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执着于现实中的理想主义者的悲剧命运
从孔子的一生看执着于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的悲剧性命运
   ——仁仁

    孔子作为一个“个人”(或称“自我”)在投身于现实社会的行动中,本身体现了一种也许他自身并没有觉察出来的哲学,我们只是发现并表述出来而已。这种哲学就是关于“执着于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的悲剧性命运”的哲学。

孔子首先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想把当时战乱动荡的社会改造成一种以“仁”为内涵,以“礼”为形体,以中庸为行为准则的王道社会。这是他全心向往并身体力行的“理想国”。这是孔子理想的外在表现。儒家说:上者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无论立德、立功、立言,都是想垂此名而不朽。肉体终会灭亡,唯精神永不死灭。他们看到了人的有限性,想要用立德、立功、立言的方法来超越有限,使精神长存。这正是孔子理想的内在本质。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不是幻想主义者,而是植根于现实并执着于现实的。他的“仁”、“礼”、“中庸”思想是针对当时的社会而发的。他一生都在致力于改造社会,愿与人为群,在人群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关注的不是生前,不是死后,而是现在;他的“理想国”不是虚无飘渺的天国和彼岸,而是现实和此岸。终其一生,孔子植根于现实,执着于现实,是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正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有限和无限的矛盾,这注定了执着于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的悲剧性命运。我们将赋予“悲剧”一词以新的意义。悲剧不是悲哀、悲惨,而是悲壮。是一种浩然之气的雄阔与沉重。悲剧性将在人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有限与无限的矛盾时所感到的孤独、渺小及所表现的执着与抗争中体现出来。可以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之,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说:“吾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也许他是微微感到了这种命运的悲剧性?

         (一)  
      现实的迫害
    由于现实的缺憾,我们萌生了理想,理想则追求完美。即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因为理想源于现实,所以它不是虚妄的,而是真实的,是值得追求的。又因为理想高于现实,所以它又与现实是矛盾的。现实越是令人失望,理想越是完美,则它们之间的矛盾越大。相应地,萌生这一理想的人是顺世而生,又是异世独立的。这里的“异世独立”并非抛开现实,而是在执着于改造现实的同时,又与现实保持相应的距离,不为世俗所同化。这样,由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者异世独立,就必然为世俗所忌,不可避免地受到世俗的迫害。孔子正是这样,他的“理想国”在当时战乱纷争不已,各国都谋求强权的社会中是不可能被理解和接受的。现实是那样糟糕,他的理想是那样高远,而他又始终坚持理想,不愿向现实低头,因此他到处碰壁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略举三例,便可知孔子的遭遇了。一是孔子在宋国得罪了宋司马桓魋,桓魋想谋害孔子和他的学生。他们在仓惶逃走的途中,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二是孔子和他的学生被匡人囚禁起来后,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三是在鲁国,公伯寮在鲁国的当政者季孙的面前说子路的坏话,子服景伯对孔子说:“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孔子说:“道之将行也欤,命也;道之将废也欤,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论语·宪问》)我们可以看出,每当孔子遇到麻烦,他都会安慰自己说:我的德行是上天给的,你们能把我怎么样?你们能把命怎么样?但同时,话又说回来,孔子又能把这些人怎么样呢?这正是现实的残酷。

(二)  
他的孤独

      人在本质上是孤独的,因为人的孤独,所以他渴望能被理解,因而他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希望能在人群中找到知音。“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赠瞿秋白联),这说明知音难觅,被别人理解是很难的。更何况孔子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其理想之高远,境界之宏大,更不易为一般人所理解。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这里的“知”应解释为“了解”而不是“理解”。孔子认为,只要自己有才能,就很容易被别人知道、了解。但要被理解就很难了。孔子不能被别人理解,他感到了孤独,他说:“莫我知也夫!”又说:“不怨天三,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欤!”(《论语·宪问》)这里的“知”才是“理解”的意思。“没有人理解我啊!”茫茫人海,知我者谁?这是何等的孤独。世俗之人不能理解孔子,我们在第一部分中已经举了几个例子。不仅如此,那些隐士们也无法理解孔子。楚狂接舆嘲笑孔子为什么要从政呢?长沮、桀溺劝孔子为什么不避世隐居呢?孔子击罄于卫,荷蒉者说孔子为什么不能随世俗的变化而改变呢?他们当然不能理解孔子执着于现实,致力于现实的深意,就像渔父不能理解屈原一样。在孔子的学生中,颜渊是较能与孔子心灵相通、理解孔子的一人。所以当颜渊死时,孔子十分悲痛,他说:“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其他的学生,如子贡在孔子面前时,孔子说过“莫我知也夫!”可见孔子之深意,七十子之徒也是无法完全理解的。千载而下,孔子的思想被继承,被改造,一次次违背了孔子的本意,后人也无法理解他呀!像此刻的我,对我极为崇敬的这个人理解吗?完全的理解也是不可能的。我深深地感到了发生在孔子身上的悲剧性命运,不敢推辞,以此自命,将在现实中为理想奋斗终生。因为这种深切的孤独,理想主义者心中怅恨不已。“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2],“我”虽热爱人群,为人群之幸福而努力,但人们并不理解“我”,“我”怎能无憾于心?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刘知几在《史通·自叙》中说:如果像张衡这样的人不出现,后人谁会称道我的书呢?我每想到此就“抚案涟洏,泪尽而继之以血也”。辛弃疾登上建康赏心亭,放眼四望,不禁感慨万千,他唱道:“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李贺在《秋来》一诗中把这种孤独,把这种渴望知音、渴望理解的心情表达得更惊心动魄: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纬络啼寒素。谁念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诗人渴望知音,牵念不已,竟然九曲回肠都变成直的了。死后变成鬼“我”也仍在坟头高唱着“我”的诗,我的血由于遗恨太深都化成了碧玉。这种用艺术表达出的孤独有很强的感染力。虽然孔子给后世的是一个心胸旷达的仁者形象,但他在内心深处却是一个极为孤独的人。然而正是这种孤独,使得他的形象显得更为突兀、高大和神圣。
 
(三)  
在时光中他感到渺小

     孔子站在大河之岸,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当他说出这句话时,他心中想到了什么呢?我们不妨做一番合理的猜测。他也许想到了三点:第一,人在时光中是渺小的;第二,我过去的生命是不是虚度了呢?第三,我要把握住未来的时光。浩瀚之宇宙无涯,一己之生命有限,人是多么渺小。一个人降临在这个世界上是十分偶然的。当我们不相信前生来世之说时,这种偶然性就更加明显了。既生之后,短短百年,如白驹之过隙,倏忽而已。而且人一生中常常面临着疾病与死亡的威胁。每个人都会害怕自己不能正常地享受生命,害怕过早地死去。理想主义者更是害怕生命不能给予足够的时间去完成理想。诗人济慈说:“每当我害怕,生命也许等不及……”[3]屈原怅叹:“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屈原《离骚》)孔子处于一个动乱的年代,死亡的威胁时时都在。颜回等人的因病早逝更增加了孔子对生命的忧虑。当孔子感到生命正在逝去,而理想还没有实现,他也许会觉得以往的生命似乎是虚度了,没有什么收获。我们不也这样想过吗?当我们努力了一段时间而仍然没有结果,便会感到以前的生命是浪费,我们好像是在虚度光阴。“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我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4],大河之逝成为时间的意象,千载而下,人们的情怀竟是如此地相同!因为对过去的悔恨和对死亡的恐惧,孔子不能不想到,要好好把握住未来的岁月。当阳虎对孔子说:“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说:“诺,吾将仕矣。”(《论语·阳货》)生命是有限的,时间是无限的,对生命的把握就是超越有限,迈向无限的过程。这是对有限之束缚的抗争,命运的悲剧意义因此而立。关于此我们将在第五部分中再作详述。我们先暂不叙述抗争,则上文所说的人在面对时光时感到渺小与惭愧是抗争的原因,当理想主义者对这种有限性进行抗争时,命运的悲剧性便显现出来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纪念失败
孔子的圆滑:一个理想主义者向现实妥协的结果!
理想主义,现实主义,中庸之道。。。
孔子活得象丧家狗,我们能活出什么?
路遥作品中悲壮而崇高的悲剧意识
给萧三匝先生记两大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