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陳仁德談律詩結尾
陈仁德谈律诗结尾
(根据群聊语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以○作每段语音的分界)
整理者:一丰
○今天的话题是七律的结尾。这个问题可能所有喜欢写诗词的朋友都反复思考过。因为七律是近体诗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你翻开任何一个诗家的集子可能都是七律最多。朋友们可能也是七律最多,我本人也是七律写得最多的。
○几十年来,我写的七律要以千来计算吧,数以千计,当然就对七律结尾有些思考。我有一个看法,就是七律最精彩的部分是中间的两联对仗,它是最容易出彩的。七律之所以成为七律,主要就是因为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必须精彩。但是中间两联对仗其实并不是最难的,在技术上相对说来还要容易解决一些。真正最难的是七律的结尾。
○每个朋友可能对七律的结尾如何写好,都有很多感受。我的经验和我的教训,也许和很多人都是一样的,就是说七律的八句,前六句应该说比较容易就完成了,但是后面两句很难写好。前面六句花费的时间可能还没有后面两句花费的时间多。我的情况是这样的,前面六句写好后,基本上定型了,然后后面两句要反复反复地来斟酌,就像给它安上一个尾巴一样,有时候要准备几个尾巴。
○有时候要准备几个尾巴来安到这首诗的后面。前面六句一旦思路形成以后就不会有什么大替换,只有字词上的修改,整个句型一般说就不会有多大的改变了。但是后面两句可能要反复的替换多次。有时候一首七律前六句写好后,后面两句也许要替换三个四个,替换五个尾联的时候都有。这就说明了七律的结尾是最难最难的,如果七律没有好的结尾,这首诗可能就不算成功。也就是说它在结尾的地方出现了败笔,整首诗也就算失败了。
○我们大家都知道,诗讲究启承转合,不管是绝句还是律诗都是一样的。那么七律的结尾就是合。那前面的六句一气灌注下来了,已经形成了一个气场。这最后的两句要大气包举,笼罩全局,关系到全诗的成败。这可以说是对诗人功力的一个检验,稍有功力不足啊,这个时候全篇就气势转弱了。这不光是我们当代的人,就是古代的诗人包括唐代的著名诗人,也有这种结尾气势不足的。
○比如说我跟朋友经常谈到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七律,收入到《唐诗三百首》的《行经华阴》,这首诗中间两联的对仗是很精彩的。
岧嶤太華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雲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關險,驛樹西連漢畤平。
借問路傍名利客,無如此處學長生。
这首诗前面的六句,特别是中间的四句,气势是何等的雄健哪!但到了结尾却一下就弱下去了,可能就是拼凑成的,就可惜了前面的六句铺垫那么好,结尾确实不敢恭维。
○崔颢曾经让李白自叹不如,“崔颢题诗在上头”。但是我和我的一些朋友谈到这个诗的时候,都觉得他这首诗的结尾确实不敢恭维,这个结尾是一下气势就减弱了。我觉得可以说是崔颢的败笔。那么七律的尾联怎么写呢?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我根据我几十年来的体会(我今年六十六岁了,已经写诗快到五十年至少四十多年了),七律的尾联最基本的写法有两种。
○这个七律结尾的写法,我认为最基本的手法有两种。一种就是叫做收住,一种就是叫做宕开。这两者恰好是相反的,但是都是很高明的手法。所谓的收住就是起
承转合之合,结尾处要承接上面的气势,用千钧之力来一下兜住,不要让这个气息泄漏。就是全诗的意境圆满,戛然而止,就是苏东坡说的止于当止之处。这是其中的一种手法叫收住。
○这个收住的例子是很多的,只要愿意去观察,唐代经典作品里面很多很多的。我举一个例子来证明一下我刚才的说法。比如说老杜的《秋兴八首》的第一首,我觉得他的结尾就是用的这种收住的办法。这诗大家肯定是非常熟悉的了。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繫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是老杜的手法,当然是诗圣的大手笔啊。
○老杜在前面可以说是极尽了雄健开阔之能事,我们从他的这首诗里可以读出浩荡纵横,气象万千,想落天外,可以说是包举宇内。到这里他的气势这么足,如何才能够收住啊,你看老杜他的用笔确实是举重若轻啊,他就用这个“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举重若轻,一气就收回来了,他就是真正的大手笔。如果这里收不住的话,他前面洋洋洒洒的写了那么多,那么多气势雄劲豪放开阔的(诗句),
○如果收不住的话,可能就跟我前面说的崔颢的诗一样,虽然前面六句说得好,后面两句也就把它笼罩不住了。我觉得这种手法就是叫做收住。
那么另外一种手法就是宕开。什么是宕开呢?宕开就是这样,本来应当收住的时候,忽然跳出来另辟一个境界,就犹如柳暗花明又一村,用另一种说法就是犹如临去秋波那一转,让人眼前一亮,宕开以后就余韵无穷啊,余音缭绕,三日不绝。
○老杜他把这种手法称为“篇终接混茫”,就是一篇结束的时候,就远远地接到太空的混茫中去。这是更高明的一种手法,这种手法要求的功力更高。如果功力不到就容易跑题漏气,弄巧成拙。又回到前面的话,就是崔颢的《行经华阴》,我觉得就是功力不到,跑题了漏气了,气势就灌注不下来了。如果要举个例子的话,
○我觉得李商隐的《马嵬二首》其中的第二首,就是这种宕开的一个例子,大家也是很熟悉的,就是这个: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爲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他这个结尾忽然一下宕开了,从马嵬这个典故一下就说到了莫愁女。
○莫愁女她其实跟马嵬坡毫无关系。但是李商隐这里的联想确实是合情合理的。他让我们读了这首诗就产生无尽的遐想,思接千古,眼前顿时就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就是所谓的言已尽而意无穷,也就是老杜说的“篇终接混茫”。如果要做一个比喻的话,我想用大家都熟悉的一个东西来比喻一下,就是我们中国的长江,长江奔腾浩荡,一泻千里,但是现在的三峡那个地方忽然筑起一道大坝来了。
○三峡那个地方的大坝把长江水一下全部都截住了,一下子收束住了,于是江水在那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回澜,经久不息。我觉得这就可以用来比喻七律结尾的这种收住的方法。那么同样是长江用来比喻宕开应该怎么比喻?长江就像苏东坡所说的是“大江东去”呀,一路经历了许多的曲折,长江弯弯曲曲的经历了曲折,终于来到了长江的尽头。眼前就出现了浩淼无际的大海,这个时候长江的江水就忘情的奔向了大海,奔向大海我觉得就是七律结尾的荡开。
○我的这种比喻比较形象,但是也不一定就准确,也就是提供一种思维而已,供大家参考。我这么多年来也做了一些尝试,但是我怎么敢和古人相比,和古人相比是天壤之悬啊。为了说明我上面的说法,我把我的几首七律贴在群里,我马上把它复制过来,稍等一下。
端午后二日夜半有作
炎凉变幻未分明,端午幽阴不转晴。
支笔累人过半世,一灯听雨到三更。
夜阑渐觉风声动,老去犹思剑气横。
身外浮云多缥缈,闭门便是好心情。
我的拙作,窃以为属于收住一类。
岁月
岁月匆匆去不回,高岗老马渐虺隤。
漫游湖海身如寄,怅望乡关念已灰。
时局翻新看好戏,园林依旧种夭梅。
欲从陋室寻残稿,书卷横斜满地堆。
这也是(收住),下面是宕开。
游昆明金殿
参天古木郁苍苍,云气氤氲绕粉墙。
满地落花春欲晚,昨宵零雨露生凉。
铜钟金殿今犹在,明祚清廷早已亡。
忽忆平西当日事,眼前弹指变沧桑。
这是宕开。
 寄友人
倦羽枝栖敢怨嗟,渝州客久即为家。
万山风雨春将暮,一片弦歌日渐斜。
老去虚声驰海内,别来断梦绕天涯。
更无寸土青门外,那及东陵可种瓜。 
(秦时东陵侯邵平,秦亡后在青门外种瓜谋生。)
这是宕开。
○我刚才把我的四首拙作贴在这里了,用来说明我刚才的这种理论。我的诗作不好,请大家批评指正。关于七律的结尾,我今天就简单的讲这么一点。今天老道——逋客给我说的时候,我不知道有这么多听众,我以为就是两三个人在一块儿讨论一下,所以我真的是没有做准备,很抱歉,有机会再跟大家交流。谢谢大家!
○我听听大家有什么想法,对我刚才所说的有没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希望大家能够给我指教,谢谢。(2018年8.月20日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淘园诗话 | 赋体概述
(原创)七律:长江
规范《七律》的写作要求
古今七律第一——《登高》
苏轼在客船上创作的七律,颈联对仗精妙,结尾充满了期待
都说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第一,它到底好在何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