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哲学别论

读张其成教授《中医哲学基础》一书目录有感!

作者简介:张宗发律师,男,汉族,1947年出生,法律专科,系四川省南充市人,现为四川旺川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邮编63000,电话13084336040。从2005年开始潜心研究《老子》、《庄子》、《内经》、《易经》,并涉猎西方哲学。其所著《老子通译通解》2015年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所著《纵横古今中外哲学》2018年由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所著《如何拯救中医》正准备出版。

摘要                                                                            

“中国古代哲学”是论“道”的哲学,中国古代论“道”哲学,分内“道”哲学和外“道”哲学,老庄内“道”哲学则是其中国古代的代表,中医哲学则是对老庄内“道”哲学原理之运用。

关键词哲学原理  哲学思维模式  思维  象思维 形神论

《中医哲学基础》是2004年10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国学专家,养生专家,哲学家张其成。据其图书介绍:本书分中国哲学和中医哲学两部分,中国哲学部分主要讨论从先秦到清代的哲学,以介绍历代重要哲学流派和哲学思想为主。其“内容简介”:中医哲学主要讨论中医学的道论、气—阴阳—五行论、生命观、思维方法,并比较了中西医学哲学的异同。

笔者就此认为:张教授的所谓“中国哲学”,就是当代学术界所说的“中国古代哲学”,而张教授则用源于西方哲学的“中国现代哲学”,去解读“中国古代哲学”,才有“中医哲学主要讨论中医学的道论、气—阴阳—五行论、生命观、思维方法,并比较了中西医学哲学的异同”之论述。

“中国古代哲学”是论“道”的哲学,中国古代论“道”哲学,分内“道”哲学和外“道”哲学,老庄内“道”哲学则是其中国古代的代表,中医哲学则是对老庄内“道”哲学原理之运用。张教授该书【上篇 中国哲学】,所“讨论从先秦到清代的哲学”的中国哲学史中,全是外“道”哲学,根本未涉及老庄内“道”哲学。不能诠释中国古代老庄内“道”哲学,就不能入中国古代哲学大门,从而找不到中医哲学何在。因为中医哲学是对中国古代内“道”哲学基本原理之运用,只有正确诠释中国古代内“道”哲学基本原理,才能正确诠释《黄帝内经》,反之能正确诠释《黄帝内经》,才能正确诠释中国古代内“道”哲学基本原理,从而找不到中医哲学何在。所以“中医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内“道”哲学基本原理之运用,叫“道之用”,而绝不是什么“医学的道论、气—阴阳—五行论、生命观、思维方法”之罗列。

说到思维方法”问题,这就涉及到一切哲学的共同本质,“思维方法”就是认识事物特别是认识世界的方式方法问题。中西哲学本质之差异,就体现在“思维方法”的不同。同一个人对同一个事物,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予其认识,因其“思维方法”的不同而得出的结论不同。一种“思维方法”形成“思维定势”后,就叫“思维模式”。人类的基本“思维模式”只有两种,那就是“形思维”模式和“象思维”模式,其他的“思维方法”,就是在这两种“思维模式”上之变形。西方哲学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形思维”模式,形式逻辑是其代表,所谓的辩证逻辑是其变异之体现。而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维模式”则是“象思维”模式,八卦类象就是其代表。而这个“象思维”模式,又分“大象思维”模式和“小象思维”模式,中国古代内“道”哲学则是“大象思维”模式,中国古代外“道”哲学则是“小象思维”模式。“大象”无形“小象”则有形,“小象”形中取象,而“大象”则是象中取象,形中取象叫“形象”,“小象思维”又叫“形象思维”,象中取象叫“抽象思维”,“大象思维”又叫“抽象思维”。当然这个“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之概念,有别于当今西式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之概念。

人类自古以来对事物的认识,均始于物而归于物,物之静态为“物”动态为“事”统称为“事物”。这个“物”分无形与有形,中国古代哲学用“阴、阳”“无、有”将其代之,“阴”象征无形之物,“阳”象征有形之物,“无”指代无形之物,“有”指代有形之物。《易》哲学基本术语用“阴、阳”代之,老庄论“道”哲学基本术语用“有、无”代之。西式哲学对“物”的认识不分无形与有形,并含糊其词的“存在”代之,航空线及航海线是否“存在”则说不清。

西方哲学“形思维”模式和中国古代哲学“象思维”模式的根本不同在于,无形之物与有形之物,谁服从谁、谁主导(决定)谁。“形思维”模式的西方哲学对“物”的认识,从“物形”入手,其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存在决定意识”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唯心主义。从其这个定义可知“物”=“存在”,而这个“存在”就是有形之物为第一性,“思维和意识”则是无形之物为第二性。“象思维”模式的中国古代哲学,对“物”的认识,从“物象”入手,“物象”无形,其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无形之物,和有形之物的关系问题”,无形之物为第一性,有形之物为第二性,无形之物决定有形之物就是内“道”,反之就是外“道”。

源于西方哲学的“中国现代哲学”家,把中国古代哲学外“道”称之为“素朴的唯物主义”哲学,把中国古代哲学内“道”称之为“主观或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这就是用西方哲学的范式套中国古代哲学,其硏究成果得出的哲学结论,从而导致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自信,而找不到什么是中医哲学,使拯救日趋没落的中医找不到入门之处。一般的“中国现代哲学”家,均把先秦时代的老庒内“道”哲学视为“主观或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而不予以研究发掘,从而导致“中国古代是否有哲学”之争,把中国古代哲学外“道”称之为“素朴的唯物主义”哲学者,以此认为“中国古代有哲学”。要知道,中国古代老庄内“道”哲学是世界独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是中国特色之象征,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离此而不能,必须尽快对其予以研究发掘。

张教授该书【下篇 中医哲学】中,第七章 道论、第八章 -阴阳-五行论、第九章 生命观、第十章 思维方法,

“讨论”的均未找到中医哲学何在。第七章 【道论】,未阐明何为“道”,不知何为“道”,就不知中国古代哲学内外之“道”。中国古代哲学所论之“道”其基本含义,“道”的创始人之老子在其《老子》第二十一章中,专论“道之为物”,这说明中国古代哲学所论之“道”基本含义是指“物”,这个“道之为物”专指无形之物:“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无形之物为“道体”(第一性),有形之物为“道用”(第二性)“道体决定道用”之理就是“道理”即“道”之哲学基本原理。

知此,就知何为“道”!知此,就知何为“医道、 天道、人道、天人之道”什么“-阴阳-五行论”不是“道”而是“术”即“道”之用,不知其“道”就不知如何去“用”!

第九章 【生命观】中之“形神”,所谓的“形”是指人身体之中有“形”之物,所谓的“神”是指人身体之中无“形”之物。无“形”之物的道体(“神”第一性),决定有“形”之物的道用(“形”第二性)“神在形在,神去形亡”,这就是古中医《内经》的“生命观”,所以老庄的养生之道“养神为上,养形为下”。《内经上古天真论》才主张“独立守神”,“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 调经论》说:“心藏神。”《内经灵兰秘典》“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这个“心主神明”说明这个“心神”就是“主”,所以才说“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这就是中医鼻祖《内经》的生命“形神”观。

《内经六节藏象论》中的“cáng藏象”,绝不等同“脏象”。“藏象”指的是心神这个“主”,而“脏象”则是指的是五脏六腑这个“十二官”。“藏象”为大象“脏象”为小象其关系,就是“主”与“十二官”的关系,即“神形”关系,这是对中国古代内“道”哲学原理之运用。由此可见,所谓的“中医哲学”就是中国古代内“道”哲学原理“道”之“用”。不知此,就不知何为“中医哲学”!

张教授该书【下篇 中医哲学】中,第十章 思维方法,论述了象数思维、整体思维、变易思维、中和思维、直觉思维、 虚静思维、顺势思维、功用思维共八种“思维方式”,均与“中医哲学”思维无关。从以上笔者所论的古中医《内经》的“生命观”可知,“中医哲学”思维是“藏象”(大象)思维,这个“藏象”所藏的是无形的心神,这个“藏象”就是内“道”哲学家老子所论的“大象”:《老子》第四十一章“大象无形”;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内经灵兰秘典》中所论的“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就源于此。

由此可见,中国现在哲学“形思维”模式,是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相结合之思维模式,中国古代哲学模式,是形象(“小象”)与抽象(“大象”)相结合之思维模式。中国古代内“道”哲学思维模式是抽象(“大象”)思维模式,中国古代外“道”哲学思维模式则是形象(“小象”)思维模式,体现在先秦“百家争鸣”之中。《内经》中的心藏神“藏象”就是“大象”,十二官之“脏象”就是“小象”。中医哲学思维模式,就是“藏象”(“大象”)思维模式,而现在中医学者把“藏象”等同于“脏象”,就是类似于“形思维”的“小象”哲学思维模式,背离《内经》而去,滑入中国古代外“道”哲学思维模式,才导致当代中医学基础理论陷入困境。

任继愈先生生前曾说,“中国哲学的出路在于中医学,中医学的出路在于中国哲学”。为此,国家为了扶持中医,花巨资组织中国哲学界、中医哲学界的顶级学者硏究中医哲学,但这些硏究中医哲学之顶级学者,用西式哲学范式去套中国古代哲学,则找不到中医哲学在什么地方。于是国家为了扶持中医,又花巨资组织中国中医哲学界的顶级学者去硏究中医哲学思维,即“中医原创思维”,两年过去了,还是在“象”、“数”、“形”、“神”、“气”,这些中医学基本术语中转圈,而不知这些中医学基本术语是“象思维”之产物,用“形思维”去理解就不是原本的这些术语概念,而是所谓硏究后的新概念,违背其研究的初衷,出现“原创悖论”。知道什么是中医哲学,就不去研究名不正言不顺的“中医原创思维”,正因为“中医原创思维”名不正言不顺,才出现“原创悖论”之怪现象。

传统古中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髄,《内经》是其代表,当今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理淸中医哲学“藏象”(“大象”)思维模式,就能实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之目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中医要跳出西医思维,只能认知有形而不能认知无形
技术分析的最高境界
中医的有形与无形
中医的痰是什么
无形之痰如何去除?
中医的痰是怎样形成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