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景观设计学》:基于现实的生态建设——杭州“西溪里”项目景观设计与思考


联排住宅的内部池塘

撰文:盛梅

资料提供:美国ATA设计公司

原文发表于《景观设计学》2013年 第4期

 

项目地址:杭州市西湖区

占地面积:13.1hm2

项目委托:坤和建设集团

景观设计:美国ATA设计公司

项目总监:盛梅

首席设计师:Guy Walter、Austin Tao、Timothy Callahan

设计团队:余巧珏、徐文玉、康晓旭、牟丹丹、勾丽丽、高凌、王芳、石凯、夏青

雨水管理顾问:车伍(北京建筑大学)

设计时间:2007~2009年

施工时间:2008~2010年

建成时间:2010年

 

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生态水环境建设如何在实施层面得以贯彻,而不仅仅作为一个观点和理论传播,是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之一。2007年,本项目团队得到一个难得的机会——在杭州城郊建造一个以生态健康为目标的居住社区。委托方希望通过对场地的综合雨水管理和景观设计,为项目创造健康、积极的社会形象,并符合其成本控制要求。本着这一目标,设计师开始了一系列与现实的对话与碰撞。

场地竖向概念

场地雨水收集与利用设计概念

整体种植概念
 

1 项目挑战

西溪里项目位于杭州市西北部近郊,距离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北侧边界仅1km。项目总占地面积13.1hm2,是一个由联排住宅、高层住宅、社区商业和一个幼儿园组成的综合社区。一条河流(五常港河)从其间流淌而过,将场地一分为二。一方面,杭州悠久的历史为项目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另一方面,场地所处的城郊结合新区,周边多为近20年内建造起来的社区,地方传统并没有明显的体现。在这样的环境里,如何创造出既满足居民的当代生活需求,又具有长期生态与人文价值的生活空间,是设计面临的首要挑战。

由于杭州降水丰沛(平均年降水量1 000~1600mm,年降雨日130~160天),项目又增加一重雨洪管理和雨水排放的压力。道路积水和洪水泛滥是杭州年年面临的问题,雨季集中而大量的雨水能够使很多区域在短时间内变为池塘。由于地方政府没有对新建项目的雨水排放提出严格规范,因此建造商计划把场地内雨水一部分排入市政管道,另一部分排入相邻的五常港河内。这是当地通行的做法,如果开发面积小,对水环境的影响并不明显;可动辄十几甚至几十公顷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将很容易改变场地原有的汇水模式,对现有市政排水系统与河道形成巨大冲击,如果不加约束,势必会加剧雨洪问题。因此,设计师希望在本项目中,通过设计提高场地自身的雨水控制与管理能力,缓解市政管网和附近河道的压力。

基于上述情况,本项目有来自以下几个层面的要求与挑战:1)使用需求。即室外空间的尺度、位置、节奏和形式要满足各个部分的使用功能,并与建筑形态和空间关系协调。2)文化需求。作为长期生活在西湖水畔上的居民,当地居民形成了颇高的审美判断和标准,不仅要求视觉上的赏心悦目,还要体现文化价值。3)生态需求。景观设计要实现低造价、易实施的雨洪管理目标,将开发建设对周边环境、尤其是自然水系统的影响最小化,并保证新建环境的可持续性。


概念总平面与实施方案 

 

2 设计方法:紧密结合雨洪管理的景观设计

本项目中,综合雨水管理是景观设计的一个核心内容,景观设计在场地设计和雨水管理两个层面平行展开。首先,景观设计根据各部分空间的需求确定室外交通、空间尺度、节奏和联系。雨水工程师同时根据场地规模、功能布局要求、气象数据,划分出适合的汇水区域,确定水系统的位置、规模、范围及竖向控制点与排水走向。之后,景观设计师以此为依据,深化场地设计,发展出景观方案,再将此成果提交给雨水工程师,进行各区域的详细计算和节点设计。整个设计过程中,对外部空间与功能的考虑和对场地雨水管理的设计同时进行,互为依据。

最终确定的方案,是将场地雨水进行全面收集,储存在不同大小的池塘和水池中,通过道路和建筑周边的种植明渠、覆盖植被的旱溪流和季节性的雨水花园的过滤,将雨水排放到两个市政排水点和河边湿地中。在这经过延长的排放过程中,一部分雨水得到净化和再利用,一部分原地渗透补充地下水,另一部分经过滞留后缓慢地排放到城市排水系统中(排水干管与河道)。

   满足使用功能和生态要求后,还要为场地赋予文化特性,以获得更好的认知度。经过对杭州本地文化的研究,设计确定了以一系列点状水景和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组合,塑造出用当代语汇构成的传统空间意向。这些水景同时也是蓄水区或排水点。宁静、舒缓是本设计力图创造的环境品质,以营造出一种如水墨画般简洁而有感染力的氛围。


高层住宅花园的喷泉水景在实施中放弃采用雨水作为补给,绿化覆盖部分50%的雨水收集后进入生态排放系统 

 

3 现实:从概念到实施的矛盾

本项目在实施阶段遇到了诸多挑战,其中,根据计算和精心排布而成的水系统,在项目深化过程中反而成为了一个难题。其难点不在于技术方法或建造材料,而来自专业间的衔接。如前所述,场地设计是结合雨洪管理的要求完成的,其中细节的落实依赖建筑、工程等相关专业的配合——比如,建筑排水与场地排水标高的衔接、场地雨水系统和市政排水系统的结合——但由于建筑与市政排水采用的是传统思路,即雨水经由人工管道会被迅速排放到市政集中水管,场地无法收集到人工水体所需的预期雨量。虽然从委托方到各专业人员对景观设计理念表示赞同,但受项目进度制约,其他专业没有机会按此标准对设计进行全面修改。于是不得不根据现有条件逐步缩小蓄水池的规模,并分期调整水循环方式。项目中一些核心部分的景观设计得到了保留,但一些具有争议或未及完成专业间协调的部分,则以景观的放弃和牺牲作为结果。

最终,90%的景观设计(场地布局、空间形式、种植)实现了预期构想;雨水管理系统则在不同项目区块,分别实现了20%~90%不等。综合统计,场地的整体雨水收集率约为30%,以地表径流为主、及少量建筑落雨收集。大约50%的生态雨水系统得以最终实施,包括道路两侧和绿地周边的明渠与旱溪流、社区中心的生态池塘、沿河道的雨水花园和湿地区。社区入口和广场中几处观赏性水景和喷泉,原计划用雨水补给,因为委托方担心无法确保水质而放弃。实施后的景观是一个妥协的结果,也是构想和现实之间经过碰撞、协调后的结果。


水池两侧覆盖卵石的明渠用来收集雨水,并将其排放到邻近的渗水区(雨水花园)
 

4 思考: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本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反映出,生态雨水管理在实际应用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4.1 应用规范与执行标准的缺失

设计的实施离不开行业规范与标准,目前各地对雨洪管理的要求尚未明确。在项目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没有在地方法规中找到具体的规定和要求,换言之,法规规定得十分宽泛。以建筑和市政设计中对新建社区的排水量计算为例,有的按五年一遇计算,有的按两年一遇计算,更有甚者按一年一遇计算。以这样的标准设计,只要十年一遇的降雨就会造成场地积水泛滥,更不用说大规模城市建设本身导致的日益恶劣的场地条件。如果能根据发展建设强度,划分出不同层级的雨洪排放标准,以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则可以对实施进行有效指导。

目前中国在这方面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有趣的现象:学术界看到生态建设领域的空白,将之作为一个有潜力的课题去研究;政府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将其作为政策去宣导。但从研究到实施、从中央政策到地方规范,则缺少详细、可执行的标准。而有意愿的建造方和设计师会根据手头的经验或直接参照欧美国家的标准去执行,颇有些民间自发的味道。这些零散的研究与自发的探索之间缺少衔接的渠道,无法形成有效的行业资源。虽然生态水环境的问题已经引起官方和全民的关注,但若实施环节中没有标准和规定,设计概念便容易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得到实践的检验。

 

4.2 专业衔接的矛盾

因为缺少明确标准,前文所述的专业衔接矛盾在所难免。在城市建设最需要应用雨水管理的城市化开发建设中,当前通行的做法是符合规范要求即可。当景观试图通过场地设计解决雨洪时,就出现了市政工程、建筑、景观等各专业标准不统一的现象。特别是在高密度的城市开发中,景观设计通常作为处理室外空间的手段,在程序安排上滞后于市政和建筑设计。这往往导致景观设计对场地的影响仅限于建筑之间的空白处,限制了雨水收集系统的范围和效果,让场地的生态效益大打折扣。对此,需要景观设计师主动与委托方和项目团队中各专业配合,提前说明设计意图和要求,在设计时间和影响决策方面争取更多主动权,为设计的成功实施增加机会。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景观设计师特别注意以下部分的衔接:1)建筑排水点与场地雨水收集系统的交接,即建筑落水口的标高、位置与地面收水点的对位。2)与施工方的沟通与配合,雨水收集系统虽不需按建筑实施的精度完成,但施工对竖向高点与低点的控制、渗透池、护岸、种植池等位置的做法也有规范性要求。施工方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要求,就会出现按经验直接处理,保证视觉效果却牺牲了生态功能,违背了设计初衷。

 

4.3 专业教育中的弱项

场地设计和雨水管理作为景观设计中的一个技术问题,在教学中有所涉及,但并不深入。作为工程类的应用学科,景观设计不仅需要对美学、空间的深入理解和把握,还要具备工程技术知识和运用能力。以美国为例的景观设计师,在获得专业学位和职业注册资格前,要完整地掌握场地设计和雨水管理的理论和应用方法,涵盖从基本概念到具体计算的方方面面。但国内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在此方面没有体现出应有的知识与训练,不能应对实践的要求。由于对概念和技能的掌握一知半解,很多设计师在项目实践中难以发掘并实现宏观概念以外的想法,加之由于自身的知识不扎实,与其他专业配合时不能利用事实和数据支持自身的观点,常处于被动位置。

 


内部溪流在局部形成人工湿地,对雨水进行收集与过滤

在地下车库顶板上进行覆土绿化,地表雨水汇集到路边的排水沟,集中排入雨水花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个生态建造的林地雨水花园
大公园 微旅游:沣河(文教园段)湿地生态公园/GVL怡境国际
深圳作为公园城市:AUBE欧博设计与“千园之城”
抄绘图解设计 | 校园改造 激活校园空间活力 | 景观精选案例
乡愁设计 – 低成本回迁社区生态景观营造
GVL怡境斩获10项广州市2022年度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