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三下一”与“上一下三” ——四首结构特殊的唐人七绝

“上三下一”与“上一下三”

——四首结构特殊的唐人七绝

芙蓉书阁|邓旺林

沈祖棻教授的《唐人七绝诗浅释》【注1】中分析了唐诗中下面四首结构特殊的七绝。
1、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注2】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2、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春白日映楼台。
【注3】
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3、元稹《刘阮妻
(一作山)二首》其二
芙蓉脂肉绿云鬟,罨画楼台青黛山。
千树桃花万年药,不知何事忆人间?
4、窦巩《南游感兴》
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
关于第一首,沈教授分析说:“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是李白游览越中
(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越王勾践先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卧薪尝胆,灭了吴国。李白“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昼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P70~71)【按:本文所注页码均是《唐人七绝诗浅释》中的页码】
对于第二首,沈教授分析道:“这首诗抒写了作者春天在长安名胜曲江和张籍同游时的愉快,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对于没有同来的白居易的深切惋惜和轻微埋怨。它一上来描写了当天气候的变化。那是一个多云转晴天的日子。原来天空中是有一层淡淡的阴云的,但到了傍晚,就完全开朗了。天气一开朗,曲江池畔的楼台亭阁,万户千门,就即刻在斜阳照射之下,显示出来,而美好的春天也就更为动人了。'青春’两字,启第三句。由于这时正是春天,所以不但楼台是万户千门,花树也是千红万紫,加上曲江水满,碧波荡漾,这是多么迷人的季节、天气、风景。那么,以常情论,无论怎样忙,也应该抽空来游赏一番吧?有什么忙而不肯来呢?前三句极写良辰美景,则第四句所加于白居易的惋惜和埋怨就更有说服力。”
(P71~72)
现当代学者赖汉屏先生
【注4】也曾评析此诗的结构。说它“也很有新意。它打破了绝句三句便转的规律,一连三句写景,第四句才陡然一问作结。这种结构上的特点,也很值得玩索。(详见《唐诗鉴赏辞典》)
第三首,取材于仙女凡人的恋爱故事。东汉时刘晨、阮肇两人到浙江天台山采药,遇到两位仙女,双双结成夫妻。不久思家求归,回到人世。
“前三句极力描摹仙境之美好。……首句写仙女之美丽,肌肤红润如荷花,头发深绿如云彩。次句写居处之美丽,山中的楼台是彩画的,楼外的山林是碧青的。第三句写,再加上满山遍野的桃花,长生不老的灵药。这不是一切都有了吗?在这样美好的地方,有这样美好的妻子,过着这样美好的生活,并且还可以长生不老,但是,刘晨、阮肇还是回来了,为什么呢?有了上面三句,反跌下文,使人觉得'忆人间’简直不可理解,不能没有第四句这一问了。”沈祖棻教授指出:“元稹此诗,表面上是咏叹古代一个仙凡恋爱的故事,事实上却是怀念旧日情人崔莺莺的。”“元稹在唐代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中,为了图谋功名利禄,虽然很爱莺莺,但终于由于她出身卑微而将她抛弃了,后来另外和一位宰相的外孙女、仆射的女儿韦丛结了婚,显见得他是一个庸俗的人,一个负心汉;但另外一方面,他又对莺莺不能忘情,很怀念,很留恋,对自己的薄幸,有时候也感到内咎。在这种矛盾心情的支配之下,他选择刘、阮入天台这个故事作为题材,发出了诗中那样深沉的感慨。最后一句中所体现的对于刘、阮的带点轻视的惋惜和埋怨,不正好说明了诗人自己的惭愧和悔恨吗?尽管这首充满着惆怅之情的诗是将轻易抛弃的爱情比作失去的仙境来怀念,将贪恋世俗的功名利禄当成眷念人间现实生活来追悔,诗中竭力描写了仙境之美好,'忆人间’之不可理解,有自觉可悲可叹,可惭可惜种种复杂感情在内;但如果我们撇开诗人创作的动机,以及他在诗中的寄托,就诗论诗,则它在客观意义上,正好从反面说明了刘、阮的热爱人间,热爱现实生活。仙境纵然使人着迷,还是抵不上人间现实生活的魅力。”
(P72—74)
第四首是诗人游历广州,有感南越旧事而写的。汉初南越王赵佗割据南越一带,与汉帝国分庭抗礼,后来汉文帝待以恩德,才称臣归顺中央。赵佗曾在今广州市北的越秀山上筑台。“诗一上来就写明诗人的吊古之情,他看到汉代遗留下来的古迹,有感于千年以来的成败兴亡,带着伤感的心情,要想寻问一下汉代赵佗的旧事,但时间毕竟太久,往事已无可追寻了,眼前所见,但有珠江之水,南流入海,一去不回……除了滔滔江水之外,也只有一片青青的春草,披拂于傍晚的东风之中,几只飞鸣的鹧鸪,上下于残破的古台之上,昔日称霸一方的英雄人物,又在哪里呢?”
(P75—76)
沈教授指出,“前三首在结构方面,都是用一连三句来极力描写一种美好的境界,到第四句才来一个有力的转折,以突出作意。”
(P74)而第四首“这首诗的结构与(李白)《越中览古》相似而又相反。李诗首三句一气直下,写昔日之繁华,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形成鲜明的对比。此诗以起句虚点前朝,而后三句一气直下,以“惟见”两字钩勒,直注结尾,实写今日,以为对照。李诗是上三下一,各自一意;此诗是上一下三,先虚后实。构思都比较别致。”(P76)
对于前三首诗的结构特点,前人曾多有论及(关于第四首诗的结构则尚未见前人的论述)。试举数例如下:
一、第一首
“《越中览古》诗,前三句赋昔日之豪华,末一句咏今之凄凉。大抵唐人吊古之作,多以今昔盛衰构意,而纵横变化,存乎体裁。”
(《唐诗绝句类选》【注5】)
“三句直下,句转出,此格奇甚。”
(《唐音审体》【注6】)
“三句说盛,一句说衰,其格独创。”
(《唐诗别裁》【注7】)
“前三句极写其盛,末一句始用转笔以写其衰,格法奇矫。”
(《诗法易简录》【注8】)
二、第二首
“周珽曰:以落句转合,有抑扬,有开阖,此格唐诗中亦不多得。郑云叟《招友人游春》一首
【注9】,实得此诗落句之髓而广之者。敖英发云:前三句序曲江胜游之景,落句恨舍人不得同之也。”(《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注10】)
“以末一句作转合,格高亦韵甚。”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注11】)
“首句、二句写春游。三句言曲江水既满,花放且至千树,极写春游之乐,实已转变,注在白舍人身上。故四句发之,如顺流之舟,诘白舍人云:'有何事忙至是而不来游也?’此首分二层写,前半同张员外春游,后半寄白舍人。凡题之类是者可以为法。”
(《诗式》【注12】)
三、第三首
“周启琦曰:抑扬开阖,全在尾句。周珽曰:首言女色美艳,次言舍宇山境奇丽,三言花木灵药可以长生。人多慕此洞天,恨不获一遇,既遇而辄起归念,不知尘世更有何难忘情事也。徐子扩曰:极美如此,犹忆人间,是可见仙境之非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见注10)
“三句堆砌,又是一格。”
(《王闿运手批唐诗选》【注13】)
也有对前三首一并论及的。例如:
“敖子发曰:此
(按:指李白《越中览古》)与韩退之《游曲江寄白舍人》、元微之《刘阮天台》三诗,皆以落句转合,有抑扬,有开合。此格,唐诗中亦不多得。”(《唐诗训解》【注14】)
【注】
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8月第1版,1983年1年第2次印刷
2.“战”一作“义”,“家”一作“乡”。
3.“春”一作“天”。
4.赖汉屏(1922—2006),湖南作家、学者,当过长沙、浏阳报刊的编辑和总编辑,曾任常德教育学院(湖南文理学院)副教授、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常德市政协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常德市副主委,曾参与编写《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鉴赏辞典》等辞书。
5.《唐诗绝句类选》:是明代凌云据敖英《类编唐诗七言绝句》一书改编而成的诗集。全书共四卷,前三卷就敖氏原编十五类诗分卷,增入顾璘诸人评语,末卷则从谢枋得注解的《章泉涧泉选唐诗》中辑出敖氏未收的七绝三十一首,作为补编。
6.《唐音审体》:《唐音审体》一卷,钱良择撰。
钱良择(1645-?),清诗人。字玉友,号木庵,常熟人。后皈依佛门。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称其“为诗感激豪宕,不主故常,而所选唐诗,又兢兢规格,如出二人,议论不可一律拘也”。(见“百度百科”)郭绍虞《清诗话前言》中说:“大抵明人主张格调,只是朦胧地有所体会,但凭直觉,并无科学根据。自清代学风一变,于是诗人学者即同样论格调,其方法又与明人不同。故清初格调之说,可看作诗人学者研究格调之成果。其重在调者,则《声调谱》诸书可为代表; 其重在格者,当以《唐音审体》为较早亦较好之书。”(见“可可诗词”网)《声调谱》作者清代赵执信。
“句转出”前似漏一字。
7.《唐诗别裁》:《唐诗别裁集》是清代沈德潜所著的唐诗选集,共20卷。选有作家270余人,诗作1900余首,分体编排。因杜甫《戏为六绝句》中有“别裁伪体亲风雅”语,故名“别裁”。
8.《诗法易简录》:共十四卷,清代李锳撰、李兆元补。本书为指点初学之读本,以诗体分卷,述各种诗体之来源,举作品为例讲解诗律与章法,句中有评点,诗后有总评。现存十四卷。据本书李兆元跋,其父李锳在潼关任上请假归里时,每喜与里中后进谈诗。及门问诗法者踵至,遂取各体作品若干首,略指其用笔之法。书前有乾隆三十二年自序,书当成于是年。乾隆三十三年(1768)作者卒后书有亡佚,及李兆元稍长,检视存稿,“古诗但存讲音节者,律诗只存讲作法者,而古诗之讲作法及律诗之讲拗体者皆已佚失。元仅补入律诗拗体四卷附后”(《跋》)
李锳(1719?—1768年),字青萍,号端黼,山东掖县(今莱州)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举人,二十九年由潼关通判转扬州通判,翌年擢广信知府,终于右江兵备道,卒于南昌。著有《漫游草》《信手抄》《艾堂外篇》等,皆散佚。
9.郑云叟:即郑遨(866—939),字云叟,滑州白马今河南滑县人。避后唐明宗祖讳而以字行。唐末应进士试,两举不第,遂入少室山为道士。新、旧《五代史》有传。有《拟峰集》20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7首及联句诗1首,除写日常生活外,亦有忧及时事、感叹民生之作。
《招友人游春》(一作杜光庭诗):难把长绳系日乌,芳时偷取醉工夫。任堆金璧磨星斗,买得花枝不老无。
10.《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共六十卷,明周珽编。周珽字无瑕,号青羊,浙江海宁人。清代书画家。
11.《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清人王士禛辑、宋顾乐评。
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书。清初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诗论创“神韵”说。
宋顾乐(1695—1723),原名顾乐,字玉才,常熟(今属江苏)人。诸生,有咯血症,攻读刻苦,寒暑靡倦。29岁卒。有《梦晓楼集》、《愿学集》等。【据江苏南通大学文学院潘鸣《王翰及其诗歌考论》一文注释。该文发表于2012年2月《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属第25卷第1期。网址:https://www.docin.com/p-484861672.html)
12.《诗式》: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专著。中唐诗僧皎然所著,共五卷,作于贞元五年(789年)。
13.《王闿运手批唐诗选》:王闿运(1833—1916),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咸丰二年(1852)举人,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后入曾国藩幕府。1880年入川,主持成都尊经书院。后主讲于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南昌高等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授翰林院检讨,宣统三年(1911)加翰林院侍读衔。民国三年(1914年)受袁世凯聘入国史馆任馆长,编修国史。兼任参议院参政,复辟声潮中辞归。著有《湘绮楼诗集、文集、日记》等。
14.《唐诗训解》:作者李攀龙,明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历陕西提学副使,官至河南按察使。“后七子”(活跃于明朝嘉靖、隆庆间的一个诗文流派)的魁首之一。李攀龙曾主盟文坛二十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沈祖棻教授简介】
沈祖棻(1909年1月29日~1977年6月27日),女,字子蕊,别号紫曼,笔名绛燕、苏珂。浙江海盐人。教授,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格律体新诗先驱诗人之一。1909年生于江苏省苏州,家学优厚。1931年入南京中央大学。1977年6月,因车祸辞世。
曾任教于华南多所高等学府中文系。有“当代李清照”美誉。与夫——著名文学教授程千帆合称“程沈”,曾被师友赞为“昔时赵李今程沈”。被文坛誉为江南才女。
主要代表作有《别》《赠孝感》《妥协》《早早诗》等,在古典文学研究和旧体诗词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对于中国格律新诗的创建和完善有着重要的影响。
——见“百度百科”。网址: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2%88%E7%A5%96%E6%A3%BB/1356670?fr=aladdi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诗歌100强排行榜
唐诗极简史:29首巅峰唐诗,重温大唐盛世289年
《唐诗九十九》选篇及课程设置
一张图遍历唐代主要诗人
唐诗启蒙必读丨适合儿童诵读的唐诗105首
历代诗词简述(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