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学日久,为道日损 。
为学日久,为道日损
为学日久,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老 子
【智海踏浪】
自从呱呱坠地那一刻开始,为了成为文明社会中的一分子,我们就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从呀呀学语到一字一词,从言谈举止到道德规范,我们的脑子逐渐地接受许许多多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又相应的指挥着我们的行为。我们的“后天”一天天的在巩固,一天天在强大,而我们的“先天却一天天的被深藏,被遗忘。
所以,学者,虽看似有益,但却暗含着不益。道者,虽看似飘渺,但却有真正受益。故老子说:“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没有所学,就谈不到何谓所损。万物本就对立存亡。学的越深,受到的束缚可能就越大(此指多数而言,也有特殊的),受到的束缚越大,我们就可能在重大的选择面前瞻前顾后,坐失良机。打一个比方,你身上的东西越多,你放下就越不容易。放不彻底,也就看不清世事。
所以老子说:“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在探明事理的时候,大脑保持无知、无欲的纯净状态。不把自己的所知所识当做绝对的真理,而是以完全客观,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永远像事情第一次遇到的情景一样去对待眼下所发生的一切事实。
【知心小语】
老子的这一思想印证了一个看似荒诞但却又极其深刻的观点——勇气来自于无知。有时候,我们前怕狼,后怕虎,瞻前顾后,畏缩不前,恰恰是因为我们了解的太多,知道的太多,从而顾虑的太多。
当然,说“无知者无畏”,并不是在鼓吹知识无用,无知光荣,而是说过多的知识可能会让我们凭空产生畏惧心理,而畏惧心理又让困难凭空增大了一倍。想的多了,考虑的多了,有时候难免会纠缠于细节而看不清局势,进而瞻前顾后,犹豫不前。北大有一位著名的教授,他在一次讲座中对下面的学生说,他写文章从来不看一些相关的二手资料,因为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二手资料浩如烟海,观点参差不齐,如果看得多了,就什么文章也不敢写了。还不如只看一手资料,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写,按照自己的理解去领会,可能更有好文章出来。
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年轻企业家,他认为自己成功的秘诀恰恰是因为“无知”:因为无知,我才敢进入我想进入的行业,才不会考虑什么进入门槛的高低,有没有这个或那个进入壁垒,竞争对手是谁,在哪里,有没有相对优势,而至考虑到最后决定不进入这个行业。
因为无知,我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高薪聘请有知识的专业人才而不会考虑什么成本核算,对人才的投入是否有产出,和投入产出比为几何?结果我成功了。
因为无知,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竞争阻力时,不懂得如何计算他的胜算有多大,不懂得设计什么精确的竞争方案,我只知道我要赢,背水一战,孤注一掷,结果我真赢了。
然后,我得了第一桶金,我成了资本家,我雇用了一批高智商的职业经理人——那些当初因博学而放弃进入市场的人。
为什么人类成长最快的时候是在年轻时代?为什么大多数人出成绩是在40岁之前?除了生理上的原因之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那个时候的“无知”。“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所谓“不惑”,就是不再无知了,所谓知天命,就是连老天爷的事情都知道了。因此也就给自己套上了一具重重的“知识枷锁”。向东吗?不行,据我所知,东方有一座高山,向西吗?不行,我知道西边有一条大河。跑快些吗?不行,知识告诉我们,跑快了会摔跤的,而且可能会摔死。
于是,他在原地转了一圈,一步也没有前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知道自己是无知的
智慧是无知
树究竟是什么——知识的捆绑与无知的想象
没事的时候一定要多看纪录片,千万不要把宝贵的生命献给无知!!
怎么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评论】有多少开发人员是超过四十的? - CSDN.NET - CSDN软件研发频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