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事由谁讲:微型小说的叙述视角(中)

转自:小小说的刘海涛的博客

微型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的规律

当我们把上述属于第三人称的各种叙述视点做了一番描述以后,你可能会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所有能够充当长中短篇小说的第三人称叙述者同样能够充当微型小说的叙述者;所有能在长中短篇小说中使用的叙述视点同样也能在微型小说中使用。这样一来,我们怎样寻求微型小说叙述视点的独特规律?

我们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来展开讨论。

第一、微型小说的叙述视点必须单一、固定。

在一般小说中,由于艺术时空间的充裕,作者可以像中篇小说《土壤》那样,同时出现好几个叙述者(魏大雄、辛启明、黎珍),也可以像长篇小说《钟鼓楼》那样,灵活地转换各种不同的叙述视点。然而,这各种各样叙述视角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微型小说里很难派上用场了。

微型小说的单一性原则,同样也规范了它的叙述视点。在上述作品《九级浪》、《小日本》、《儿子的旋律》里,它们都是用一个叙述者,一个叙述视点贯穿全篇,并构成全篇统一的独特的叙述氛围和基调。可以这样来设想,如果微型小说在短短的篇幅里,出现好几个的叙述者,同时毫无目的地变换各种叙述视点,那这个短小的艺术品将会变成一个什么模样?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在微型小说里做这样一种文体实验,但至少我们可以肯定,在短小的艺术作品里,盲目地不加限制地交换叙述者和叙述视点,那全篇的艺术氛围很难形成。

这样看来,在构思微型小说时,应该首先考虑要选准一个(不是多个)最能适合题材特点和你本人的艺术气质的叙述视角,选准以后,要考虑让它一贯到底,如果不是特殊的艺术需要,尽可能不要在叙述中途随意转换。

第二、进入人物内心的视点要慎重、稳妥。

第三人称的各种叙述视点,都可以进入作品人物的内心来展开描写和分析。在长中短篇小说,这种进入人物的内心的视点大量存在,并成为一般小说刻划人物性格的有效的艺术手段,微型小说在使用第三人称的各种叙述视点时,当然也可以采用进入人物内心的视点。但是,微型小说的这种进入,一定要慎重、稳妥,一定要符合微型小说叙述视点进入人物内心的艺术条件。

比较一下《正常》、《九级浪》、《小日本》、《儿子的旋律》4篇作品,你会发现,这4篇作品只有《正常》、《儿子的旋律》的叙述视点进入了人物内心。而在这两篇作品里,每篇也只有一处进入人物内心的描写。

在白小易的《正常》里,当故事发展到高潮,女主人公忍无可忍,索性豁出来要本来与她毫无暧昧关系的小林陪她回家,作品写道:

“小林就默默无语地陪着她走。

“你该陪我走了,你不知道我每天都在为你受罪呢……她悻悻地想。”

这一处进入内心的描写,实际上是把这则故事的构思内核剖开了,它把女主人公长期在压抑的生活氛围里生活而爆发了一种不正常的变态心理做了准确的描写。这一笔心理描写,既刻划了人物,又揭示了故事的真相,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儿子的旋律》里的心理描写是在父亲看到儿子知道他被兔职后却仍然无动于衷时开始的,作品写道:“儿子你在想什么?你大了不再崇拜父亲,你越来越沉默,你不再抱怨父亲呆板僵化,不再为各种政治问题与父亲争论不休,也不再说父亲刚愎自用。儿子,你甚至看不起父亲。可父亲这样了你还是无动于衷吗?这就是这一代的冷漠理智?你匆匆吃饭洗澡是因为那打字员在等你去看歌剧?可是儿子,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你啊。我的官龄比你年龄还大一圈……”

这一处人物内心的叙述饱蘸着叙述人的感情,叙述人打开了这个人物的心灵之窗,让你看到了人物的信仰和对事业的忠诚,看到了深入改革引起的他内心的震荡,这是刻划这个人物的精神面貌特征的关键一笔,没有这一笔,这个人物很难成活,这个人物最后的思想的转变和感情的升华也缺乏基础。

从这些品味中,你可能获得了这样的认识,微型小说进入人物内心要慎重、稳妥,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应该是:

首先,微型小说尽可能不要过多地进入人物内心。因为人物内心描写比较冗长、沉闷,在短小的篇幅里若使用不当,很容易失败。同时,当微型小说比较多地采用“半知叙述结构”,比较注意开掘作品潜信息时,不进入人物内心,也许还容易留下艺术空白和潜信息供读者想象。

其次,即使需要进入人物内心时,也最好限定在只进入一个重要人物内心,而不要同时进入所有人物的内心。如果在微型小说中出场的几个人物都要进入内心的话,那么整个篇幅将很难得到控制,情节的推进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

再次,上述例子启示我们,微型小说在什么条件、什么情况下进入人物内心比较适宜呢?一是像《正常》那样处在故事高潮,情节需要进一步推进时,一是像《儿子的旋律》在刻画人物的关键时刻。所以,微型小说进入人物内心应满足这样两个条件:推动情节,刻划人物。进入人物内心的叙述能实现这两个条件,那么,微型小说这种进入人物内心的叙述所起到的作用就不是单重的(不是为描写人物内心而描写),而至少是双重以上。所以,在满足这样两个条件下进入人物的内心,将是一箭双雕,一石数鸟.

如果不能满足这两个以上的条件,但又需要在作品里涉及人物的内心,这时你可以采用通过叙述人的解释、说明来叙述人物的内心,比如:《正常》里曾这样叙述过“她”的内心:“她发现身边的这个男人又高大又温暖,竞抑制不住软软地靠在他身上。这时,她才知道有一颗心为他跳得如此急骤。”不直接展示人物内心,而是通过叙述人的解释、说明、议论来叙述人物内心,这是一种间接地表现人物内心的方法。微型小说在展现一般性的人物内心时采用这种间接的艺术手段比较妥当。

第三,第三人称的这三种叙述视角,在微型小说的创作中,能最充分发挥艺术优势的,恐怕还得首推“局部性叙述视角。”

首先,“局部性叙述视角”能有效地消除各种干扰视线,省去了许多连作者都感到是一种负担的对生活的注释,这样便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和浓缩叙述力量,用最经济最简便的艺术笔墨创造出一种视觉、听觉、味觉的真实感和透彻感,而这,恰恰是微型小说所要追求的艺术境界。

在《儿子的旋律》里叙述的那个故事,本来是有着相当复杂的内容的。它至少有两条故事线索:父亲失去了职务以及由此带来了感情上痛苦的震荡,儿子失去了爱情以及由此带来的结束旧我而产生新生的感觉。还有,当这两条线索扭结、碰撞后,所带来的由此孕育着丰富哲理的戏剧性变化,都值得你在作品里做一种透彻的渲染和发挥。如果采用“介入性”、“中立性”的叙述视角,你少不了要先分头叙述两个人的生活变故,然后再来综合叙述两个人的故事交织后激起的新的波澜。你的叙述视点很可能要分别进入儿子与父亲的内心,不这样做,你又怎样叙述出父子两代人面对生活变故而形成痛苦的体验及战胜痛苦、走向新生的体验?这样一来,你不感到这个题材在1000字的篇幅里不显得太窘迫了吗?这篇作品在构思上透出的新颖别致正在这里。作者选择了从父亲的角度来展开故事叙述的局部性视点。凡是在父亲视线以外和感觉以外的一切生活场景,都省略了。儿子这一条线的故事全部通过父亲眼中看到的行动,听到的言行来正面展示,父亲的在生活变故后的痛苦感觉和在儿子言行(送西装打领带等)的感染、激励下发生的情感转移和升华却由此在有限的篇幅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描写和展现。反过来,父亲思想情感上的这种戏剧性反转,又成为映衬儿子性格和思想的强有力的参照镜,作者这样一种新颖而又巧妙的叙述视角,实现了至少有两个以上的艺术目的。一方面,作者在短小的篇幅里集中和浓缩了叙述力量来正面强化对父亲的性格塑造;另一方面,作者巧妙的省略,又形成了关于儿子的性格和思想的艺术空白。你完全可以从父亲情感和思想的戏剧性反转上,来想象出、推测出儿子平时的为人,平时的思想、性格特征,这样,作者十分合理、十分自然地给你留下了叙述者之外的生活空白,这种生活空白并没有减少和失去什么,相反增加了更多的生活容量,给了你更多的想象的权利和想象的自由。你不觉得,这个巧妙的艺术视角,使作品表层的显信息和深层的潜信息得到了最充分、最大限度的挖掘了吗?所以,《儿子的旋律》的成功得力于它在构思上找准了一个最适宜微型小说也最适宜这个故事的叙述视角。

其次,“局部性叙述视角”,实际上就是把第三人称叙述者从上帝般的全知全能的视角中解除出来,而使叙述视角走向主观化、个性化。在微型小说的叙述视点中,当“叙述者=人物”时,创造一个极富个性色彩的叙述者形象,实际上也等于在塑造一个极富个性色彩的故事主人公形象。在微型小说的创作中,作者感到困难的是在那么促狭、微小的艺术篇幅里怎样写活一个人物,而采用这种“局部性叙述视角”,往往是带上了作品主人公的思想和感情来叙述故事,这样,叙述者既是在叙述故事,同时作者也是在刻划人物。那种个性化、主观化的每一笔叙述,实际上都成了刻划、表现主人公思想、性格的每一笔重彩。这是一种相当经济而又一举两得的艺术手段。同时,主观化、个性化的叙述除了能有力地刻画人物外,它还极易在有限的篇幅里,形成故事特定的氛围、基调,构成一种独特的抒情风味,产生集中而又强烈的艺术魅力。在《儿子的旋律》里,从父亲的视角出发展开的那种深沉而充满了一种人生沧桑感的叙述,恰好创造了和完成了这篇作品特有的基调和魅力。

你来读读这段文字:

“父亲彻夜来回踱步,儿子也辗转反侧。父亲老了,他的一切都老了。曾和父亲这一辈很协调的背景已走向薄暮黄昏。这是变幻莫测的时代,不是仅仅需要热血赤诚的岁月。”

你是否感觉到,这种渗透着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的叙述是从父亲的角度展示出来的。它一方面涂上了作品人物的感情色彩;另一方面,它又介入了叙述人的议论和分析。因而整个作品构成了低婉、深沉的特定基调和氛围。这种特定的基调与氛围和整个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十分合拍。中立性的视角写不出这种滴着感情血泪的文字,全知全能的介入性叙述,也难以集中而突出地构成这种涂上特定人物的感情色彩的抒情性基调。这好比打探照灯,如果探照灯是红色的或绿色的灯罩,那么它射出的便是集中有力的红色光束和绿色光束,这与在天顶上悬挂一盏照耀四方的白炽灯发出的散光,是无法相比的了。

由于“局部性叙述视角”在微型小说创作中有这些艺术优势,所以,在微型小说创作的构思中,根据题材内容的特点,有意识地选择这种巧妙的叙述视角,往往会收到许多意外的好效果。然而,遗憾的是,这样一种特别适合于微型小说的叙述视角,在当前的微型小说创作中并不多见。微型小说研究者叶茅曾在他的《世界微型小说精选简评集》中指出:采用局部性叙述视角,“可以省略那些可有可无的细节,切断故事的因果性和时间延续性,从而消融了情节,并使其隐入背景之中,对显现主体的重心有着极大的作用。微型小说因其篇幅短小,采用叙述者小于作品中人物的方式,看来更经济实用。然而目前已发表的微型小说中,这种叙述角度的小说反倒少得可怜。”我们认为:叶茅的判断和分析是符合目前微型小说创作实际的。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妨有意识地去试试用这种叙述视角去构思,说不定你也会有此同感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故事由谁讲:微型小说的叙述视角(下):微型小说学(29)
内聚焦外聚焦零聚焦叙述是什么意思
都说叙述视角重要,许多人其实并不明白,三个故事让你茅塞顿开
我们不过是故事的偷听者
学会“叙述视角”的转换,提高你的笔力(现代写作技巧第十三讲)
论《到灯塔去》的叙述策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