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革相机的命2#众生的视角
userphoto

2020.07.07

关注

我得承认自己落伍了。

手机摄影几年前便已经兴起,但出于对RAW格式的偏执,我从2017年才开始尝试使用手机替代相机拍摄——“替代”意味着直接用手机完成过去只有相机能完成的任务。

智能手机普及是一场对摄影的革命,它不仅在于让每个人都有了一部随身相机,更在于几乎每个人都有机会随手拍出不逊于相机的好照片,让摄影不再有技术门槛。

在相机自动化之前,摄影是一门技术活,过去全手动的机械相机,光是测光和对焦,恐怕都能让现在的很多摄影师望而却步,更不要说底片消耗的高昂成本了,当年有能力玩摄影的那些老法师都是真土豪。我曾经拍过一段时间底片,每按下一次快门心里都要默念又花了几块钱。

如今相机智能化程度之高令人咋舌,手机因其操作系统的加持,在智能化上比相机更胜一筹。譬如手机的双摄便是一项革命性的发明,这绝非单纯堆砌摄像头这么简单,而是改变了摄影的性质。因为双摄从技术角度来讲是一种数据采集,通过高性能芯片的实时算法将两个镜头采集到的数据合成为一张图片。比如华为徕卡双摄的黑白传感器采集亮度数据(黑白传感器的感光能力是传统拜尔阵列的四倍),另一个彩色传感器采集色彩数据,并且可以测距从而模拟景深虚化效果。双摄技术的诞生依赖于如今处理芯片计算能力的强大(微单的实时取景也一样,早十年的芯片计算能力无法实现),其伟大前景不可估量,将来眨眼拍照绝非幻想。

手机摄影将前期后期全盘简化:曝光效果实时预览,手指一点就可以选择测光点,双摄的景深模拟还可以先拍照后对焦;手机修图功能同样强大,美颜、影调等一键后期功能比绝大多数人在电脑上做出来的更好。

手机的画质当然比不上同时期的相机,然而很多人都把衡量画质的标准弄错了。许多人一味追求高画质,却从来没想过高画质究竟是为了什么,到底是不是需要高画质。画质的标准应该只有两个字——够用。

够用的画质就是好画质,只有当你觉得不够用了,你才应该考虑用更好的器材。好比在大城市上下班通勤,开越野、超跑除了装个逼之外还有啥用?一般十来万的车就完全能够满足需求了。我一直都主张干什么活,用什么器材。

所以你需要什么样的相机画质,取决于你干嘛用。

如今是一个过剩的年代,商品过剩,营养过剩,性能过剩,相机的画质亦过剩。2000万像素以上的画幅,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够用的。假如你不依赖于裁剪、不输出大画幅,那就是画质过剩。五千万甚至一亿这样高像素的作用只在于大幅输出(超过1米),如果你没有大幅输出的需求,那么这样的高像素便毫无意义。

我尝试过把手机拍的照片冲印到12寸大,跟四千万像素的相机相比完全看不出有任何画质上的不足。理论上两千万像素的图片可以无损放大到50厘米长边。

过剩的画质,有时会成为一种负担。这种负担来源于三方面:首先是经济上的负担,你可能要为大一级的光圈付出几倍的代价;其次是后期处理的负担,高画质需要更精细更专业的后期处理;最后高画质器材通常都缺乏便携性,因此在拍摄题材上会有限制,越专业的器材通常限制越多,这是为了专业化所做的牺牲。

说通俗点就是,真的给你一辆F1,一来你未必有本事开,二来你也开不起来。

而手机显然是没有最负担的摄影器材,操作方便,时刻待命。尽管手机在使用上亦有其局限性与不足,但它给了摄影师捕捉更多瞬间的可能性。

毕竟一张照片的一切都基于“拍到”,拍到与没拍到是1和0的区别,画质的好坏是1和0.9或0.8的区别。Anything is better than nothing. 聊胜于无,不是吗?

以下是我2017年用手机拍的一些照片。

这些照片并不算我非常好的照片,只是我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个小碎片。但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手机,可能其中的相当一部分照片永远不会被拍到,于是那个瞬间便永远消失了。

可是,记录下这些照片,究竟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几乎每个摄影师都在致力于探寻影像的意义,都希望赋予自己的影像以意义,但我却觉得如今摄影真的是越来越没意义了。在这个全民摄影的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摄影或许已经死了。

当下网络上无时无刻都充斥着大量所谓的“摄影作品”,相当一部分是毫无意义的同一机位批量复制。曾经小众的街拍而今也已泛滥成灾,过去晦涩的玛格南风成了摄影圈的时尚。从前被拍下来的东西太少,一些照片因而弥足珍贵;而如今被拍下来的东西太多,所有人都随身带着手机,谁都可能拍到具有新闻价值的影像,衡量照片意义的标准被永远改写。

这就好像高考,某年考题容易,那么相应的录取分数线就会变高。现在这个时代,摄影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然而拍好照片变得前所未有的难。朋友圈里有多少张照片能让你目光停留超过三秒钟的?

另一方面,影像的意义被过度解读。各种影展各种莫名其妙的照片,策展人大言不惭的评语,绝大多数是在故弄玄虚和扯淡,幕后的金钱运作不言自明。在我看来拍摄周期不超过三年的专题都是单薄无力的,不超过一年的专题都是一文不值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又有多少人能够坚持拍一个专题超过三年?

摄影于我,已如同一种身体本能。无关名利,无论意义,我依然会本能地去记录我看到的、我感兴趣的一切。走了越多的地方,越觉得难以琢磨生活的意义;照片拍得越多,越觉得难以琢磨影像的意义。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过去的一年来我觉得没有什么照片值得发在公众号的原因吧。

无知的时候总是容易自大和满足,只关注自己,觉得自己独一无二;当看过了更大的世界,看过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生活方式,我常常会想:过着那样生活的人们,有着那样信仰的人们,他们都有着什么样的内心呢?

然后我发现自己和你们所有人或其他人并无不同,只是在某些方面更加幸运一些而已,有更多机会去看见、去体验一些事情而已——

依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芸芸众生而已。


#革相机的命1#上帝的视角

2017回顾与杂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像素能否带来高画质?
获得高品质影像的三低原则(中)
手机和单反拍摄的照片,画质差距有多大?
什么是像素?什么是画质?这篇文章给你讲的明明白白
秘技!不同反差下的两个重要法则(一)
性能与画质兼具 索尼旗舰α1上手体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