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拾零文苑喜新编

拾零文苑喜新编

邓旺林

        《珠峰夕拾》的作者是我的叔父。我本姓黄,名福能。五六岁时因遭了一场不小的灾难,后过继给村里邓屋的姑父,于是改名换姓。

        叔父的学历,在今天说来的确不高,但其中文尤其是古文的水平相当不错,不会比许多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生的差。他有深厚的古文功底,这虽说与其读完小学后曾在学校专攻了两年多古文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他有持之以恒的不懈的学习精神。即便到了今天,可说早就功成名就了,而且年事也已高,但仍自学不倦,不断的在充实自己。

        频繁的工作调动,而又做一行爱一行,这大大地丰富了他的社会阅历,也为他著述有成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他对写作可说是情有独钟。这从他还在高陂工人诊疗所任职时就在《大埔日报》上发表快板《名符其实水豆腐》便可以看得出来。叔父曾对我说过:如果不是他那么喜欢写作,他可能就会当上一名医生了。他之所以会从高陂工人诊所调到公社办公室去工作,就是因为他曾配合社会中心工作写过不少山歌、快板等作品。

       他还常常把写作与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例如在下乡放映电影时,他不但通过写作电影解说词来帮助观众看懂、看好电影,而且每到一地还积极搜集资料“写当地、唱当地”,有效地做好宣传鼓动工作。例如,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有一次他到大东富溪平顶冠映出。当地那一年大旱,但山坑田却取得大丰收。他在采访到有关的好人好事后,便写了几首“三句半”在映前通过幻灯片进行宣传,在现场博得观众热烈的掌声。至今他还记得其中一首:“平冠奇迹传千秋,大旱之年大丰收。泉伯公捋紧‘须姑’尽情笑:少有!少有! ”

        叔父自工作以来到底写作、发表了多少诗文方面的作品,他自己也说不清了。叔父曾说过:“我写了不少山歌、快板、五句板、对口剧等等,曾发表在大埔县和汕头地区的报刊上,电台也有播放。但由于近10年来几次搬家,几乎都丢失了。快板《积肥迷》、《李阿域》还是由老同事、山歌师余耀南同志收藏起来的。至于一些杂文、小议小考则多是在县志办工作期间所作,诗歌、书法作品和关于姓氏方面的文章,则多是退休后的习作。”

        我以为叔父的诗文等作品之所以大量散失,多次搬家只不过是客观上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一直没有结集出版自己文集的打算。这也难怪,在过去很长的时期里,出版一本自己的文集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天方夜谭的事,不像今天,个人出书已是司空见惯。不少老同志,退休以后,或写回忆录,或把自己以前写的工作总结、思想汇报、发表过的豆腐块大小的文章等也辑成一册,花点钱印出来,馈赠给亲戚、朋友、同事、熟人等等。这使得个人出诗文集几乎成了一个时尚。可惜叔父太迟才有了出个人文集的念头,不然,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他的诗文等作品就远远不止这本集子中的了。

        叔父有出这本书的打算,说起来还与我的动员有关。记得是在2004年4月底,我从韶关到梅州开会,曾抽空到他家里。当时他已退休多年,并已编著或主编出版了《大埔黄氏源流》、《大埔县姓氏录》、《大埔将领录》等多本大部头的方志图书,共有150多万字。那时他和我说到,准备要对《大埔县姓氏录》加以修订,然后出一本专门写大埔历史上知名女性的书。那时他不但年过古稀,而且眼睛不太好,看书写字都有困难。叔母很担心他的身体,对他还想编书出书颇有微词。我也劝叔父把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不要太劳累了。同时我还向他提议,修订完《大埔县姓氏录》后就不要再去编著什么书了,不如把自己的诗文等作品收集起来,出一本诗文集。

        我以为,出这种书,至少有如下几个比较实用的意义:一是有利于保存自己的作品。尽管它对于社会而言未必有什么大的保存价值,但它毕竟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是自己往昔生活的踪迹,把它丢失了,对于自己来说,还是难免会有些惋惜的。二是便于查阅、利用。把原本很分散的作品集中到一起,别人也好,自己也好,查阅、利用起来无疑方便得多。三是可以通过它来对自己已往的生活做一个总结,回眸已往的岁月;也有利于让关心自己的亲友对自己有更全面的了解,还可以给他们留作纪念。而对于喜欢以文会友的人来说,还可以通过它结识更多的朋友、师长。

        当时我叔父也认同我的看法,但也说到了他的难处:一来散失很多,二来精力不足,又没人帮手。因为我此前曾经亲自将我已发表的二十多篇学术论文、教学论文等结集成书,算是有一些编辑的经验,于是我便毛遂自荐,对他说:“(你写的作品)能找到多少算多少。过几年我退了休就来帮你。”经我一动员,加上我又提出会来帮手,他这才动了出个人文集的念头。

        但此后叔父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编著、主编或修订大埔史志图书方面。到2010年底,他先后修订了《大埔县姓氏录》和《大埔将领录》,新编著了《大埔巾帼录》和《大埔客家姓氏》,又还参编《古今三河坝》。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他那时实在是无暇顾及编辑自己的诗文集。

        而我是在2009年1月才退休,退休后还继续在韶关广播电视大学任教。到了2009年10月,外孙女在广州出世了,又要帮带外孙女。于是一直没有兑现帮叔父整理书稿的承诺。直到去年6月27日,我专程到惠阳淡水去见叔父后,编书的工作才算正式启动了。

       我们夫妇带外孙是韶关、广州两地跑,我又是在去年12月28号才结束在韶关电大的教学任务并辞去韶关电大的教职,加上其他种种客观原因,整理叔父书稿的工作往往是“三天打鱼,四天晒网”,一直拖到现在才算基本完成属于我的任务。

        我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将有关的文本资料(包括图片)输入电脑,对材料进行分类和定位,对书的框架做了初步的安排。

        我虽是作者的亲侄子,但我对他的已往也并不了解。要不是他出这本书,我还真不知道他曾经从事过那么多的职业,在那么多岗位上工作过;写过那么多的诗文作品,那么早就发表过曲艺文本。通过帮叔父编辑这本书,也让我对叔父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可见我劝他出这本书,不但于他有意义,便于我也是很有意义的。

        得到叔父这本集子的人,我想很少有人会将其束之高阁,根本不去阅读的。因为这本书里面有不少内容是很多人都会感兴趣的。例如“姓氏寻绎”、“史海拾零”、“人物春秋”等方面的文章便是。

        笔耕不辍是叔父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几天,在和叔父闲聊的时候,他还谈到想继续撰写一些文史方面的文章。这种“壮心不已”的精神确实很感人。我曾打算劝他就此搁笔,好好享受悠闲。后来想到,对于他来说,研究、著述已成了一个强大的惯性,要他从此息肩,看来是不太可能的;再说这也是他的乐趣所在,于他的身心健康不无好处,也就没有说什么“别再动笔”之类的话了。惟有衷心地祝愿他乐在其中,健康长寿!

        最后,让我以《叔父〈珠峰夕拾〉编成喜赋》这首新韵对式七绝来结束我的絮絮叨叨吧:

方志书香百万言,拾零文苑喜新编。

健步珠峰思万里,夕阳似火笔犹酣。

2011年10月18日

   附记:

        《珠峰夕拾》2011年12月由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作者:黄志环,广东大埔三河梓里珠丰(也写作珠峰)人。地方志助理研究员,广东省地方志学会会员。大埔诗社、嘉应诗社、岭南诗社社员。曾任大埔县书法协会副会长。退休前先后担任大埔汉团团长,大埔地方志办公室科员、副主任;是1992年版《大埔县志》副主编。

        本文属《珠峰夕拾》的书序之二,置于原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党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杨应彬先生为《珠峰夕拾》一书所作《序》之后。
附:
本人博客:芙蓉书阁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gdw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大埔农运从这里开始》画册出版
大埔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历史沿革 大埔县名称来源
【广州文苑】No.80701期F版||[完整版] 风雨丽人 第四章 ​凤舞长空 第二节 醉心公益助教
七夕拾语
《航拍大埔》——俯瞰·百侯镇侯南侯北
明末清初大埔县人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