儒家之“杂取”。天道与“天行建” 不是同一概念,二者是包含关系,天道推衍不出“自强不息” 这种人事。“乾为天”,“天行建” 是乾卦所类之象的象征,“乾为阳” 主动,“自强不息” 是乾卦所类之象其属性之象征。《易传》在解读《易经》对六十四卦之演绎所展现的哲理,其思维方式就是儒家“重视道之用而轻视道之体” 的哲学思维方式。而所谓“道家”, 其思维方式是“偏重道之体而已”,所以司马谈才说“道家以虚无为本”而以象征虚无而静之坤卦为作为道体才能称“道家”,以象征实有而动之乾卦为作为道体,绝不能称“道家”,这是认识“道家” 之常识。

陈先生在47页中说“天行健”源于《老子》的“建德若偷”。 “天行健”之健是旺盛之意,“建德若偷” 之建虽与健通用,则是说的健美之德。《老子》的“自胜者强”,是指能自我控制欲望所致之弱点才算强,与“自强不息”不是“精神契合”而是相反。 二者风马牛不及。

四、《小象》以老子思想解“乾”、“坤”

 “摘” 《小象》释“乾”、“坤”两卦各爻爻辞,多采道家观点,尤其是老子。并引用“乾”、“坤”二卦其六爻爻词,与《老子》一些章句予比较后说:纵观《小象》全文,哲理性不强,于哲学思考力尤为贫弱。

 “ 太极八卦哲学原理分道、法、术、器四个层次,“乾”、“坤”二卦其卦辞处于第三个术之层面,其爻辞则处于第四个之层面属末端,当然其“哲理性不强”。 “乾”之上九“亢龙有悔,盈之不及”,所对应的《老子》十五章“不欲盈”、 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其“哲学思考力”不能说不强,不知这个哲理,就不知什么是中庸之道。陈先生就不知这个浅显道理所隐藏的高深之哲理,他才认为“于哲学思考力尤为贫弱”,这与他竭力称赞“乾”卦其卦辞所说:“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相关。要知道“自强不息”过则为灾,故“亢龙有悔”。

 “:《易传》所论哲理本末倒置,其“乾”卦之卦辞与爻辞之比较就狠清楚。卦辞是对卦体之解释,而爻辞则是对卦六爻之用的解释,卦体与爻用是一种术与器之间的体用关系,道体决定道用,作为道体之卦体是本,作为道用之卦爻是末,没有卦体就没有卦爻。“乾”卦爻辞“亢龙有悔,盈之不及”,主张适中而不过,“乾”卦之卦辞“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必须受“亢龙有悔,盈之不及”所制约,否则“自强不息”过则为灾,这就成了道用去制约道体的本末倒置现象。

由此可见,陈先生所说:《小象》以老子思想解“乾”、“坤”,是错误的。老子的哲学思想其核心就是道体决定道用,重本轻末,而整部《易传》其哲学思想与老子的哲学思想相反。《易传》其哲学思想,是道用决定道体“屁股决定脑袋”的重末轻本,这又怎么能说:《小象》以老子思想解“乾”、“坤”呢?《易传》是论哲学的著作,其作品中有与《老子》相似相近的言词是正常的,《易传》与《老子》相比,不是从言词方面而是从其主旨方面才有可比性,仅从言词方面是没有可比性的,任何作品相比都是如此。学术界凡研究先秦文化者,不是对先秦经典本身说的什么以找出其主旨予以深刻研究,而是从其词句与其它作品之比较予以舍本逐本之研究,本书就是最好之例证。陈先生还算是不错的,因为他的作品值得一驳,其他学者之作品值不得一驳可想而知。孺子可教才值得一驳,不可教就不值得一驳。

五、论《大象》中合于老子而与庄子、黄老思想相通者

(一)《大象》中合于老子思想相通部分

“摘” 《师卦》《大象》 云:“在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按《老子》八章“水”“之善利万物”而“处众人之所恶”。 《大象》此处有地中水取容民畜众之义,正与老子旨意相合。

 地水师卦在中有水” 之卦象可喻之多,仅喻“君子之包容” ,《老子》八章“水”“之善利万物” ,根本没有可比之处。《师卦》卦辞论的是“包容”,而《老子》八章“上善若水”,论的是“水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八章论的“天之道”其本性“不争”,而《师卦》卦辞论的是“人之道”“包容”,这怎么能说“正与老子旨意相合”呢?

 陈先生引用了屯、讼、师、否、谦、咸、明夷、升、井共九卦之卦辞,与《老子》相关章句相类比,而去证明其“《大象》中合于老子想相部分”以支持支主张。本人只摘录其有代表性的师卦这一卦辞,与《老子》八章之句相类比予以评议,由此可见一般。师卦这一卦辞内容有“形而上学”之成份,把地水师卦所象之“在中有水”,比喻为“君子以容民畜众”, 以此喻“君子之包容”, “在中有水”, 还喻其它相似之处甚多,如泉水、暗河等等均是地中之水,因此地水师卦所象之“在中有水”,不仅喻“君子之包容”。 把地水师卦“在中有水” 之卦象仅喻“君子之包容” ,是“形而上学” 之表现。这种“形而上学” 之表现,是六十四卦卦象之辞的特征。

(二)《大象》中与庄子思想相通部分

“摘”:《小畜》卦《大象》云:“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风行天上”很容易使我们联系起《庄子逍遥游》鹏之乘风飞行。朱熹的解释正是,他说“风有气而无质,能畜而不能久,帮为小畜之象。懿文德,言未能积厚而远施也。”朱注《小畜》乃由于风之积也不厚,而“懿文德”乃在于能积厚而远举,这正是《逍遥游》鹏之远举,必须先经过鲲之潜隐以积蓄力量,积厚乃能远施。

 什么是捕风捉影?这就是典型的捕风捉影:小畜卦辞“风行天上”,朱夫子就进一说“风有气而无质,能畜而不能久”,陈先生就此再进步说“风之积也不厚”,这个“风行天上”与“风之积也不厚”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一点也没有。“风行天上”,与美好之“文德”也无内在联系,可《易传》作者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把风天小畜卦所象征“风行天上”,君子以此喻为美好之“文德”,其本身就不免牵强附会。而朱夫子则添油加醋地说“懿文德,言未能积厚而远施也”完全变味;陈先生就此转向说“懿文德”乃在于能积厚而远举,这正是《逍遥游》鹏之远举,必须先经过鲲之潜隐以积蓄力量,积厚乃能远施。

《庄子逍遥游》中鲲化鹏,从北冥向南冥,是借此喻道体决定道用,北冥之阴为道体,南冥之阳为道用,喻坤卦为体乾卦为用。而《易》以乾卦为先颠倒其体用本末,《易传》作者在解《易》时,秉承其旨对其六十四卦之象征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把风天小畜卦所象征的“风在上”, 用根本不涉及形上之哲理去注解形下之人文,去借喻为美好之“文德”。陈先生反就此认为《易传》作者之思想,与庄子思想相通,以此论证《易传》作者是道家而非儒家,岂不可笑。

下面(三)《大象》中与稷下道家或黄老之学相通部分,就不予以评了。

六、《文言》解易的道家倾向60页

 “摘”:《文言》中“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陈先生认为:然而就其内涵,却有有着很大的分歧。如利物足以和义”,把“利物“义”相联系,就与孟子的义利观有根本的区别。而且,仁、义、礼等观念在战国时期也同样被墨家、稷下道家所肯定。我个人认为《文言》等,是一部以道家观点来解释《易》的作品。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个“利”是指眼前局部之小利,而“义”则是指长远整体之大利,这就是“利” “义”之别。《文言》利物“义”相联系,就与孟子的义利观没有任何区别。而仁、义、礼不仅儒、墨、道三家所有,而老庄也有,只是其实现仁、义、礼之途径不同而已。儒、墨、道三家是用人为的说教去展现,而老庄则反对人为的说教,而遵循“自然无为,为而不争”之道去展现,而主张身教。遵循“自然无为,为而不争”之道,仁、义、礼就在其中,“不争不舍而守本份”,才是最高之仁、义、礼,所以《老子》二十七章才说“善行无辙迹”。 《老子》反对人为之仁、义、礼的说教,才在二章中说“天下皆之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自然无为”之天道,是天下最高的真、善、美;为美而美、为善而善则违反“自然无为”之天道,是产生假、恶、丑的人为所致。

陈先生以。儒、墨、道三家均具仁、义、礼之观为由,去判定“是一部以道家观点来解释《易》的作品”,是其判定的方法之错所致。

庄子在其《天下》篇中,不但对先秦文化作了整体上的总结归纳,还对诸子百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与作品,予以简要而精辟的总结归纳。读懂《庄子天下》,不但对先秦文化厘清了脉络,而对诸子百家也能知其主旨之大概。可是学界一些未读懂《庄子》的学者,则认为《天下》篇不是庄子本人所作,真是可悲可叹。

(一)《文言》与老庄

1、“摘” 《文言》中有许多观念与《老子》都是相通的,第一,两者都认为极端会向对立的一面转化,他们都把天道法则理解为“物极必反”。因此 第一,两都有“知止”的想法,知进退是圣人,否则是愚人。第二,两都都讲忠信,老子菲薄仁义,但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不但传统的先秦文化有其共同点,就是中西文化也有其共同点,这是正常的。“物极必反”、 “知止”是简单的基本常识。两者都讲忠信,但各自所讲忠信内容不同,老子反对仁义说教并非是菲薄仁义。

 《老子》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并非是忠信之信。老子是说,我这五千言,文辞虽不华美,但是可信的;那些用华美的文辞之说者,则是不可信的。要知道八十一章,是老子对全文之总结。如我们不知老子所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之本意,这一旬到成了只有华美的文辞而无内容,仅是对华美的文辞之罗列。

2、“摘” 就《文言》与《庄子》而言,语句相似:《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庄子渔夫》“同类相从,同声相应”,二者相似。《乾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段话被后儒视作儒家境界的代表,则与《庄子》有密切联系,《文言》企图达到的便是庄子式的天人合一。

 陈先生所引,《文言》与《庄子》“二同”之语句其文字没有多大差异,但内容则完全一致,形不同而神似。陈先生所引,《乾文言》一段,与《庄子》作品中类似之言,则是形似而神非。

只有遵“自然无为”之天道,才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儒家违背“自然无为”之天道,而倡人为,是与“天人合一”背道而驰的,《乾文言》这一段,仅是华丽的辞藻而已。《庄子天道》中说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庄子把“虚静无为” 作为万物之本也,所以能“天人合一”。而以乾卦为之《易》则将乾阳作为万物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这种“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是与“天人合一”背道而驰的。《庄子天道》中说“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这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不知“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说的什么,就不知什么是“天人合一”!

(二)《文言》与黄老思想

1、“摘” 帛书《黄帝四经》对阴阳的认识可能是战国时期最早而又最具系统的阴阳观,对后来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言》对乾坤两卦的解释,可以说是完全从黄老思想中来的。

这是陈先生不知先秦之杂家中黃老学派,兼收并蓄”之故,才有此说。阴阳八卦源于伏羲,文王“拘而演周易”,专论阴阳八卦,并列阴阳是八卦的基本要素,八经卦与六十四卦均由阴阳二爻组成,没有阴阳之基本要素就没有八卦,所以叫阴阳八卦。《庄子天下》篇中“《易》以道阴阳”,是说《易绖》是一部专论阴阳之术的书,陈先生又怎么会有如此之论?

:《易传》以阴阳八卦之哲理,论儒家之义理为主,所论阴阳之八卦哲理为辅,而阴阳家则专论阴阳五行带哲理之术,追逐阴阳哲理之枝末,其 “形而上学”色彩浓厚。 所以《论六家要旨》说:“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阴阳家之代表人物邹衍,曾游学稷下学宫,对稷下道家很有影响。兼收并蓄之杂家中黃老学派、稷下学派与法家至为深刻,才有“道生法”之论;受邹衍肤浅的“阴阳学说”影响,才有《称》对阴阳颠倒之论。

 2、“摘” 《称》:故立天子(者,不)使诸侯疑焉,立正嫡(者,不)使庶蘖疑焉,立正妻(者,不)使卑妾疑焉。疑则相伪,条则相彷。陈先生引此文后说:按《称》后讲的阴阳学说,天子为阳,诸侯为阴,正嫡为阳,庶蘖为阴,正妻为阳,卑妾为阴。

 “ 陈先生此论,太牵强附会了吧!《称》所说的这种君臣关系及宗法等级制度,与“阴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天子为阳,诸侯为阴,正嫡为阳,庶蘖为阴,正妻为阳,卑妾为阴”,阴阳类象也从来没有如此类象之法。

 陈先生如此阴阳类象之法,是对阴阳之颠倒。依据阴阳学说,先阴后阳,先阴为主后阳为从阴统阳,陈先生此论,则成了先阳为主后阴为从阳统阴,所以说这是对阴阳之颠倒。

(三)《文言》成于道家盛行的战国后期。

“摘” 《文言》解乾卦九五爻词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也是讲同类相召之理。《荀子》、《吕氏春秋》中,有几处与此文意相似。一般认为《荀子》《吕揽》之文,出于《文言》之后,这样可以肯定《文言》是战国后期作品。

战国后期盛行的不是道家,而是法家。又凭什么去“肯定《文言》是战国后期作品”?荀子由儒家嬗变为法家之祖,就是受“道生法”之影响,“道生法”出道家,说《文言》是道家作品,如何自圆其说?

:《文言》解乾卦九五爻词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是对《易传·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之解说。《文言》是战国后期作品,《周易·系辞上》,又是什么时期的作品?可以肯定的说,整个《易传》不但是儒家作品,而且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即春秋末战国初孔子弟子的作品。整个《易传》作者是谁、成书于何时?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整个《易传》究竟说的什么?整个《易传》对当今来说,那些可取,那些不可取,才是最重要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试论道家思想与《易传》的形成
易经、易传、儒家易学、道家易学、道教易学
廖名春:论帛书《系辞》的学派性质(上)
老子和孔子的思想都源于易经
孔、老思想的共性及与易学的关系略谈
“太极”一词的来历与太极拳的哲学基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