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少年到中年,沈阳城那一碗面,20多年没能吃完

 这面馆离我的祖屋很近,至少开了20年了,至少从千禧年我上高中,这面馆就一直开在老瓜堡和崇山路十字路口的一楼门市,位置特别好,南来西去的人远远地就能看到它的蓝底大招牌——许家鸡味抻面总店,早年间招牌上还印着满脸络腮胡子的汉子的照片,应该是这家面馆的创始人。

那些年,沈阳有不少叫许家鸡味抻面的面馆,唯独这家写的是“总店”,我至今也不知道它们之间到底有啥关系,抑或根本就没啥关系。

如今,除了这家“总店”,其他店我找不到了。

上高中时,同学隔三差五约一场午间篮球,不回家吃午饭时,打完球就结伴到面馆吃一顿,瘦高如麻杆的高中生,一人弄一碗鸡汤面,2块钱一碗,弄个煮鸡架,再煞有介事地学着大人模样,要一个2.5升的大扎啤,五六个人分着喝。这个面馆几乎成了我们高中时代的见证者之一,以至于渐入中年的我们在回首往事时,无论有钱没钱,混得好不好,总会不约而同地提议——下次,咱们上许家,一人整一碗鸡汤面,要几个煮鸡架,喝点啤酒。

沈阳这座城市,对抻面和鸡架的热衷程度是极高的,老四季、四季、边门、许家……这些接地气的面馆,无一不是以抻面和鸡架为主打。这种地方总是粗放嘈杂的,三教九流会聚其中,抽烟喝酒无所顾忌,扯着嗓门无视旁人,不少平时看着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来到这种地方,也都放开了,总之,我喜欢这样的地方,它能让人回归真实,展露天性,又有谁不愿意这样呢?

地铁开工后,蓝色彩钢板修在了面馆门口,把整个面馆的橱窗当了个严严实实,面馆门前只留出容两人并行的小道,不过这并没影响它的人气,每天午后起,宽敞的面馆里总是热气腾腾。

不过,去年,面馆搬了,东移至不远处的一个黄了很多家饭店的二层门市,我一度为它捏把汗。搬家后的面馆确实不如原先热闹,店面格局不如原先敞亮,但它依然吸引着周围的三教九流老主顾,其中也包括我。

去年,我也搬了新家,回祖屋的机会少了,但只要回那边,总要去许家吃一顿,一碗老汤面,放多多的辣椒油,点个小菜,要俩雪花啤酒,我实在馋它那个味。

昨天十月初一,回祖屋烧纸,我又去吃了。路过老瓜堡地铁口时,发现围在地铁站口的蓝色彩钢板已经拆除了,崭新的地铁口从此成了这里的新地标,面馆旧址也重新灯火辉煌了,“早餐广场”的大灯箱招牌格外醒目。而我已经冻得有些哆嗦。昨天中午的一场昏天暗地的疾风秋雨让天气骤降,早如晚春,夜如寒冬,我骑着单车回老房,唯一让我感到温暖的只有熟悉的老街小巷的温情。

人在饥寒交迫的时候,最渴望的无外乎火锅和面馆,灯火明亮、热气腾腾的场面想想就觉着暖和。

我把山地车锁在面馆窗前,窗根堆着一大片成捆的大葱以备过冬。

走进面馆,店里有两桌人,瘦高的老板娘正和另外一个女的聊天,内容是关于面馆旧址变成了早餐店的话题。从老板娘的语气中听得出来,她恐怕比谁都真切地感到现在店址不如原先好。

见我走近,她问我吃点啥。

我说:一碗老汤,一个小菜,俩老雪。

小菜要大的小的?

小的,5块的就行。

一共18。啤酒要凉的常温的?

一个凉的一个常温的。

嘿!对着喝啊!?

是啊!

上二楼撒个尿,洗个手,下楼时面已经好了。

从吧台碗里挑几瓣硬整鼓溜的蒜,面、酒、菜放到茶盘里,端到挨窗户的位置坐下,摆好,面里加两大匙辣椒油,拌匀,夹上一筷头子,啼哩吐噜吸到嘴里,嚼上一嚼,再满饮一口浓稠香辣的老汤,咀嚼一番,再咬一口蒜,让汤面的味道在口中升华,整个人都满足了,身子也暖了。两瓶啤酒起开,同时倒进一个口杯,中和一下温度,一口下肚,再打个响嗝,舒服。突然发现,老雪花的瓶盖好像变样了。

玻璃窗结满水雾,只有窗户中心位置的玻璃是通透的,我抻长脖子才能看到窗外的山地车。天黑得越来越早了,不到六点钟,外边已经苍穹幽蓝、华灯初上了,崇山高架桥上的汽车呼啸而过,喇叭声不绝于耳,车灯和路灯交替闪烁,让这个本该冷凝的夜变得焦躁。我想到20多年前,童年时的我们几乎天天吃完晚饭都要在这条崇山路上溜旱冰,这条眼下宽敞却拥堵的汽车道,那时不过是自行车道而已,即便是自行车道,晚饭后的时段也没有几个骑车人,以至于马路成了孩子的乐园,而如今人车共行的自行车道,当时是一条铺着水泥砖的人行道。

我凝望着窗外,想象着那早已远去的岁月,心中感叹着那是一个多么恬淡的年代。

有时岁月真的很残酷,明明经历过的事物,时间久远后也变得记忆模糊,就像眼前这条拥堵的一环路,明明是我从小到大的行走的路,如今若不是坐在面馆里凝望沉思,真忆不起曾经的模样了。

而高中时我们在面馆都唠了些啥,也完全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逝了,只记得那时很快乐,总有用不完劲,只记得那时我们明明很小,却总觉得自己不是孩子了,是大人了,而如今,我们明明不老,却总是带着一身力不从心的疲惫感,这疲惫来自家庭、工作、社会,或者政治,等等。

朋友给我发来微信,他住铁西,正在家楼下的一家面馆吃板面。咱们都喜欢隔三差五到这样的小馆子吃饭,不是什么情怀和情结,而是因为爱吃,还因为在这样的面馆吃饭不用装假,不用装逼,能自由自在,真情流露,进而感到踏实和放松。我跟他讲,数年前我在北市场一个叫“万顺啤酒屋”的地方喝过扎啤,吃过面条,那儿里里外外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某些气质和光景,那天我喝得脑袋直疼,但依然喜欢那个地方,在那里,我能看到光昌流丽的繁华城市角落里的人生百态世间冷暖,能看到父辈的劳苦艰辛和坚忍沉默,能看到被时代抛弃的人一步步走向衰老的落寞背影,同时也能看到他们远离喧闹浮华的那份自得其乐。

我们相约,天再冷些的时候去那儿坐坐。

一碗面,两瓶酒,很快吃完。骑车走在回祖屋的老路上,一路潮湿,我想起高二那年,也是这个季节,这样的天气,我骑车载着同班同小区住的姑娘放学回家,父亲就在这条路边的一家单位值班,怕他看到,我便载着她绕道溜到另一条小马路上去骑。而今,一切都已物是人非。

很快就到了家楼下的十字路口,那里烟雾缭绕,火星飞溅,烧纸的味道弥漫四周,很火热,也很凄凉。

自古中国有两样跟火沾边的玩意,一个是鞭炮,一个是烧纸。我想,烟花爆竹,是可以令行禁止的,包括沈阳在内的很多城市以前都有过成功实践,而中国人烧纸这一所谓“封建迷信”活动,是很难禁止掉的,中国人自古敬鬼神,更尊祖宗,鬼可以不接,但很难让他们不敬祖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拉面地图|四处吃面,恐怕就是我日本旅行的意义
现代诗:那一刻(外2首)
某老面包子总店内部培训手册
京城里让人吃完想舔碗的7家炸酱面,吃的时候别忘了蒜!
居酒屋菜鸟不完全指南,送上最全中文菜单
去了日本,才知道居酒屋根本不是吃饭的地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