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博雅杯”大赛 20100118

2010年1月18日 星期 一
关于“博雅杯”大赛
  “博雅杯人文知识大奖赛”为选拔具有广泛兴趣,超越单一知识束缚,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深切的人文关怀的创造性人才而设,旨在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造就新一代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作出贡献。全国各地成绩优秀、对人文研究有兴趣并愿意在人文研究方面进一步深造的应届高三学生均可参加。
  根据大赛规定,选手只需在复旦开出的文史哲博类经典著作中择一,或者选择一本自己感悟较深的中外经典著作,完成一篇3000字的读后感征文(既可针对全书,亦可针对某篇章),发至复旦招生办,就可以参赛。获奖者如高考以复旦大学汉语言、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博物馆学专业为第一志愿,且有志于从事本专业的研究工作,复旦将根据他们的获奖等级给予享受一定的高考录取优惠政策。
  今天本版选登的,是“博雅杯”赛以往历届的部分获奖作品。
 
 
参赛文章较往年更优秀,参赛学生素质更加高——
今年的“博雅”很出彩
  复旦大学第六届博雅杯人文知识大奖赛于近日结束,主办方从2291篇参赛征文中遴选出39位同学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和优胜奖。由于今年参赛文章较往年更加优秀,参赛学生素质更加高,主办方特增设了20名鼓励奖。复旦大学决定,除了原先设定的一、二、三等奖获奖同学将获得享受自主招生优惠政策外,获得本届大赛鼓励奖的同学如果以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类、历史学、哲学类、博物馆学专业为第一专业志愿,高考成绩达所在省市重点本科线上20分,即可被复旦大学录取。
  据介绍,今年共有来自全国的2291篇作品投稿参加博雅杯大赛,其中上海地区参赛文章552篇。经过专家组双盲评审,有111篇通过初审。之后来自复旦文、史、哲、博的资深专家对文章和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复评,最终有85篇作品入围最终决赛,其中上海地区的入围论文16篇。为了全面考察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面试之前每位学生接受了半小时的文史知识闭卷书面考试。之后,参赛同学又接受了8位专家15分钟左右的提问,专家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独立打分,并按照8位专家评判的总分从高到低择优获奖。每位没有获奖的面试同学都将获得复旦大学组委会颁发的博雅杯大赛决赛入围证书,以资鼓励。
  此次获奖的同学在文史哲等方面都有所见长,复旦大学表示他们入校后将对他们加强培养,其中优秀者可以进入复旦大学的“望道计划”——这是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一部分,学校将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培养条件和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
 
浅论《传习录》对《论语》、《孟子》的心性论传承
  征文类别:哲学类经典著作
  博雅杯获奖等级:二等奖

  “心性”是一个中国哲学名词,本文中所写的“心性”采用陆王心学心性一体的观点,即人天生所具有的禀性及后天所养成的但是自然流露的感情与意识。“心性论”亦可称为“心本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人的行为、道德源于心性;第二,人的行为、道德的发生以及目标的实现都应遵从心性;第三,人生价值的最终体现在于顺从心性而发的行为与道德。本文就《传习录》对《论语》《孟子》心性论的继承与发展进行浅要的分析。
  孔子的思想基础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然而孔子更倾向于性善论。他认为心性与礼是“绘事后素”(《论语·八佾》)的关系,若将礼比作绚烂色彩,那么心性就是白底,先有了心性这一条件然后才能学习和践行“礼”,所以“习”是在“性”的基础上完成的,内心的仁道是礼——孔子所追求的社会秩序的基础。
  孟子作为孔子思想的继承人,吸收孔子“性相近”的思想又直言性善,认为人生而“良能良知”,学习就是为了扩展这份良知以成为仁义礼智。
  在孟子思想中,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尽心”,也就是将心性顺其自然地发挥出来。他继承了孔子关于人生“从心所欲”境界的描述,更进一步把人生的较高境界分为六种,即“好、信、美、大、圣、神”(《孟子·尽心下》):一个人值得喜欢就是好,那些好处如果实际存在于他本身就叫作信,但这也只是说这个人是个好人,能做好事让人喜欢而已。而后四种则是贤人“从心所欲”的人生境地,“美”就是那些好处真正地成为他的心性;如果能从心性中将那些好处表现出来就是“大”;不仅表现出来,而且真正地与心性融化贯通就是“圣”;而天理回归到心性,合而为一就是“神”。
  儒学发展到明中叶以后,阳明先生继承孔孟思想,又在其基础上将心性论发展到一个高峰,提出心性一体的理论,将万事万物置于心性之中,又超越心性的善恶进一步提出“致良知”的思想。
  阳明先生继承孔孟思想,又进一步看到人们做到“致良知”后就会“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传习录·卷中·答聂文蔚(一)》)在心性中有一个“大同”。心性得到了纯全天理,犹如明镜一般无私无虑又普照万物,“全体莹彻,略无纤尘染著”“是天下之大本”,就是孔子所谓的“坦荡荡”,也就是真正做到了顺性而为,无可无不可,天理回归了心性。
  《传习录》对《论语》《孟子》心性论的传承,其核心一以贯之就是回归自然心性。心性是后天行为与思想的起源,而人生就是一个回归“明莹无滞”本心的过程,其价值的最终体现就是天理正道顺从心性而发,真正做到仁义大道与心性的合一。
  (受篇幅限制,本文选登时作了较多删节——编者)

  评审专家点评
  按王阳明的学说,心性乃人生之“本体”,或曰“本心仁体”。依本性仁体而应世为人,就在人生的真理中,也在宇宙的天道中。此是中国的道德哲学的最高境界,于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本文作者在研读了《传习录》的基础上,以良知论为中心,重点是说阳明学义理的来由与贡献。这个话题内容本多,且多玄妙,不易说清楚,作者能用通晓明白的现代文有条理地将其概述,让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相当的功力,值得嘉许。
 
用花冠点缀的枷锁
——解读卢梭《论科学与艺术》
  征文类别:哲学类经典著作
  博雅杯获奖等级:一等奖

  1749年的夏天,仿佛在冥冥之中注定的一刻,卢梭看到了法国第戎学院的征文公告,论题是“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此时的卢梭已走过三十七载的坎坷历程,前半生的风雨与欢笑、观察与感悟在他的胸中澎湃激荡,终于喷涌而出,一泻千里,成就了洋洋洒洒的宏文——《论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思想史上增添了一颗不朽的星辰。
  卢梭以此文应征,一举夺得头奖。他那汪洋恣肆的笔触、惊世骇俗的论述,在当时思想界激起了轩然大波,也深深震撼着几百年后读者的心灵。
  在18世纪的法国,科学与理性是响彻社会和寰宇的主旋律,那时的思想家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向往甚至是崇拜——科学的进步,并坚信科学能为人类带来美好的明天。当科技时代的曙光照耀人间之时,卢梭却对科学大加抨击,无疑成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但今人读来,不得不叹服先贤的睿智。经过几个世纪的迅猛发展,科学已达到了惊人的高度,物质文明也达到了繁荣昌盛的程度,人们已经如此受惠于、习惯于乃至醉心于科技带来的方便与舒适,往往会只注意到“花冠”的美丽,而忽视了“枷锁”的沉重。
  《论科学与艺术》是卢梭的处女作,卢梭开阔的思维和活跃的思辨力已初露锋芒。加上他后来的几部著作,卢梭似乎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枷锁系列”:在如此多的枷锁之中,《论科学与艺术》所揭示的“用花冠点缀的枷锁”即科学与艺术的负面作用无疑最为隐蔽,甚至一直流传到了今天。当我们看到有些当地居民置生态环境于不顾,大肆“围湖造田、砍树挖矿”的时候;当贫困山区的农民尚未解决温饱,某些富豪却在饭店里一掷千金,吃爆炒“龙须”(即鲤鱼须),并冠以“美食艺术”之名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代许多人还在忍受或享受着“花冠点缀的枷锁”。科学与艺术,应是人类文明盛开的鲜花,不应为人尤其是人的精神戴上任何枷锁。那么,人类怎样才能挣脱枷锁、获得真正的自由呢?卢梭是一位杰出的“文明听诊者”,但他没有为文明提出详尽可行的药方。21世纪的科学与艺术,正期盼着人类开出睿智而周全的处方,使其真正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持久的芳香。
  (受篇幅限制,本文选登时作了较多删节——编者 ) 

  评审专家点评
  本文的佳处在于把法国的卢梭对科学主义与艺术浮靡的批判同中国先秦思想的高明境界作了比较,并由此比较来说明当代文明的一些基本病症。这既表明作者有较深的人文关怀,也表明作者的阅读视域较为宽广。
 
理性地看待理性本身
——从《纯粹的理性批判》看康德的理性主义
  征文类别:哲学类经典著作
  博雅杯获奖等级:一等奖

  本文拟对康德“批判的理性主义”的思想流变、内在涵义及历史意义作出论述。
  兴起于南欧的文艺复兴运动,受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极力宣扬人性,推动教会人性化,带有强烈的感觉主义色彩。而中北欧的日耳曼人,当时比较贫穷蒙昧,又没有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根基,他们只能向纯洁的信仰靠拢,主张信仰至上的信仰主义。但是,无论是文艺复兴的大师还是宗教改革的巨擘,都没有促成中世纪天主教文化的根本转型。
  十七八世纪,西方文化找到了新时代的立足点——理性主义,启蒙运动的内涵,便是理性主义的复兴和崛起,康德,就大致处在这个文化的真正转折时代。在此,我们需稍作停留和转向,回顾一下近代理性主义在哲学领域的内在历程。西方的理性主义传统悠久,对理性的推崇始于苏格拉底对伦理道德普遍定义的追求,经过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大哲的发展,确立了理性主义的崇高地位。中世纪经院哲学又使理性沦为了信仰工具。直到从笛卡尔开始,理性主义又超越性的复苏,此时,认识论的问题凸显,近代理性主义产生了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分野。
  康德真正登上了思想史的舞台,他要解决摆在面前的一系列问题。为解决问题,康德提出,要理性地看待理性本身,即对理性本身的批判。同时,他的批判思路也与以上问题成立,即实现这一时代多种思潮的调和,实现理性与信仰的调和。
  由此,引出康德最有价值的一个观点:即人为自然立法。
  《纯粹的理性批判》从理性的认识能力自身做出了批判,同时为理性的实践作好了理论准备,是整个批判的理性主义的基础。该书卷幅浩迭,艰深难懂,但掩不住哲学家伟大思想的光辉,当然,要完整地了解康德的批判哲学,三大批判是缺一不可的。
  康德的理性本身的批判,真正体现了理性地看待理性本身这一理性的最高层次,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代表的德国的启蒙运动,才是启蒙运动的思想顶峰。同时,通过对当时各思潮的调和(特别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调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困境,尽管又产生新问题。此后200年的哲学世界,无不是带着康德的影子,特别是他对人的主体地位和实践的地位的确立,指出了现代哲学转向的方向,“每走哲学之路的人,都要走过康德这座桥”。
  真正使康德具有永恒意义的,是他的批判精神和批判意识,在经济和科技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人文学家必须扛起大旗,只有不断地进行理性的批判,才能保证人类不至于陷入困境,走向极端。康德的责任,也是每个人文学者的责任。
  (受篇幅限制,文章在选登时作较多删节——编者)

  评审专家点评
  康德的理性主义是迄今为止西方各种理性主义哲学中最独特、也最难懂的一种。其位置处在近代哲学与当代哲学之间。其意义在今天仍然重要。本文作者作为高中生,有兴趣于康德学说,并以短短的文字概述康德的“第一批判”,且大意不错,难能可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哲学源流史》德国古典哲学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形成2
驱逐耻辱!:科学的胜利与欧洲18世纪人文主义者们的天堂之城
康德哲学对我的影响 很大一部分也是对当时思想理论界的影响 康德哲
施特劳斯的现代世界
物质主义疯狂膨胀的时代,我们仍需要读卢梭
确定性的丧失——卢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