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校由“管”到“理”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学校逐渐成为管理者、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空间载体,以前那种刻意雕琢的思想开始松动,逐渐向宽容、理解、鼓励、创新等方向发展。学校校长也开始从行政性领导向学者型领导转换,并开始着力搭建大家共同进步的平台,以资给每一位在这个空间中生活、工作、学习的人精神的鼓励和智力的支持。

与之相反的是仍然有不少学校管理者依然固守着自己的“控制权柄”,骨子里始终如一的考虑的是如何“管”住别人,追求的是一种“统一”,而很少思考管理的目的,什么样的管理才是有效的,什么样的管理才会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强烈的控制欲下,产生隐性或者直接对抗的冲突就显得很正常了。

一、学校发展不可能“突变”,管理者要明白“我是谁”

教育管理的对象是教师、学生,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管理者在追求管理科学性的同时,必须把人性化作为重要的内容,否则,没有人的主动参与,科学性就要打折、受阻,甚至遭到反对。仅凭几个制度,凭着以身作则,凭着满腔热情,想改变一种混乱无序的局面是不行的。学校管理应立足于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教育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种渐进过程,会对一些教师的思想意识、教育理念、行为方式等产生一定的冲击与改变。对于成人来说,有时这种改变是一种痛苦的过程,需要与以往的“我”进行斗争。学校管理在一定时候会反复出现同一种问题,就是源于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复杂性。发展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的,这与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的发展规律相一致,是渐变的过程,急躁不得。“跨越式发展”、“创造教育的神话”之类的语言,只能是文字游戏而已,本身就欠科学。学校发展是不可能“突变”的,有时还会出现低谷,更不可能追求所谓的统一。校长除了要改变急躁的心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以外,还要不断反思并改进管理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要明确定位自己的角色,知道“我是谁”,切忌用简单的、过分行政化的方式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要苛求和寄希望于短期效应,而应理性地研究问题、找准解决问题的契入点,用近乎无声息的方式影响和改变某些消极因素的影响。

二、刚柔相济,规范中有灵活,切忌口号、运动式发展

强调统一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管理之中有一种奇怪的现象:群体无意识。面对地面上的一块垃圾,第一个人走过去,第二个人便很容易也走过去;前面一个人带闯红灯,后面的人就会尾随。群体管理需要用规范性的要求进行约束,这与人性化管理之间并不矛盾。人性关怀是在制度与法律的框架内的自由,规范管理是打造团队必需的。管理就是引领,好的制度就是要引领人们在遵循一定规则的基础上共同向着目标努力。

教育是一项充满着艺术性的工作,充满着个性与灵性,过分追求整齐划一的要求,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管理需要智慧,这种智慧不是“玩手段”、“迷惑人心”,而是立足于现实的合理需求。如我们要求教师不备课不上课,但是对于教案怎么写、写几页、用什么字体,甚至教学的每一步骤采用什么方法、需要多少时间都强调统一,则显得机械。也许有人会想,按统一的要求、一个标准、一个步调去干一项工作不是更能实现共同进步吗?其实不然,这并不符合事物发展多样化的规律,没有考虑师生的差异和个性特点。如果管理者再采取强制的办法,最后只能实现形式上的统一,大家自有应付的办法。

许多学校在管理的灵活性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有的学校在备课中让经验丰富、教学成绩优异的老教师组织集体备课,评点研讨发言,而对他们的教案不作检查;有的学校规定任教科目多、工作量大的教师选择重点科目写详案,其余科目采取书头备课或卡片式备课;有的学校规定年轻教师备详案,老教师写简案;有的学校增强了自主性,让教师自己选择重点课时精备,而一般课时则可以写简案或者不写教案。这种统一中有变化的灵活管理方式,让备课的实效性增强了,大家都不必担心备课的细枝末节而被扣分,而让备课过程多了一些思考,多了一些个性,多了一些研讨,更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激励为主,管理要留“余”,给大家缓冲、思考的空间

前段时间,“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无缝隙管理”之类的提法备受推崇。试想,每一件事情都要人去抓,每一个人都要把自己抓的事情抓实、抓好、抓出特色,这现实吗?也许,这只能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我们不可能将师生都纳入“管道”实行自动化的标准管理,这有违人性化的要求。而且随着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统得过死,管得过严”的挤压式管理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潮流。

管理要留“余”,就是要在管理之中留有一些发展的自主空间,让师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休息、释放、学习、思考,让身心有一片宁静自由的时空。毕竟,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下,人的韧性是有限度的。很多所谓的名校,教师纷纷要求调走,“受不了”、“太累了”成为一些教师的肺腑之言。

无数事实证明,管理者是否留给大家思想碰撞的机会对一个要落实的方案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中国式学校的管理是无法绕开“顶层设计”的窠臼的,这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是无法回避的做法,这种基于智慧人士的设计或许已经成为推动一项工作的首选方案。但是这种“顶层设计”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很容易被专权思想裹挟,好多实例证明,很少有管理者会在彰显自己权力的空隙中坦然走过,他们的“控制欲”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全面体现和满足。我们不能盲目诟病这种做法,重要的是一定要反思这种做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校管理者的偏差
60个校长的智慧谈话
校长不应有“官”气
从“管”到“理”急躁不得
校长学习思考题(论述题)
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引领师生主动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