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林砺儒:“全人格”教育先行者 20100721

林砺儒:“全人格”教育先行者

2010-07-21 11:11:00 来源: 北方新报
  如今,“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号,大家从幼儿园开始比拼,到中学分数更是成为唯一标准。在这种环境下,著名教育家林砺儒成为许多人怀念和景仰的对象。

  前不久,纪念林砺儒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当前分数万能的教育现状成为热议话题,有专家指出:林砺儒的全人格教育理念值得我们今天借鉴,是抵制功利主义对基础教育侵蚀的利器。

  抱定终生服务教育决心

  林砺儒原名林绳直,1889年7月18日出生于广东省信宜县北界镇结坡上村一个书香之家,祖父林兆蓉是同治庚午科举人,父亲林达为秀才,因鼠疫早卒。林砺儒4岁丧父,母亲又患癫痫,他是靠祖母养大,而伯父林鸿和叔父林适帮他完成了启蒙教育。林适也是秀才出身,曾入广雅书院学习,颇有学问,且善书法,外出教学时总把林砺儒携于身边。叔父常常吟诵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之句,对林砺儒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实有促进作用。

  伯父林鸿本是禀生,后不愿出仕留在家乡。林鸿还专门聘请一位家庭教师来教林砺儒,并经常检查他的学习情况,对他要求十分严格。伯父林鸿对林砺儒影响巨大,他直到晚年仍感念不已。

  1905年,林砺儒进高州高郡中学堂读书。1911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即应信宜县中义学堂之聘到该校任教,同年又参加公费留学日本的考试,选报了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抱定了终身服务教育的决心。

  能考80分就是好学生

  林砺儒1918年3月从日本学成回国,次年4月到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职,先后担任过斋务课学监、校长办公处干事、秘书、庶务主任,担任伦理学和教育概论课程,后来又任教育系主任。

  1922年9月,林砺儒奉命就任附属中学校主任。在就职演说中,他指出:“中学教育是全人格教育。”全人格包括文化素养的人格化、思想道德的人格化和理想情操的人格化等等,目的是使中学生人格独立,健全发展。

  全人格并不追求分数至上,我们可以举钱学森为例。钱学森生前一直保存着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毕业证书,其时校主任(附中校长)即是林砺儒,时间为1929年7月1日。钱学森生前曾经回忆,校长林砺儒把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看得很重,当时一般学生都是70多分,优秀学生80多分,几乎没人刻意追求满分。能考80分以上就是好学生,“但这80分是真正学来的扎扎实实的知识。什么时候考试,都能考出这样的成绩。”于光远也是这个时期北师大附中的学生,他认为追求高分太浪费时间,到了80分就可以去学新的东西。

  教育是人格和人格的交感

  林砺儒一生都在从事教育改革的实验。清末民初,教育体制十分混乱,具体学制各省互异。林砺儒任北师大附属中学主任时,适逢教育部公布中小学实行“六三三”学制,即把小学定为6年,初中、高中各3年。

  为了适应新学制,他组织教员制订规章制度和教学计划,编写教材,草拟、试行、修订全靠自己,从而使师大附中在全国中学教育占据领先地位,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先锋使命。

  林砺儒还对校风学风进行全面整顿,提倡“师生互相亲爱,互相协助”的精神。针对过去教育脱离实际的做法,他提出教育应以生活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重视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在高中增设了第二外国语、解析几何、微积分初步、初等力学、电磁学、分析化学等课程,同时,全校普及体育。还聘任了一批有学识、有改革精神的新教员。

  林砺儒有一句名言:“教育是人格和人格的交感。”因此他提倡尊师爱生教学相长。他在《精神剃须论》中指出,老师指导青年学生,“一不是靠权威部勒,二不是凭笼络操纵”,而必须要了解青年,和他们做真诚的朋友。

  坚决挽留林院长

  1933年,广东省政府为纪念古应芬,创办勷勤大学(古应芬字勷勤),林砺儒应邀参加筹办工作。该大学成立后,由当时广东省主席林云陔兼校长,林砺儒任教务长兼教育学院院长。1937年,勷勤大学教育学院独立为广东省立教育学院(后又改为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林砺儒继任院长。

  林砺儒此时坚持“培养进步的人格”的办学理念,他放手进行教育改革,在课程设置上打破常规,增添一批公共必修课,如“新哲学”、“经济学”、“国际政治”等,先后聘请张栗原、蒋径三、李平心、高觉敷等进步教授到校执教,还邀请著名民主人士邹韬奋、钱俊瑞、杨东莼等到校作形势报告。

  当局对林的做法十分不满,指责教育学院不应开设“新哲学”、“国际政治”等课程。林砺儒便将“新哲学”改为“教育哲学”,内容不变,原有的系科和教员全部保留。1941年5月,当局下令改组文理学院,免去林砺儒院长职务。消息传开,全校师生自发成立“挽林委员会”,派出教师代表团前往韶关请愿,要求省政府收回成命。学生们还集体创作了《挽林战歌》,歌中唱道:“亲爱的同学们,团结起来,挺起我们的胸膛,放大我们的眼光,我们坚决挽留林院长!林院长是教育界的明灯,林院长是青年们的保姆。”挽林运动当时闹成不小的风潮,震动全国。最后当局采取高压政策,逮捕、开除了不少学生。

  碧梧栖老凤凰枝

  1942年,林砺儒来到桂林,任国立桂林师范学院教授兼教务长,当时院长曾作忠博士是林砺儒的学生。

  桂林师范学院本着先教学后生活的精神,集中财力优先修建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生活方面的设施都很简陋,学校专门修建了一栋竹楼茅草房给林砺儒住。林砺儒得知吴燕生、汪士楷两位教授要来校,便决定将此屋让给两位教授居住,他自己则搬到七星岩北侧凤凰溪畔的一间竹舍,并为此舍题名“栖梧居”,取杜甫诗句“碧梧栖老凤凰枝”之意。

  正是在林砺儒的诚挚邀请下,当时一批全国知名学者、进步教授纷纷前往桂林师院任教,其中包括林仲达、吴世昌、陈翰笙、林焕平、谭丕模、穆天、田汉、欧阳予倩、宋云彬、张毕来、杨荣国等。

  桂林师院时期对林砺儒一生来说十分重要,这个时期,他积极投身到反独裁、反内战的民主运动中去,并于1946年1月在桂林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与欧阳予倩一起负责广西民盟的文教工作。不久,桂林师范学院决定迁往南宁,林砺儒辞去教职回广州治病。1947年8月,他辗转到厦门大学任教授。

  “叫老师我最喜欢”

  1949年4月,林砺儒离开厦门大学,取道香港赴北京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和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接着,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长,1950年2月,他又被任命为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52年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原辅仁校长陈垣任新组成的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林砺儒转任教育部副部长。

  林砺儒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期间,曾经集思广益,制定《北京师范大学暂行学则》,明确北师大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中等学校师资”。他十分重视学术与教育科学的研究,亲自为学生讲授《中国近代教育史》和《中等教育研究》两门课程,并发表了多篇关于中等教育研究的论文。

  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百废待兴,林砺儒转任教育部副部长后,先后主持起草了《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和《师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并就少年儿童教育、中学教育、民族教育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研究。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林砺儒身处高位,却不以高官自居,每有学生去北京看望他,称他为“林部长”时,他总是说:“别叫官衔,叫老师我最喜欢!”

  1977年1月20日,林砺儒因患胃癌,医治无效,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8岁。他生前曾“自拟挽联”:“服官自笑立仗马,遗稿尚无封禅诗。”  (据《深圳商报》) (本文来源:北方新报 )
 

追思会成时弊批判会 哪个重点中学敢喊80分万岁?

“人在15岁到25岁时,属于潜人才,他们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我们的基础教育要尽量减少杀伤力,保护杰出人才成长。”北京教育学院梅汝莉教授认为,教育家林砺儒先生的全人格教育理念值得我们今天借鉴,是抵制功利主义对基础教育侵蚀的利器。

林砺儒先生是钱学森中学时代的校长,今年是他诞辰120周年。钱老晚年曾经列出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17个人,中学校长教育家林砺儒是其中之一。林砺儒在北师大附中做校长期间培养的人才五花八门,与钱学森前后脚的同期学子,还有张岱年、于光远和十几位院士。

哪个老师敢不催着孩子为最后20分奋斗

11月14日,纪念林砺儒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北师大附中举行。令人没想到的是,一场追思会竟然演变成对当今教育的批判会。而80这个数字,成为本次会议的关键词。

钱学森上中学的时候,校长林砺儒把孩子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看得非常重。所以钱老后来回忆,当时一般学生都是70多分,优秀学生80多分,几乎没人刻意追求满分。能考80分以上就是好学生,“但这80分是真正学来的扎扎实实的知识。什么时候考试,都能考出这样的成绩。”

同样是北师大附中的老校友于光远也曾这样强调,我考试不要求高分,80分我就很满足了。考60分比较容易,在60分的基础上努力一把,可以考到70分,再努力一把可以考80分,80分再努一把力也许只能考到八十一二分,越往上越难,所以我就不要考高分,太浪费时间了。到了80分,我就去学新的东西。

梅汝莉解释,学生要取得100分,付出的努力太大,80分已经很好了,为什么不能用20分的精力全面发展人格呢?“但是现在哪个老师敢不催着孩子为最后20分奋斗?家长能同意吗,高考能同意吗?!”

教育跟上,中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脑科学的多元智能研究中发现,基础教育(包括高中)时期的孩子是潜人才,是人生的过渡期,才华能力都处于潜质状态。而我们现在的社会却用显形的成果衡量他们,无疑会扼杀他们的创造力。

在林砺儒先生的理论中,中学教育不是某种职业的准备,而是建立“全人格”,为将来个性发展打基础。一个中学生培养文学素养不是为了当名作家或将来卖文讨饭;培养他科学素养也不是为了他成为科学家;艺术也一样,都是基础性的,为了激发他的人格活力。梅汝莉认为,只有这样的中学教育,才能让孩子不会成为有学历没学问,有教育没教养的人。“中学是沃土,而不是让人立刻成才的魔术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林砺儒:钱学森老师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全人格教育
项红专:学校文化视野下百年老校发展路径探究
“校长大会”的金句分享
【院长独家】均衡教改 双减后,西城四大类中学终极盘点!
文韵中徜徉 长河中激荡 乐动中成长 思考中历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