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戏中“人情味”
沈孝泉


  《杨门女将》创排于1960年,讲杨家将一门忠烈,前赴后继,反击侵略的故事。西夏王兴兵犯境,要夺宋室江山。领兵抗敌的杨宗保阵前牺牲,佘太君强忍悲痛,毅然决然地再次请命出征,率穆桂英等一班杨门女将出征,最终击败西夏王的进犯。
  这是一出新编剧,剧情立意高、爱国情怀强烈,由当时刚从中国戏校毕业的优秀青年演员担纲主演。后来还拍成了彩色影片,风靡全国。可以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剧目,至今长演不衰。 
  戏迷朋友大概对剧中第三场“灵堂”(也就是“请缨出征”)印象最为深刻,宋王前往天波府吊唁,但对是否出兵迎敌态度暧昧,而贪生怕死的大臣王辉又一旁冷言冷语。佘太君怒火中烧,一句西皮导板“一句话恼得我火燃双鬓”,把气氛推向高潮。她的一大段西皮,声色高亢、慷慨激昂,袒露了杨家一门忠烈的报国情怀,接着杨家女将列队出堂,集体高唱,表达了出征杀敌的决心。这场戏充满激情,剧场效果强烈,记得当年每次看到这里,我都感到热血沸腾,激动得不能自已。
  不久前,笔者偶然又看了一遍这部影片,我觉得有了新的感受。第三场“请缨出征”固然激情十足,但是第四场“校场比武”似乎更加有戏剧性。这场戏说的是,佘太君披挂上阵之前在校场练兵,她拿不定主意的是,杨门之后杨文广是否随军出征,出征的危险极大,而文广是杨家一字单传的独苗,这就需要慎重掂量了。太君思忖还是由文广的母亲穆桂英做决定,但又不好直说,于是用校场比武来试探桂英的心意:如果桂英输了,文广就随军出征,如果赢了,文广就留在京城。
  这段戏是老祖母与曾孙媳妇之间的“戏剧冲突”,远比不上国仇家恨的矛盾深刻,但是与观众的距离拉得很近。桂英母子比武,参与者和旁观者都各怀心事,文广求战心切,而文广的祖母柴郡主却担心文广危险,希望文广输掉。文广是七娘的徒弟,七娘希望带着文广一同上战场。这就看桂英最后如何拿主意了。
  校场比武激发了桂英当年的英雄主义情怀,越战越勇,文广哪里是她的对手。一旁观战的柴郡主十分高兴,唱道:“看来文广定败阵”,擂鼓助阵的七娘不高兴了,冷言说道:“只怕未必。”
  文广越来越占下风,两人交手到无人处,文广抓住桂英的大枪哀求道“母亲,我哪儿打得过您呐!”,“母亲您……抬抬手,孩儿我不就过去了吗!”
  柴郡主见他们嘀咕,急得在场外高叫,“桂英,不得相让!” 桂英一边回答,“媳妇不敢”,一边又对文广说:“凭本领比输赢——我让儿三分”,随后失落马下。
  这一切佘太君站在高处看得一清二楚。她笑道:“文广虽小好本领,桂英的心意我也看了个清。”……这场喜剧性的比武以桂英允许文广随军出征而告结束。
  这场“校场比武”编排得实在是好,特别是在“请缨出征”之后安排这样的一个场面,可以向观众展示在战场上视死如归的杨家将,也有家庭和儿女情长的温柔一面。而穆桂英在带不带文广出征的这个严峻问题上表现了“人之常情”,同时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这当然也是观众所期待的。
  从舞台表演上看,这场戏演员表演的空间很大。“请缨出征”的冲突发生在“出征”和“求和”两派之间,矛盾虽然尖锐,但比较单一。观众感受的是那种炽烈气氛,但实事求是地说,牵动观众的“戏”并不多。
  “校场比武”就不同了,桂英、文广、太君、郡主、七娘等人对比武的结果态度各异,因此随着比武高低起伏,每个角色的心态也反复变化,而这些情绪变化的背后则是杨家老少之间那种浓厚的亲情和以国事为重的情怀。
  文广拉住桂英的大枪,走到台口低声说:“母亲,我哪儿打得过您呐!”这句大白话,朴实无华,毫无雕饰,甚至孩子气十足,但立刻引起观众共鸣,场内发出了会心的笑声,产生强烈的剧场效果,成了这部大戏少有的一个情绪欢快的亮点。一扫开戏以来笼罩在剧场内的悲愤和压抑氛围,也为后面战胜西夏王做了铺垫。
  因此,我的感觉是,“校场比武”是《杨门女将》中最有戏可看的一场,因为它充满了人情味儿,而人情味儿是戏迷听戏的一个重要审美诉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剪纸收藏簿 杨门女将
豫剧豫西调名家王二顺、李树建与他们分别演唱的《杨金花夺印》唱段欣赏
京剧名家李胜素老师《杨门女将·校场比武》一折,英姿飒爽
《杨门女将》(京剧)1960年
杨家将一共有多少位?杨家将多少人?
杨家将评书“九子十八凤”中的“十八凤”有谁?凤头谁当更合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