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生与死的思考(下)重读江淹的《别赋》与《恨赋》

江淹在《恨赋》中还讲到东汉的冯衍,在光武帝时曾被罢职放归田里,而含恨终身,其云: 

  “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左对孺人,顾弄稚子,脱略公卿,跌宕文史,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敬通是冯衍的字,言其抵罪而被罢官而归乡里,闭门拒客,却扫是指拒客的意思,只对着家中的妻儿。古代把大夫的妻子称孺人。不再跻身于公卿,纵心于文史,虽有大的志向,却没有实现的可能,一直到死,只能长怀悲恨,至死也只能饮恨吞声。这是士大夫终身不得志而伏恨而死。 
  江淹在《恨赋》中讲到稽康之死,其云: 
  “及夫中散下狱,神气激扬。浊醪夕引,素琴晨张。秋日萧索,浮云无光。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旸。” 
  稽康字叔夜,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人,家于稽山之侧,因以命氏。史称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简宽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晋书?稽康传》)故江淹以中散称稽康,史称其为竹林七贤之一,其著有《养生论》,实际上是讲为人的准则,他说:“夫称君子者,心不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他是以道,而不以利害论是非。故他主张“是以大道言'及吾无身,吾又何患’”“故曰'君子行道,忘其为身’,斯言是矣。君子之行贤也”他是一个以身殉道者。实际上他对司马懿对齐王曹芳发动的这场趁“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的宫廷政变不满。那时的齐王曹芳不满十岁,还是一个孩子啊!对于这场极不义的宫廷政变,嵇康作为曹魏宗室的女婿,更有切肤之痛,,而在司马氏高压之下,又难以言说。江淹称其“神气激扬”其所指便是这一点,史称:“(王)戎自言'与康居山阳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王戎亦是魏晋间竹林七贤之一,琅琊临沂人,魏晋之间的大族。他讲到与稽康相处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这是由于稽康那个时代,正是魏晋递嬗之际,他讲真话要犯忌,故不好说,而假话与违心之话又不愿说,只能不表示任何好恶,并非无好恶,实际上他嫉恶如仇。同样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何尝不是如此。当年司马昭为其子求婚于阮籍,籍一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阮籍的“口不臧否人物”不是他没有是非好恶,而是他没有办法去说。政权名义上是魏,实际上在司马昭手上。钟会也去看稽康,那时稽康以打铁为生,对于钟会“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会奉司马氏之命来侦缉稽康的政治态度,钟会感觉到稽康不会屈服,于是建议司马昭杀稽康,罪状是捏造稽康与反对司马氏的毋丘俭有联系。所以把稽康杀于京师洛阳之东市。时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就刑时,史称:“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晋书?稽康传》)而这一曲《广陵散》的来历,史称:“初,康尝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同上)故江淹题之以“浊醪夕引,素琴晨张”。前半句是讲稽康学《广陵散》的过程,后半句是讲稽康在刑场上神态自若地重弹《广陵散》一曲。而“秋日萧索,浮云无光”是讲稽康受刑那一天,气氛悲哀,郁结未申而死,“入修夜之不旸”,修夜,指长夜,意谓死亡。不旸,指永不见天日,谓稽康死后埋葬在地下,永不见天明了。整个这一段是彰扬稽康宁死不屈的精神,激扬其高尚的为人之气节。 
  江淹归纳了这六类不同的抱恨而死的典型,都各有特色。下面又分成两类,一类是失意落魄者,一类是富贵显赫者,都很难逃脱面临死亡的命运,关于落魄失意者,其云: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此人但闻悲见汨起,血下沾衿,亦复含酸茹叹,销落湮沈。” 
  前半句是讲被君父抛弃的孤臣孽子,他们的处境是危涕坠心,迁客海上若苏武在北海牧羊,流落边境若异类,都是不得意的人。此人,是指这些人,“但闻悲风汨起”谓听到风声便使悲意迅速从心中涌起。“血下沾衿”,指因悲伤而泣血沾湿衣襟。“亦复含酸茹叹”,也只能含酸泪把悲叹储藏在胸中。“销落湮沈”指最终也只能散落淹没于尘土之中,亦即抱恨而亡。 
  关于那些富贵显赫者的终结,其云: 
  “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币地,歌吹四起,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 
  意谓那些富贵显赫于当时者,尽管他们生时,门前骑迹重叠,车辆不绝,使得周围黄沙四起,乐队的音乐,女伎的歌声四起,这些一时的荣华富贵都不可能持久。最终的结局都不可能逃脱“烟断火绝”,葬骨于黄泉,说到底一切荣华富贵,只不过是过眼烟云,瞬息即逝。 
  《恨赋》的末端是对生死的感叹。其云: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已矣哉!”表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只能是这样了。正如自然的往复循环,春草衰老时自有秋风来摧残它。到了秋风乱吹的季节,往后就又是春草丝生的时刻。季节和气候总是那么往而复始的变化。富贵人家穿的绮罗绸缎,住的堂屋和园林也都有消失的时候,弹奏琴瑟的人也会死亡的啊!包括富贵人家的坟墓也有被削平的时候。“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自古以来,所有的人都免不了死亡的结局。然所有人在去世以后,都只能“饮恨而吞声”,再也发不出你要通过自己言语表达的思想了。这最后一句也许是毛泽东感触最深的了,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对身后事表述自己的意向了,不论你究竟是满意还是不满意。这一点也是毛想得最透彻了。身后事的演化,对他而言,只有天知道了。他无法预测,也很难干预的了。 
  我们今天重读《别赋》和《恨赋》,对每个人而言,死亡与永别都是无奈,是无法避免的事。对身后事的安排,即使如秦始皇那样,也做不到尽如人意。记得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所谓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比,不仅是指他死的方式,而是指他生前如何为人,是为生者树立什么榜样。司马迁还说过“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这里的“死”。不仅仅是指如何死,而是指生者如何是为人行事的客观事实。尽管后人论述有种种不同,但其事实已定格,任何人不能改变。故江淹的《别赋》与《恨赋》告诉我们,对每个人而言,死亡是无法避免的,活着如何为人是可以选择的,在《恨赋》中,值得我们景仰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苏武,一个是稽康,他们活着光明磊落,特别是苏武在面对艰难困苦时的不屈不饶,嵇康那慷慨激昂就刑时,那种神气激扬的状态,这才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灵魂。虽然他只活了四十岁,最珍贵的是他能以道,而不是以利害论是非。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就要有那样一种精神,才能真正顶天立地的站在这个世界各民族之林,才能不愧对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孕育,毛泽东读江淹的《恨赋》与《别赋》所要留传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不朽的精神。死是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自然规律,关键是在如何生的问题上,不是贪生怕死的生。(完) 

别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恨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穷苦的诗人做了铁匠,被人称为卧龙,司马炎却偏偏杀了他
嵇姓
广陵一曲祭英灵
稽康
【揄扬诗课第七十五期】竹林七贤诗词集锦
稽康:从容一曲《广陵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