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陈鼓应先生所著《老庄新论》一书的“评”、“议”

前不久笔者,对陈鼓应教授所著《易传与道家思想》一书,有慼而发予以“摘”、“评”、“议”,现又对陈鼓应先生所著《老庄新论》一书的之“评”、“议”,以还老庄之本来面目,供爱好老庄之学者参考

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

 1、“摘”3: 中国哲学一向是较关注人生和政治问题的。这些问题的讨论,又常落到伦理道德的圈子里,这样一来,思想范围常常被框在某些格式上。老子哲学的特异处,就在于突破了这一个局限,把人类思考的范围,由人生而扩展到整个宇宙。

 “评”: 中国哲学一词,分中国古代哲学种国现代哲学,中国古代论“道”哲学,又分内“道”哲学和外“道”哲学。陈先生在笼统的说“中国哲学”,才有如此不伦不类之开场白。

   “议”: 中国古代哲学源于西方唯物辩证哲学,与中国古代论“道”哲学,其思维方式不同不能同时而语。陈先生是地遁的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用其眼光去看中国古代论“道”哲学必然变样,他所说的老子哲学,就不是原本的老子论“道”哲学。这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总之,他(陈鼓应)是借用西方哲学的认识标准如形而上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观照中国哲学的理论建构,如老子的宇宙论和庄子的人生哲学,由此贬抑传统孔子儒家人生哲学,因而把尼采哲学感悟的“思想生命”和“精神生命”贯穿在老庄学说中彰显其精神旨趣,不过其论证形式依然是西方逻辑思辨的有效成果如精神辩证法和概念辩证法等。

2、“摘”3: 然而,如果我们了解老子思想形成的真正动机,我们当可知道他的形而上学只是为了应合人生与政治的要求而建立的。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由“道”这个观念开展出来的,而“道”的问题,事实上只是一个虚拟的问题“道”所具有的种种特性和作用,都是老子所预设的。

“评”: 陈先生对老子所论之“道”,不知为何物,才有如此之论。

“议”: 老子思想形成的真正动机,并非是“他的形而上学只是为了应合人生与政治的要求而建立的” ,而是为了回复上古时期那纯朴的思想。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也并非“是由`道'这个观念开展出来的”,而是对太极图这个宇宙模型所展示的自然哲理之阐释与运用,其依据就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及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以“道”的问题,事实上并非“是只是一个虚拟的问题” ,而是一个永恒实在的问题。“道”所具有的种种特性和作用, 并非“都是老子所预设的” ,而是真实客观存在的。老子所论之“道”究竟是什么?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 ,及第十四章对此说得清楚明白毫不含糊,“道”就是“物”,这怎么能说老子所论之“道”是“老子所预设的” ?连这一点都不知道,又如何去谈老子哲学?

老子所论“道之为物” 这个“物”,一体两面分精粗。物之“精”无形为道体,物之“粗”有形为道用,象征物之“精”这个无形之道体,主导象征物之“粗”这个有形为道用,就是太极图所展示的自然哲理之体现,就是中国古代内“道”哲学“本体论”所包裹的基本哲学原理。不知此,就不要去谈老庄哲学,只能去谈中国古代外道哲学。正是陈先生不知此,才把老庄说成是什么“道家”代表人物,不知此,《易传》说成是什么“道家”的作品。

3、“摘”3: 老子所预设的“道”,其实就是他.在经验世界中所体悟的道理,而把这些所体悟的道理,统统附托.给所谓“道”,以作为它的特性和作用。当然,我们也可以将“道”视为人的内在生命的呼声,它乃是应合人的内在生命之需求与愿望所开展出来的一种理论。

 “评”: 对老子所预设的“道”,陈先生 如此之认为,说明他的《老子今注今译》一书,就是在他的“经验世界”中想当然之“注译”,把他自己“所体悟”见解,“统统附托.给”《老子今注今译》一书。事实上该书不陈先生在“注译”《老子》,而是《老子》在“注译”陈先生。

“议”: 按陈先生如此之论,老子仅是一个“经验”主义者而已,《老子》五千言就是其“经验”之谈,何谈“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 ,难道一个人“经验”之谈能形成“哲学系统”不成。

陈先生在2005年7月台湾大学哲学系研究室的“北京商务修订重排版序”中说:老庄道家思想“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在中国古典哲学的“体系建构上”应是“主体思想”。他还在“香港中华书局版序” 中指出:第一、老庄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主干”而在“形上学、认识论、方法论等哲学的主要方面”的比重远超儒家思想,第二、“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概念和范畴”多源于道家而构成“三玄”(即《易》《老》《庄》)思辨哲学的思想脉络,…“老子的思想视野和哲学的深刻度远胜于孔子” ……。

老子仅是一个“经验”主义者而已,则是“中国哲学的主干”中国哲学就是“经验”主义哲学而已,岂不荒唐!

4、“摘”3: 这种看法,徐复观在他的《中国人性论史》上说过。他说:“老学的动机与目的,并不在于宇宙论的建立,而依然是由人生的要求,逐步向上推求,推求到作为宇宙根源的处所,以作为人生安顿之地。因此,道家的宇宙论,可以说是他的人生哲学的副产物。他不仅是要在宇由根源的地方来发现人的根源子,并且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决定人生与自己根源相应的生活态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点。”

 “评”: 徐复观先生此论,虽然有些不妥但还靠普!不象陈先生上述之论如此的不靠普,又何来徐复观有“这种看法”?陈先生上述如此的不靠普之论,

“议”: 老学的动机与目的,“推求到作为宇宙根源的处所,以作为人生安顿之地” ,这就说明老子不是“把这些所体悟的道理,统统附托给所谓`道'”而是相反,是从“宇宙根源”去找到人之安生之处。《老子》第 二 十 五 章“人 法地 , 地法天 ,天法道 , 道法自然” ,这个“人法地” 就是人要遵循自然法则之道,故“道法自然”。新儒家的徐复观先生就领悟了老学的动机与目的,是“道法自然”,从“宇宙根源”去找到人之安生之处,而专门硏究道家之老庄的陈先生却不知,反说老子所预设的“道”,其实就是他在经验世界中所体悟的道理,这说明什么?说明陈先生用西学观研究老学,不如徐复观先生用中学研究儒家文化而更了解老学。“徐复观”之名,取义于《老子》"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说明徐复观先生是以中学为体,陈先生则以西学为体。

陈先生在其论“道”的各种意义时,把“道”分成: ()实存意义的“道”,()规律性的“道”,后“总结”

1、“摘”4(一)实存意义的“道”: 对此,陈先生引用了《老子》十四章“视之不见”,二十一章“兮,其中有物” ,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后,对实存意义的“道”进行了解说。

4页:“道”虽然没有固定的形体,…,但它却并非空无所有,“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二十一章),都说明了“道”是一个实有的存在体。

“评”: 由此可见,老子所论的这个“道”,并非是“老子所预设的” ,而是“是一个实有的存在体” 。而所谓“预设的”就是假设而根本就不存在的。陈先生为什么要前后如此矛盾呢?是其西学观念先入为主使然。,

“议”: 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老子直接点明他所论的这个“道”第一个含义就是“物”。这个唯恍唯惚之“物”,是“物”之精华,这个“物”之精华是形的。“其中有物,其中有 这个“物”之精华,在今天的高能物理学中就是“波粒二象”。“粒”就是“物”,“波”就是“象”,其“测不准”定律,就是因为这个“物”之精华“唯恍唯惚” 处于不确定状态。第二十一章“其中有信”的这个“信”,就是今天“唯恍唯惚”之电磁波所含之“信息”。

十四章中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 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 一。其上不 皦,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个“视之不见”就是目光不可见的电磁波段,“听之不闻 就是耳鼓不可听的与电磁波相关声波段(超声波和次声波) ,“故混而为一 即为一个东西之“物”。这个“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就是今天“唯恍唯惚” 之电磁波。

由此可见,二千五百年的老子是多么的伟大!但有的人却不服气,认为“古人不及今人聪明”,在没有现代高科技下不可能发现“唯恍唯惚”之电磁波,但事实就是如此,信不信由你。如若不信,又怎样去解读《老子》所论的“道为物”这个“物”?又怎样去圆满解读《老子》第十四章栆、二十一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及哲学的中外学者,他们戴着有色眼睛当然不相信,但自然科学家则相信。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曾说:“现代物理学大厦就建立在一无所有上,从一无所有导出了现在的所有,没想到的是,近代西方历经数代花费大量物力财力才找到的结论,在中国的远古早已有了思想的先驱。”,约翰·惠勒说得多忠肯。

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 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 道, 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前面说了这个“有物混成”之“物”就是今天“唯恍唯惚” 之电磁波,它“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这说明老子在二千五百年前,就知道其这个“唯恍唯惚”之电磁波,先于太阳系形成之前为“天地母”,那时世界上还无人给其命名,就勉强将其叫做“大道”,这就是老子所论“道之为物” 之“道”其真实含义。所谓“大曰逝”,说明无处不在的电磁波是看不见的,所谓“逝曰远”,说明遙远之宇宙说明中充满电磁波,所谓“远曰反”,说明地球时刻不断地接受遙远宇宙之满电磁。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个“反者道之动” 之“道”,就是“唯恍唯惚” 之“物”的电磁波。这说明宇宙之原动力源于往复循环之电磁波。世界上的一切之物无时无刻不在辐射和接受不同频率的电磁波,这才是“老子的循环论”,可是却被当今包括陈先生在内之学者无情的批判。这个“弱者道之用” 之“弱者”,就是电磁波,“道之用”就是一切之“物”都是用的电磁波之能源主要是太阳光波。“天下万物生于有”,这个“有” 指有形之物,“有生于无”,这个“无” 指无形之物。无形之物就是“道之为物” 之“道”体,有形之物就是“道之为物” 之“道”用,“道”体决定“道”用,就是老子所论“道”之哲学本体论,由此展开就自然形成其哲学体系。

可陈先生在谈“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 时,不能从其所引入《老子》所论“道之为物” 相关章节时,却不知老子所论之“道”为何物,还谈什么“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 ,说明其根本不知什么是老子哲学。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这个“天下之至柔”就是“唯恍唯惚” 之电磁波,众所周知水与空气是无孔不入,而这个电磁波则无孔也入叫“无有入无间 ,就是说没有不能入的。所以说“弱者道之用”之“弱者”,就是电磁波,其依据在此。陈先生则不知此,谈何“实存意义”之 “道”!

2、“摘”6:老子又告诉…(万物则是杂多的、相对的),它的本身是永久常存,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因着外在的力量而改变的,所以说“独立而不改。”(二十五章)在这里,有些人把老子的“道”和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底斯( Parmenides)的“存在”( being)相比附。这是似是而非的,因为巴门尼底斯所说的“存在”,固然是指唯一-的、绝对的、永久的,同时又认为它是不变不动的。但是老子的“道”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不断地在运动着,所以说:“ 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道”乃是一个变体,是一个动体,它本身是不断地在变动着的,整个宇宙万物都随着“道”而永远在“变"在“动”(任何事物在变动中都会消失熄灭,而“道”则永远不会消失熄灭“独立而不改”的“不改”,就是指不会消失熄灭的意思)。由于“道”的变动,产生了天地万物。以上是对于“道”体的描述。下面引说“道”的产生天地万物。

  “评”: 由此可见,陈先生因不知其“三易”,才有上面对《老子》所论之“道”如此之解读,是其不知常道、非常道、简道这“三道”之故。

   “议”: 昜有“三易”,道有“三道”,表述不同其理雷同。中国古代哲学两套术语,即易学术语和道学术语,道学术语为老子首创。易学基本术语是: 不易、变易、简易,和阴、阳。道学基本术语是: 常道、非常道、简道,和无、有。“易”即易位变的意思,所以不易就是不变,变易就是不断之变,简易就是筒而不繁之变,叫不变应万变,涉及物时,无形之物为阴,有形之物为阳。“道之为物”之“道”的这个“物”,无形之物为无,有形之物为有,常道无形不变,非常道有形不断的变,无形决定有形为简道,也叫不变应万变。《易传》论易,只论变易而不论不易,更不论简易,所论之阴阳则颠倒其阴阳之序。《老子》论道,不但论及常道也论及非常道,关键是主论无形不变之常道,与形不断的变之非常道,它们之间的主从关系。可《易传》则不论无形不易,与有形之变易,它们之间的主从关系,才导致颠倒阴阳之序。陈先生若知此,就不会有上述对老子所论之“道”,有如此含糊不清之解说。

3、“摘”8()规律性的“道:  “道”体固然是无形而不可见,恍惚而不可随,但它作用于万物时,却表现了某种规律,这些规律却可作为我们人类行为的效准。因而《老子>书上,除了描述实存意义的“道”之外,许多地方所说的“道”,乃是意指规律性的“道”。对此,陈先生依次谈到:1对立转化规律。2循环运动规律(11)

“评”: 看懂太极图所展示的其“道、法、术、器” 四个层次,就知老子所论之“道”的不同含义,陈先生就不会有上述如此含糊不清之说。

“议”: 老子所论之“道”哲学中,其法则与规律层次不同,法则是“道”体所决定的,而规律则是“道”用所决定的。老子所要求”我们人类行为的效准”,不是“这些规律”,而是“无为不争”之法则,“塞源避流” 才是其规律。“规律”一词含义很多,但其基本含义则是一种振动频率。电磁波的振动频率差异很大,所以一切事物之规律各异,但法则只有一个。电磁波共振只有其振动频率同步才能实现,这个“同步”就是法则之体现。只有做到“自然无为,为而不争”,才能实现与大自然中振动频率相同的电磁波同步共振。能与大自然中振动频率相同的电磁波同步共振,其命运就好,否则就不好,这就是“命”字的真实含义。只有“自然无为,为而不争”之心态 ,才能做到恬淡虚无,这就叫“修性养命” 。知此,就知《易传》中其 “穷理尽性,以致于命” 说的什么。老子论电磁波这个“道”体,穷尽其理就是要求人们保持性恬淡虚无之低欲望心态,以实现其“修性”而有一个好“命”。“穷理”就是穷尽电磁波之“物理”,《易传》则未做到这一点,只有老子所论“道之为物” 之后,所论这个“物”之属性“自然无为”才做到这一点。

(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家的情性论 陈鼓应
庄子传
庄子和老子的比较
魏晋玄学中的基本哲学问题探究
老子今译今注 摘抄
《道德经》的大道至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