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中国历史上服饰的演变

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到近现代,都以鲜明特色为世界所瞩目,主要以汉服为主,另外还有胡服、旗装等。


远古时期


服饰的起源是出于实用。

原始人类使用兽皮和树叶等来遮盖自己的身体,穿戴动物的皮毛用于保暖。


石器时代后期,人类逐渐发明了骨锥和骨针,从而创造了原始服装。



夏、商、西周


由夏到西周,是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逐步确立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服饰带有鲜明的宗教信仰色彩,

以帝王的祭服——冕服为中心的服饰制度,它的形式、色彩、纹样均源于对天地的尊崇和对乾坤秩序的追求。

春秋战国时期


服饰形制的百花齐放

胡服骑射,出现合裆裤

深衣成为大众服饰

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


秦朝在中国服飾是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飾思想中,秦朝国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规定服飾外,一般的服飾应是沿袭战国时代的习惯。


汉服


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

出现最完整的冠服制,讲究戴冠。民间深衣流行,女子服饰以曲裾袍和直裾袍为主。



文化内涵


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


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


魏晋南北朝


礼服承袭秦汉,男子日常服饰以宽衫大袖为时尚。

女性服饰由汉代深衣向衣、裳独立的形制发展

 汉衣与胡服并存

隋唐


子一般着圆领襕衫、戴软角幞头

女子一般着艳丽大袖衫,以穿男装为时尚。披帛、帏帽盛行。

女子面妆华丽繁复

天子服赭黄袍,唐高祖始黄龙袍为皇家专用


以颜色来区分官服


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用紫色

五品以上为绯色

六品、七品为绿色

八品、九品为青色




隋统一全国以后,重新厘定汉族的服饰制度。由于隋是自北而南统一的,南北朝之间   长期效仿和影响,因此,隋代服饰中掺杂了北族服饰的行制。

唐统一全国后,疆域扩大、政令统一、物质丰富、经济发达。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


隋唐服饰风格的原因


1.文化的多元化,奠定了隋唐服饰风格形成的社会心理

2.纺织业的迅猛发展、频繁的对外经济往来与国力的不断强盛,奠定了隋唐服饰风格形成的物质基础

3.唐人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豁达大度和开阔胸襟,奠定了隋唐服饰风格形成的宽松环境



五代十国


与唐代基本相似

女裝以窄袖短襦和长裙为主。不同是裙束的比晚唐低,裙带较长,披帛较唐狭长。上衣加半臂,交领和对襟均有。


宋朝


男子一般着右衽襕衫,头戴巾帽、硬角幞头

女子一般着有绶环的素雅儒裙,披帛、花冠,出现缠足



宋朝统治者注重文治,竭力推崇程朱理学,把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根据加以倡导,其目的在于去掉人们的任何反抗意识。这种理学观点影响到人们的着装,使宋朝的服装一改唐朝服饰旷达华贵,恢弘大气的特点,服装造型封闭,颜色严肃淡雅,色调趋于单一。



元朝


质孙服: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骑射。

元代的服饰既推行其本族制度又承袭汉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饰仿照先秦时代的古制而成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服装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汗国,灭西夏、金之后,其民族组成主要以蒙古族为主。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长期处于战乱状态,纺织业、手工业遭到很大破坏。宫中服制长期延用宋式,直到1321年元英宗时期才有了统一的服制。


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明朝


在推翻元代蒙古人统治之后,明朝恢复汉族的传统,明太祖朱元璋根据汉族的传统,”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明代许多男子流行的发式都是明太祖首创的。比如“网巾”,有象征国家法令齐全的意思,“四平方巾”象征国家太平,还有”六合一统帽“即“瓜皮帽”,服饰发展到明代,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作为主要系结物之一,但仍以系带隐扣为主。


清朝


满族入关后,强迫汉人穿满人服装,渐渐形成了一套有别于明代的服饰体系。

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朝代,也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也是在进入中原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

1911至今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与清初强迫汉人剃发相比较,辛亥革命也把头发看成是个人的政治宣言,独立各省很自然地把标志汉人臣服于满清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目标,“剪辫子”立刻成为“革新”的标志。一时间,剪辫子成了一股浪潮,中国人留辫子的历史折腾了三百多年,到此终于落下了帷幕。


北伐以后,政府规定新服制,男子采用中山装和西装。这两种服式均为外来式样,在官职人员和知识界比较多用,夏季选用白色,其他季节选用黑色或深色。

1918年,提出了“男子去长衫,女子去裙子”的口号。文明新装由此诞生。所谓文明新装,就是头上不佩戴耳环、发箍等装饰物,手上不戴戒指,身上穿朴素的衣服,下面配不带花纹的黑色长裙。这种装束由北京、上海两地的女学生最先提倡,之后蔓延至知识女性,不久连家庭妇女也摆脱了华丽的衣衫,换上了一身朴素。到了五四期间,白色运动帽、宽大短袖的白布衫,过膝黑色长裙成为了全国各地女学生的标准装扮,不少学校还将它 定为女生校服。所以,这种“”文明新装也被称作是“文明学生装”。



布拉吉


布拉吉本是前苏联女子的日常服装,上世纪50年代流传至中国。布拉吉一方面具有“进步”的政治意义,另一方面又能够显示女性的身体美,它便捷、轻盈、活泼、经济,上至中央级的大演员,下至幼儿园的小女孩,都能穿,爱穿。只几年的工夫,“布拉吉”就成为了汉语中一个最常用的外来词。后来,由于中苏两国关系恶化,布拉吉的名称不用了,但“连衣裙”即布拉吉的意译名一直沿用下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论:汉服——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汉服千年之传承
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穿汉服的?
汉服火了,背后蕴藏的文化你了解吗?
胡服骑射:胡服曾在中原地区非常流行,为何在宋代会被禁呢?
中国古代服饰特点及演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