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冠心病认识误区

误区一:冠心病只是中老年人的“专利”,青少年无需在意

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吃得越来越好。但正是因为吃得太好,再加上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冠心病这类通常是成年人,特别是中老年人易得的病,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萌芽”。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说,胆固醇每升高1%,患冠心病死亡的危险就会增加2%。北京市成年人的胆固醇从1984年至1999年平均升高了24%,同期,35~40岁男性成年人心梗的死亡率增加了15.4%,其中,77%的致死原因是胆固醇升高。

据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杨跃进教授介绍,血脂高指的主要是胆固醇高。目前,不只是许多中青少年人的冠状动脉出现了斑块和硬化,甚至发现中小学生的冠状动脉也出现了斑块,说明冠心病“萌芽”从青少年时期已经开始。胡大一教授说,心梗致残或猝死的后果虽然多发生在成年人,其病却早已在数年前就开始。动脉硬化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发展”,心梗会在身体毫无症状的情况下突然发生。

因此,不能等到中老年才预防冠心病,而应从青少年开始!

误区二:冠心病是胖人的“专利”,瘦人不必担心

现实生活中常会有人向一声抱怨:“不是说胖人才容易得冠心病吗?我这么瘦,怎么也得了冠心病,会不会诊断有问题?”可见,他们把冠心病当成了胖人的“专利”。

一般来说,胖人的血压、血糖和血脂都偏高,其患心脏病的几率就高,所以医生经常要求人们要减肥瘦身,保持适当体重。但身体偏瘦的人绝对不可因此而放松警惕,因为能够引发心脏病的因素很多,如人体内高半胱氨酸过多、情绪长期抑郁或紧张、不爱运动等,这些因素与人的体形关系不大。另外,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等疾病也不是胖人的“专利”,瘦人同样会得这些疾病。

因此,在冠心病面前没有绝对的“旁观者”!每一个人都要将冠心病的预防列入自我保健的日程上来!

误区三:冠心病是内科疾病,与炎症感染无关

最近一项新的医学研究指出,人体内无痛性迁延不愈的慢性炎症,是心脏病最主要的诱发因素,甚至比高胆固醇血症更为重要。专家们发现,身体内任何部位的慢性炎症,如慢性牙龈炎等低水平的感染所致的炎症反应,都可以产生炎性蛋白,这些炎性蛋白进入血液循环后,可对动脉血管造成伤害,并使血管内壁脂类等附着物发生崩解脱落,刺进血小板聚集,从而形成血栓,堵塞冠状动脉而导致心脏病。因此,只有彻底巡查和根除体内的慢性炎性病灶,才有有效的预防和降低冠心病的发生。

误区四:男性比女性更易患冠心病

众所周知,冠心病的患病率一般是男性高于女性,但这种男女差异主要发生在50岁之前。女性在50岁之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较男性轻且进展慢,但女性在50岁以后冠脉病变发展加速并迅速赶上男性。一般认为,这种现象和绝经前内源性雌激素起保护作用有关。有资料表明,女性自然绝经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相当程度的降低,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却升高。同时发现纤维蛋白和凝血因子的不良作用在绝经后加重。用已烯雌酚治疗的冠心病病人血脂紊乱得到改善。女性绝经后这种保护作用明显减弱,所以冠心病患病率明显上升,与男性“并驾齐驱”。

所以,对于冠心病,女性朋友(特别是绝经后)也不可掉以轻心!应该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要从小事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少饮酒,不吸烟,合理营养,坚持锻炼,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体重,这些都可大大降低患心血管病的危险。

误区五:一旦患上冠心病,病情只会越来越重

多数人认为,一旦动脉硬化形成,冠状动脉边窄,冠心病的病情就会越来越重。然而,一项十余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能遵循均衡的低脂饮食,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有效的降低及软化血管的药物,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戒烟,少饮酒,控制体重,坚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可使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类型的心脏病患者过上有意义的生活,而且还可以有效的阻止动脉硬化加重,甚至能在某种程度上使病情好转。

误区六:如果感到胸痛不适,可以等它自行消失

胸痛、胸闷、心慌、气短等不适,是冠心病的“初期症状”,这些症状开始很轻微,呈一过性,不一会就会自行缓解。因而有些病人就习以为常,怕麻烦,不愿去医院检查诊治,以致病情越拖越严重,甚至引发危及生命的突发事件。因此,对心脏出现问题的症状视而不见是最下策的态度!心脏有了问题就行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应几时去医院检查诊治,否则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误区七:只有高强度的锻炼,才能使心脏受益

有人认为,只有进行高强度的运动,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机体的增氧能力,才能使心血管受益。进行高强度的运动,可以减少某一种心血管病的因素,但不能防止诸如家族心脏病史或高胆固醇史等危险因素,顶尖运动员也有可能出现心肌梗死或其他的现在问题。其实,强度适中的锻炼,如草坪剪草、房间吸尘、定期散步、健身体操、慢跑等,每天坚持40分钟,可以大大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每天坚持几次,每次持续15~20分钟,这样的锻炼与一次较长时间的锻炼同样有益。

误区八:冠心病用药没有时间关系

一项关于心血管发病的时间性研究揭示,心肌梗死等猝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在一天中呈现双高峰,即起床后的1~2小时和此后的10~12小时各有一次发病高峰,且第一个高峰较明显。专家指出,要是能在突发高峰到来之前用药,无疑能减少猝发心脑血管病的危险。通常服用的治疗心血管病的普通药物,在服药后24小时左右就能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因而一天一次的药物应在早晨6时服用,一天两次的应在早晨6时和下午3时服用,一天3次的应在早晨6时、中午12时、下午5时服用,就有可能抑制双高峰的出现,减少猝发心脏病和脑中风的风险。

误区九:心脏手术危险大

很多人认为心脏手术危险,在紧急救命时仍不愿选择创伤小、疗效好的心脏介入手术,结果错失救治良机。

临床医学研究证实,急性冠心病患者在发病6小时的求治效果最佳。目前,发达国家约90%的急性冠心病患者在紧急救治时选择心脏介入等先进手术治疗方法,使这一疾病的死亡率从30%下降到5%以内。而我国则有70%的急性冠心病患者仍然选择药物保守治疗,从而导致种种不良后果。因此,急性冠心病患者应抛弃思想顾虑,力争及早防治,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误区十:放上支架就万事大吉了

毫无疑问,支架是冠心病患者的福音。急性心梗病人,如及时放入支架,就可以将死亡率降低到5%~6%,非急、重症的心绞痛患者,做完支架手术后症状迅速消失,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可以恢复体力活动,就可以万事大吉。

其实,支架治疗只是一种物理治疗,它通过改善血管局部狭窄,从而减轻心肌缺血而使心绞痛得到缓解。但任何一列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可能冠脉造影上只显示某处冠脉狭窄,但从整体上看,一旦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有斑块形成,整个冠状动脉就可能有多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存在,其他部位同样也会发生狭窄,冠脉内支架植入可以解决狭窄程度较重的病变,一些轻度病变有时甚至连冠状动脉造影都难以发现,却常常是急性冠脉综合症的“罪犯病变”,危险性依然存在。如同一个人长了龋齿,提示整个口腔都有问题,应该加强对整个口腔牙齿的保护,如果仅仅是把龋齿拔出了事,则会导致第二颗、第三颗龋齿的产生。

因此,即使放了支架,还要进行抗凝调脂、中西药全方位的保护,同时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善,才能取得最理想的临床效果。放支架只能算是一种急救治疗手段,而不是“保命符”。对于已经获救的病人,最重要的是二级预防——防复发!

误区十一:血脂化验结果正常就无需降脂药

有些患者虽然血脂在正常范围内,但仍要坚持使用降脂药,这样可起到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这时候用降脂药,其实是发挥该药物降脂作用以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而不是为了降血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大一:不做心脏支架、心脏搭桥就只能等死?太荒谬了
心脏支架,该不该放?
追本溯源,看看冠心病的本质到底是何物?
心血管疾病防治科普知识
心血管系统
辟谣:放完支架后,还需要长期服药吗?提醒:停用这些药物风险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