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巧用句式,文采摇曳语生辉

转:黉门先生的博客

原文地址:巧用句式,文采摇曳语生辉作者:沧海一凡夫-人间一过客

汉语的句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常见的句式有: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陈述句和反问句、单句和复句、常式句和变式句、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对诸种句式的巧妙运用是指在行文之中,能够注意不同句式间的巧妙搭配,避免语言、语态、语势的呆板与僵滞,从而使文章文采摇曳,言语生辉。

    如何巧用句式呢?本文重点谈以下三组句式的搭配组合问题。

    一﹒整散融合,舒缓有致

    “整句”与“散句”是相对而言的两个概念。从形式上看,整句有着句式结构基本相同、字数大致相等的规定性,而散句则没有这种规定性;从句式形式上看,整句可包括排比句、比喻句、对偶句以及固定结构句等等,而散句则较为自由;从修辞功能上看,整句具有音韵上的和谐美、节奏上的整齐美、内容上的丰富美、意蕴上的深刻美、气势上的贯虹美、情感上的澎湃美等,而散句则具有形式上的变化美、节奏上的错落美,字数上的灵活美,等等。

    优秀的文章总是能很好地处理“整”、“散”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如果一篇文章有“整”无“散”则会显得呆板凝滞,有“散”无“整”则又会流于松弛。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整”“散”自然融合,以形成舒缓有致的艺术效果。

    时间的流逝,荡涤旧迹,仅留下微漠的平淡。泉水之边,你翩然而去,仅留下楚使的膛目与叹息。

    或喜甜甘之味,或爱亦苦亦甜的刺激,谁人如你——庄子,淡泊一切,与道和而为一,只偏执着那淡淡的清白。

    当一种美,美得让人无所适从,也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当一种平淡,淡得让人无从品味,也只好叹之惜之,赞之赏之。你甘于淡泊,乐于平淡,自得于平淡,只愿在梦中化蝶而逍遥,只愿随那盘旋而上的鹏者浮游于天地,不愿累于国事,不愿牵绊于尘世,你就如同那甘之如饴的淡淡而香的矿泉之水,给人以绝境逢生,给人以平静致远,给人以超脱外物。我想要触及你的衣襟,却在指尖碰触了清而澈,凉而柔的泉水,原是这般滋味。

    无奈我摆脱不了那甜的诱惑,却忘不了那或苦活甜的香醇,只好在无路可走之时,望见你那平静如水的双眸,澄澈之极,悠悠远远,望断天涯路。

    这是2008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一蓑烟草任江平》中的片段。文章以庄子不汲汲于富贵,淡泊一切,保持一份清静无为的洒脱的经典性故事来演绎自己对文题的独到感悟,显示出小作者构思的不俗。本段文字很好地将整句与散句融合在一起,既有整体形式上的整饬优美,又有局部文字上自由不拘的曼妙,语言节奏张弛有度,缓急有致,从而给人以“声音畅通,则文采鲜而精神爽矣”(范文澜语)的审美感受。

二﹒长短兼顾,各尽其妙

    长句也是相对于短句而言的。长短之别并不在于字数的多少,而在于有着不同的修辞效果。一般来说,长句所附着的成分多,节奏较为舒缓,表意的细致性、严密性与逻辑性都很强;短句则结构简明,表意简洁,节奏明快,富有气势。这种修辞学上的区别,从下面的两个例句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

    例1:A﹒夕阳照在河岸上,显示出血一样的残红色。

        B﹒黄昏,河岸。

           残阳如血。

    同样的呈现黄昏下河岸景色的特点,A采用了长句的形式,语气、节奏舒缓自如,给人以联想想像的思考空间,而B则采用了短句的形式,且分行排列,将一幅苍凉、悲壮的图景,以较强的语言气势推及读者的眼前,语约而意丰,耐人寻味。

    例2:A﹒那天风和日丽,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前往玄武湖公园。

         B﹒天,蓝蓝的;风,柔柔的;太阳,暖暖的。前往玄武湖,我们的心,爽爽的。

    B句显然对A句的内涵作了适当的扩充,增加了对“天”、“风”、“太阳”的形象化描写,使表达的意思更为丰富。

    以上两例让我们看到,长句和短句只是修辞效果上的不同,并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而要看使用的具体情境与氛围。在写作中,我们可以将这两种句式综合起来使用,使其各尽其妙,各展优势。

    一盏茶,一缕香,一捧古卷细思量,如豆的灯光下,书香晕染,茶香缭绕,心香氤氲……

    生活的节奏快了,零乱的不应该是我们内心的步伐,在这个浅阅读流行的时代,我们应该守住内心的深度,坚持心灵的深度。

    也曾在浅阅读的潮流里随性,但面对那一幅幅装帧精美的图集时,仍不住叹息,怀念那蝉鸣蛙声里的往昔流年。浅阅读的简单轻松、实用有趣,吸引着人们忙碌的心,让人们在浅浅的阅读中完成一次眼睛的旅游,再融入到快节奏的生活中。而我更喜欢那散发着淡淡馨香的深阅读,更喜欢在深层次的阅读中净化自己的心灵。

    深阅读似香茗,需要细细品尝,常常让我在风静人定的夏夜想起那“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闲情,在金风袅袅的黄昏想起那“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在浩浩江水边想起那“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深阅读,是一种更贴近心灵的阅读。手里捧一卷书,在幽幽荷香中,温一壶月光下酒,在字里行间聆听那来自远古的清音,一直认为,阅读是与作者内心的交流,不经意的行文间,可见作者的扬眉微笑;不经意的思考间,可见自己的寂寂心声。喜爱深阅读,喜欢在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心意,喜欢看作者笔下流淌的情思,浅阅读可能是仅仅与作者有个会面,近未深交,便已走远,未免让人遗憾。阅读的深,让我们获得更多,很多人怀念过去在书店读书,世界仿佛只剩下了书,只剩下了自己和作者的喁喁私语,只剩下了自己的会心微笑,在小小的书店里,人人却可以有一个大大的内心世界。

    这是2010年全国2卷满分作文《深阅读之美》开头的几个小节。作者的观点是:“在这个浅阅读流行的时代,我们应该守住内心的深度,坚持心灵的深度。”小作者的个人喜好显然是深阅读,但立意上却并不以排斥浅阅读为前提。在作者看来,浅阅读简单轻松、实用有趣,“吸引着人们忙碌的心,让人们在浅浅的阅读中完成一次眼睛的旅游”,这样的立意是辩证的深刻的,显示出小作者看取问题的全面性。在作者眼中,深阅读“是一种更贴近心灵的阅读”,能让人拥有一份闲情,清明淡雅,“让我们在生活中收到心灵的净化和感悟”。见识深刻透辟,显然是融入了自己生命体验之后的思考。这几段文字文采飞扬,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巧妙地将长句与短句结合在一起,使得文章在叙述风格上呈现出独特的个性。比如说,第一段小作者运用了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将豆灯、茶香、书香、心香这种极富诗意的意境融合在一起,呈现出读书之乐的曼妙境界,沁人心脾,令人遐思。第二段作辩证分析,前两句谈浅阅读的好处,最后一句以“而”一转,表达自己的阅读喜好。三个句子都是长句,句子之间严密的逻辑性使得论证无懈可击,令人信服。第四段又是长短句综合运用,首句通过修饰成分的叠加,将“深阅读似香茗”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想起古典意境的闲情、婉约与豪放。第三句用两个“不经意”演绎深阅读的好处:“可见作者的扬眉微笑”、“可见自己的寂寂心声”,句式相对整饬,却又不失灵动。第五句以“喜欢”打头,句式的节奏感再次增强,照应前段,强化感受。最后一句长短合用之中又见节奏上舒缓与明快共生的意境,既总结了上文,同时也以诗意与哲理的融入,增强了语言的厚度,提升了文章的品位,显示出小作者思想之美,智慧之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三﹒“常”“变”结合,突出重点

    常式句与变式句的定义本身并不复杂,两者之间的变换是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所谓常式句指的是句子的成分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状语在前,中心词在后,等等。但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常常将句子成分的位置作适当的位移,这便出现了变式句。变式句又包括语法变式和修辞变式两种类型。

    所谓语法变式,是指句子成分、正句和偏句位置的颠倒,如“太精彩了,这篇文章!”一句主语与谓语位置调换,从而强调了说话人对“太精彩了”这一内容的认同或赞赏之情。

    修辞变式则是从修辞表达的角度着重于句子结构形式改变以后产生的修辞效果。常见的处理方式大致有三种:(1)通过颠倒主语和谓语的常用位置,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突出谓语的位置,起强调作用,更有力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如:“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鲁迅《〈野草〉题辞》)。(2)通过颠倒述语和宾语的常用位置,把宾语提到述语的前面,突出了宾语的位置,有意识地强调宾语这个表达重心,充分表现作者的观点,如:“‘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3)通过变换修饰语和中心语的常用位置,或者把修饰语的位置提到主语前,或者把修饰语的位置放到中心语后,突出了修饰语的位置,强调了被变换位置后的修饰成分,更好地表达了被变换成分的深刻含义,如:徐志摩《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其状语“轻轻的”本该在动词“走”之前,但诗人将其提前到句首,突出地表达了作者在告别康桥时的情态,仿佛康桥就是一个有生命、有感情的恋人,作者唯恐惊醒了她的美梦,轻轻的来看望她,又轻轻的离去。“轻轻的”的后面,隐藏着作者无限的依恋和缠绵之情,传神地表达出了欲别难舍的情状。

    从实际效果看,常式句追求的是一种语法结构上的四平八稳、中规中矩,变式句追求的是表达的深刻、生动与新人耳目,如果我们在写作中能巧妙地将常式句与变式句结合起来使用,则能使文章呈现出斐然一新的艺术魅力。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有在艰难困苦中,我们的孩子才能展翅翱翔,也只有这样,他们脚下的路才更坚实、牢靠。家长们、老师们放开你们手中的锁链,给孩子一个自由空间。高尔基说:“不幸是一所很好的大学。”那么就让孩子们在种种的人生奇遇和挫折中,去磨炼他们的意志,去锤炼他们的心性,因为社会的不幸和苦难是最好的练兵场。

    这是2007年高考全国1卷满分作文《让孩子翱翔吧》的片段。前面的四个句子采用的是常式句的形式,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变式句,将“果”提前,予以强调,“因”置后作为补充。“常”“变”结合,很好地表达了希望家长、老师能放手让孩子们自由翱翔的强烈愿望,使文章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综上所述,灵活运用句式,可以使文章文采摇曳,变幻多姿,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与感染力。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切言语的形式,说白了,只是形式而已。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句式变化的形式再多再灵活再丰富,倘若不能为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写作意图服务,那这样的语言实践必然是毫无意义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学案
第23技 腹有诗书气自华——文采飞扬技巧-中考语文作文写作36技精讲课堂
2010高考写作能力提升系列资料(二十四)
让语言飘逸文采的馨香
扬州日报社: 常用的断句方法有:
中考作文复习指导-6:语言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